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會飛的魚140976753
-
2 # 羊羊羊146777668
這個年紀有理想很正常。可是沒文化更可怕,所以讀書讀好書多讀書才是根本。理想也是要有知識才能實現,光有理想沒有知識那永遠是幻想
-
3 # 周先生哦
拿我自己來說。
我生活在廣東的一個小農村,村裡的只有小學和初中。
小學的時候認識的人就只是村子裡的。
上了初中之後,多了一些隔壁村的小夥伴。
等到高中,去到了鎮裡,來自不同鎮也有隔壁市的。
現在讀大學,認識的朋友來自全國各地。
所以說初中就開始想著去遠離故鄉的地方工作的人,是因為知道世界不止眼前看到的那麼大,是因為想要去見識更加廣闊的精彩。
當然有人會說,只是貧窮落後地方的人會這麼想,但實際生活中,你會發現有些人小時候生活的的地方並不貧窮,他們也會想要去遠離故鄉的地方工作生活。
所以就是人的本質,想要去探索未知,去冒險。
就是這種心理。
-
4 # 芳芳的心理學世界
人想要去遠方,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對遠方的期待。未知的世界意味著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意味著希望。所以我們總想出去走走,看看,讓自己的人生更豐富多彩一些。
第二個原因,就是對現狀的不太滿意。
我們遇到很多來訪者,都希望趕快長大,可以透過去外地讀書離開父母,遠離他們的控制。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原因。總歸是對當下的生活不滿意,希望切換到另外一個狀態。
第一個原因,更多的是內在的平安和希望。
第二個原因,更多的是想要解脫的需要。這個部分的原因,有可能還是會時不時影響你,因為,真正會影響我們的東西,是逃不掉的。就算在遠方,心裡還是牽掛著。
-
5 # 老李女神
從初中就開始想著離開故鄉去很遠的地方打工是什麼心理?
我認為第一個可能性是憧憬遠方,有句話不是說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嗎,想必是憧憬未來憧憬外面的世界。
第二個可能性應該是想要自由,在初中的時候處於青春期,最渴望的就是得到自由,不受家長的控制,很想放飛自我。
第三個可能性也許是為了自己的夢想,自己的所在的地方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夢想,所以憧憬去很遠的地方實現自己的夢想。
第四個可能性是家裡環境迫切需要自己去改變,而周邊環境又不允許就只能離家千里去努力奮鬥改變自己的家。
-
6 # 美吶燈飾
我覺得可以分為3種情況,1.就像我們80後,家庭比較困難,在讀初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後面的學業無法再完成的時候,不如早點出去社會就業,反而能減少家庭負擔;2.有部分人總覺得外面世界很精彩,成績又不好,又不想讀書,總得當大人很爽,愛玩,所以就早早綴學,外去打工,殊不如遠方永遠沒有家的溫暖。3.有的人在一個地方呆久總想著遠方是新鮮的,也有人覺得遠方機會可能是更多,還有人覺得男兒志在四方。
-
7 # 明境國學
家很溫暖,而遠方很精彩!
正值叛逆期的少男少女們難免會發出“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呼喊聲,也許父母們會感到有些頭疼,但終究會放手,更有通情達理的父母會不由得生出幾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讚歎!
穩定安逸的人生是多數人的追求,而推動時代進步的大多都是“不滿足於現狀”的“走出去”的人!這些“心向遠方”的孩子們所追求的那份自由與博大也許會壓垮他們,也許會讓他們更強韌,沒有人知道答案,但渴望面向更廣闊世界的那份勇氣絕不容小覷!
遠方是無際的壯闊河山,而家是小小的港灣,孤身遠去的小小背影,揹負著大大的夢想,走上了嶄新的旅途!
-
8 # 星空1657436
一:孩子透過書上或者電視上等等知道了外面的世界,那裡有他嚮往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在他心裡的分量遠遠大於現狀所能帶給他的。
二:他現在所處的環境中有他不喜歡甚至排斥的地方,他想逃避。
三:以上兩種情況他都有。
其實對於一個初中的孩子來說,他的想法有很多都是不成熟的,很多決定也都是比較衝動的,這些決定肯定事出有因。作為家長應該好好跟孩子聊聊,這畢竟關係到他的未來。
-
9 # 遠山54112
按理說初中生應該是努力學習的階段,將來考上個好成績才是上策。而初中生還在長身體的重要階段,,再說只有初中文化的你去遠方打工也罷還是幹什麼都是沒有出息的。因此還是把學習搞好或學上一技之長在外出遠方才為正道
-
10 # CharlieYoung查理陽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時,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有的人是想遠離家鄉,有的人是想遠離父母 ,還有的人是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初中正好是最叛逆的時期,也是好奇心最強的時期。
說說我自己吧,我初中時也是這樣。
我出生在一個廣東的小城鎮,在那裡住了差不多20年。那裡可以說是我的家鄉,但我卻對他沒有什麼感情,即使突然間幻想一下這輩子再也不會去了,似乎也沒有什麼捨不得的。我不是那兒的本地人,在那裡沒什麼親戚。小鎮是客家鎮,往上排幾輩來說,客家人也是外地人。而這些“外地人”在這裡安家置業了幾輩後,儼然變成了“本地人”,於是這些先來的“外地人”開始排斥後到的“外地人”。以至於我的一位客家朋友和我說道,其實客家人是最排外的。客家人給這些初來乍到的外地人安上各種帶有歧視意味的外號“外省佬”“外縣仔”“北佬”等等,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些稱號也可以變成辱罵本地人的話語。我雖然在本地生活多年,也說得一口流利的客家話,但無奈,在此地大家互相認識時,總要自報家門,說自己是哪個大隊哪條村的,也順帶問一句“你是哪裡的(哪條村)”?此時,我也只得坦白,我廣西的,在對方“哦”的一聲後,兩人的關係莫名的微妙的疏遠了一些。自報家門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人際關係的遠近,也關乎與“有沒有人幫你”。“有沒有人幫你”這句話也是我在升初中前,本地同學問我的。小學時人際關係都很單純,該吃吃該玩玩,而初中時人際關係也開始複雜起來,開始存在各種人情往來。幫,幫什麼?安家置業,借錢消災之類的,這些不是初中生能力之內的。但若哪個“兄弟”被“欺負”了,幫忙揮揮拳頭,倒是可以。客家村鎮,大多是家族聚居,有不少有血緣關係,是親戚,是自己人,那自己人當然幫自己人啦。大家都知道哪條村打起架來兇狠。所以不僅僅是在認識時自報家門,在起衝突打架是,也會自報家門,讓對方掂量掂量。我是一個外地人,在本地沒什麼親戚,就是所謂的“沒人幫”。我是個老實人,至少初中是,也是我們班裡為數不多的願意讀書的。什麼叫願意讀書的呢?這麼說吧,全班50多人,就8個上了高中的,大學考了本科的才5個,我就是其中一個。我很記得初二時,可以去讀技校了,很多人都很開心的去讀了,在這種環境小下,讀書的是少數,很多人都以讀書為恥,是的,不是不讀書,而是以此為恥。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是一個異類,很多人都叫我書呆子,我被許多人孤立,但現在看來,這樣未必不是好事,至少避免我與那些不學無術的人的摩擦,很多那些爛仔對我都是敬而遠之的。當然,也有例外,有幾天爛仔就是喜歡欺負我,他們似乎就是喜歡看見我被欺負後,憤怒又無力的樣子。老師呢,對那些爛仔根本就不管,他們似乎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到我們幾個為數不多的“讀書人”的身上,但這卻未必會是好事。他們以極高標準要求我,把對放棄了的那些學生的期望堆積起來,壓到我身上,他們不遺餘力的挑出我的毛病,並把它在講臺上展現在其它學生面前,於是,那些遠不如我的爛仔們內心似乎有了一種驕傲,他們開心的嘲笑了我的不足,全然忘記了他們自己是更差的存在。
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拼命的想離開這個小鎮這個學校,因為我相信外面的世界不是這樣的,其它地方不會以讀書為恥,以嘲笑不如自己的人為樂。在填中考志願時,我還想去市裡的高中,而不是縣裡的,因為我想見到更廣闊的世界,也遠離這個小鎮。但是無奈,我的分數不足以去到市裡的高中,只能填縣裡的高中。我也曾經一度相當抗拒縣裡的高中,甚至因此與家裡鬧出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不過,最後我還是接受了,因為那裡的人確實是不以讀書為恥。
我在縣裡高中讀書,每個週末都回家,回家時,都要路過那個初中的門口,乃至日常外出也經常路過,但是從畢業到現在將近5年,我從未踏入那個校園一步,我實在是不想回憶到過去的生活,我不想自己揭開傷疤。
回覆列表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懵懂的少年時代總想到外面去看看,總覺得外面的天地很寬闊。其實真正又出去了又會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