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探測衛星A

    從戰後的角度來看,當時是應該做出放棄克里木的決策,雖然第十七集團軍戰鬥力很弱,但總數超20萬人(包括部分羅馬尼亞軍隊),也擁有少量精銳部隊如50、111、336步兵師和一些獨立單位等。如按照曼斯坦因元帥的看法,在43年烏克蘭地區打得不可開交,甚至德軍“哈爾科夫反擊戰”和“庫爾斯克戰役”多次千鈞一髮之際,克里木的第十七集團軍卻無所事事,幫不了半點忙,是不可思議的。

    接下來看看43年9~10月間二軍為爭奪第聶伯河爆發的戰鬥,寬闊的第聶伯河得失對二軍後續戰事將產生極大影響,此戰可以說也是二戰中最驚心動魄的一章,最後蘇軍勝利可用“靠一個軍士的執著”贏取的。從現在反觀此戰,德軍的失敗(即被蘇軍奪取第聶伯河右岸大彎曲部的橋頭堡)本質原因是第聶伯河右岸沒有一點守備部隊,無法及時應付搶渡的少量蘇軍所致。

    由此不難可以做出大膽的假設,如果當時第聶伯河防線能從第十七集團軍調出部分部隊,即使三流部隊,預先進駐沿河陣地,也將使蘇軍快速建立的橋頭堡變得不可能。同時按第十七集團軍的實力,也完全可以向第四裝甲集團軍提供幾個步兵師,幫其有序撤退。根據當時的情況,如第十七集團軍及時增援,雖不足以改變南翼的力量天平,但可以保證德軍南翼最低目標的達成。

    對於克里木的第十七集團軍的留或撤,希特勒是完全主張堅守克里木的(和曼斯坦因元帥和總參謀長的意見相反),在得到海軍有能力支援第十七集團軍的堅守保證後,希特勒決心堅守。理由是不讓克里木成為轟炸羅馬尼亞油田的跳板和保證土耳其繼續維持中立政策。結果44年5月,在蘇軍濱海集團和烏克蘭第四方面軍的聯合攻勢中,第十七集團軍被較輕鬆地擊敗,德軍損失十萬左右。

    紙上談兵,不足望原諒。

  • 2 # 戰略論

    蘇軍從第聶伯河一線發起了強大的進攻,並從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的防線達成了突破,基輔也隨之被蘇軍佔領,蘇軍繼續向德軍的後方挺進,兵鋒直指別爾基切夫,那裡是德軍整個南方集團軍群的後勤補給線,如果丟掉這裡,德軍整個南方集團軍群也將陷入覆滅。此時的曼施坦因急需強大的增援兵力來挽救其北翼的危機。

    當時希特勒能給曼施坦因的增援只有一個第1裝甲師,而且該師正忙於把其熱帶裝備更換為冬季裝備,其他可調動的部隊尚在西線,唯一可以快速調動投入作戰的就是克里木的德軍第17集團軍了,該集團軍有16個師,20餘萬人,假使能調往南方集團軍群的北翼,無疑會對戰局帶來根本性的改變。而且假使南方集團軍群的北翼崩潰,不僅南方集團軍群不保,在克里木的第17集團軍也會被徹底切斷後路,從軍事角度考慮,加強集團軍群的北翼遠比克里木要重要許多。

    希特勒拒絕了曼施坦因的請求,他完全同意曼施坦因軍事上的判斷,但是處於政治和經濟上的考慮,希特勒不會放棄克里木。他認為一旦撤離克里木,會對相鄰的土耳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帶來不利的影響,尤其是土耳其很有可能會加入蘇聯的陣營,而且蘇聯空軍會利用克里木作為轟炸羅馬尼亞油田的基地,為此他甘願冒整個南翼被合圍的危險。希特勒表示:“我準備親自承擔這一責任(冒著南翼被圍的風險)”。

    一名蘇軍軍官對於德軍在克里木的堅守做了有趣又深刻的評價:“我們並未急於奪取克里木,畢竟那裡是我們最大的一個戰俘營,自1943年11月以來,半島上的德華人幾乎全部成了俘虜,他們自己給自己配發補給,自己看守自己。”在蘇軍看來,克里木的德軍第17集團軍毫無意義,是對兵力的巨大浪費,除非德軍能守住南翼的防線,而希特勒卻沒能明白這個道理,只有軍事上的勝利,才能保證那些所謂的政治和經濟上價值的實現。

  • 3 # 兵器世界

    第17集團軍由埃內克上將指揮,包括5個德國師、7個羅馬尼亞師,總兵力19.5萬人。擁有火炮和迫擊炮約36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215輛,還有148架飛機支援。這股力量放在克里米亞也是沒辦法的事。(不管是在克里米亞還是第聶伯河,德國空軍都少得可憐)

    整個1942年的下半年,第17集團軍都在高加索奮戰,同年12月斯大林格勒解圍失敗之後,第17集團軍連同克萊斯特的A集團軍群大部分主力,都集中在庫班半島防禦作戰,直到庫爾茨克戰役失敗德軍全線潰逃,第17集團軍才撤入克里米亞,而刻赤海峽對岸就是虎視眈眈的蘇軍。(克里米亞戰役期間的德軍)

    當曼施坦因在第聶伯河建立防線時,克里米亞與歐洲大陸相連的唯一通道彼列科普地峽位置很尷尬,看地圖就知道這個地峽在第聶伯河的右側,曼施坦因的防線並不能保護它。按照曼施坦因的計劃,與其讓這麼寶貴的兵力落在後方自生自滅,倒不如把它調回來加強正面的防線。

    (作為政治家,元首的考慮有他的道理)

    但是希特勒有自己的顧慮,儘管他信任且支援曼施坦因的觀點,但是克里米亞半島的得失至關重要,它將影響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這兩個重要盟友的戰鬥信心,同時克里米亞易手將導致羅馬尼亞的普羅耶什蒂油田失去屏障,這裡是軸心國至關重要的石油產地。(羅馬尼亞領袖安東內斯庫的態度很重要)

    所以,希特勒命令克里米亞第17集團軍司令埃內克將軍就地死守。平心而論,當時德軍在黑海還有部分海軍可用,再加上一部分空軍,完全可以確保克里米亞的補給暢通,要不是後來南方集團軍徹底崩潰,導致第17集團軍撤退的後路被切斷,把第17集團軍群留在第聶伯河防線後方,也能給蘇軍側翼帶來壓力。

    (蘇軍切斷了克里米亞與德軍大本營的聯絡)

    表面上蘇軍嬉笑德軍將精銳部隊丟在克里米亞“戰俘營”,而實際上它也不得不拿出重兵盯住彼列科普地峽,防止德軍突襲蘇軍側翼,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互有利弊的事。曼施坦因確實曾要求希特勒給予增援,但是他要求的是把義大利、法國、巴爾幹地區的駐軍調來,他本人也認可死守克里米亞的重要性。(裝甲部隊緊急開往第聶伯河防線)

    第17集團軍第19萬人真能給曼施坦因多少優勢嗎?恐怕不是吧,這支連續苦戰兩年多的部隊已經筋疲力竭,而且本就是南方集團軍三大主力中的弱旅,第6集團軍已經灰飛煙滅、第11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也殘缺不全,這些都不是曼施坦因想要的。

    (羅馬尼亞獨裁者安東內斯庫視察克里米亞)

    曼施坦因希望中央集團軍後撤拉平戰線,從莫德爾手中節省一部分兵力援助南方集團軍,包括莫德爾本人也認為南方集團軍群撤退到第聶伯河後,自己的側翼已經暴露,是時候後撤拉平戰線了,但是元首堅持認為必須死守生存空間。一年後蘇軍兵臨柏林城下,而元首出於同樣的理由,不允許20多萬庫爾蘭集團軍回防。(困守庫爾蘭半島的德軍與克里米亞德軍有相同的命運)

    希特勒既不同意放棄克里米亞、又不願意讓中央集團軍後撤,同時也不願意削弱義大利和法國的防禦兵力,這造成嚴重的後果。1944年1月蘇軍在基輔地區的第聶伯河淺灘突破了德軍防線!將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2個軍,包括8個師和一個旅大約10萬人包圍在契爾卡色。直到此時希特勒才將法國的幾個裝甲師調來解圍,但並不能挽救整個德國的命運。

  • 4 # Ssjun

    小鬍子看問題的角度和那幫將軍們確實不一樣,17集團軍退入克里米亞時,毛子烏四與北高加索第一方面軍就跟著來了,撤退不是那麼好撤的,小鬍子的考慮是,撤退肯定有損失,我撤出來了毛子也有大量部隊騰出手,我計程車氣還受損,不如依託克里木特別是塞瓦要塞狠狠打擊毛子,放毛子的血,這才是對大陸戰場的幫助。可惜克萊斯勒不能理解這一戰略,按後任舍爾納指責的那樣:17集團軍官兵成天泡在克里木的葡萄酒裡糜爛。這個指責很有意思,17集編制很大,卻找不到能作戰的步兵,毛子攻來時,都忙著逃向港口想坐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加盟一家休閒食品店鋪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