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復旦大學徐靜波

    香道應該是一個比較晚近的名詞,雖然香的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悠久的歷史。

    中國的香文化自然也由來已久,秦漢時代的儀典中常常會出現焚香敬祖的場景,上層社會中也有焚香沐浴的習俗,但還沒有成為一種系統性的文化。東漢末年,佛教傳來,本土的道教也開始產生,禮佛敬佛以及道教中的煉丹養生,都會與焚香有關,東晉文人比較喜歡以香薰衣,香的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至唐代,諸種文化交合,又向周邊播散,香的文化也流播到了日本。宋代的文人,崇尚風雅,焚香、薰香不僅與琴棋書畫連線在一起,且與當時興盛的茶文化也有關係。這一脈絡,一直沿承至近代,雖然總體出現了式微的態勢。

    焚香的習俗,基本上是隨著佛教傳至日本的(漢譯佛教6世紀中葉自北韓半島傳入日本,8世紀開始興盛),最初是用於焚香敬佛,8世紀左右開始,一方面是佛教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唐文化的流入,焚香和薰香受到了日本宮廷中王公貴族的喜愛。到了平安時代(平安時代開啟於遷都平安即現在京都的794年),宮廷貴族中出現了“薰物合”的社交活動,邀約幾位朋友,在一處雅緻的建築中,焚香薰衣,並讓香氣薰染到自己的頭髮衣物乃至房間的角落。這時候用的香,主要是“練香”(一種將各種香木粉末混合,再加入炭粉,最後以蜂蜜調和凝固而成的香),同時又會舉行一些連歌吟詠的活動。這些都是上層貴族酒足飯飽以後的一種消遣,同時也是後來被稱為“公家文化”或“雅文化”的一部分。平安時代末期,皇家權力衰敗,武將壯大,於是有了鎌倉、室町這樣的由將軍掌握實際政權的幕府時代,出現了所謂的“武家文化”。鎌倉的時候,武人比較質樸剛毅,文化也相對比較粗糙,但到了室町時代,出現了由足利義滿開創的“北山文化”和足利義政建立的“東山文化”,將“公家”和“武家”融為一體,重新向雅文化傾斜,尤其是東山文化,主導者足利義政是一個類似於中國宋徽宗式的人物,在他的推動下,戲劇、繪畫、建築、工藝等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準,香文化也有了重大的發展,出現了一種名曰“香合”的遊戲活動(類似於茶文化中的“鬥茶”),後來在著名的文人三條西實隆(1455-1537,曾經擔任過“御香所領”,即掌管宮廷中香木保管所的所長)手裡,香文化開始獨立出來,形成了獨特的程式和作法。幾乎在茶道完成的16世紀末,香文化(後來有了“香道”的名稱)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對各種香具的使用和焚香的程式等都具有了一套固定的作法。就像茶道一樣,它的真正傳開,是在江戶時代,並形成了幾個流派,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不過總體而言,它的普及度,不若茶道和花道,與今天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也產生了一定的距離。

    中國雖然具有悠久的香文化,但最終沒有形成完整的香道,理由恐怕與茶道一樣,未能出現幾位有力的推動人物(日本茶道的推動者有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和千利休等,香道有三條西實隆、志野宗信等),未能注意到將禪宗的元素充分融入到香文化中來,因而似乎未能成為一種具有系統性的獨立的文化。這是我個人的淺見。

  • 2 # 萬景路萬眼看日本

    焚香、嗅香習俗,在中國可以說是源遠流長,這從戰國時期的關於草香樹脂香的記載;西漢時所使用的可放炭火的香爐以及用香湯沐浴的史料再現;南北朝時期荷香花的流行;到唐代貴族婦女們所佩戴的香囊;宋代的關於諸如乳香、沉香、檀香等調香法甚至“香藥局”的出現,無不有跡可尋,況且還有宋代大詩人黃庭堅的《香之十德》勸世篇佐證,足證“香道”在中國古代之繁榮,實為不虛。據說在宋元時期,“品香”與飲茶、插花、掛畫,被上流社會把玩為優雅生活中怡情養性的“四般閒事”。專門研究“香”的來源載體、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書香譜亦在此時出現。

    至明代,香學又與理學、佛學結合成了“坐香”與“課香”,從而成為叢林禪修與勘驗學問的一門功課。佛門與文人們紛紛營建香齋、靜室,一時成為時尚。到了大清盛世,“行香”已經深入日常生活之中,爐、瓶、盒三件一組的書齋、香案已成為文房清玩的典型陳設。可以說,至此時,我們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香文化”。雖然尚未形成“香道”的概念,但從 古已有之的眼觀、手觸、鼻嗅等這些品香形式以及上面所述的各個時代的香文化發展來看,可以說至清初時已經初具香道雛形了。

    縱觀中國香文化歷史,從漢代的香湯沐浴之禮到唐朝的薰香之風,再至宋元的聞香儀式的制定,直到最後明清的“香”入人心,中國香文化本應發揚光大,成為一門使人能夠清神健腦陶冶情操的藝術學問,可隨著清朝嘉靖、道光年間的戰亂開始,士大夫與文人墨客們的精神生活趨於粗疏呆板,香學與詩詞樂舞等純粹的藝術形式一樣,漸趨式微,焚燃香料並感受其氣味進而感悟人生的這門高雅活動,傳至清末,終於在大清王朝的風雨飄搖中,火盡灰冷了。接下來的軍閥混戰、抗日戰爭,以及後來的國共內戰,更是使包括“香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藝術一蹶不振,這也稱得上是中國香文化的悲哀了。

    正如俗話說的“東方不亮西方亮”,香道卻是“西方不亮東方亮了”。鄰國日本,自唐代鑑真和尚東渡,佛教和與佛教有密切關係的焚香、薰香、聞香文化亦被帶到了日本,發展至今,已是典型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據說現在日本香道已發展為以“御家流”和“克野流”為主的100多個流派。而且據說,在日本要想拿到香道“初傳證書”,需要四年的時間,晉級到師範“皆傳”則要15年,而升到“奧傳”更是要花25年左右的時光,箇中艱辛,不言而喻。

    讓我們來看看已被日本人去蕪存菁演繹至極致的香道演示。曾經有幸參加過一次香道集會,那是在一間牆壁上掛有“靜妙求真”條幅的傳統的和式榻榻米香室裡,精緻的香道演示共分三步,首先是溫婉而雅、動作輕柔的和服女士所進行的香具展示和香灰製作;然後是繁複細膩的和服薰香;最後則是莊重典雅的聞香儀式。整個過程以靜寂優雅貫穿,參與者透過香菸繚繞升騰直至最後化為無形中,感悟世事的無常,從而求得精神的安寧......

    據說現在國內受日本影響,香道已開始發展起來,真心希望我們能讓古香文化發揚光大 。 “香”是一種令人感到心神愉悅的氣味,也是一種抽象無形的東西,不只是動植物會散發香氣,其實,光明無邪的德行、磊落正直的品格,同樣能馨香久遠。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香道尤顯重要,因為陶冶性情如果有了香道之助,會使人變得更加優雅、得體起來。“香”都有“燃我一生之憂傷,換你一絲之感悟”之捨身覺悟,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辜負那一片“香”心呢。

  • 3 # 不正經的評茶師

    焚香在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源遠流長,至今未絕。但“香道”一詞,卻是日本人首創,用來專指唐代從中國傳入日本的香學文化。中國雖然沒有“香道”這個詞彙,但是香作為一種完整的藝術活動形式,在宋代就已經形成了。

    中國用香的文明可概括為:肇始於春秋戰國,滋長於秦漢兩朝,完備於隋唐五代,鼎盛於宋元明清。

    在先秦時期,隨著人們對香木香草使用的增多,香在精神層面演繹出了道德審美的寓意,就有“以香喻德”的說法。

    漢之前用香以祭祀香、湯沐香、禮儀香為主。漢魏六朝則流行道家學說,博山式的薰香文化大行其道。

    魏晉隋唐時期薰香更是上流社會的風雅之事。

    宋朝,品香、鬥茶、插花、掛畫在這個時期被稱為“四般閒事”,所謂“閒事”,是指士大夫閒暇之餘用來消遣的幾種藝術活動形式,在宋代著名畫家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中,焚香是與傳統的詩文、書畫藝術同時出現的;在其他畫作中,也不乏見到撫琴、弈棋、讀書時焚香的場景,甚至有些畫作是以焚香作為主要主題的。大文人制香習香的風尚在宋代也頗為流行,借制香用香之機參禪悟道。如蘇軾與黃庭堅,就留下了很多著名的香方,黃庭堅親筆書寫的《嬰香方》更是流傳至今。這足以說明焚香在當時的重要性以及獨立性。

    能求個小小的關注嗎?

    一起看茶、品茶——

  • 4 # 小琳在杭州高心靈書院

    你的問題是:香道是中國的傳統藝術嗎?中國香道和日本香道的區別在哪裡?為什麼感覺日本香道更加出名?

    1.香港是中國的傳統藝術,只是在香道學習的過程中,你更多能看到的是焚香、薰香的描述,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學會用著燒香草香料做的方式,與上天神明繼續溝通,感恩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以香喻徳,隨身佩戴香草香料來警醒自己做一名靈魂有馨香的君子。而在漢朝時期,由於領土疆域擴大,越來越多的香草進入中原,開啟了文人雅士皇宮貴族焚薰香料,到唐朝時期的香文化的鼎盛,宋朝的巷陌皆香,明清時期香文化的普及及完善。你可以看到,香一直伴隨著古人的生活,直到近代清晚期由於歷史的原因才開始消失在眾人眼前。

    2.在10年前香文化的迴歸是從臺灣劉良佑老師的大力推廣迴歸的,還有大陸地區很多像沉香行業的前輩投身入沉香行業,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而臺灣劉良佑老師推行的香席等又受到日本香道的影響,所以現在中國想到裡面有日本香道的一些影子,例如,隔火薰香,香席的儀軌等。而我們華人特別需要知道的是,日本香文化起源於中國唐朝時期的,日本人到唐朝留學學走了中國非常多的藝技,同時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也帶去了很多的東西,在宋朝初期中國和日本交流減少,於是,日本只能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入了日本的傳統文化等,發展出了今天看到的具有儀式感的香道是。

    今天不可否認的是,日本香道具有一定的優勢,保留了唐朝時期的一些傳承。所以我們可以去虛心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的傳承和工匠精神,發展中國獨具一格的香文化。中國地大物博擁有非常多的先天優勢,包括我們的中醫,藥草,與中國其他的傳統藝術的結合。

    3.什麼感覺日本的香道比較出名?日本非常有儀式感,讓人能感受到肅靜、寧靜的狀態,日本香道流派就有一百多個,其中以御家流與志野流為主,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傳承,又比較神秘,不輕易外傳。而目前在中國,行業裡面有非常知名的香道老師,但都沒有形成自己所謂的流派,而且華人對文化的態度比較曖昧,一方面覺得中國傳統文化要發揚光大,很有價值,但一方面又不肯文化買的。還有一點崇洋媚外的心態在裡面。

    曾經就有學生建議我說,老師,建議你去日本學習一下,想到可以為自己增加一些資歷。

    去過日本的朋友反映,去日本體驗一下也是不錯的,但你其實真正能學到的內在的東西是很少的。

    如果僅僅是外在的儀式感,那中國的傳統儀式還很有得學,我們何必捨近求遠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羅賓遜、拉巴德捷耶娃、李普曼都要離開中國排超聯賽,是給的錢不夠還是規定太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