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三種看法:
形成、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所謂東亞島弧即指東亞大陸架與太平洋西部
海溝之間的島弧,包括幹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臺灣及其附近小
島、菲律賓群島等。東亞島弧的形成,是以東亞褶皺山系的出現為標誌。而
東亞褶皺山系的出現則是由於以下因素造成的:在地殼運動中,東亞大陸架
一方面受到來自大陸方向的強大擠壓力,另一方面又受到巨大而堅硬的太平
洋地塊的阻抗,於是在它前沿形成了一系列按東北——西南方向排列的山
脈,那就是東亞褶皺山系,當它露出海面時,便構成了東亞島弧。單就臺灣
講,由於地殼運動的結果,產生褶皺、隆降而奠定臺灣地質的基礎。
這大約是在地質年代的中生代的三迭紀的事,距今差不多2億年。此後
在很長時間裡,這裡又為海水所淹沒,直到新生代早第三紀的始新世即距今
約4000萬年時,地球上最近的一次造山運動即喜馬拉雅運動,使臺灣及其
附近小島再受到造山運動的影響,又發生多次的地殼運動,臺灣大部分地區
因受擠壓褶皺而上升,大約在新生代晚第三紀的中新世即距今1000到2000
萬年時,又重新被海水淹沒,只有高聳的中央山脈突露出海面,後來長期在
山脈的兩側,集起大量的沉積物。
接著在地質年代新生代晚第三紀的上新世即距今200到300萬年前,造
山運動又再劇烈進行,中央山脈再度擠壓上升,其兩側也褶皺成山,顯露出
海面,那就是中央山脈東的臺東山脈西的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終形成了
臺灣的現代地形。因為越是靠近太平洋,受到太平洋地塊的阻抗越大,褶皺
山脈的山勢越高聳,所以臺灣的地勢比起它的內陸的福建等都來得高峻;也
就因此,即使臺灣島本身,也是東邊比西邊陡峭。
第二種看法是,臺灣地層與大陸屬於同一結構,在地質年代新生代的第
四紀前即距今100萬年前後,它本是大陸的一部分,同大陸連線在一起,最
多是一個半島。第四紀後因地層變動,區域性陸地下沉,出現了臺灣海峽,使
臺灣成了海島。持這種看法的人還指出,即使出現了海峽,澎湖列島南部同
福建陸地之間,直到5400年前,還有一條經過臺灣礁的陸地聯絡著,而澎
湖與臺灣的陸地聯絡則一直維持到距今6200年前。
有人還從研究臺灣的史前文化來證明上述見解的正確性。人們在臺東長
濱鄉八仙洞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那裡出土的石製品有6000餘件,
都與祖國大陸(特別是南部地區)出土的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無論在製作
技術上或基本型別上,都沒有多大的差別。有人發現,從高雄縣鳳鼻頭一帶
發掘出的史前時期的彩陶和黑陶,與大陸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和黑陶非
常相似,還有人在臺北縣淡水鎮八里鄉八盆坎地方發掘的青銅製成的兩翼式
箭頭,經切片化驗,發現它的冶鑄方法是大陸殷商時代的。
此外,人們在淡水河流域還發現,那裡出土的赤褐的粗砂陶器與福建金
門縣出土的黑色和紅色的陶器在刻紋等方面很相近,可能屬於同一型別。這
些自然只能從兩邊曾是以陸相連中來說明。支援這種看法的人,還從臺灣古
代動物化石來證明有人在臺灣西部發現許多大型哺乳類——如象、犀牛、野
牛、野鹿、劍虎等的化石,說明早在距今100萬年左右有大批動物,從大陸
別地移到原屬大陸的臺灣。也有考察野生植物後指出,臺地野生植物和大陸
上的野生植物相比,多是大同小異的,大多相同相近或近緣。據統計,臺灣
洋齒類以上的野生植物達3800多種,其中有1000種(佔28%)與大陸完全
相同,等等。
把上述兩種看法概括一下可以看出,不管那種都指出臺灣是由地殼運動而出現的。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在地質年代新生代的第四紀以前臺灣同
大陸分開的,第四紀以後有過合在一起的時候。這因為,第四紀更新世前期
即距今100萬年左右,由於地殼上升的變動和地球上氣候變冷的影響,沿海
地區出現了陸地面積擴大的情況,那時候臺灣海峽的海水可能幾乎退幹,成
了陸地,於是出現了臺灣同大陸連成一片的局面。後來到了更新世後期,地
球上氣候轉暖,海水上升,陸地減少,臺灣海峽又再出現,臺灣同大陸又隔
開了。以後又再相連、相隔。如此經過了多次反覆。自然相隔的時間很長,
而相連的時間也不很短。臺地的大型哺乳動物就是在兩地相連時從大陸別地
進入臺灣的;人類史前文化,也是在兩地相連時一部分人從大陸帶進臺灣
的。
三說各有道理,何說為是,有待於人們進一步研究。
目前有三種看法:
一種看法認為,臺灣是東亞島弧中的一個環節,它的形成與東亞島弧的形成、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所謂東亞島弧即指東亞大陸架與太平洋西部
海溝之間的島弧,包括幹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臺灣及其附近小
島、菲律賓群島等。東亞島弧的形成,是以東亞褶皺山系的出現為標誌。而
東亞褶皺山系的出現則是由於以下因素造成的:在地殼運動中,東亞大陸架
一方面受到來自大陸方向的強大擠壓力,另一方面又受到巨大而堅硬的太平
洋地塊的阻抗,於是在它前沿形成了一系列按東北——西南方向排列的山
脈,那就是東亞褶皺山系,當它露出海面時,便構成了東亞島弧。單就臺灣
講,由於地殼運動的結果,產生褶皺、隆降而奠定臺灣地質的基礎。
這大約是在地質年代的中生代的三迭紀的事,距今差不多2億年。此後
在很長時間裡,這裡又為海水所淹沒,直到新生代早第三紀的始新世即距今
約4000萬年時,地球上最近的一次造山運動即喜馬拉雅運動,使臺灣及其
附近小島再受到造山運動的影響,又發生多次的地殼運動,臺灣大部分地區
因受擠壓褶皺而上升,大約在新生代晚第三紀的中新世即距今1000到2000
萬年時,又重新被海水淹沒,只有高聳的中央山脈突露出海面,後來長期在
山脈的兩側,集起大量的沉積物。
接著在地質年代新生代晚第三紀的上新世即距今200到300萬年前,造
山運動又再劇烈進行,中央山脈再度擠壓上升,其兩側也褶皺成山,顯露出
海面,那就是中央山脈東的臺東山脈西的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終形成了
臺灣的現代地形。因為越是靠近太平洋,受到太平洋地塊的阻抗越大,褶皺
山脈的山勢越高聳,所以臺灣的地勢比起它的內陸的福建等都來得高峻;也
就因此,即使臺灣島本身,也是東邊比西邊陡峭。
第二種看法是,臺灣地層與大陸屬於同一結構,在地質年代新生代的第
四紀前即距今100萬年前後,它本是大陸的一部分,同大陸連線在一起,最
多是一個半島。第四紀後因地層變動,區域性陸地下沉,出現了臺灣海峽,使
臺灣成了海島。持這種看法的人還指出,即使出現了海峽,澎湖列島南部同
福建陸地之間,直到5400年前,還有一條經過臺灣礁的陸地聯絡著,而澎
湖與臺灣的陸地聯絡則一直維持到距今6200年前。
有人還從研究臺灣的史前文化來證明上述見解的正確性。人們在臺東長
濱鄉八仙洞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那裡出土的石製品有6000餘件,
都與祖國大陸(特別是南部地區)出土的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無論在製作
技術上或基本型別上,都沒有多大的差別。有人發現,從高雄縣鳳鼻頭一帶
發掘出的史前時期的彩陶和黑陶,與大陸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和黑陶非
常相似,還有人在臺北縣淡水鎮八里鄉八盆坎地方發掘的青銅製成的兩翼式
箭頭,經切片化驗,發現它的冶鑄方法是大陸殷商時代的。
此外,人們在淡水河流域還發現,那裡出土的赤褐的粗砂陶器與福建金
門縣出土的黑色和紅色的陶器在刻紋等方面很相近,可能屬於同一型別。這
些自然只能從兩邊曾是以陸相連中來說明。支援這種看法的人,還從臺灣古
代動物化石來證明有人在臺灣西部發現許多大型哺乳類——如象、犀牛、野
牛、野鹿、劍虎等的化石,說明早在距今100萬年左右有大批動物,從大陸
別地移到原屬大陸的臺灣。也有考察野生植物後指出,臺地野生植物和大陸
上的野生植物相比,多是大同小異的,大多相同相近或近緣。據統計,臺灣
洋齒類以上的野生植物達3800多種,其中有1000種(佔28%)與大陸完全
相同,等等。
把上述兩種看法概括一下可以看出,不管那種都指出臺灣是由地殼運動而出現的。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在地質年代新生代的第四紀以前臺灣同
大陸分開的,第四紀以後有過合在一起的時候。這因為,第四紀更新世前期
即距今100萬年左右,由於地殼上升的變動和地球上氣候變冷的影響,沿海
地區出現了陸地面積擴大的情況,那時候臺灣海峽的海水可能幾乎退幹,成
了陸地,於是出現了臺灣同大陸連成一片的局面。後來到了更新世後期,地
球上氣候轉暖,海水上升,陸地減少,臺灣海峽又再出現,臺灣同大陸又隔
開了。以後又再相連、相隔。如此經過了多次反覆。自然相隔的時間很長,
而相連的時間也不很短。臺地的大型哺乳動物就是在兩地相連時從大陸別地
進入臺灣的;人類史前文化,也是在兩地相連時一部分人從大陸帶進臺灣
的。
三說各有道理,何說為是,有待於人們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