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ava架構設計
-
2 # 報告最佳化大師
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電商巨頭自我需求驅動,率先發展出雲計算的能力;二是,電商處於連線網際網路和實體商業的樞紐位置,更懂使用者需求。
自我需求驅動,率先發展出雲計算能力在雲服務出現之前,企業、政府等機構的IT架構思路基本都遵循一個套路:購買伺服器、部署IT系統。
但隨著網際網路資訊大爆炸,企業IT系統越來越臃腫,效率越來越低下。特別是電商企業,由於海量的商品資訊、物流資訊、支付資訊等需要精準、高效處理,對伺服器和IT運算能力要求最高,遠超社交平臺、搜尋平臺等網際網路應用。
因此,電商企業是對雲計算需求最迫切的企業。於是,2001年亞馬遜就有了雲計算的萌芽。終於在2006年底,亞馬遜解決了管理超大型資料中心和複雜軟體系統的問題。由於雲計算的基礎是虛擬化,本質是按需服務,亞馬遜可以將雲計算開放給其他企業使用,而這些企業就不必再購買伺服器等。其實,這個道理有點像現在的共享經濟,無數的企業共享無數的伺服器,根據自己資料的高峰、低谷按需呼叫。
阿里在國內最早發展雲計算也是和亞馬遜一樣的道理,2007年,阿里巴巴在B2B業務之外,淘寶、支付寶開始井噴式增長,資料資訊和運算需求倍速增長,造成IT後臺系統的壓力越來越大,可是傳統的軟、硬體供應商反應緩慢,也無法提供更優的解決方案。
於是從2007年開始,阿里就尋求從軟體出發的解決方法,但軟體治標不治本。
直到2009年,王堅“忽悠”馬雲,馬老闆大筆一揮,重金砸向真正的雲計算,從底層系統開始做起,就是今天阿里雲的飛天作業系統。一直做了三四年時間,到2012年,阿里雲才逐漸走上正軌,阿里內部的淘寶、天貓等才開始使用阿里雲的服務。
因此,正是由於電商巨頭自我資訊需求的驅動,亞馬遜和阿里才成為率先發展雲計算的巨頭。而成為雲計算的主力,還有另一個原因。
電商處於網際網路和實體商業的樞紐為主,更懂使用者亞馬遜和阿里發展出雲計算能力之後,就像是開發出了一個新產品,要把產品賣給有需求的使用者。而電商擁有一大批天然使用者,即電商平臺之上的商家,這是搜尋、社交等平臺所不具備的優勢。
所以,2012年,阿里雲主要是就是把雲服務賣給了當時阿里B2B、淘寶賣家和天貓品牌等平臺商家,有了第一批客戶,才逐漸完善了雲服務產品。並在移動網際網路來臨之後,陸續為移動應用開發者、中小企業和網頁遊戲開發者等提供雲服務。
到今天為止,阿里淘寶擁有約1000萬註冊賣家,天貓擁有數十萬的品牌商,釘釘還有700多萬的企業使用者,這些都是阿里雲的潛在客戶。
除了使用者的天然優勢外,電商是離實體商業最近的網際網路領域。如果說“實體商業是陸地、網際網路是新開發的大海”,那電商就是連線實體商業和網際網路的核心樞紐。因此,電商平臺的商業屬性最重、也最懂得使用者需求,在雲服務產品開發方面也就別具優勢。以此而論,阿里不僅在雲服務方面有優勢,在新零售方面也是一樣,“佔據樞紐位置,懂商業、懂使用者者得天下”。
回覆列表
2003年,“非典”肆掠,2003年5月10日,一個名為“淘寶”的網站上線了。這個“和ebay一樣”的網站起初也只是一個war包,網站所有的功能和頁面都包含在這個war包裡,然後把war包部署到一臺伺服器上,用tomcat部署一下,買一個域名指向這臺伺服器的ip,淘寶網就出來了。這個時候的阿里巴巴就是淘寶網,淘寶網就是阿里巴巴。隨著淘寶網業務的快速發展,阿里巴巴領導們意識到B2C的業務模式將來也會是電商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2008年成立了“天貓”。
隨著天貓業務的蓬勃發展,天貓業務開始從淘寶網獨立出來,成為了和淘寶網平起平坐的獨立事業部。也成為了阿里巴巴業務發展的兩駕馬車之一。
2010年,阿里電商業務的團購入口——聚划算出來了,並帶來了強勁的流量吸引。這個時候淘寶和天貓兩大事業部都想對接聚划算平臺,來提升業績。後來還有1688也想對接聚划算平臺。
共享業務事業部也就在這個節點,真正的利用聚划算平臺開始逐漸的成為了阿里巴巴的核心業務平臺。這個平臺的責任就是將淘寶、天貓、聚划算等等業務的公共、通用業務沉澱到共享業務事業部,包含了商品中心、交易中心、使用者中心、評價中心等十幾個中心。慢慢的形成了如今的“厚平臺、薄應用”架構形態。共享事業部就是要為阿里巴巴各大業務提供穩定、高效的服務。
那麼,阿里巴巴的發展和成為雲計算發展的主力有什麼關係呢?個人有以下幾點意見:
什麼是雲計算?SAP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話說得好:“企業不上SAP會死,上了SAP會死的更快”。說的就是企業整合SAP軟體需要花費高昂的代價。這種也是“軟體即產品”的典型模式。首先代價昂貴,其次後期維護費用也不低。再給企業帶來效率的同時,也慢慢榨乾企業的輸血能力。那麼雲計算的核心理念是什麼?“服務即產品”。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基於網際網路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透過網際網路來提供動態易擴充套件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雲是網路、網際網路的一種比喻說法。過去在圖中往往用雲來表示電信網,後來也用來表示網際網路和底層基礎設施的抽象。阿里巴巴做雲計算有天然優勢阿里巴巴的共享業務事業部起初是給阿里巴巴內部各個業務平臺提供服務的,比如搜尋引擎(阿里雲上的opensearch)、日誌收集檢索服務(阿里雲上的日誌服務)、雲端儲存(OSS)等等,還有提供給商家的開放平臺。這些服務隨著效能不斷改善、最佳化,慢慢也就開放出來提供給所有的中小企業使用了。現在阿里雲上面大多數的服務都是阿里巴巴團隊內部不斷使用、沉澱後產品化出來的。這些服務或按量付費(搜尋、頻寬、CDN),或按次數收費(伺服器、簡訊服務)。
再加上阿里巴巴有成千上萬臺伺服器,忙的時候全面開機,比如雙十一。閒的時候這些機器不能浪費呀,怎麼辦?共享出去唄。現在阿里雲上買伺服器也有“效能獨享型”、“效能共享性”等區別。
所以說阿里巴巴有這個做雲計算或者說將自己的服務產品化的前提條件,那麼做雲計算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阿里雲也就應運而生了。經過5年的發展,阿里雲成為了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雲計算廠商。這也是華人為之驕傲的一點吧。
國內現在百度、騰訊都在做雲計算,有百度雲、騰訊雲,基本上都是企業做大了以後再將自己的服務、資源共享出來產品化、商業化的最終結果。
亞馬遜雲和微軟雲就更不用說了,有那麼多的使用者使用他們的服務,那麼為什麼不把服務共享出來形成產品走商業化的路呢?所以雲計算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