回覆列表
  • 1 # 天星馳88

         大家都知道,今年的高考雖然由於疫情推遲了一個月,但終究沒有缺席,還是要來臨。

    我們今天能幸運地參加高考,走向新的工作崗位,發揮自己的才幹,既能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又能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應該算是時代的幸運兒了。

           而在古代,作為普通百姓、平民子弟,是很難有這樣的機會的,尤其是隋唐以前,這種機會就根本不可想象。

        那麼最早開創科舉考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是哪個朝代由誰開創的呢?下面我們來聊一下這個話題。

           由於封建統治階級思想大都是“家天下"思維,權力的分配一般按照門第高低的原則進行。 在科舉制度以前,朝廷官員的選拔主要採用“察舉”,“薦舉"和"世襲"等方式,這樣後果是朝庭主要官員幾乎是被貴族所壟斷,而有才能的普通階層很難參與到上層建築的管理之中。

          所以一個朝庭生存的根本也就必須依賴豪強勢力的支援,皇權自然也要受制於豪強勢力。而且隨著豪強之間紛爭與勢力的不斷擴大,也會大大削弱皇權。

           南北朝時期就是經多年豪強內訌,導致國家實力大減。楊堅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紛爭的局面。一代明君隋文帝吸取教訓,勵精圖治,推行均田令、大力發展農業、興建糧倉、興建大運河、改革貨幣等等新政,迫切需要真才實幹的人才來治理國家,僅僅靠家族管理天下已滿足不了現實需要。雖然可以透過地方推薦人才的方式挖掘一些人才,但仍然避免不了官官相護,任人為親的弊端,同時還要想辦法制衡這些豪強勢力,出於察舉,薦舉及世襲制度受控於貴族的教訓,隋文帝於是就開創了科舉選才的制度先河,這就是科舉制度的由來。

        魏晉以來,各朝均採用了“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即九品以上的官員均由朝延任命。 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仍沿用“九品中正制",開皇七年(587年) 一代明君隋文帝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規定六品以下官吏須由尚書省吏部銓舉,並給各州下發了“歲貢三人”的命令,即貢生,就是讓每個州每年向國子監推薦三個人去學習,然後參加“秀才”選拔考試,也就是透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員,這斡濟(有才)兩科舉人。到了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正式設進士科取士,607年,隋煬帝楊廣執政時,定十科舉人,其中開設“文才秀美”一科(即進士科),提倡文人以詩賦獲取功名。用科舉制度代替了原來的政治制度,開設了進士科,運用考試的方式來選拔官員,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隋朝科舉考試的特點是:參加選官計程車人仍然先得到地方的舉薦,制度上並沒有給予學子投牒自應的權利。而且隋代分科選舉共三次,都是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沒有定期舉行的制度規定,參加科考的人數也不多。

         這一新制度的開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公平取士的推動作用,極大地削弱豪強勢力的權力,加強皇權的統治,在這之後,中國就再沒有出現百年以上的分裂局面了。為後來的選拔人才奠定了基礎,意義重大。

          科舉制度真正的繁榮而是出現在唐朝。唐朝科舉制度區別於隋朝科舉制度的最大的特點在於:讀書人都可自行報名參加考試即投牒自應,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推薦,而且是定期舉行全國性的大考,規寞較大。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

          到了明朝已形成完備的封建科舉考試製度,

    整個科舉考試過程,分為四級:第一級為每三年各府、州、縣考試選取其優秀諸生,合適者取得鄉試資格,稱為秀才,送之於省,繼續學習,稱為“院試”,又稱“童試”;第二級在各省會舉行,叫做“鄉試”,中試者為“舉人”,鄉試第一稱解元;第三收在京師舉行,由禮部主持,稱為“會試”;中試者稱“ 進士  ",會試第一稱會元。第四級會試中試者,天子親自在朝廷策試,稱“廷試”,亦稱“殿試”,殿試第一稱狀元。

       這種制度 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到了光緒三十一年,即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朝廷詔準,慈禧以光緒名義釋出上諭明告:“著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自此延續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正式宣告廢除。

  • 2 # 過年好物分享

    我從小熱愛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你吧,單刀直入說答案吧,中國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週年。

    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他令各州推舉人才,參加來考試,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煬帝時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源中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從此,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地方集百中到朝廷。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明經兩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創立完善科舉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

    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發展、沒落,有它的客觀規律。科舉制度的功績是不可抹殺的,但它的弊端卻是明顯的,到了明清時期,它已經阻礙了中國文化的發展。1903年,由袁世凱領頭的一批有識之士奏請皇帝廢止這種制度,進士張之洞上書:“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士子永遠無實在之學問,國家永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進於富強,即永遠不能爭衡各國”。光緒三十一年(1905),科舉進行了最後一屆之後正式廢除。從此狀元、進士在歷史博物館中找到了應有的位置。

    中國已進入了新世紀,狀元在新的形勢下,應當有新的涵義。但願在中國的土地上,行行出現更多的新狀元!

  • 3 # 使用者言午澤群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拔形式。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部分歷史學家考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兩漢以來,朝廷選舉主要透過皇帝不定期下詔而舉行。唐代有了每年定期考試的制度,同時也保留臨時下詔考試的辦法。唐代科舉的應試者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即“生徒”和“鄉貢”。生徒即官辦學校的學生,鄉貢即各地自學或在民間私塾學成,到縣、州應試,經地方考試合格,再到京師應試。唐代科舉考試科目多達一百多個,如“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等等。應試者不分世庶,向全社會開放,可以使平民,也可以使科舉及第者或罷任官員也可參加,的確吸收了不少寒士踏上仕途,進入政權。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增加了科舉錄取名額,分為一等進士及第;二等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僅進士一科取人近萬名。開寶六年以後,宋朝皇帝親臨殿試,控制科舉的最後一關,殿試取第一名者稱“狀元”,從鄉試、省試到殿試“”連中三元”者,遂稱為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最高願望,即成為“天子門生”。

    明清時代的科舉成為一個層次、等級、條規、名目繁多苛嚴的龐大體系,設定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其中往往又分層次。透過縣、府兩次考試者,成為童生,表明已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但很多讀書人考到鬚髮皆白,仍是一介童生,遺恨終生。透過院試錄取後即為“生員”,通稱“秀才”,即享受國家供給衣食,免除役稅,官員以禮相待的待遇。生員見官不必下跪,犯法地方官須先上報學官才能處理,也不像對一般百姓一樣施用刑具。

    鄉試每三年一次,名額由朝廷下達,還過考試的為“舉人”,也可以說是明清科舉最重要也最艱鉅的一關。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在鄉試後的次年二月初九至十五日舉行,每科會試錄取進士約二三百人,分正副二榜,錄入副榜的舉人雖不算進士,但可以授予學校教官或其他較低階的官職,或吸收入國子監為監生,獲得朝廷一定的俸祿。

    殿試是明清科舉的最後一級考試,試題由內閣大臣預擬數種,臨時由皇帝圈定。殿試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狀元、榜眼、探花前三名列為一甲,算是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進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等同進士出身。新錄進士和殿試官員在禮部享受御賜“恩榮宴”,後陸續進入封官任用階段。一甲的三名進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編修等清要之職,其餘進士往往還要進行一次館選或朝考,然後結合殿試名次,分別授予官職,優者亦入翰林院。

  • 4 # 肯思

    高考即將來臨,作為一項以考試選拔人才的方式,是國內受認可度最高,影響面最大的現代人才選拔方式。古代也有以考試方式選拔人才的制度,那時叫做科舉制,始創於隋朝。科舉制是一種讓考生撰寫八股文來選拔人才的方式。八股文的題材及論據要求來自四書五經等國學經典中,雖然有一定思想侷限性,但畢竟是憑藉文章水平高低來選拔治國安邦的人才,這與古代按照門第出生選拔官員還是巨大進步,也給廣大窮書生以發奮圖強途徑,努力奮鬥還是有出頭之日。科舉制有利於打破社會階層固化,給下層人士以上升通道,利於維護社會穩定。現代高考制度根據科技發展情況,開設語數英物化生地史等實用課程,並以此課程範圍作為學生考試內容,因課程設定與社會發展和時代要求緊密結合,這種考試選出的人才更適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提高社會管理效率。顯然,相對於古代科舉制,現代高考制度更加先進和完善。

  • 5 # 百之靈

    隋文帝的“科舉”是廣義的科舉,也就是凡是透過考試選拔人才都叫“科舉”,這個是有前提的,就是必須要地方長官推薦你你才有資格去考試,而且應試人員是不是留用做官也不是說完全取決於成績,這等於廢除九品中正之後,恢復了漢武帝時期創立的察舉制,後世科舉兩大特徵:懷牒自試、一切以程文為去留是不具備的。

    所以國外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觀點是科舉是起源於漢武帝時代,就是以此為依據的,雖然國內這個觀點並不主流。

  • 6 # 文字的文清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由隋文帝楊堅創立。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透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它創始於隋朝,源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廢除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整整綿延了1300年。

    其背景:中國古代南北朝時期,隨著士族門第的衰落和庶族地主階層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以門第為主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進行下去。隋文帝即位後,廢除九品中正制。於大業三年開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將各地舉薦官員的權力,直接歸入朝廷相關機構(直到清朝期間,都是吏部在主管科舉)。

    中國科舉制度徹底打破了血緣世襲關係和士族的官僚壟斷;使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透過考試進入社會上層,獲得了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科舉考試從內容到形式都沿襲“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應考者的思想,導致許多學子不注重實際學問,很難選撥到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 7 # 藍老師的教育理念

    真正的科舉制度我認為是唐朝,前面的朝代都是察舉制,舉孝廉,都是由地方推薦然後參加的,到了唐朝寒門也有機會參加考試。

    背景的話,皇帝認為世家把持朝政,對皇帝統治有影響,而身邊沒有可用之人,想找與世家對抗之人,打破世家的壟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銀行原油寶鉅虧會波及儲戶嗎,會出現擠兌風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