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夕少年

    中國皮影戲的歷史是怎樣的?它的流傳與地域分佈又是如何?這是非常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一口敘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一張牛皮居然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這是民間皮影藝人對皮影藝術最形象的概括。

    01、我們首先聊聊什麼是中國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融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皮影,又稱“燈影戲”或“影戲人”,是廣泛流傳於中國民間的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民間戲曲藝術,其戲曲內容和藝術效果,透過燈光、影幕(俗稱“亮子”)、民間樂器、唱腔、操縱的影人共同表現出來。

    02、中國皮影戲的歷史是怎樣的?中國皮影戲的產生:

    中國皮影戲的產生,多數學者認為與佛、道兩教的傳播關係密切。在唐代寺廟裡僧人的“俗講”,與皮影戲淵源很深。由於東漢末年佛教傳入及其廣泛傳播,在絲綢之路以及大唐都城長安一帶,普遍流行俗講僧以吟誦說唱形式配以連環圖畫,宣講佛經。

    以“俗講”說唱的方式傳播教義,也被道教道士所採用,設壇宣講《道徳經》和道教教義。因為唐代沒有相應的文獻或實物佐證,也有人認為中國影戲的形成時間,當在五代時的後唐至北宋初年之間。

    以今豫西、隴東、晉南道情皮影所使用的曲牌和道教漁鼓、簡板等伴奏樂器來看,這種佛、道掛圖“俗講”的方式,極有可能發展為後來“懸了隔紙”的紙影與皮影說書。至今陝西華具皮影戲仍沿稱“紙說書”:華縣皮影“碗碗腔”也是以即度佛教傳入的擊節樂器,即似小銅鐘的“碗碗”而得名。

    北宋時期皮影戲的發展:

    北宋時期,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喜好的文化藝術樣式興盛起來,中國影戲由娛神到娛人,由講經到講史,達到空前繁榮。都城汴梁城裡多設小影戲棚子,觀眾不避風雨寒暑,日日皆是。北宋仁宗時市人表演三國影戲,京師富家子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羽輒為之泣下的故事陽。皮影戲由俗講演變為小說、傳奇、公案、史書話本。

    在杭州還出現了“繪革社”、“簇影人”等專門為影戲刻制皮影的職業行會組織。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裡也描繪了汴梁市井遊樂的場面,其中正在上演的影戲佔據了畫面一隅。

    明清時期皮影戲的發展:

    明清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移,影戲藝術在河北等地迅速發展直至鼎盛。無論是皮影影人制作、表演技藝,還是唱詞唱腔、道具配器等,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豪門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皮影、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影班常被王公貝勒們邀至府邸進行表演,稱為“宮影戲”。

    在民間,大大小小的皮影戲班更是比比皆是,一鄉一鎮有二三十個影戲班並不足為奇,皮影戲的繁榮由此可見。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與變革,由於城鄉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影視文化的巨大沖擊,除隴東環縣、遼寧朝陽等少數地區外,傳統皮影在全國範圍內正呈急驟衰退消亡之勢,20世紀80年代全國尚有千餘個皮影戲班,不過現在只剩下200多個。

    02、皮影戲的流傳與地域分佈

    自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陷汴京之後,南宋的遷都和元朝的統一,造成人口大範圍的遷徒、流動,促進了各地民間文化藝術樣式的交流與傳播。由於影戲演出的裝置輾轉便捷,具有流動演出的優勢,因此成為一種最主要的娛樂形式,影戲技藝也隨之四處傳播,出現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皮影流派。

    根據中原影戲的流傳方向,在全國逐漸形成了大區域流派:

    (1)以灤州皮影為中心的北方皮影;

    (2)以陝西皮影為中心的西部皮影;

    (3)以江浙湖廣為代表的中南部皮影。

    北方影戲主要分佈於河北、北京、河南、遼寧以及黑龍江等地;以陝西皮影為中心的西部皮影流傳至山西、青海、甘肅等地;而南域影戲則主要句雲南、四川、湖北、湖南、廣東等地。

    不僅如此,中國皮影戲還自13世紀以後隨蒙古軍隊西征傳入中亞波斯、西亞土耳其和北非埃及,以及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諸國:後又隨西方天主傳教士帶到義大利、徳國和法國,當時的皮影戲就稱作“中國皮影”。

    以秦晉皮影為代表的陝西影戲就出現支系龐雜的面貌,僅唱腔就有十餘種之多。在製作皮影的選料以及人物的造型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徵。西部山西晉中地區、晉西南地區,青海,甘肅等地的皮影選用牛皮製作,形象誇張又不失精細秀麗。

    而以河北唐山為代表北方皮影,影人形體較大,一般選用透明度高、結實耐用的驢皮製作,在造型上,融合了民間剪紙和年畫的藝術特點。

    南域皮影以四川影戲最為著名,皮影製作以牛皮為原料,有牛皮娃娃”之稱。其唱腔多為川劇川調,唱腔高亢圓潤,形成了較為獨立的藝術面貌。

    03、結語:中國皮影戲是民間藝術的智慧結晶,需要批判性地繼承發展!

    皮影戲在輾轉流傳過程中,受不同地域文化和鄉土民情的影響,而且皮影的人物造型、服飾搭配、表演時的唱腔曲調等,也都因為吸收了不同區域的民間藝術、地方戲曲的成分而呈現出流派各異的風貌。中國皮影戲是民間藝術的智慧結晶,需要批判性地繼承與發展!

  • 2 # 連城寶

    關於皮影戲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西漢時期,漢武帝在寵妃李夫人去世後非常悲傷,一蹶不振,大臣李少翁為了讓皇帝早日走出悲傷,重振雄風,想了一個主意。

    他命人用羊皮精心雕飾成李夫人的模樣,在宮燈下舞動,影子投射在牆壁上,惟妙惟肖,好似李夫人活過來一般。這讓漢武帝龍心大慰,這種小把戲逐漸演變成皮影戲,在民間廣泛流傳開來,在文化生活匱乏的古代,成為人們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皮影戲已經成為一門“極致”的藝術,在外華人眼裡,它就是“東方魔術”。

    觀眾看來,一個藝人,千百張皮影,一盞燈,幾尺帷幕,就是一個舞臺一場戲。可知在這背後,一張皮影,就要經過制皮、畫稿、鏤刻、上色等數道工序,單單是鏤刻,可能就需要成百上千刀,容不得半點差錯。

    曾幾何時,大江南北,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皮影戲。步入現代文明後,傳統文化式微,皮影戲逐漸淡出人們視野。

    在陝西華縣、山西孝義、四川北部等區域,還有一些碩果僅存的皮影戲班子,也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

  • 3 # 秦聲揚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指流行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潛江、天門、沔陽(今仙桃市)、監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縣(市),具有相同藝術特徵的皮影戲。

    各地皮影造型又因文化、歷史不同,各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如山西皮影精美華麗、四川皮影渾厚質樸、雲南皮影稚拙可愛等,這些不同流派的皮影,他們共同造就了中國皮影藝術的造型之美。皮影表現題材廣泛,從深化的上天入地,到歷史劇的文戲武鬥,從天上的靈霄寶殿,到人間的相府帥帳,無不在皮影戲中得到充分表現。其中以陝西、山西、河北省的皮影最為有名。

    陝西皮影歷史悠久,是皮影發源地,皮影在陝西又叫 影戲 影子戲 ,幾乎遍及陝北 陝南及關中各地。陝西皮影的傳統劇目以文武兼備的神話劇為主,如《西遊記》及《封神演義》等。陝西皮影是用牛皮或上好的驢皮經過呀磨、水泡使其透明後加以雕刻和彩繪而成,所以也叫“牛皮影子”或“驢皮影子”。影子的造型,繼承並融匯了漢代畫像石的宏大氣派,宋代院體畫的精緻工麗、民間剪紙的裝飾紋路、民間繪畫的意象表現,傳統國畫的散點透視,從而形成了造型豐滿、線條利落、色彩鮮豔的特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普通老百姓,面對疫情,怎麼做才能不給國家和社會添麻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