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蠻大人的筆

    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是先輩留與後人的智慧寶典。家訓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誡子侄周成王的誥辭,自此綿延數千年,中國傳統家訓精深宏富,是中國家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中華民族的巨大財富。

    一、姬旦《誡伯禽書》

    作者周公旦(約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稱周公。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

    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

    走如馬,不與馬爭走;

    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

    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譯文:親戚故人沒有發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人求全責備。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

    賞析:《誡伯禽書》講的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貴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德。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司馬談《命子遷》

    司馬談(約公元前165-公元前110年),西漢時史學家,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司馬遷之父。

    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譯文:孝道可分成三個階段,幼年時期便是承歡膝下,事奉雙親;到了中年,便要從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為國家盡忠,為民眾服務。到了老年,就要檢查自己的身體和人格道德,沒有缺欠,也沒有遺憾,最終圓滿於立身行道,這才是孝道的完成。透過揚名後世來顯耀父母,這才是最大的孝道。

    賞析:司馬談學富五車,所以他後來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掌管天時星曆,還職掌記錄,蒐集並儲存典籍文獻。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這就是司馬談的《命子遷》。司馬談希望自己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司馬遷不負父親之命訓,最終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名垂青史。有人甚至說,沒有司馬談的《命子遷》,就沒有司馬遷的《史記》。

    三、諸葛亮《誡子書》

    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更是華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褊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會,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哪來得及!

    四、諸葛亮《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譯文:一個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節制情慾,去掉鬱結在胸中的俗念,使幾乎接近聖賢的那種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體現出來,使你內心震動、心領神會。要能夠適應順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脫瑣碎事務和感情的糾纏,廣泛地向人請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緒。做到這些以後,雖然也有可能在事業上暫時停步不前,但哪裡會損毀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擔心事業會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堅毅,思想境界不開闊,沉溺於世俗私情,碌碌無為,永遠混雜在平庸的人群之中,就會難免淪落到下流社會,成為沒有教養,沒有出息的人。

    賞析:《誡子書》和《誡外甥書》分別是諸葛亮為告誡其子諸葛瞻和其外甥龐渙所作。諸葛亮46歲才得子諸葛瞻,他很喜歡這個兒子,希望兒子將來能成為國家棟梁。諸葛亮有兩個姐姐,二姐所生子叫龐渙,深得諸葛亮喜愛。諸葛亮常年征戰,政務纏身,但仍不忘教誨兒輩,他寫給諸葛瞻和龐渙的兩封家書可以說各有側重,《誡子書》強調了“修身學習”的重要性,《誡外甥書》則闡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五、歐陽修《歐陽永叔集》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譯文:玉不雕琢,就不能製成器物;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賞析:歐陽修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對他的教育很嚴格。為節減開支,母親用蘆葦、木炭作筆,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歐陽修認字。歐陽修在家訓中希望兒子能繼續養成讀書的習慣,並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

  • 2 # 大俠柳慕白

    中國文化裡,中國傳統士大夫骨子裡的東西,還是有其值得我們學習辯白的東西!朱子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後來的傅雷家書,都是這些其中的精華者!

  • 3 # 十二十頁

    有家訓的不一定成為名人,但名人一定是有家訓的。家庭是中國文化組成的一個組織單位,在家庭中教育後代、持家執業的過程中必須要有家訓支撐,俗話講“家有家法,國有國規”。下面我談談我對家訓的理解。家訓不是固定不變的,是一直不斷更新的過程

    不僅有《顏氏家訓》《朱子家訓》《錢氏家訓》這樣的家訓,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也有家訓,他的家訓就是在變化的,在持續不斷的更新。

    要做好人,改過遷善,不要貪得無厭,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為官清廉,憂國憂民

    陸游家訓共二十六篇,其著述始於四十幾歲,至八十餘歲仍不斷增訂。陸游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寫了一百多首詩篇來教育兒子,傳家風。

    正能量家訓,正確的價值觀被名人青睞

    近代歷史上,曾國藩是一位頗有爭議的人物,但他對子女的教育卻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啟示。勤儉節約,求學求實的家訓家風,歷來為曾家後人所傳。

    “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曾國藩要求家庭節儉,遠離奢侈。他在京城見有家門子弟一味奢華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許他們來京居住。其夫人一直領著孩子們生活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牌匾。

    曾國藩有3子5女,小女兒曾紀芬的壽命最長,活到91歲。1875年,曾紀芬與湖南聶結婚。曾國藩規定,每生女兒出嫁,嫁妝不得超過兩百兩銀子,同時嫁妝上還須有父親親筆簽名。

    除了曾國藩外,還有很多跟曾家家訓思想相似的家訓。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子家訓》

    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

    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個人價值觀念形成的起點是家風,而家風則是一個人和家庭成長的“根基”。

    除了正能量的家訓外,也有禁令家訓,不可觸犯

    1.嚴禁夫人干預政事,不聽枕邊風。

    2.嚴禁夫人聚眾閒聊,以免滋生事端。

    3.各房太太地位不分尊卑,均以夫人相稱。

    4.嚴禁夫人私自做壽。

    5.嚴禁虐待下人。

    6.實行嚴格的薪俸制,各夫人每月按時支取。

    7.飯菜實行等級分餐制,各夫人與子女分別在自己房間用餐。

    8.嚴格的作息時間,外出活動一律不允許超過晚十點鐘。

    9.重視子女文化教育,聘名師為子女啟蒙。子女婚姻不得自主,須由他一人包辦

    張作霖有6個夫人,8個兒子,6個女兒,這樣一個大家庭,治理起來可不容易。所以在治家上,張作霖制定了許多極為嚴格的家規。

    當國家不安定、國家法律不明朗時,家訓就可以起到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正因如此,家庭為維護必要的法律制度,便要制定一定的行為準則來約束家庭成員,這就是家庭法家訓的起源。

    漢初以來,家訓著作隨朝代的演變而變得豐富多彩。譜系中記載著不少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養性”、“齊家治家”的典範。舉例來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在今天似乎仍然具有積極意義。族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供子孫遵行。其中,最受人們推崇的著名家訓,如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流傳至今。

    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視,是因為它的主旨是奉行忠孝節義,教化於人。

  • 4 # 使用者1593643975983XX

    成功人士,總結的成功之道,希望後代少走彎路,告訴後人安身立命的箴言,。朱子家訓,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等較為出名。

  • 5 # 讀書跑步是清歡

    在中國古代,家風的傳承往往是與家訓、家規結合在一起的。歷史上成型的家訓著作或口口相傳,以《顏氏家訓》代表在南北朝就已盛行,經過兩宋規範、明清普及,家訓作為家庭基因延綿不斷得到傳承。歷史上,孔子、諸葛亮、司馬光、朱熹、朱柏廬、曾國藩等名人都有家訓,為後來的家訓家規樹立了典範。家風家訓,是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

    中國古代家訓的出發點就是,透過家訓教化,維護家庭家族的秩序、繁衍和發展。在古人看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理想;在今人看來,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家國天下思想得到了良好的傳承。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元。好的家風一定有好的家訓,有好的家訓一定能滋養好的家庭。家風家訓,是一個家庭和成員立身處世的價值觀,是家庭的根。

    重視家訓首推孔子。崇尚“不讀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的孔子家庭,堪稱“天下第一家”,孔子家訓“十條”讓孔府經歷千年經久不衰。流傳至今、自成體系的家訓有很多,《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不只是顏家、朱家的家訓,也得到社會廣泛認同,這些家訓中的精華部分,被普通人家吸收當作家訓,有的還成為社會大眾道德標準,例如《朱子家訓》,對勤儉的要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在今天,每個家庭不一定有成型成文的家訓,但每個家庭一定有自己的家風,尋常百姓家也叫“門風”,家訓演化為家風建設。國家大力提倡家風建設,家風建設也被納入黨員幹部廉潔自律準則,家風建設是文化自信的表現,是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 6 # 詩詞名句鑑賞

    說起家訓,我最喜歡諸葛亮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篇家訓句句經典,對於今天的我們,仍然具有教育意義。值得傳頌。

  • 7 # 中文宣魏良鵬

    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民族,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家訓歷史悠久,《尚書·無逸》是周公還政於成王之後對他所進行的告誡,已初步具有家庭教育的性質。如果將它算作家訓文獻,那麼家庭教育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至魏晉南北朝,家庭教育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而《顏氏家訓》的出現則是一個標誌性的成果。

    《顏氏家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成熟的家庭教育文獻,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說:“古今家訓,以此為祖。”明代袁衷《庭幃雜錄》說:“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可見其在歷史上影響之深遠。

    家風教育講究方式方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庭教育在實踐中創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總結起來有四種:

    1、口頭訓誡;2、書面訓誡;3、行為訓誡等。

  • 8 # 石人仲

    "家族世代興旺",有沒有密訣? 有,密訣又是什麼?就藏在"名家家訓"裡。

    現代人喜歡稱"家風"、“家規"、“家教",它與傳統的“家訓"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家訓"立於紙面上,與家譜代代相傳,孩子在呀呀學語時,就開始背誦,這是人生的第一步,絕對的"學前必修課"。

    現代的"家風"、"家規"、“家教",都停留在言傳身教上,省去了最正規的"字面"形式。

    一部名家的家訓,就像一部國家的憲法或既定方針,來不得一字馬虎,在歷代的實踐中也會逐步修改和完善,它們的目標始終是朝著"家族世代興旺"在修訂。

    我們當代人常說:“富不過三代",把原因歸咎於天意,這真大大冤枉了“天"。一個"富"字和一個"旺"字,豈在一個人生境界上?

    我們可隨口說出歷史上幾個很有名的家訓: 朱子家訓,諸葛家訓,曾國藩家訓,了凡家訓…可以說,過去每一個大家族都有一個家訓。

    我最欣賞山東瑯琊王氏的家訓:

    “言 宜 慢 , 心 宜 善 "

    "簡簡單單"的六個字,最易記、最好懂、最適用於自己。

    多少年來,我也把它當成自己的家訓,教育孩子; 當成自己的人生座右銘,時刻在工作和生活中警醒自己。

    "言易快",在年輕時最容易犯。雖不能在官場上得意,但生活工作中,越在不順時就越容易"鬥狠"。

    時間越長,領悟越深。

    我們來簡單翻閱一下瑯琊王氏為什麼憑這僅僅六個字的家訓就能被稱為“中華第一旺族",(豈是現在的“首富"可比?)

    據二十四史載:

    瑯琊王氏家族,歷朝歷代,共出過35個宰相,36個皇后,36個駙馬,名人雅士無數。

    東晉名相王導

    第一行書《蘭亭序》書者王羲之

    二十四孝“臥冰取鯉"之王祥;

    二十四悌"王覽爭鳩"之王覽;

    "竹林七賢"之王戎;

    ……

    自西漢至明清,瑯琊王氏家族興旺了1700餘年,簡直就是一部中國濃縮史,因世居瑯琊郡而世稱"瑯琊王氏"。

    曾由瑯琊高虞( 現青島市即墨區溫泉鎮西高虞村),遷址到同郡的臨沂縣都南鄉南仁裡(今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從此世居400多年。

    在公元313年,“永嘉南渡"時又遷至現南京棲霞區。王導輔助司馬睿建立了東晉,功勞之大,權位之重,史稱“王與馬,共天下"。

    瑯琊王氏家族立家訓始祖——王吉

    西漢時期,王吉在調任昌邑王府擔任中尉路上,遇一老人,受其指點,送其三個字: “言宜慢"。他深有感悟,在險惡的官場仍能穩步上升,但也變得更加充滿暴戾之氣,致不同政見的同僚長史趙珞被彈劾後,罷官歸鄉鬱郁而死。之後,他又遇此老人,並對其勸導,又送他三個字: “心宜善",從此,他痛改前非,在官場上的口碑也越來越好,終得善終。

    孔孟二聖的這兩句話,就是分別對"言宜慢"、"心宜善"這兩句家訓的最好解答。

    【原文】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②。”

    【註釋】

    ①愆(qiān):過失。

    ②瞽(gǔ):眼睛瞎。

    【翻譯】

    孔子說:“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種過失:沒有輪到他發言而發言,叫作急躁;到該說話時卻不說話,叫作隱瞞;不看君子的臉色而貿然說話,叫作盲目。”

    【原文】

    孟子曰: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著,人恆愛之,敬人著,人恆敬之。

    【譯文】: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內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

    大家共同交流,一起學習。

  • 9 # 雲帆詩友佳作展

    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是先輩留與後人的智慧寶典。家訓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誡子侄周成王的誥辭,自此綿延數千年,中國傳統家訓精深宏富,是中國家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巨大財富。

    中國古代名人家訓略覽:

    1. 明定賞罰,才肯用心。——《尹會一家訓》

    只有明確了賞罰的原則,大家才會安心做事。

    2. 士君子持身不可輕,輕則物能撓我,而無悠閒鎮定之趣;——洪應明《菜根譚》

    君子處世待人不可以輕浮,輕浮就會使自己受到困擾,這樣便會喪失自己的悠閒與寧靜。

    3. 人惟一心,起為念慮。念慮之正與不正,只在頃刻之間。——康熙《庭訓格言》

    人只有一顆心,起心動念,便會有思慮,思慮的正確與否只是在一瞬間。

    4. 尋常不見得,能立於波流風靡之中,是為雅操。——姚舜牧《藥言》

    平日中不引人注意,能夠在人海的潮流中遺世獨立,不隨波逐流,才能保持自身的高雅節操。

    5. 山霤至柔,石為之穿;蠍蟲至弱,木為之弊。孔臧《勤學苦讀》

    山中的水十分柔順,但是石頭卻能夠被其穿透。蠍蟲十分弱小,但卻可以將木頭蛀壞。

    6. 當崇長幼,以禮自持。——張奐《誡兄子書》

    你們應該崇尚長幼有別之禮,用禮儀約束自己。

    7.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賈昌朝《誡子孫》

    如果統治者背德喪道,那麼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百姓疏遠他,如果你清楚他們的情況,就要憐憫他們而不是幸災樂禍。

    8. 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諸葛亮《誡子書》

    散漫放縱便不能夠振奮精神,性情急躁,喜好冒險九不能夠陶冶情操。

    9. 須平時撫卹鄰里有恩義,有士大夫平時多以官勢殘虐鄰里。——袁採《袁氏世範》

    和鄰居相處,應當能夠搞好鄰里關係,講求恩義,總有一些士大夫憑藉著自己的權勢去殘害鄰里,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10. 願吾子弟思其父兄,勿事交遊,勿圖溫飽;勿干戈而俎豆,勿弧矢而鼎彝。——盧象昇《訓子弟》希望我家的子弟親友多想想父兄的所作所為,以他們為榜樣,不要專事應酬結交,不可貪圖安樂,切忌魯莽行事,不要事事都受制於禮法。不要只專注於武功,也要兼顧文事。

  • 10 # 歷史名言詩和遠方

    《曾國藩家書》曾文正家訓:他對各位弟弟所期望的,不是他們能否考上科舉,而是第一希望他們孝悌,第二希望他們寫的文章能夠傳頌後世。各位弟弟如果真的能夠自立,應當追求大而遠的目標,而不應該一味盯著學業進步。

    曾文正認為:孝和友愛是家庭的祥瑞,人們常說的因果報應,在其他事情上未必全部能應驗,只有在如果孝條友愛就立即獲得吉慶,不孝悌友愛就立即招來災禍這個問題上,沒有不應驗的。

    我早年長期在京城任官,常常荒廢修養之道,後來從事軍務,得到各位弟弟的幫助很多,而自己對各位弟弟卻無絲毫幫助。我的兄弟妹妹的家庭,所以都能有田有宅,大概都是九弟的功勞。我身體殘疾之後,你們服侍兩位叔叔像服侍父親一樣,服侍叔母像服侍母親一樣,把堂兄弟看成是自己的手足之親,凡事都很節儉,只有對待各位叔叔的家庭,則處處都很大方。對待堂兄弟應該以德業相勸戒,糾正他們的過失,希望他們有所成就,這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要親近愛惜他們,希望他們富貴。常常替他們祈禱吉祥之事,這樣人神都會欽服。

    古代的英雄,胸懷都恢宏廣大,事業規模宏遠,而他們教訓與告誡子孫,總是顯得恭謹內斂。依仗貴重欺凌別人,別人難以服氣;以威望加於人,人不討厭。這是容易辦到的事情。聲色嬉遊之類活動,不應該任他們太過度了。賭博酗酒釣魚打獵,這一切都不要做;曾文正先生,具備雄才大略,有經營天下的志向,而他教育告誡子都是意旨簡約,從卑微處著想,收斂抑制自己很厲害!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曾公勉勵各位弟弟,必須關注我,關注小編,每天傳承中國孝道之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感覺《王者榮耀》裡的呂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