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如止水521
-
2 # 漫畫子
小學學的知識和初中不一樣。初中老師看中的應該是孩子學習的態度,只要態度好了,小學成績不好,初中也同樣能學好。就比如我,我小學成績一般,初中上課認認真真聽講,下課按時完成作業,錯了就改,不會就學,這樣的我,過得了班主任及任課老師的喜愛
-
3 # 專業親子教育護航人
您指的是校內小升初考試成績嗎?初中老師指的是名初還是公辦?
公辦初中老師看校內小升初考試成績。因為只有這個可看。
名初老師不看校內小升初考試成績,因為這些學校有自己的考察方式和依據。
-
4 # 中小學數學思維探索
初中老師看到你,
來自小學的兒童,
彷彿看到一張白紙。
而這張白紙 ,
最終會被他寫滿答案,
摺疊成紙飛機,
飛向高中學習的殿堂。
你問這個問題,
初中老師在乎小升初成績嗎?
說明你是一個被動學習者,
你喜歡在老師的關注下成長,
這一點原先是你學習的動力,
將來也可能成為你進步的絆腳石,
所以,從這裡開始,
改變你的動機。
你的學習,
是為了能跟你喜歡的人分享。
在知識點的海洋,
有無數有魅力的學者,
對於大自然的規律,
對歷史的程序,
還有人類的意識,
有著比你更經驗豐富。
期盼你,
再次出發,
換一個新的發動機,
能遠航,
通往你心中的神聖殿堂。
-
5 # 在天的那邊山的那邊
小考只是初篩,第一印象,影響優錄和分班。到了初中考試多了,自然還是憑實力說話,再說雖然小考成績對於老師不是秘密,但是也不是公開可查的,不可能天天去翻,即使小考成績是a,但是到了初中考試一直不理想也沒有意義。
-
6 # 教大育小
初中老師對於小升初成績很看重嗎?初中老師對孩子小升初的成績不會很看重,只是作為入學時候的一個參考。為什麼呢?
一、小學的教學和初中教學畢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小學的成績不能說明一切
我想:作為家長要學著放下孩子的成績,向前看,那麼作為老師的話,更懂得向前看。孩子都還在成長當中的,一切都沒有定性,那麼有的是改變的機會,那麼老師自然更懂得這個道理。
有些孩子開竅造早一點,有些孩子晚一點,更容易後發。通常我們會發現一些男孩子子會在初二初三的時候成績猛然上升,有的甚至高中一路上升,但一些小學優秀的女孩子會在排名上有所下降,這個就是孩子學習能力沒有及時發展,而男孩子一般在思維和學習上相比女孩子而言發展要晚一年到兩年啊!
二、現在是義務教育,選拔上比較簡單,甚至很多地方小學生已經採取搖號的形式,小升初的分數比較意義不大
許多小升初的時候考小學的內容,對於分數特別優異的老師可能會關注一些,而對於分數差的孩子,老師會看一下,對於大多數孩子而言,大家差不多,拉不開差距,老師也不會太在意,在意的是在初中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看重的是你在初中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思維,也就是學習能力,如果都跟得上,那麼會有很大的改觀
三、初一是個特殊的年齡階段,我們所說的“危機年齡”,會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導致孩子的成績變故
11—12歲是兒童心理產生急劇心理變化的年齡,這個年齡稱為“危機年齡”,其心理存在著許多困難與不平衡。而這個危機年齡的度過也影響其孩子的發展。孩子存在著很多變化,如果家長能夠陪伴的好,這裡有心理的陪伴,孩子能有很好的發展,如果不是,那麼就會影響孩子的成績,如果家長教育不當,沒有辦法陪伴,加劇了孩子的叛逆,再加上在學習上的挫折,一些孩子就在這個階段開始逐漸放棄學習,最終成績開始下滑,有點遺憾終生。
總之:家長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更要教會孩子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而真正的要教會孩子學著放下。跟著發展走。老師不會抓著一個小升初的成績不放的。小升初,那只是一個過渡的成績,初中是從真正進入初中的學習開始,小升初只是一個對過去的考評,對過去的交代,或許對排名和分班有參考作用,當成績不作數。家長,放下吧!讓孩子開始新的征程。
-
7 # 微雨潤苗
初中老師對小升初的成績看得很重,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
在很多地區,小升初已經淡化,大規模的小升初考試已經銷聲匿跡,就近入學的規定已經落地生根,很多小學畢業生可以享受免試進入附近中學就讀的待遇。所以,從表面上看,初中學校的老師對小升初成績好像不怎麼重視。但實際上,初中老師對小學畢業生的小升初考試是相當重視的。
在一些地區,雖然沒有明面上的“小升初”考試,但是一些地區的教育主管部門對小學畢業班的教育教學質量還是非常重視的,比如有些縣區搞“全縣或者全區前1000名尖子生選拔”,其目的就是為了培優。但整個縣區前1000名的學生,對於各所中學的高層來說,那絕對都是“香餑餑”,此乃各校必爭之生源。
一個同行曾經對我說,他從事畢業班的教學,當整個縣區前1000名的名額出來之後,他的手機差點被各所初中學校招生辦的人員打爆了,每過一會兒就會有某一所初中學校的招生人員打來電話,讓他動員某些同學去相應的中學就讀,其韌勁和耐心讓人歎為觀止。而在這樣的縣區,整個縣區前1000名尖子生的選拔考試其實就相當於傳說中的小升初考試。
初中的老師之所以如此重視各種形式的小升初考試,說白了就是對生源質量的注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與“教一堆‘爛泥糊不上牆、狗肉上不了正席’的學困生”相比,相信九成九以上的初中老師更願意選擇前者。
而一些初中學校,在學生升入初中之後也會來一次“摸底考試”,而這樣的“摸底考試”就相當於“小升初”考試的“變種”。初中的老師對這種形式的“小升初”考試也是相當重視的:有劃分普通班和重點班的初中學校,排名比較靠前的“種子選手”可以成為重點班“學霸區”的一員,排名很靠後的同學可以坐在教室最後面“免費蒼蠅按摩區”和“超級VIP休閒專區”這樣的座位上。
在很多初中老師看來,小升初考試成績比較好的考生家長,一般是家庭教育比較到位,對孩子的學習比較關注、對老師的學校教育較為配合的好家長;而小升初成績一塌糊塗,連最基本的題目都不會做,一方面有可能是因為學生的智商存在嚴重的短板,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家庭教育存在比較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學生學習天賦比較差,一些初中老師認為這樣的學生沒有相應的培養價值。
-
8 # 佩玉者
學習過程是一場馬拉松式的長跑,任何一個環節都環環相扣,初中的老師對小學成績是否關注?我想根本就不需要關注他關注的是開學之後孩子們的狀態。
因為我們實行的是9年義務教育,很多孩子無論學習成績好還是不好,都會進入相應的招生區域內的中學去讀書,這樣子,很多老師及時關注孩子們之間的成績區別的話,也是一種基於學生班級分班的需求。
所以說初中的老師不太關注小升初的成績,在我們這邊來講,初中階段,在開學之前他有一次分班考試。
有的人可能會考慮到教育主管部門有要求不準,分班之前進行考試,為什麼又要進行分班呢?因為小學的考試成績,初中的不承認就是這麼個原因很簡單,並且初中階段的分班考試,並沒有進行一些選拔性的分班考試,只是按成績把所有的孩子平均分到多少個班級內的樣子。
總之就是初中的老師不太相信小學的成績,這個答案最為準確,既然不相信的話,那麼也不會關注。
我們這邊的情況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其他的學校,地區不一樣,造成了不同的標準。
-
9 # 郝峰濤
《高考一小步,教育一大步》
人才的成長決定高考,而非高考決定人才成長。
一個小問題:A生數學100、語文50;B生數學90、語文90,誰更具潛能?這不是一個分數多少的小問題,而是一個人才觀念的大問題。
我們的社會、家庭、教育和高考一致認定B生為優秀人才,以分數高低論英雄,所以一位小學校長就敢這樣說:“我這裡沒有天才,我只要考試的分數和名次。”教育怎能不陷入應試困境!錢學森老人發出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呢?”錢老希望培養出大師級的人才:一個孫子,勝過千萬趙括。
落後的人才觀念,是造成中國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
人才,你在哪裡?A生具有優科(數學)優勢,B生具有均科(均衡)優勢,這兩種不同的優勢,哪一種最具潛能?
論一:天才優於專才,專才優於全才,全才只能算是個人才。植物有頂端優勢,才成其高;動物也各有本領,故能生存。再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專才,而非全才,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論二:專才(優科)的成功在於他們努力建設自我的專業興趣、專業方向和專業高度,而所謂的全才(均科)其實是被誤導的無興趣、無方向和無高度的三無產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長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專業發展。
論三:孩子們各有天賦,在發展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優勢,這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也是專才成長、優科發展的內因外果。而全面均科發展,其實是一種違揹人性發展的人才策略。
所以,專才(優科)的人才發展觀是優於現代教育中盛興的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天才源於自覺,專才源於興趣,全才源於誤導,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是扼殺天賦、迷失興趣的禍首。
我們要不要打破偏科觀,打破主副科,打破文理科,打破快慢班,打破填鴨式,打破應試觀?要不要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要不要給天才、專才(優科)更大的成長空間?
要!但如何做到呢?
一,高考是指揮棒,要從“均科固定文理制”向“優科自選建構制”轉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
二,義務教育階段讓學生自選1-3門優勢學科參加評價,其餘參試科目作為參考,鼓勵學生髮掘自身的興趣、方向和高度。
三,學生的優勢學科的不確定性、可改變性和學科組合的複雜性,有利於打破教育功利和學科固化,弱化家長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強化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我們的育才觀念要從均科全才觀向優科專才觀轉變,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方向和高度,實現人的專業化成長,這是人的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規律。
荒原開蹊徑,枕草待曉鍾。
十年心酸夢,只為此文生。
優科專才的佐證:
1,蘇霍姆林斯基:如果學生有了一門喜愛的學科,那麼你不必為他沒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應當使人更為擔心的,倒是門門成績優秀但卻沒有一門喜愛的學科的學生,多年的經驗使我確信,這種學生是不懂得腦力勞動的歡樂的平庸之輩。《給教師的建議》(第69頁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版)
2,人是以“中心”發展為模式,往往是以某一學科為中心發展,進而帶動相關或相近學科的學習,而強迫性均科發展實際是去“中心”化,知識學會了,但是孩子的“中心”卻喪失了,連同興趣、方向和高度一塊埋葬。
3,偏科的普遍性,偏科不是壞事,是優科的普遍存在。所謂的天才,只是找到了為之努力的方向。
4,古今中外的人物,皆是以優勢為中心的存在:他們博覽群書,皆以優勢為中心,而非漫無邊際的學習知識。
5,民國大師的特點:偏科偏文(胡適、錢鍾書、季羨林、吳晗等數學很不理想);學歷低(齊白石,啟功,巴金,華羅庚,沈從文,梁漱溟等),在那個教育貧乏的時代卻湧現了大量的人才,優科自學是一個重要特徵,現代教育應該從中汲取力量。
6,偏科生愛因斯坦:所謂教育,是忘卻在學校所學的全部內容之後剩下的本領。
7,許多偉大的人物,成績有時候也很平庸,只是在一定的年齡發現方向後,才奮發有為的:牛頓、托爾斯泰、馮特、丘吉爾等等,所有的偏科、等待都是有道理的:與其“拔苗組長”,不如靜待“雨後春筍”。
8,2012諾獎莫言,小學五年級輟學: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9,2014諾獎中村修二,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10,……我們心中都能感覺到教育中的問題,除了無能為力,還剩下死不悔改!人才觀念的更新,高考方式的轉變,教育模式的改革,縱然任重道遠,也當砥礪前行。
回覆列表
重要不重要我覺得起碼是個依據吧。孩子們剛上初中,一切都是很陌生。老師,同學相互之間都不瞭解。作為老師孩子們似乎都是一樣的。大家都從不同的小學聚在一起。小升初的成績顯然是老師們唯一瞭解孩子們學習狀況的依據。接下來就是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小升初的成績也就成為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