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帝國的臉譜
-
2 # 以史為鑑
從甲骨文、銘文記事到竹簡、紙張記事,漢民族把自己幾千年來發生的每一件大事基本上都記錄了下來。
就說劉邦一個亭長最後統一天下單獨拿出來算不算史詩?
從爭霸天下到自刎烏江的項羽算不算史詩?
冠軍候霍去病不到二十轉戰千里,戰無不勝,封狼居胥算不算史詩?
“位面之子”光武帝劉秀三年時間從一介白身到中興皇帝算不算史詩?
在浩如煙海的二十四史當中,這樣的傳奇故事比比皆是,隨便拿出一個就可以媲美其他國家、民族的史詩了。
說漢族或者中國沒有史詩,是因為這樣的史詩素材太多了,最要命的是我們全記錄下來了,是有據可查的!比起虛無縹緲的國外神話史詩,當然可吹的就少了
-
3 # 驪姐的人類學之眼
長久以來,漢民族沒有史詩幾乎成為大家的共識,然而,這個共識是有錯的。驪姐回答上個問題“中國為何沒有史詩”時,列舉了不少少數民族的史詩,有童鞋就提出漢民族也有史詩,但因為這個問題涉及太多,所以驪姐專門在這個問題裡來回答。
2010年,湖北省保康縣、神農架林區申報的《黑暗傳》在兩次申遺失敗之後終於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此,漢民族的史詩才進入廣大老百姓的視野。同時,圍繞著這部被稱為漢族首部創世史詩《黑暗傳》的相關爭論,也才大致塵埃落定。下面就給大家安利一下這部史詩的有關情況。
第一, 《黑暗傳》漫長的發現蒐集過程。
神話史詩《黑暗傳》主要流傳於湖北省神農架及其周圍的保康縣、房縣、興山縣、秭歸縣和重慶市的巫溪縣、巫山縣等地,從明、清時代開始流傳。上世紀80年代初,神農架林區文化幹部胡崇峻在松柏鎮農民張忠臣家裡發現了一部七言 “孝歌” (死人做法事時唱的)手抄本 , 內容以開闢天地、創造世界為主, 名為《黑暗傳》, 全詩長達 3000 餘行。後來,他跑遍神農架,經過無數次的探訪,蒐集了9種《黑暗傳》的抄本,此外還蒐集到《白暗傳》、《紅暗傳》以及與此有關神農老祖的唱本,如《玄黃傳》、《黑暗大盤頭》、《黑暗綱鑑》、《混元記》等。1992年,神農文化研究會主辦、出版的《神農文薈》雜誌創刊號首次發表了《黑暗傳》的述評本和整理本。2002年,正式出版的《黑暗傳》共5000餘行,可以說行行都滲透了胡崇峻的心血。
胡崇峻之後,湖北當地文化幹部又深入保康縣、興山縣等深山民間 ,走訪近兩百名歌師, 蒐集文字 8種 , 達 3萬餘行,引起有關專家高度重視。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將蒐集到的 8 種版本彙編成冊, 題為 《漢族長篇創世史詩——神農架〈黑暗傳 〉多種版本彙編》,掀起《黑暗傳》研究熱 。
隨後, 《黑暗傳》發掘工作更加深入, 尤以保康縣成績最為突出。文化工作者宋進潮等人先後在保康縣境內發現《黑暗傳》手抄本達13部之多, 特別是在該縣歇馬鎮發現的兩部清代手抄本, 一部為光緒元年手抄本, 達 2100 多行;一部名為《玄黃祖出身傳》, 達 3000多行, 並配有河洛圖書及八卦圖解。後者被民俗學家劉守華教授稱為最完整的手抄本。
第二, 《黑暗傳》深厚豐富的內容。
《黑暗傳》的內容因地域不同而有變異, 但基本梗概大體一致:天地之初, 瀰漫無邊黑暗。太神江沽造水土, 天地萌芽長珠露。浪蕩子吞露化五形, 盤古垂死化身生萬物。神們爭奪致洪水滔天, 洪水中漂來大葫蘆, 兄妹結婚繁衍真正人類, 進而演繹三皇五帝等一系列傳奇神話故事。《黑暗傳》對屈原《天問》中的提問進行了神話般的應答,講述了比盤古還早的無數史前神話英雄創世故事。作為遠古文化的"活化石",《黑暗傳》堪稱漢民族的家譜,其中所講述的先祖們開天闢地的歷史真可謂蕩氣迴腸,威風凜凜,壯懷激烈,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神話、歷史、考古、文藝、宗教、民俗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關於長詩中的 “黑暗 ”的意思,左尚鴻先生解釋說:其一,是指人類被創造之前的宇宙混沌狀態。人類社會是從混沌中創世而來的, 黑暗是人類最早的對宇宙的認知。正如《易·說卦》所言:“坤為黑。” 《說文》所言: “坤, 地也。” 這樣的認識跟當代物理學中所講的暗物質有一定相通之處,體現了古今中外人類認識世界的相通性。其二, “黑暗”代表著一種民間祭儀觀, 具有鮮明的民間宗教色彩。《黑暗傳》主要以喪葬儀式中的“孝歌” 形態流傳的。在《黑暗傳》主要流傳地, 下葬前三夜尤其是出殯前夜, 孝家要通宵打鑼鼓、唱孝歌來為死者守靈。這種鬧夜形式,被稱“打待屍”、“唱陰歌”、“夜鑼鼓” 或“陰鑼鼓” 等。由於在夜間演唱, 所以又稱“黑暗歌”。《黑暗傳》的主要流傳形式正是這種只能在深夜演唱的“黑暗歌”, 如果在白天演唱則會被認為不吉利。
第三, 《黑暗傳》的曲折申遺路和有關爭議。
目前,《黑暗傳》的傳人有陳長維、吳克崇、湯國英、萬祖德等。其中歇馬鎮盤龍村陳長維發現的《黑暗傳》版本最全,分《先天黑暗傳》《後天黑暗傳上部》《黑暗傳三生卷》《下卷排王之位》。然而,關於《黑暗傳》是否是漢民族史詩的問題,在學術界卻頗有爭議,也導致《黑暗傳》的申遺之路非常曲折,前兩次申報均未透過。
持反對意見的代表是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和青年學者張春香等。他們的主要意見是:第一, 史詩都是比較遠古的, 而《黑暗傳》從開天闢地、三皇五帝一直講到明清時代, 因此給人感覺不過是一個內容雜糅、版本可疑的漢民族“民間史”, 或叫“村儒俗史”。第二, “漢民族” 史詩說不能成立, 因為南方少數民族神話和漢民族神話已在這裡交融互滲。
正方的代表有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原主席、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劉守華、中國文聯研究員劉錫成等。他們認為《黑暗傳》源於曾流行於鄂西民間的《四遊八傳神仙歌》, 其最早形成於明末清初, 直接文獻源頭應為明代通俗小說《盤古至唐虞傳》和《開闢衍繹通俗志傳》。從現存地方史志資料可知, 最起碼在明朝弘治年間(公元1488 -1505年), 以唱頌盤古的神話長詩就已在神農架、保康等地十分盛行。明代《保康志》就有“唯有農夫最辛苦, 唱罷三皇唱盤。”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李爾重認為:“《黑暗傳》比《離騷》的鋪敘與想象能力,不知高出多少倍。其內容之豐富,文采之光華,能使《昭明文選》之類的著作為之遜色。”此外,也有學者認為,《黑暗傳》所述時空久遠, 具體從何時開始流傳目前還無準確查考,但很可能是遠古記憶的流傳。
目前,《黑暗傳》申遺終於成功,其重大意義正如專家的評價:漢民族歷來被說成是缺乏想象力和敘事傳統的民族, 歷史上沒有長篇的敘事詩產生和保留下來。《黑暗傳》的整理出版, 有力地證明了漢民族不僅是一個富有想像力和敘事傳統的民族, 而且是一個擁有包含著創世神話在內的史詩作品的民族。
(以上回答參考了劉守華、左尚鴻等人論文,特此致謝)
回覆列表
1、漢民族崇尚安靜,不好動,崇尚坐而論道的聖人,缺乏對征伐英雄的狂熱崇拜,史詩沒有生長土壤;
2、漢民族的短詩成熟太早,出來不久便達巔峰,之後就是逐漸衰落,史詩沒有發展空間;
3、漢民族詩長於抒情,短於敘事,史詩的產生缺乏創作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