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光工作室
-
2 # 邏輯文史
咱們的國寶大熊貓,現在一般叫它們“滾滾”,至於它的前身,這不是一兩句能解釋的清楚的,那車邏輯就挑重點說吧~
要說世上第一隻大熊貓,生物學家推測它誕生於800多萬年前,當時它們的祖先可沒有現在這麼,它們四肢不靈活,也不會打滾,外貌和柯基類似。我們現在把它叫做始熊貓,其實也並不是多麼可愛。
但是滾滾厲就厲害在它的進化,考古學家發現始熊貓的進化有四個分支:分別是矮熊貓(已滅絕)、小鐘大熊貓(已滅絕)、葛氏郊熊貓(已滅絕)、大熊貓。也就是從這開始,大熊貓不辱使命,開始了它們全新的表演。
接下來我們就進入到了上古時代,看看阪泉之戰的交戰雙方吧。
阪泉之戰是第一次大規模的氏族部落的鬥爭,黃帝和炎帝在打敗蚩尤之後彼此也發生了衝突,不僅聯合了周圍的族群,還組織了大型猛獸軍團。《列子·黃帝》中記載:
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羆?你猜羆是什麼鬼?
漢朝開始,滾滾又有了新的稱謂:食鐵獸。如《神異經》中說:
“南方有獸,名曰齧鐵。”《爾雅·釋獸》中有這樣描述:
“似熊、小頭、痺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新齊諧初集》有更詳細的記述:
“房縣有貘獸,好食銅鐵而不傷人,凡民間犁鋤刀斧之類,見則涎流,食之如腐。城門上所包鐵皮,盡為所啖。”傳說中周亞夫細柳營的軍旗上面的圖騰就是滾滾,而漢武帝時期劉徹曾把一隻大熊貓放養在上林苑園林中,並召集天下能補殺它的獵手,可見滾滾之威猛。
西晉時有一戰旗名曰“ 騶虞旗”,兩軍交戰若有一方高舉騶虞旗,那麼這仗就不打了,而騶虞就是當時滾滾的名號。
到了現代,我們管它就叫大熊貓啦,但他的學名叫“貓熊”,意思就是“像貓一樣的熊”,但要注意一點,它只是長相像貓,本質還是熊。大熊貓的咬合力和前肢臂力都十分恐怖,非嚴格意義來講它們的手掌有6指,這就是為什麼它們吃蘿蔔、蘋果、窩窩頭時都能用手抓了,而且很粗的竹子在大熊貓手裡那就是輕易一折的事情。你別看它圓滾滾的,其攀爬和奔跑的能力都很強。成年的野生大熊貓最長能達到2米左右,體重可達200kg,因此它的戰鬥力也是槓槓的。所以,如果真的碰到野生滾滾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最後,以一幅關於滾滾的超治癒漫畫來做結尾,在新的一年裡,車邏輯祝大家好運往往,事事順心~
下輩子一定要轉世成大熊貓!
回覆列表
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通常稱熊貓,是屬於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全世界現存大約1600只左右,是一種瀕危動物。大熊貓古今有許多別名:貔貅、大貓熊、竹熊、白熊、花熊、貘、華熊、花頭熊、銀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執夷、貊、猛豹、猛氏獸及食鐵獸等。大熊貓原分為熊屬。名稱溯源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Armand David)認識了熊貓後,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歸屬於熊科。兩年後, 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研究它屬於貓熊科,將它進一步定名為“貓熊”。1940年代,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當時,定名為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由於中文使用者傳統上通常都習慣右到左的寫法,所以當時貓熊一詞是以右到左的方式書寫。在標準中文文法裡,形容詞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詞的前面。由於熊貓被一般人認為屬於熊科,因此貓是形容詞,熊是名詞。故,貓熊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是對的。到1940年代,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所以當時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貓熊”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從此以後,熊貓一詞變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長此以往向傳訛誤,一至到今天,大部分的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熊貓一詞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是最普及的稱呼,而在臺灣,貓熊和熊貓則都比較常用。1949年後,由於中華民國政府遷去臺灣,中國大陸和臺灣的文化交流也因此出現隔閡。故在臺灣原有的名字貓熊仍較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