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開85558379

    看明朝時的關寧鐵騎算不算!關寧鐵騎還配了火銃!關寧鐵騎是明末組建的一支兵力並不很多、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後金的八旗軍正面交鋒(明末三大軍)。

    “關”是指山海關,“寧”指寧遠,山海關、寧遠、錦州等遼土是大明抵禦後金的重要防線,“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因此在歸附的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軍隊,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滿桂、趙率教等一大批遼將。

    明末三大軍分別為:關寧鐵騎——祖大壽;秦兵——孫傳庭;天雄軍——盧象升。其名稱是後人所加。

    中文名

    關寧鐵騎

    國籍

    中國(明朝)

    民族

    漢族

    主要成就

    成功反擊努爾哈赤的後金軍隊進攻

    曾有效抵禦了後金的侵略

    本質

    明末組建的一支兵力

    特點

    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

    戰鬥能力

    曾打敗八旗軍

    地位

    大明抵禦後金的重要防線

  • 2 # 葫蘆金剛爸爸

    有,在漢代就已經有了重灌騎兵。而最精銳的應該是李世民的“玄甲軍”。

    漢朝的重騎兵身披鐵鎧,身上裝備長矛鋼刀以及強弓勁弩,這樣的騎兵西方直到拜占庭的查士丁尼一世才發展出類似的重騎兵,這樣的騎兵被西方稱為“雙重功效騎兵”(同時兼有機動的“射擊力”和“衝擊力”),這樣的騎兵也迅速成為當時最為強悍的騎兵。漢朝重灌騎兵的兵器配備主要有環柄長鐵刀、馬戟等,可以在馬上進行劈砍,增強了騎兵的格殺能力。(典型西漢帝國軍隊的騎兵長鐵戟,學名‘馬戟’,戟長約37釐米,裝上必之後長2米多。騎兵用戟一般長2米多,步兵的可以達到3米。)

    西漢時期所有的戰馬都還是赤膊上陣,到了東漢時期,開始在戰馬的胸部裝上皮革製成的“當胸”,這個在《三國志。鮑永傳》裡有記載。到了三國時期,開始出現比較完善的馬鎧,但是當時這種裝備非常的珍貴。曹操在《軍策令》中說到袁紹有三百具馬鎧,然後傷心的說自己的軍隊連十具也沒有。到了官渡之戰時期,袁紹上萬騎兵部隊加在一起還是隻有幾百具馬鎧,重騎兵的比率不過只佔全部騎兵的百分之三。這時的馬鎧仍然用的是皮革甲片,長矛的正面狠命穿刺仍然可以洞穿護甲。曹植的《先帝賜臣鎧表》中就提到了「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環鎖鎧」、「馬鎧」(所謂的“鎧”,就是鐵甲。馬鎧,就是鐵製馬甲)等五種。馬鎧在中國的出現,說明這一時期中國已經進入真正意義上的重灌騎兵時代了。

    東晉南北朝時期大量北主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騎兵的運用達到了更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的最重要的兵種,中國的騎兵也發展到了大規模武裝重騎兵和以重灌騎兵為軍隊主力部隊的時代。

    隋朝的享國時間不長,但隋煬帝征討高麗時,一次就動用了12萬多擁有甲騎具裝的重灌騎兵,這在世界上都是空前絕後絕無僅有的重灌騎兵規模。

    唐代騎兵是繼漢代以後中國古代騎兵發展史上又-興盛時期。說唐代騎兵必須要提一下大名鼎鼎的玄甲軍,他是唐朝初年的一支精銳騎兵部隊,由於戰功卓著,位列中國古代五大精銳部隊之一。《資治通鑑》中對於玄甲軍是這樣記載的:“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行臺僕射屈突通、贊皇公竇軌將兵按行營屯,猝與王世充遇,戰不利。秦王世民帥玄甲救之,世充大敗,獲其騎將葛彥璋,俘斬六千餘人,世充遁歸。”這段文字雖然很短,但玄甲軍的戰鬥力和作用可見一斑。李世民幾乎每戰都身先士卒,他自己一身玄甲,率領著騎兵如同黑雲一般壓向敵陣,聲勢迫人,加上玄甲軍本身的精銳,幾乎是無堅不摧的。

    到了宋朝鐵甲的發展又有了變化,整體形制的明光鎧漸漸被淘汰,整體形札甲和山文甲再次成為主流,而鐵甲的重量則進一步加重,鐵甲往往會超過二十五公斤,因為太重,朝廷不得不下令將鎧甲的重量限制在二十公斤到二十五公斤之間。而因為宋代騎兵稀少,因此大多披馬甲,這使得宋代軍隊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從上到下均為重灌。遼國擁有大量重灌騎兵。《遼史·兵衛志》載:“遼國兵制,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隸兵籍。每正軍一名,馬三匹,打草谷、守營鋪家丁各一人。人鐵甲九事,馬韉轡,馬甲皮鐵,視其力;”遼國軍人的裝備是自備的。遼應歷九年(959年)墓中出土了大量鐵甲片,其中一種上寬下窄的大型甲片,長10.2釐米,寬3.5-4釐米。專家認為可能是馬鎧上使用的。遼國的精銳“鐵林軍”重灌騎兵部隊,是和同時期的西夏“鐵鷂子”和金國“鐵浮圖”齊名的重灌騎兵部隊。

    金國軍隊在進攻宋朝初期,也以重灌騎兵作為軍隊的核心。名將完顏宗弼的“鐵浮圖”(意為黑鐵塔)騎兵,都是重灌騎兵(這些“鐵浮圖”騎兵,都是身穿二套重甲的。可能是中國歷史上裝甲最厚重的騎兵部隊),取得過不少勝利。西夏軍隊以騎兵為主力,騎兵作戰能力很強。由党項貴族子弟組成的精銳騎兵稱“鐵騎”,或稱“鐵鷂子”。

    到了蒙元時期我們知道這是蒙古人以輕騎兵橫行歐亞的時代,蒙古人的騎射讓西方的重騎兵吃夠了苦頭。但是以輕騎起家的蒙古人重甲化起來也十分迅速,西方歷史學家對蒙古人的精良鎧甲的描寫隨著時代的推移越來越多。俄國聖彼得堡儲存的一套蒙古人的盔甲全身以連環鎖子甲製成,外面更以銅鐵絲串以鐵片,以牛皮作為襯裡,精巧至極。蒙古大汗的直屬怯薛衛隊,就是人馬皆披甲的蒙古精銳重灌騎兵部隊。蒙元時期的南坡之變時輪值的阿速衛隊,也是蒙古精銳重灌騎兵。典型的蒙古騎兵中大約有百分之四十,是從事突擊行動的重灌騎兵,而蒙古西征時20多萬蒙古騎兵部隊中,將有8萬多是重灌騎兵部隊。當時世界上,擁有8萬多重灌騎兵部隊,的確是天下無敵的武裝力量了。

    明朝中國軍隊,開始大量使用火器。中國的重灌騎兵這時,也隨著戰爭中火器的大量使用,開始逐漸的被淘汰。但明朝初期的重灌騎兵,繼承了宋朝的鎧甲形制,並將之繼續發展完善,以至於明代鎧甲的影響力一直延續到了現代,我們小時候看得三國演義,說唐之類的連環畫,或者是家家戶戶貼的門神,他們身上穿得盔甲都是明代的形制。中國騎兵身上的重量再次加重,重量再一次上二十公斤。

    清代繼承了女真人的一貫傳統,依然是重騎兵大行其道,不過此時因為火器大行,所以鎧甲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女真人一般內穿鎖子甲外披棉甲,棉甲外綴銅釘,中敷鐵葉,作戰時還可澆水讓棉花吸水,增加防禦槍彈的能力。這種重騎兵在清代的中前期風光無限,將四周的對手一一打敗,最終穩定了中國的疆域。

    中國歷史利用重騎兵獲勝的例子非常多,岳飛這位民族英雄相信讀者都十分清楚,在他一生中極為善用騎兵,尤其是重騎兵。例如在紹興元年,岳飛隨張俊討伐叛軍李成之時,叛軍當時在西山紮下連營嚴陣以待。而岳飛則身披重鎧騎馬繞到了敵人的右邊,以重騎兵進行突擊,叛軍的陣型一下子便崩潰了,大敗而歸。以重騎兵突擊步兵陣型雖然不能說是萬靈藥,百試百靈,但是這種戰術的成功率非常之高,可以說是對步兵的殺手鐧之一。當然此時有人會說,用長矛就可以阻止重騎兵,如果加上弓弩就更為保險。可是這往往是想當然,步兵面對重騎兵,即便數量上佔絕對優勢,依然是敗多勝少,這一點東西方是一致的。歐洲的騎士也正是憑藉這一點統治了幾乎整個西方社會,恩格斯在研究了整個中世紀的歐洲內部戰鬥之後,有這麼一句話:“在西歐各國,決定這一時期內每次會戰勝負的兵種則是由騎士組成的正規重騎兵。……在多次大會戰中,參戰的騎士不到 800 一 1000 名。但是,他們只要將敵人的重灌騎手逐出戰場,通常足以對付任何數量的步兵。……以至於單槍匹馬衝入人群之中亂劈亂殺,這是從頭到腳裹以鐵甲的騎士的拿手好戲。”唐代遠征高麗,白巖城一戰,猛將契苾何力以800重騎突擊萬餘高麗軍,高麗軍以長矛對陣,結果是高麗軍大潰,唐軍追殺十餘里,斬首千餘級而還。可見在重騎兵的面前,即便是多麼訓練有素的步兵,所承受的壓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只要戰陣隨便哪個地方出現問題,整個步兵方陣就會頃刻間土崩瓦解,如果方陣本身就有空隙,被重騎兵從側面甚至後面殺入那就更不用說,這就是為什麼重騎兵是步兵殺手的重要原因。當然重騎兵的重要性不在於他們能夠殺死多少敵人,最為重要的是重騎兵的突擊能有效地打亂步兵陣型,而混亂的方陣不會有任何威力,獲勝不過是時間問題。從以上戰例可以看出重騎兵最佳的戰場就是正面對決的會戰,特別是對付步兵方陣,更是得心應手,實在是非常實用的一個兵種。

    縱觀中國千年的歷史,重騎兵在大多數的時間內在軍隊的地位可以說是舉足輕重,但是中國的重騎兵戰術卻跟西方並不相同。首先中國講究弓馬嫻熟,也就是中國重騎兵並不只是單純的用作衝擊或是格鬥來用,中國的重騎兵一樣可以幹輕騎兵的活。這就使得重騎兵在面對輕騎兵的時候不再是被動挨打的一方,在面對敵人步兵的時候攻擊方式也更為多樣。當然在中國講究的是多兵種的配合,重騎兵雖然重要,但其他兵種也並非重騎兵的附從,在不同的情況下因此在中國的戰爭史裡面很多均是輕重騎兵甚至加上步兵的聯合作戰,唐代的李世民便是個中高手,他慣用的招數便是用較弱的步兵對抗敵人的強兵,然後用重騎兵直搗對方陣型的弱點,給與敵人沉重的打擊,破壞敵人陣型,再從背後與己方的步兵夾擊對方的強兵,最後贏得勝利。在大唐開國之際,李世民受命討伐叛亂的劉黑闥軍,劉黑闥於洺州率步騎兩萬與唐軍決戰。兩軍對壘之際李世民先以輕騎為先鋒,與劉黑闥軍騎兵混戰,李世民自率精銳玄甲重騎兵騎於後掩殺,劉黑闥軍騎兵不是對手,向後敗退。李世民趁勢率重騎兵衝過劉黑闥騎兵的保護圈,於陣後馬踏劉黑闥的步兵大陣。劉黑闥軍亦是驍勇善戰,但步兵方陣被前後夾擊已經是必敗之局,單憑軍士的勇武已經不能挽回戰術上的失敗,最終劉黑闥軍終於潰敗,被斬首萬餘,只得率兩百餘騎逃奔突厥。這一戰是中國歷史上經典的輕重騎兵聯合作戰戰例,可見中國古代軍事家對多兵種聯合作戰的成熟運用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在農村住著,手機移動上網超級慢或者上不了網,該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