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答40年農業總產值增加多少?
十幾年前美國世界觀察所所長布朗說,中國每年人口大量增加,而耕地不斷減少。到2030年,華人口將增加至16億,由於耕地減少,糧食不夠吃,必然到國際市場去搶購糧食,會引起糧價上漲,造成糧食恐慌,引起世界性的糧危機。而事實告訴我們,中國糧食種植面積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就需要多進口500萬噸,中國糧食進口量增加或減少5個百分點,國際商品糧市場的價格就上漲或下跌30%左右,從而影響到30多個發展中國的經濟利益。因而中國的糧食產量對中國乃至全球糧食價格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各大機構對糧食危機已經發出了一系列的警告。世界銀行今年9月表示,全球糧食短缺和多種危機還將持續很久,在氣候變暖,能源、水資源匱乏的大勢下,這種無聲的饑荒只會愈演愈烈。“可能有一些小的好轉,但在可見的未來糧價肯定會繼續保持高位,”世界銀行負責可持續發展的副行長凱瑟琳﹒西耶拉(Katherine Sierra)這樣告訴路透。今年世界糧食日(10月16)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在中國農科院釋出名為《氣候變化與中國糧食安全》的科學報告,報告預測20年後,受氣候影響,中國有可能難以滿足自己的糧食需求。幾乎與十幾年前布朗的預言如出一轍。近日,作為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負責人的布朗又表示,金融危機阻礙農業領域的長期投資,全球糧食安全仍面臨威脅。
其他關於糧食危機的訊息可謂鋪天蓋地,高棉、越南、印度和中國等大米生產國紛紛採取限制出口措施。今年有37個國家因食品短缺而發生騷亂。還有專家稱,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接近90億,對糧食的需求預計也將在目前基礎上增加110%。同時,氣候變暖的影響將危及淡水資源,是否有足夠水源灌溉農物將成問題。顯然,糧食供求形勢不容樂觀。
中國耕地偏少。耕地在全國土地總面積中的比重,中國僅佔10%,美國佔20%,多山的日本佔12%,印度達56%。我們用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目前全華人均耕地僅12畝(此數字偏小,有待進一步核查),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3。1980至1995的15年間全國耕地減少6501萬畝,相當於減少了一個安徽省的耕地。1990年中國糧食播種面積為17億畝,以後逐年減少,到1994年糧食播種面積只有16.4億畝,首次低於國家制定的安全警戒線。1995年開始中國糧食播種面積一直低於安全警戒線。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分別比上年減少7035萬畝、3575萬畝和3284萬畝。造成耕地急速減少的原因,除了因災損毀和農業結構調整佔用了一部分耕地外,各類建設佔用了大量耕地。政府組織了大規模的退耕還林還草專案,其他作物明顯的增加,耕地面積的減少影響到糧食播種面積的減少。
根據《中國耕地資源數量變化的趨勢分析與資料重建》一文的預計,2010年中國耕地資源數量減少的幅度也會逐漸減小。隨著生態退耕任務的完成,耕地安全與糧食安全將會成為影響中國耕地數量變化的主要問題,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勢必將貫徹下去,預計2010年後中國的耕地資源數量才將趨於穩定。
儘管中國農業部此前公佈中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5年增產,但報告預警,當全國平均溫度升高2.5~3℃之後,中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產量將持續下滑。到2050年,溫度升高、農業用水減少和耕地面積下降等因素更會使中國的糧食總生產水平下降最高達23%。
2008年10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
指出,20世紀中葉以來因由化石燃料燃燒和土地利用變化等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眾口一使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全球地表平均溫度預計到21世紀末仍將上升1.1攝氏度~6.4攝氏度。沿海海平面 近30年來升了90毫米 。而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表溫度上升了0.9攝氏度,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海平面上升引發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損害了濱海溼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態系統,降低了海岸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和海岸帶生物多樣性。而未來中國沿海海平面預計將繼續升高。 氣候變化使中國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區域性乾旱高溫危害嚴重;因氣候變暖引起農作物發育期提前而加大早春凍害;草原產量和質量有所下降。氣候變暖可能將增加中國北方地區乾旱化趨勢。氣候變化使中國東部亞熱帶、溫帶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同時使全國動植物病蟲害發生頻率上升,且分佈變化顯著;冰川和積雪的加速融化使綠洲生態系統受到威脅。而未來氣候變化對中國農牧業的影響仍以負面影響為主,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可能以減產為主。
目前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不高。根據調查顯示:截止到7月份,主要化肥用料中中國產尿素、磷酸二銨平均零售價格分別為2403元/噸、4638元/噸,同比分別上漲33.2%、79.4%。 不計勞動力成本,農民的一畝小麥的成本大概在500多塊錢,而按現在的糧食價格,種一畝小麥的純利潤一般是在100-200元,這僅僅相當於在外打工幾天的收入,所以農民都不願意種了。
自建國以來,中國糧食生產不斷髮展,產量不斷提高,但這一過程也呈現出中國糧食產量存在週期性波動的特點,而且糧食產量的動波動基本上與糧食價格相吻合。未來中國糧食供求形勢還不容樂觀,糧食價格從長期看仍然有上漲要求。我們把國際糧食價格上漲可概括為以下幾大因素的驅動:第一,糧食生產成本的提高;第二,糧食供應面積減少;第三,自然氣候的惡化;第四,糧食供應用途的增加,如玉米成為生物乙醇的原料後,其價格日益攀升,農產生產玉米的熱情高漲,隨之侵蝕了其他農作物的面積;第五,投機資金的驅動。目前中國乃至全球糧食價格從長期來看,除近月來全面暴發的金融危機導致投機資金離場外,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因此在1、2年的短期內糧食價格可能受金融危機導致經濟減緩的不利影響,但5—10年甚至幾十年的長期看,糧食價格仍會上漲。
再回答40年農業總產值增加多少?
十幾年前美國世界觀察所所長布朗說,中國每年人口大量增加,而耕地不斷減少。到2030年,華人口將增加至16億,由於耕地減少,糧食不夠吃,必然到國際市場去搶購糧食,會引起糧價上漲,造成糧食恐慌,引起世界性的糧危機。而事實告訴我們,中國糧食種植面積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就需要多進口500萬噸,中國糧食進口量增加或減少5個百分點,國際商品糧市場的價格就上漲或下跌30%左右,從而影響到30多個發展中國的經濟利益。因而中國的糧食產量對中國乃至全球糧食價格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各大機構對糧食危機已經發出了一系列的警告。世界銀行今年9月表示,全球糧食短缺和多種危機還將持續很久,在氣候變暖,能源、水資源匱乏的大勢下,這種無聲的饑荒只會愈演愈烈。“可能有一些小的好轉,但在可見的未來糧價肯定會繼續保持高位,”世界銀行負責可持續發展的副行長凱瑟琳﹒西耶拉(Katherine Sierra)這樣告訴路透。今年世界糧食日(10月16)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在中國農科院釋出名為《氣候變化與中國糧食安全》的科學報告,報告預測20年後,受氣候影響,中國有可能難以滿足自己的糧食需求。幾乎與十幾年前布朗的預言如出一轍。近日,作為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負責人的布朗又表示,金融危機阻礙農業領域的長期投資,全球糧食安全仍面臨威脅。
其他關於糧食危機的訊息可謂鋪天蓋地,高棉、越南、印度和中國等大米生產國紛紛採取限制出口措施。今年有37個國家因食品短缺而發生騷亂。還有專家稱,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接近90億,對糧食的需求預計也將在目前基礎上增加110%。同時,氣候變暖的影響將危及淡水資源,是否有足夠水源灌溉農物將成問題。顯然,糧食供求形勢不容樂觀。
中國耕地偏少。耕地在全國土地總面積中的比重,中國僅佔10%,美國佔20%,多山的日本佔12%,印度達56%。我們用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目前全華人均耕地僅12畝(此數字偏小,有待進一步核查),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3。1980至1995的15年間全國耕地減少6501萬畝,相當於減少了一個安徽省的耕地。1990年中國糧食播種面積為17億畝,以後逐年減少,到1994年糧食播種面積只有16.4億畝,首次低於國家制定的安全警戒線。1995年開始中國糧食播種面積一直低於安全警戒線。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分別比上年減少7035萬畝、3575萬畝和3284萬畝。造成耕地急速減少的原因,除了因災損毀和農業結構調整佔用了一部分耕地外,各類建設佔用了大量耕地。政府組織了大規模的退耕還林還草專案,其他作物明顯的增加,耕地面積的減少影響到糧食播種面積的減少。
根據《中國耕地資源數量變化的趨勢分析與資料重建》一文的預計,2010年中國耕地資源數量減少的幅度也會逐漸減小。隨著生態退耕任務的完成,耕地安全與糧食安全將會成為影響中國耕地數量變化的主要問題,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勢必將貫徹下去,預計2010年後中國的耕地資源數量才將趨於穩定。
儘管中國農業部此前公佈中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5年增產,但報告預警,當全國平均溫度升高2.5~3℃之後,中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產量將持續下滑。到2050年,溫度升高、農業用水減少和耕地面積下降等因素更會使中國的糧食總生產水平下降最高達23%。
2008年10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
指出,20世紀中葉以來因由化石燃料燃燒和土地利用變化等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眾口一使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全球地表平均溫度預計到21世紀末仍將上升1.1攝氏度~6.4攝氏度。沿海海平面 近30年來升了90毫米 。而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表溫度上升了0.9攝氏度,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海平面上升引發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損害了濱海溼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態系統,降低了海岸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和海岸帶生物多樣性。而未來中國沿海海平面預計將繼續升高。 氣候變化使中國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區域性乾旱高溫危害嚴重;因氣候變暖引起農作物發育期提前而加大早春凍害;草原產量和質量有所下降。氣候變暖可能將增加中國北方地區乾旱化趨勢。氣候變化使中國東部亞熱帶、溫帶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同時使全國動植物病蟲害發生頻率上升,且分佈變化顯著;冰川和積雪的加速融化使綠洲生態系統受到威脅。而未來氣候變化對中國農牧業的影響仍以負面影響為主,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可能以減產為主。
目前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不高。根據調查顯示:截止到7月份,主要化肥用料中中國產尿素、磷酸二銨平均零售價格分別為2403元/噸、4638元/噸,同比分別上漲33.2%、79.4%。 不計勞動力成本,農民的一畝小麥的成本大概在500多塊錢,而按現在的糧食價格,種一畝小麥的純利潤一般是在100-200元,這僅僅相當於在外打工幾天的收入,所以農民都不願意種了。
自建國以來,中國糧食生產不斷髮展,產量不斷提高,但這一過程也呈現出中國糧食產量存在週期性波動的特點,而且糧食產量的動波動基本上與糧食價格相吻合。未來中國糧食供求形勢還不容樂觀,糧食價格從長期看仍然有上漲要求。我們把國際糧食價格上漲可概括為以下幾大因素的驅動:第一,糧食生產成本的提高;第二,糧食供應面積減少;第三,自然氣候的惡化;第四,糧食供應用途的增加,如玉米成為生物乙醇的原料後,其價格日益攀升,農產生產玉米的熱情高漲,隨之侵蝕了其他農作物的面積;第五,投機資金的驅動。目前中國乃至全球糧食價格從長期來看,除近月來全面暴發的金融危機導致投機資金離場外,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因此在1、2年的短期內糧食價格可能受金融危機導致經濟減緩的不利影響,但5—10年甚至幾十年的長期看,糧食價格仍會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