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學長考研
-
2 # 牛小歪
學校管理上也有問題。跨世紀前後,我特地數次到復旦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宿舍區考察過,驗證了孩子嘀咕的上述說法。越高的管理越鬆弛,裡面打牌的遊戲的成堆。所以他一提出退出直博去國外求學,我立刻贊同,寧可繳納二萬罰款也出去。
-
3 # 小松不低頭GO
有很多人喜歡拿高考和考研做比較,作為一個過來人,我想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從錄取率上說,2017年全國有11個省市一本錄取率超過了20%,但是2017年考研錄取率只有20%左右,其中可見考研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至少考研要比考一本難很多,211,985名校錄取率就更低了。
其次,考研的過程是一個艱辛的過程,非常考驗一個人的心態。要知道高中三年有老師帶你學習,你只要跟著老師走就行了,什麼都不用想,老師幫你畫知識點,老師幫你找資料,但是考研的過程只有自己一個人,你每天一個人坐在圖書館裡學習10幾個小時,自己一個人收集資料,自己一個人學習,自己一個人面對著巨大的壓力,這一切對於一個考研人來說是十分不容易的。
所以,考研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考研考上211,985就更不容易了。
之所以會出現一流本科生,二流研究生,三流博士生這樣的說法,我認為也有一定道理,那就是個人能力通常本科生強一些,這一點我不否認,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正是因為個人能力不如別人,才選擇繼續考研深造從而增加自己的競爭力,這也是考研的目的之一。
總之,只有做過才知道,做什麼都不容易,致敬每一個為了夢想而努力奮鬥的考研人,祝你們考研成功,不負自己美好年華!
-
4 # dyhgy
所謂名校中“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現象肯定不具有普遍性,但或許有些人士在某一時期內區域性地有類似的感覺,這也只是從一個很狹小的角度來看的一種層次相對性現象,對於美國名校來說,總體上肯定不會出現這種問題,但對國內名校目前總體上落後於歐美名校辦學水平的實際來說,因“人往高處走”的生源流動,或許一定程度上有這種情況。
猜想“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問題的提問者,所表述的真實意思大致是,以國內頂尖的清華、北大為例說,本科是國內(考生)頂尖生源,所謂“一流”畢業讀研的半數出國到美歐名校,國內它校本科生升入補充因而降低生源質量,形成所謂“二流”,再升博時又部分出國,它校再補充形成所謂“三流”,其它名校都可如此出現類似情況,這確有存在,但也有失偏頗。一是以考試選擇的考生考分高低和真正人才質量優劣,還不能劃等號。二是學生學習研究發展能力水平,在不同階段會有很大變化,前段不頂尖不一定標明後段不頂尖,以前優秀以後也未必一直優秀,例項很多。三是無論生源多麼不齊,同校培養的高層次一般都優於低層次,學術水平上博士生不及本科生的幾乎沒有吧,那何來三流之說?
這種說法,還是可促使內地高校發憤圖強,努力地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如此就很有積極意義……
-
5 # 黃崇
謝謝邀請。我覺得這是一個錯誤標籤,何謂一流、何謂二流、何謂三流?標準是什麼?當然,我承認我們國家的高校教育體制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我們不能因此去貼標籤,事實上不管哪一所學校,無論是俗人嚴重的名校、還是普通高校,都出了很多人才。我特別不喜歡認為的善惡、美醜區分,因為每一所高校都有其自身的特色,這在《道德經》裡就是物性,事物都有其固有的特性,我們應該順乎其自然特性,不要刻意去認為地貼標籤,真正給我們的高校營造一個“相容幷包、百家爭鳴”的自由氛圍吧。
-
6 # 行者大益
名校才存在的怪理論
“一流本科生、二流碩士生、三流博士生”在我學生時代就有所耳聞,第一次就是從一個北大學生那裡聽來的。其實本意是如果在一所學校內讀完本科、碩士、博士,就會有這種鄙視鏈條存在。
大體原因是因為眼界不同和學霸廣泛存在的情況下,在一些名校生眼裡,畢業以後就應該去世界級的名校讀書,一般班裡相對成績一般的同學才會選擇保送本校。另一個原因是國內院校在本校持續讀書,讀碩士和讀本科差不多,課程和老師相似比例比較高,感覺繼續讀不會有太多增量,本身已經享受了一個學校的資源,為什麼不去一個新的資源平臺享受不一樣資源,從學術上講屬於避免近親繁殖。
作為一個所謂一般高校畢業的畢業生而言,經驗告訴我,一般高校不存在這樣的說法的原因大體上是,各種機會比較少,考研率比較低,一般只有少數學生能夠成功考驗,能考上研究生就不錯了,也就不在乎本校不本校的問題。
另外,部分院校近年來教師隊伍近親繁殖嚴重,教師隊伍師生裙帶關係問題比較突出,也讓更多的學生不願意留在本校繼續深造。
核心問題還是目前國內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優質的教育資源把持在少數高校手中,受高等教育的學子也因為這樣的壁壘,被人為的劃分了三六九等,這本身就是現階段教育不公平的另外一種體現。
-
7 # RaymondIT
名校的本科生,最頂尖的都出國了深造了。剩下中間部分會讀研,其中成績好的又會進入更好的高校,而不是本校。所以研究生的生源整體要比本科生差一個檔次,哪怕是清華北大。不是每個人都會走學術道路的,所以大部分碩士讀完就工作了,剩下的一部分優秀碩士會再次出國深造或者去更好的大學。然後本校會再次從下一個層次的學校補充一部分博士生源。
所以會有三本本科考入211讀研,最後到某著名高校(比如A校)讀博的學生。毫無疑問,這已經是很優秀的人才了。但是相比於,那些985本科進入A校讀研,最後去美國深造的差了一些。而那些一開始就A校本科,直接進入美國前十名高校讀研的又差了不少了。從A校來看,那個在他這裡讀本科的水平,高於案例裡第二個來讀碩士的,更高於案例裡來讀博士的學生。所以就有了“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的結論。也不是說,本校本科畢業的只有本科文憑的學生,就比本校博士文憑的厲害,顯然本校博士在專業領域肯定比本校本科生強。這個只是整體而言,本校本科畢業的(可能去其他地方深造),要比本校碩士、博士畢業的,具有更高的起點和發展空間。
為了防止優秀生源的流失,學校會搞碩博連讀,本碩連讀,吸引優秀學生。這也是各高校為了對付“一流本科生,二流碩士生,三流博士生”問題而採取的捆綁政策。
-
8 # 小魚兒捲餅
如何來理解這句話?我感覺應該這樣來理解。名校中的本科生都是一流的,因為他們在高考時都是各地高中的絞絞者,但他們在讀研時一般不會選擇本校而會選擇更好的名校或出國。這些名校雖不被自己的本科生看好,但卻被二三流的高校學生所向往。這些名校招到的研究生多是來自二三流大學的本科生。造成名校的研究生不如本科生的現象。所以說才有名校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碩士生,三流的博士生的說法。
-
9 # j黑色h準男爵h
因為名校最好的本科生直接出國讀研了,而讀碩士的是本校二流學生和其他一些低檔次學校的尖子生,讀博時,本校那些碩士中最好的又出去讀博了,留下的是碩士中較次的很低檔次學校考來讀博的碩士,所以才會有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
-
10 # 阿楠276864546
說說我的看法。我個人是比較贊同這個說法的。第一,現在高考想考一個一流一本大學還是很難的,高考600以上能有多少學生?難度可想而知。而考研呢,只能呵呵了,現在的研究生遍地都是,含金量早就跟以前不可同日而語了!研究生考試每個學校的分數都不相同,複試更是人的因素更多些,身邊的研究生有幾個是真才實學的?!考研自學就能考上,而高考呢?有幾個牛逼的人自學高中全部課程能考好的?所以研究生普遍素質跟一流本科生有天壤之別!
回覆列表
為什麼會流傳出一流本科生、二流碩士生、三流博士生的說法?這個其實就是根據考試的難度來說的,對於同一所名校,考取本科生的難度是最大的,碩士生次之,博士生的難度相對最小。也就是說本科想進名校的門檻高,博士想進名校的門檻低。對於大部分省份的考生來說,如果本科想要考進名校的話,分數至少達到600+,一般需要排在全省一萬名之前,這個難度其實是特別大,尤其對於河南、山東的考生,需要在學習成績上很拔尖,競爭是非常的激烈。
而對於考研來說,還是相對公平的,學校劃定統一的考研分數線,相對於高考的競爭也會小很多,2017年參加全國高考人數達到940萬,而2017年考研報考人數是201萬,所以讀一個名校的碩士生相比讀一個名校的本科生還是容易太多。
對於考博來說,這個相對更容易了,因為一部分211的院校還找不滿博士生,一些老師還鼓勵你讀博,總的來說考博的競爭應該是最小的,難度也是最小的。所以才有一流本科生、二流碩士生、三流博士生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