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意思的歷史
-
2 # 在路上37116543
古人說的疽應該和現代醫學的疽不是同一種病,或者是某幾種面板病的一種統稱。大多是人內心憂憤的時候容易病發而死,估計是一種環境變化而引起的內分泌失調的疾病,由於古代消炎殺菌的治療方式不對,中藥治療緩慢,敷狗皮膏藥之類,更容易引起感染,所以會比較多。
-
3 # 歷史知事
歷史上太多人“疽發而死”,有哪些人呢?
范增,秦末和楚漢之爭中項羽的首席謀士,鴻門宴要求殺劉邦。後來被排擠回家,疽發背而死!
劉焉,東漢末年的重要人物,他是漢末第一位州牧,在益州牧任上疽發背而死。劉備打敗劉焉的兒子劉璋,取了益州,也娶了劉璋的兒媳婦當皇后。
宗澤,宋朝抗金名將,岳飛的首位老闆。宗澤在軍中疽發背而死。
徐達,明朝開國第一名將。天下平定後,徐達背上長疽,朱元璋給他吃蒸鵝,然後就死了。
網友們說,狄青,王昌齡,秦檜,劉墉也是這麼死的,看來這是流行病啊!
所謂疽發背而死,就是背上面板病流膿已經引發的各種併發症。
因為只是史書記載,沒有詳細病例,不能判斷是哪一種疾病,哪一種病毒或者細菌引起。
實際上,應該與古代衛生狀況不好,加上心理上不得志的共同作用。
如果要給他們治病,估計就是他們主子順著心思來,能延緩病情吧!
-
4 # 秦右史
在古代典籍中,有許多著名歷史人物“疽發背而死”的記載。一個總的規律是,不是古人多死於此病,而是政治人物多死於此病。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種史家對真實死因的曲筆書寫和模式移借。
這一記述最早出現在《史記》,自此之後,史書提到人物之死時頻繁出現這一病因,幾乎每個朝代都有。能出現在正史列傳中的都是一時俊傑,而歷史人物失意不得志、懷才不遇、不受重用、驟然敗頹是這一疾病的重要前提,成為一種後世史書記載的典範。
《三國演義》第097回《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卻說蜀漢建興六年秋九月,魏都督曹休被東吳陸遜大破於石亭,車仗馬匹,軍資器械,並皆罄盡。休惶恐之甚,氣憂成病,到洛陽,疽發背而死。魏主曹睿敕令厚葬。
在中醫早期典籍《靈樞·癰疽》中稱: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
傳統中醫認為疽癰為臟腑不調所致,五臟不調易生疽,六腑不調易生癰。臟腑不調,感染風寒,血氣凝聚成腫塊,腫塊深且皮厚者為疽,淺且皮薄有澤者為癰。醫書《劉涓子•鬼遺方》也雲:凡發背,外皮薄為癰,皮堅為疽。
一些恪守風熱之說的中醫認為面板病是由風邪或邪熱傷於面板肌肉所致。而近代以來,中醫西化,認定潰瘍的病因包括細菌、真菌、病毒、腫瘤等。
如范增、曹休、徐達、孟浩然等人政治上受了打擊後,心情沮喪因而抵抗力下降。本來要不了命的瘡癤化膿,這時卻引起敗血症進而喪命。內生曰疽,外生曰瘡。如范增疽發背,大概就是心氣拂鬱於內,積不得解,發而為疽去世。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又引崔浩雲:疽,附骨癰也。古人說養癰遺患。癰因其比較膚淺,危害性不大。與之相比疽則危害性極大,發病後難以治癒,死亡率高。
隋代巢元方證候學專著《諸病源候總論》雲:疽重於癰,發者多死。同時,經絡學家認為,膏肓二穴分位於肩胛內側,疽發背是謂病透膏肓,乃不治之症。宋人洪适就在《跋癰疽方》說:
疽發背,三尺童子亦知為膏盲之疾。
疽發背而死的誘因很多,古代醫學家對此作了探討,李迅《集驗背疽方》歸結為五個方面:天行一,瘦弱氣滯二,怒氣三,腎氣虛四,飲法酒、食炙煿物、服丹藥熱毒五。元人楊清叟在《仙傳外科集驗方》亦言其源有五:一是天行時氣;二是七情內鬱;三是體虛外感;四是身熱搏於風冷;五是食炙煿、飲法酒、服丹石等熱毒。也就是說,天氣、情緒、體質及飲食等均可能誘發此病。
據《明史·徐達傳》載:十七年,太陰犯上將,帝心惡之。達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長子輝祖齎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從歷史上的知名人物之死來看,他們背疽而死,都存在憂憤之甚,氣鬱成病的情況,情緒上波動很大,造成情志內傷而離世。
現代中醫綜合古代說法,認為,癰疽只是中醫的一般外科病,其病因有三:情志內傷,氣鬱化火所致;房室不節,勞傷精氣,以致腎水虧損,火邪熾盛;平素恣食膏梁厚味,以致脾胃運化失常,溼熱火毒內生。生於背部者名曰“發背”。一大部分,是由糖尿病(消渴病)導致。
歷史人物由於某種重大的變故,產生了或憤怒、或悲傷、或憂懼、或驚恐等情緒,使五臟失調發生病變,以疽的形式呈現於背部,並因此喪生。疽發背而死”強調的不是死的結果,而是死前的精神狀態。它一方面是對“大怒”、“憤恚”、“憂憤”等抽象情感的具象化描寫。在古代政治風雲的變幻與權勢轉移中,很多著名人物死於此病其實不足為奇。然史家不厭其煩地提及此種病因,往往並非僅為“實錄”,而是別有深意。
實際上,類似於足疾,這一疾病折射的是:此人在政治上失勢或鬥爭失敗,已經超出了疾病的範疇。
參考文獻:
潘務正:《疽發背而死與中國史學傳統》,《文史哲》,2016年第6期,第136-145頁。
-
5 # 新加坡倆個孫子張愛琴
今天人也是一樣的,當大勢己去無力挽回,又無力抗衡時,自我內心嘣潰瓦解,氣血不和悲憤交加不愛動,臥床不起抑鬱寡歡,我經歷了許多這樣的人,我父親一輩子好勝好強,晚年心碎背起瘡動手術,褥瘡要了命敗血而亡。
我和老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病了十年才緩上陽氣。
那種心底的寒冷讓血液凝固倒流,渾身哆嗦打顫,身體沒有溫度了。
今天看了此文才明白因悲憤壯志未酬,心不甘作垂死掙扎的更大的消耗的付出,漚心歷血肝腦塗地的寫照。
-
6 # 鶴頂紅他哥
中醫經絡分佈;背部為膀胱經和督脈分佈之處,兩者同為陽經經脈,再者背部多聚各臟腑俞穴。古人時代生活條件有限;富人多食酒類高粱厚味,運動不足多釀溼熱久發成癰疽窮人生活貧賤菜食不足;多以醃製鹹菜來代替果蔬,條件限制不能沐浴面板氣門堵塞鬱熱不洩;汙垢邪毒侵染,鹹品飲水不足則易上火發背癰疽。
-
7 # 一笑而過146823370
主要是古人營養單一。營養不平衡造成的身體抵抗能力下降。由於條件的限制。人們攝入的營養極度不平。過去富人可以攝入更多的蛋白質。但攝入蛋白質的用時更需要維生素來參與和維持身體的代謝平衡。但古人不會有這些意識。而窮人則會攝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攝入量很少。所以營養很單一。尤其是在冬季營養更單一。所以發病率更高。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慢慢懂得了一些規律。也摸索出來一些經驗。應對這些疾病的發生。譬如黃酒算是中國的最有歷史的酒類了。因為釀製黃酒需要微生物的參與。微生物在繁殖和代謝過程中產生酒精和維生素類。人們喝黃酒無形的補充了維生素。人們發現喝黃酒的很少有這種疾病。隨後嘗試讓病人喝黃酒會慢慢治癒。所以人們就把黃酒當做補品來利用。隨著生活的水平的提高。營養平衡。現在黃酒慢慢的被人們忽視了。
-
8 # 談笑皆可折簡詔
背部面板厚,皮下組織疏鬆,皮脂腺容易積聚,古人衛生條件較差,加之營養不良或者糖尿病都容易誘發背部疽癰,而且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限,以現在的西醫,即使沒有抗生素,只要切開引流,適當護理,也不會是致命的疾病。
-
9 # 被噴髒了我的傘
其實就是因為臥床而沒有自理能力翻身,長期壓迫某個位置造成缺血壞死,而後感染潰爛。腦梗或腦溢血造成癱瘓的後期護理不當。為什麼多發於背?因為癱瘓都是躺著的。以上那些解答多數是胡扯
-
10 # 太極寄暢
中醫對內外表症與臟腑的關係有一套較為完整的體系,如眼主肝、鼻主肺、耳主腎…,而“疽”往往對應體內毒素程度,以前練武學中醫,一老師和我說起“對口疽”,就是生在腦後正對口的位置,是非常兇險的。背對心的位置,一般心肺內臟存在問題,如內外表裡突發狀況,極易發生不測。
-
11 # 石油熊貓
這些人有很多共同特點,中老年男性,營養良好。上面只列舉了一些失意的人,但其實還有很多人在得意的時候是這個死法。
古人衛生情況不如現在,洗澡不勤,無肥皂洗衣,夏天無良好散熱手段,也無太多應對寄生蟲的辦法。是極易得面板病的。
為什麼後背發病難治?還是因為後背位置是人手死角,有面板病癢癢撓不到怎麼辦?用撓,竹的木的玉的都有,這東西古人光用不洗,還會多人輪流使用,控制力度不如手很容易抓破面板,形成細菌感染,在沒有抗生素的年代,身體抵抗力弱中老年人細菌感染的死亡率極高。
回覆列表
現代醫學認為"疽“是一種皮下的瘡腫,並不難治癒。
然而史書上古人所謂”疽“,大概是一種泛指吧,畢竟古代的醫學,特別是解剖學細菌學等等還不清楚,無法判斷所謂的”疽“是何引發的,於是面板上的久治不愈的瘡口就都稱之為”疽了,此乃一家之言。
傳說明朝的大將軍徐達即是死於“疽。話說徐達功高震主,朱元璋心裡擔心,聽說徐達患有背疽,即後背有瘡傷,忌諱吃鵝,於是偏偏賜了徐達一頓全鵝宴,君王賜宴不得不食,而且要吃完,於是徐達即已知君意,流著淚把鵝肉吃完,不久後背疽毒發而亡。
此乃野史,不一定可信,但對於”疽“,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