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73農民工老劉

    打造自己的有機生態品牌,形成產業鏈,實現網上定製種植綠色產品。

    現在什麼最重要,不是錢不是權是身體健康最重要,人們對吃的更加重視了。

    做一個集種植養殖與一體的有機生態園,種植無公害的蔬菜,糧食。養殖一些原生態的牲畜打造原生態的畜牧產品。形成自己的品牌。

    這只是其中一個方向,具體的等待我們慢慢探索。

  • 2 # 袁勝

    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問題,細說起來恐怕不是一篇小文章能夠解答的。那麼,就以我淺顯的認知給您做以下幾個方面的回答。

    一、相信科學、利用好網際網路工具

    無論在三農領域是種植養殖,還是農村其它發展,都要建立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之上。並不否定過去很多傳統的三農生活生產方式,但是各項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一定是在過去基礎之上能夠幫助我們提升效率的方式。如今網際網路已經遍佈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而網路上可以說已經包羅方方面面各個領域,一定能要利用好網際網路這個工具,可以從透過網路學習,查詢,溝通。也可以利用網際網路將自己身邊的資源輸出,當然也可以在網際網路各個平臺得到想要的任何東西。

    二、發現身邊資源,找到核心競爭點

    祖國幅員遼闊,每個地域有每個地域的特點和優勢。要善於觀察,發現身邊具體都有哪些資源,比如特色農副產品、瓜果蔬菜、生態旅遊開發等。只有將自己身邊資源合理開發,儘可能的放大才有可能具備一定的市場競爭力。

    三、大膽呈現,廣發資訊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早就過去了,無論是我們的產品還是服務,又或者是我們個人,一定要將自己大膽的展現給世界,讓更多的人看到,利用各種網際網路平臺釋出資訊。只有讓世界看到,才有可能被需要。

  • 3 # 農業陳堡主

    中國農業的發展問題就是中國發展的根本問題。農業、農村、農民,三農也。現實是:在中國,三農是落後、苦難、愚昧的代名詞,我們的農民及子弟拼了命的向城市擠,進城成為中國農民的集體意識,就是不為了自己,也要為了下一代。我們的教育也在高聲叫喊,上大學就是擺脫農村的一個有效的途徑,上了大學,進了城市就會擺脫貧困,過上好生活。全社會都在無意識的唾棄、鄙視農民,高喊著城市的建設者,城市的美化師,可是內心又是咋樣想的:農民工成為廉價勞動力的代名詞,是為城市人服務的,是低人一等弱勢群體。這種意識下的中國農民,會建設一個什麼樣子的農村,會有一個什麼樣子的農業,我不說,大家也會想得到,現實的三農問題就在那裡。人是社會的主體,有什麼樣的人,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中國的農村缺少有能力有知識的人才,也沒有讓人才留下來的土壤,沒有讓人才留下來的理由。現在的農村就是被現在【科技】社會遺忘的角落,是放任自流的狀態,與現代社會、思想、科技是不相稱的。沒有人才願意為農業服務。社會就想著如何索取。三農沒有一個如何發展的藍圖。

    這幾年黨和國家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這只是一個偉大的戰略目標,並且加大了對三農的政策和經濟的傾斜,但是對於如何建設,建設一個什麼樣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農村,並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具有可行性的可實施的能夠長遠發展的藍圖,這就導致了整個社會不知道如何去做。最可怕的是:全國上下一致高喊要大力推進城市化程序,使得人口75%進入城市。

    第一、 要到清楚中國的國情:人多地少,城市發展空間有限。

    農業人口多與城市化發展之間的問題,這是一個首先要清楚的問題,沒有正確的指導方針,就不能很好的引領社會的發展。好多學者認為,將農業人口快速的轉變為城市人口,加快城市化程序,就可以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並實現全民族的小康生活,其理論依據是,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的成功經驗。我認為這是片面和不符合實際的經驗主義,與中國的現實情況不符,照搬西方的發展模式,一定不會成功。

    兩百年前工業革命時期到現在,總的來說,工業產品稀缺,社會需求大,生產能力小,對勞動力的需求大,隨著工業技術的成熟,生產力的提高,工業從業人員在相對減少,多餘的人員轉入第三產業,所以西方國家得以順利的工業化城市化。當今的中國已不在是以往的西方發展的時期,工業產品產能過剩,社會需求漸緩,工業生產力隨著生產技術的革命,已不在是依靠人力來滿足對生產的需要,而是透過技術的革新,來擴大生產,所以工業對人力的需求已沒有大的空間,不要全部指望增加工業,發展第三產業,來增加從業人員,來進行城市化道路。各個行業的人口的比例在一定的時期是相對固定的,超出一定的範圍,就會出問題。

    西方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程序中是以全球為市場的,工業產品面向全球,工業人口相對需求大,城市化道路是以農業人口變為工業人口為主要特徵,當今社會以發生本質的變化:一、發達國家的工業已經在萎縮,美國汽車工業就是一個例子;二、全球各個國家都在發展工業,中國工業的發展空間在壓縮;三、人口總量還在增長,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數量,這就為,需求低工資的大量使用產業工人的工業生產提供了保證。四、工業人口的需求與人口總量增加的相對關係相比較,工業人口的需求相對在不斷減小;五、全球工業的發展趨於平緩,就當前來說已沒有新的工業增長點;六、農業人口轉為工業人口的趨勢強烈;農業的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人口又在不斷的湧向城市,工業又沒有足夠的崗位,中國就業問題嚴峻、產業工人工資低(近幾年國家大力提倡加工資,設定最低工資標準,可實際上工資還是相對的低。)就是最好的例證。

    所有這些因素,都在預示中國的發展道路,不能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道路,一定要本著中國的基本國情,制定中國的發展道路,不能單純依靠農業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的發展道路。中國是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國家,應當大力發揮人口多的優勢,發展精細農業、差異農業、精耕細作,大力深度開發農業產業,及相關產業,以增加農業從業人口為目標,以改善全民族的生活水平為目標,制定農業發展戰略,制定國家發展戰略。

  • 4 # 肺魚探農

    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探討。專家、學者們提出的一村一品是有道理的,但我覺得在一村一品這個思路中將行政和市場結合探索一些新的政策引導。比如將平原及適宜大規模種植的地區主攻糧食,在山區、丘陵地區主攻生態種養殖。全國一盤棋,因地制宜各自發展地方特色產業。避免硬要將南方的水果拿到北方種,將北方的畜禽弄到南方養。說實話,有些東西已經不是那種味兒了,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嘛。

    具體到村、到戶,就是發展本地的傳統產業,比如山區、丘陵地區的家禽家畜,由政府引導把它做精、做細,精耕細作做成地方品牌,築牢第一產業的同時逐步融入三產。讓第一、第三產業互為依託、相輔相成。

    淺談想法,見笑見笑。

  • 5 # 蘇北人在寧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巨大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土地經營制度在解決農業生產問題上具有巨大優勢

    中國農業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中國傳統的鄉村社會以小農經濟為主,而小農經濟最基本的經濟單位一直是家庭,其生產、交換、積累和消費都是以家庭為單位來進行的。儘管農戶擁有的土地並不多,但無論是在自有的土地上,還是在租佃的土地上,都是以家庭作為農業經營的主體。1970年代末的農村改革首先就是從恢復家庭在農業生產的地位開始。當時在全國各地進行探索的農業承包制有三種主要形式:包工到組、包產到戶、包乾到戶,其中,包乾到戶是最受農民歡迎的承包制形式,後來也成為新時期全國土地承包的基本形式。它的基本做法是:

    1.家庭經營適應農業的基本特點,在農業生產上具有獨特的優勢

    中國新時期農村改革的重要推動者杜潤生曾這樣總結農業的特點:農業受自然界變化多端的多種因素的制約,需要有人細心地、隨機應變地以高度主人翁的責任感來照管它;農業的收益集中在最終產品上,這就要求把生產者的利益和最終經濟成果掛上鉤;農業的主要生產資料——土地是一種特殊的生產資料,要努力地養地,使生產者從長遠利益出發,高度關懷土地。[1]陳錫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農業的生產過程具有特殊性,動植物生命的變化與自然界的變化相結合,這就使得農業成為世界上最複雜的產業之一。農民要在這兩個變數的結合中做出正確的抉擇,就必須要有充分的經營自主權,必須能夠在田間現場隨時做出決策。因此,農民不能像工人那樣按時上下班,農產品也不能像工業品那樣在流水線上按規定的程式進行標準化的生產。這就引出了一個大問題:怎樣才能對農業經營者的勞動進行監督和計量? 人民公社時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採取過不少措施,如定額管理、小段包工、評工計分等等,但都是因為無法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才出現了吃“大鍋飯”現象。只有把莊稼從種到收的全過程都交給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去負責,才能在不需要監督的情況下也能讓農民自覺自願地全力去做。不是家庭經營選擇了農業,而是農業選擇了家庭經營。[2]

    正是基於農業上述的基本特點,家庭經營在農業生產上才具有獨特的優勢,這是因為小農家庭是一個集生產、消費、教育、撫養於一體的社會基本經濟細胞,土地是這個細胞的經濟命脈,男耕女織是它的基本經濟結構,它具有持久的穩定性、分工的自然性、決策的靈活性和權威性,這些使家庭經營具有其他經營形式不可比擬的優勢。鄉土中國的民情決定了家庭是中國農業生產、決策和分配最適合的基本單元。

    實踐證明,家庭承包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2008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0574億斤,比1949年增長3.7倍,比1978年增長70%,創造了用佔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0%的人口的奇蹟。2014年全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實現十一連增,總產量達到12142億斤,比2013年增加103億斤。據測算,各項農村改革對1978~1984年的農村產出增長貢獻率總和為48.64%,其中,承包經營制的貢獻為46.89%,可謂是貢獻顯著。[3]

    2.“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度適應農民對均平的執著追求,在發展集體經濟上具有獨特的優勢

    新時期的農村改革確立了家庭在農業經營中的主體地位,但並不是簡單地回到傳統的土地私有制。在擯棄了所謂“農業社會主義”的狂熱追求和“大鍋飯”的制度安排後,1970 年代末開始的農村改革依然吸納了社會主義的新傳統因素,這即是對土地的集體所有制形式的堅持。因此,農村改革實行的是所謂“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那麼,為什麼我們在走過了幾十年農業集體化的彎路後還要堅持土地所有制的集體所有呢? 這就需要把中國城鄉二元的治理格局以及小農對均平的執著追求聯絡在一起。

    在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中,農民無法享受城市單位制下“父愛主義”的蔭庇,土地就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人地關係高度緊張的壓力下,只有土地的集體所有,才能確保農民不失去這一根本。即使在1990年代以後農民開始大規模進城打工,但只要他們因為戶籍制的限制而無法真正在城市落戶,就仍須為他們保留這一最後的退路。這條退路實際上也是社會安全和穩定的底線。此外,也只有土地的集體所有,才可能發揮引導農民再組織化,即發展集體經濟的作用。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主要有兩條道路:(1)以某些“明星縣市”(如浙江溫州、福建石獅、廣東東莞等)為代表的走個體、私營經濟道路的模式,透過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間接使集體經濟組織有充足的資金、技術和物資來組織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和現代化發展,集體經濟組織在引導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中起到積極作用。(2)以某些“明星村鎮”(如江蘇華西村、河南南街村、深圳南嶺村、浙江滕頭村等)為代表的走集體經濟道路的模式,透過在二、三產業的集體所有制企業或企業集團積累資金,直接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農村建設、農民富裕以及農業現代化。

    (二)土地承包合同和村民自治制度在解決農村治理問題上具有巨大優勢

    在新的“三農”問題視野中,中國農村問題的實質是治理問題,涉及到如何處理城鄉關係、工農關係,如何在農村進行社會整合與社會動員,如何在農村塑造社會主義新人等諸多方面。

    在人民公社時期,國家壟斷了各種社會資源,並透過公社對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等各個方面進行控制,農民在政治上高度依附於國家,在經濟上和社會上高度依附於人民公社,在人身上高度依附於從公社到生產隊的各級幹部。而實行家庭承包制以來,特別是人民公社制度終結以來,家庭成為農村基本的生產經營單位,超經濟權力從生產領域退出,農民不僅獲得了經濟自由,而且獲得了人身的自由,獲得了對自身勞動力的支配權。與此同時,家庭也成為國家對農村進行治理的基本單位。

    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鄉政府的職能是“制定本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對各級經濟組織和農戶下達國家規定的生產計劃和銷售任務,監督各級經濟組織和農戶執行與國家簽訂的經濟合同”等。[4]而所謂“生產計劃和銷售任務”都是透過經濟合同來體現的。土地既然此時成為家庭最基本的利益載體,那麼,土地承包合同就不單純是家庭與村集體之間的租賃契約,它在一定程度上就如同集體化時期的口糧和工分分配一樣,成為地方政府和鄉村幹部在人民公社解體後對農民進行治理的一個樞紐和槓桿。農戶是透過對“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利益承諾,從而獲得對承包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的。因此,國家和集體在新時期對農戶的治理關係首先就體現在透過土地承包合同而對農業稅和集體提留的徵收上。不僅如此,國家、政府、幹部往往還透過土地承包這個關節將種種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治理目標載入到農民的頭上。對政府和幹部來說,承包合同成為他們手中力臂最長的一個槓桿。透過這個槓桿,計劃生育、農田基建、農業補貼、修橋修路這些通常難以實現的目標,往往都是透過這種間接而省力的方式去達到。因此,土地承包合同就成為種種複雜的權力關係的一個集結。[5]

    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海選”、村民會議與村民代表會議作為“四個民主”的具體體現被寫進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這部法律中。這部法律正式推行後,村民自治制度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村民自治制度的確立使農民的民主權利得到了充分的行使,農民的基本意願得到了更好的保障,是中國農村改革的又一偉大創造,是中國幾千年來未曾有過的草根民主實踐,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標誌。

    (三)有序轉移農村勞動力的制度安排在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上具有巨大優勢

    在新的“三農”問題視野中,中國農民問題的重點是農民增收問題。

    為了長期地、可持續地增加農民收入,中國採取的最主要的辦法是:透過轉移農村勞動力來克服農產品收入彈性低、價格彈性低的特性對農民增產增收的限制。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在其著作《解讀中國經濟》中用大量統計資料表明:農業勞動力數量與農業收入增長基本上呈相反的趨勢,在農村勞動力得不到轉移的情況下,農民收入自然增長緩慢。而從中國情況看,“十一五”期間,農民收入實現“七連快”,就是連續七年都保持了持續較快幅度的增長。2014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5919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了10.9%,高於城鎮居民的收入增幅,這是歷史上少有的。2003年,城鄉居民的收入比是3.23:1,2014年還是3.23:1,也就是說,這五年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比沒有持續擴大。這也是難能可貴、歷史少有的。這種成績的取得得益於我們順應時代潮流,科學制定了適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戰略,不斷完善經濟體制,建立勞動力有序轉移的戶籍政策,充分體現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推動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中的優勢。

  • 6 # 黃中孛

    中國農業的發展問題就是中國發展的根本問題。農業、農村、農民,三農也。現實是:在中國,三農是落後、苦難、愚昧的代名詞,我們的農民及子弟拼了命的向城市擠,進城成為中國農民的集體意識,就是不為了自己,也要為了下一代。我們的教育也在高聲叫喊,上大學就是擺脫農村的一個有效的途徑,上了大學,進了城市就會擺脫貧困,過上好生活。全社會都在無意識的唾棄、鄙視農民,高喊著城市的建設者,城市的美化師,可是內心又是咋樣想的:農民工成為廉價勞動力的代名詞,是為城市人服務的,是低人一等弱勢群體。這種意識下的中國農民,會建設一個什麼樣子的農村,會有一個什麼樣子的農業,我不說,大家也會想得到,現實的三農問題就在那裡。人是社會的主體,有什麼樣的人,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中國的農村缺少有能力有知識的人才,也沒有讓人才留下來的土壤,沒有讓人才留下來的理由。現在的農村就是被現在【科技】社會遺忘的角落,是放任自流的狀態,與現代社會、思想、科技是不相稱的。沒有人才願意為農業服務。社會就想著如何索取。三農沒有一個如何發展的藍圖。這幾年黨和國家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這只是一個偉大的戰略目標,並且加大了對三農的政策和經濟的傾斜,但是對於如何建設,建設一個什麼樣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農村,並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具有可行性的可實施的能夠長遠發展的藍圖,這就導致了整個社會不知道如何去做。最可怕的是:全國上下一致高喊要大力推進城市化程序,使得人口75%進入城市。造成這些問題的因素,是太多方面的,我就不去展開說了,我要說的是如何解決和發展的問題。鄙人能力有限,謹以個人的觀點,發表不成熟的論述,期望廣大仁人志士批評斧正,並展開討論。第一、 要到清楚中國的國情:人多地少,城市發展空間有限。農業人口多與城市化發展之間的問題,這是一個首先要清楚的問題,沒有正確的指導方針,就不能很好的引領社會的發展。好多學者認為,將農業人口快速的轉變為城市人口,加快城市化程序,就可以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並實現全民族的小康生活,其理論依據是,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的成功經驗。我認為這是片面和不符合實際的經驗主義,與中國的現實情況不符,照搬西方的發展模式,一定不會成功。兩百年前工業革命時期到現在,總的來說,工業產品稀缺,社會需求大,生產能力小,對勞動力的需求大,隨著工業技術的成熟,生產力的提高,工業從業人員在相對減少,多餘的人員轉入第三產業,所以西方國家得以順利的工業化城市化。當今的中國已不在是以往的西方發展的時期,工業產品產能過剩,社會需求漸緩,工業生產力隨著生產技術的革命,已不在是依靠人力來滿足對生產的需要,而是透過技術的革新,來擴大生產,所以工業對人力的需求已沒有大的空間,不要全部指望增加工業,發展第三產業,來增加從業人員,來進行城市化道路。各個行業的人口的比例在一定的時期是相對固定的,超出一定的範圍,就會出問題。西方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程序中是以全球為市場的,工業產品面向全球,工業人口相對需求大,城市化道路是以農業人口變為工業人口為主要特徵,當今社會以發生本質的變化:一、發達國家的工業已經在萎縮,美國汽車工業就是一個例子;二、全球各個國家都在發展工業,中國工業的發展空間在壓縮;三、人口總量還在增長,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數量,這就為,需求低工資的大量使用產業工人的工業生產提供了保證。四、工業人口的需求與人口總量增加的相對關係相比較,工業人口的需求相對在不斷減小;五、全球工業的發展趨於平緩,就當前來說已沒有新的工業增長點;六、農業人口轉為工業人口的趨勢強烈;農業的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人口又在不斷的湧向城市,工業又沒有足夠的崗位,中國就業問題嚴峻、產業工人工資低(近幾年國家大力提倡加工資,設定最低工資標準,可實際上工資還是相對的低。)就是最好的例證。所有這些因素,都在預示中國的發展道路,不能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道路,一定要本著中國的基本國情,制定中國的發展道路,不能單純依靠農業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的發展道路。中國是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國家,應當大力發揮人口多的優勢,發展精細農業、差異農業、精耕細作,大力深度開發農業產業,及相關產業,以增加農業從業人口為目標,以改善全民族的生活水平為目標,制定農業發展戰略,制定國家發展戰略。

  • 7 # 豫東寶妹

    農村現在發展的優勢有很多,比如養殖業,塑膠大棚,農村化肥種子農藥代理點。

    1、比如塑膠大棚種植草莓,葡萄、可以設定採摘園,會有家長帶著孩子去採摘草莓,這樣孩子得到了採摘的樂趣,你也掙到了錢。

  • 8 # 日光暖人心1

    農村近幾年發展有很多,國家的的各種政策扶持力度比較大,但是農產品現在產量上去了,但是質量差距比較大,優質的東西不多,以後肯定會更專業化正規化,

  • 9 # 豐城阿強

    三農要發展主要應該注重以下幾點,這樣發展前景應該很好。

    質量的追求,把品種品質放在第一位。價格中上,保持擁有利潤的同時還有有開發更好的農產品資金。銷售到全國各地,拿優質的產品努力開發市場應主要注重生態有機的好產品。

    做好以上4點 三農發展還是非常有優勢的。

  • 10 # i米和平

    ①如同一個汽車生產線,從種到商場一次完成。

    ②一人擔當,眾人合作用全部機械化到第二產業鏈。

    私有是個坑,從天災:到人為,從水利到菅理條塊矛盾無解,人力物力不能協調發展,是死路一條,那都是忽悠。

  • 11 # 竹緣陳新丁

    我來試答一下,我在農村當過四年的末代公社書記,四年的分管農業的副縣長副書記,六年的縣委書記兼人大主任的實踐丶感受丶感悟來談一點新時代新三農的看法吧。首先的前提是博大物厚的大中國,大人口,大農業,主體又是廣大農村,廣大農民,如何更有發展優勢?我的觀點是立足三農,協調發展,黨委領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響農業金字招牌。農業興則天下興丶天下安!農村穩測天下穩丶天下安!農民富則國家富丶國家盛!現在是最後三年的脫貧致富攻堅戰,是實現振興鄉村戰略的關鍵,是實現振興中華的重要前提丶重要基礎。必須堅定堅持以黨建引領三農工作做出更大發展丶更大發展,才能對世界做出更大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痴迷數學可以痴迷到什麼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