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書居

    在現代的文化語境中,“秀才”常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富有才學;在科舉時代裡,“秀才”指的是一個讀書人透過童試獲取的功名。小說中的孔乙己顯然是沒有透過考試,獲得“秀才”的資格。所以,他只能稱作童生,儘管他的鬍子業已發白。

    童試又叫童生試,俗稱考秀才。這裡的童生指的是那些還沒進入府州縣學、沒有功名的人,而不論其年齡大小。在清代科場上,老少童生競爭的屢見不鮮。小說中的孔乙己臉上已經有了皺紋,鬍子也已發白。這表明,他是一名老童生了。

    童試包含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依次透過這些考試的合格者才能稱為“秀才”。縣試由知縣主考,一般分五場,第一場為正場,最為重要。其後的為覆試。透過縣試者,有資格參加府試。府試的程式與縣試基本相同,合格者才有資格參加下一場考試。所不同的是,府試如果取得第一名,那他在院試必定會被錄取為秀才。院試是童試最後、最關鍵的一場考試,由學政主持。因為學政別稱提督學院,所以又叫院試。院試合格者,就是“秀才”了。

    清代的童試三年兩考,孔乙己到老都沒有考上“秀才”,似可看出孔乙己的才學應該一般。此外,他的運氣也不太好。1906年,清廷廢除科舉制,對於孔乙己這樣的晚清讀書人來說,無異於斷了上升之路。清朝遵奉“科舉必由學校”的制度,只有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才可以進入府州縣學讀書,進而繼續考舉人、貢士、做官。可憐的孔乙己到老都沒有功名,又沒有其他專長可供謀生,所以只能在世人的嘲弄中苟且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賣掉縣城房子去省城買房子付首付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