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父母

    孩子“窩裡橫”很可能是欺軟怕硬的一種表現,這正折射了父母教養方式的弊端。

    如果父母在孩子生氣時更容易妥協,那麼也很可能使孩子出現此種行為。孩子在外面時,遇到其他小夥伴則可能不會輕易妥協,這時,孩子在家裡最仰賴的策略失效,對方反擊,自己又沒有別的辦法,孩子能怎樣呢?只能躲避。當大人不在身邊,無法為孩子提供貼身的保護。他對待家人有效的辦法,面對他人的時候又無效。孩子孤立無援,不知道怎樣保護自己,也不知道怎樣親近他人。

    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家裡也遵守基本的人際規則和社會規則。不隨意對孩子發脾氣,也不要因為孩子發脾氣就妥協。只有這樣,他進入小夥伴群體,行為模式才不會受到挑戰。

    其次,也不能過度溺愛孩子,孩子在家時,父母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對孩子的不好的行為也再三包庇,這樣也可能會培養出“兩面人”,在家任性、愛使小性子,在外面卻膽怯、無能力。這是家庭教育中的“馬太效應”,當給孩子越多的時候,孩子的索取也就越多。當孩子需求越來越大、爸媽無力支付的那一天,孩子也可能對爸媽施加暴力,在家變得蠻橫。

    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多的外出交往機會。主動地帶孩子到戶外玩,讓孩子多接觸同齡小朋友,讓孩子在與小朋友交往中學會謙和合作。孩子在交往中發生的爭吵,只要沒有危險,爸媽最好不要干涉。

    當孩子在家長面前第一次表現出“蠻橫”的態度時,必須引起注意,要非常明確地告訴他,這種方式是不對的,是不被允許的,同時,要教會他如何正確地釋放壓力。

    同時,對家人的態度,要和社交場合中保持一致。並對孩子保持耐心。

  • 2 # 育學園

    如果是5、6歲的孩子,在家裡有安全感,他們就無法無天,在外面可能就不太勇敢,這時家長需要觀察一下孩子膽小的物件。如果他們害怕的是同齡的孩子,就需要介入和幫助。

    家長還要分清孩子是真正膽小還是家長主觀認為的膽小,如果是真的很膽小,家長可以透過讀繪本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變勇敢。如果孩子膽小的物件是大人,那可能孩子本身人格特質就是比較敏感的,大部分孩子面對陌生的大人通常會有被威脅的感覺。

    但是如果是1-2歲的孩子在外面膽小,是比較正常的,從社會心理學上來說,他們正在處於學習認知“我”和社會上其他人的關係的階段。

    在家耀武揚威,出門卻膽小如鼠;原本和順乖巧,最近卻突然莫名哭鬧;曾經對媽媽無比依賴,最近卻“移情別戀”投向了爸爸的懷抱……那個本以為自己最懂、最瞭解的小人兒,悄然之間開始出現種種變化,既讓人摸不著頭腦,又感到猝不及防,很多家長不禁疑惑:孩子到底怎麼了?

  • 3 # 暖心理

    “窩裡橫”的小孩確實讓人頭疼,他在家裡非常囂張霸道,但是出門之後卻變得很膽小。就是典型的“窩裡橫在外慫”。這種情況是怎麼回事呢?1.沒有原則的寵孩子,凡事都順著他。無論孩子的要求和願望是不是合理,都要滿足他,本來不打算慣他的,經過他的哭鬧,結果還是依著他了。他對老人發脾氣、打人,爸爸媽媽想管教,但老人卻把他護起來擋在身後。長此以往孩子就明白了:想要什麼,只要哭鬧就能得到;怎麼耍橫都沒事,反正有人護著他。2.對孩子過於保護,凡事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孩子可以自己穿衣服的,家長認為他會穿不好而替他做;孩子想要做一些家務,家長怕弄不好而阻止他。時間久了,孩子就學會了依賴家長,也會認同家長是強大的,自己則是無能的。他到了外面跟別的小朋友交往,自己用的這一套“依賴、蠻橫、哭鬧”不再好使,自己不知道該如何跟小朋友們相處,自然就會感覺到窘迫,然後就要逃避了。

    那面對窩裡橫的孩子,該如何引導教育呢?1.不要著急給孩子貼標籤。孩子還小,可塑性還很高,經過恰當的指導是可以糾正的。不要因為他有這樣的行為而著急批評,會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2.在家立規矩。無限度的寵愛要不得,需要給孩子制定規則,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制定好後,一定要嚴格執行。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毀掉立好的規矩。但也避免打罵孩子,做到態度溫和而堅定即可。3.放手,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多鼓勵他自己動手,孩子之間出現的問題,也鼓勵他自己去溝通解決。需要大人指導的時候,再給予引導。

  • 4 # 早教育兒唷

    前些天,在網上看到網友吐槽說自家孩子豆豆在家的時候就像個小霸王,對弟弟呼來喝去,時不時還會動手打。可是在外面,他卻不敢做聲,大孩子說話聲音大一點,他都會嚇得低下頭。

    相信這種性格的孩子並不少見,那麼,為什麼孩子會“窩裡橫,在外慫”?罪魁禍首是這五點原因,要警惕!

    1、家長過分溺愛孩子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大多數情況下,孩子想要某個東西,如果父母不給,孩子就會大哭大鬧。父母們出於對孩子的溺愛,不忍心看著孩子哭鬧,就會把東西給孩子。

    長此以往,孩子就學會了用這樣方式要挾父母,養成了哭鬧就會得到想要東西的壞習慣。父母疼愛孩子可以理解,但是對於孩子的愛過於沒有原則,從而給了孩子“窩裡橫”的機會,這樣的教育註定會使孩子的性格培養失敗。

    2.教育方式欠妥當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孩子父母以及孩子爺爺奶奶的教育戰線往往不能統一。父母們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管教時,爺爺奶奶會包庇袒護孩子,甚至站在父母的對立面,和孩子在同一戰線裡。這樣的情況使得孩子在家裡變得有恃無恐,變得越來越霸道,完全不講道理。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利於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

    3.孩子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

    與人相處是每個孩子人生的必修課。大部分孩子更傾向於和父母等親近的人進行溝通交流,而與不熟悉的人卻怯於溝通。因此,父母要多培養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讓孩子多多的與小夥伴進行交流,從而增強孩子的自信。

    尤其在當下,二孩家庭多了起來。一個家庭兩個或者多個孩子相處的問題也都呈現了出來。大部分父母認為年齡偏小的孩子不懂事,會讓老大遷就老二一些,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給了孩子不好的心理暗示,會認為兄弟姐妹的謙讓是理所應當,從而增強了孩子窩裡橫的性格特徵。

    其實,在教育過程中,父母們可以透過換位思考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平等的,無論是與父母兄弟姐妹還是與朋友,要懂得互相尊重,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從而培養孩子Sunny樂觀的性格。

    4.孩子安全感缺失

    現實生活中,由於父母們大都需要工作,因此使得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少,不能很好的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大部分孩子會透過過分頑皮、表現誇張等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外出的時候,孩子變得緊張,陌生人面前不敢抬頭,說話聲音很小,變現過於拘謹,這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還有部分孩子會特別依賴媽媽,離不開媽媽,離開媽媽就會大哭大鬧。這樣的情況需要父母們提高警惕,避免孩子因缺乏安全感而形成窩裡橫、在外慫的性格。

    5.父母偏心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二胎家庭多了起來。更多的父母可能存在偏私的情況。孩子間遇到矛盾,父母們便會過於傾向其中一個。久而久之,被偏私的孩子便會認為理所當然,認為家人都要讓著自己,從而使得孩子形成窩裡橫的偏激性格。

    總之,想要讓孩子避免出現窩裡橫、在外慫的性格,家長們一定要警惕上面五種情況的出現。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疫情期間不上班你們焦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