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頭鳥阿龍

    受到2020年春節疫情影響,線下培訓機構全面停課,應國家教育部提出“停課不停學”的政策,傳統線下培訓機構被迫迅速將課堂轉移到線上平臺。

    緊接著,新東方、好未來和奇速英語等,依託多年沉澱的品牌優勢和內容資源,迅速推出全網免費課程,繼續提升各自的市場佔有率,鞏固自己的江湖地位。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 ,憑藉強大的資金優勢和技術優勢,在這場使用者入口的爭奪戰中,表現的非常勇猛。風口之下,明星線上教育企業“作業幫”“猿輔導”“高途教育”“網易有道”“掌門教育”也和央視、學習強國建立合作,攻城拔寨,戰鬥力不容小覷。

    不管未來終局如何,產品和打法都表現出高度同質化的特點,決定未來發展差異程度,很可能在就是戰略選擇、資本支援、入場時間、和團隊綜合實力幾大因素。

    第一個趨勢

    線上教育以及線上線下融合模式比重越來越大。

    此次疫情是“催化劑”,並沒有改變行業發展方向,而是扳動了行業發展的“快進鍵”。線上學習模式的滲透率短期內爆發式增長,學生線上學習的習慣一旦被觸發,將為線上培訓機構節省數億的推廣資金,線上課程市場未來總量無疑迅速變大,線上線下融合的模式市場份額也將迅速飆升。

    線上教育有自己明顯的短板:和客戶的情感聯絡弱,落地本地化內容難度大,授課效果難監控等。導致了大部分純線上的課程完課率和復購率較低,線上教育公司未來回歸線下,只有解決客戶粘性的問題,才能讓學生能較長時間留在自己機構的生態中。未來發展趨勢朝著下沉到二三線市場,貼近客戶做重服務。

    透過線下課程結合線上課程(直播或者錄播課程),將進一步爭奪學生有限的學習時間,比如利用週末線下授課解決客戶情感維繫的問題,週中課程節省了學生在路上的時間,透過延長授課時間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線上線下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對於機構而言,拉長授課時長度,可以進一步提高機構的產能和運營效率。這種客戶需求和網際網路巨頭透過資本補貼出來的需求還是有本質的區別。

    受疫情衝擊,學生是被迫轉場到線上直播平臺,線上直播小班如果是“原老師”、“原時間”、“原內容”、“原同學”,並沒有減少運營成本,透過免費燒錢的方式獲客,補貼出來的客戶需求也註定不會長久,熱潮之後註定會迴歸理性。

    “線上課程”、“線下課程”以及“雙師模式”的課程將長期處於並存的狀態,本身各自處於不同的賽道,各顯神通瓜分千億規模的培訓市場,未來也不可能是簡單的誰取代誰的問題。

    第二個趨勢

    科技在教育場景的應用會越來越多。

    目前看來,機構除了在課程內容和服務上發力外,培訓機構未來競爭力還體現在技術的滲透,貼上“AI技術”、“大資料分析”、“流媒體技術”、“RV沉浸式學習”標籤的機構會越來越多,在消費者警惕“偽技術”的同時,機構發揮科技賦能的價值必定會成為機構間的競爭壁壘。

    比如利用技術賦能學生評測場景,相較用人工來操作,機器評測在操作過程和生成報告速率,顯然具備更大的優勢。透過分析學生錯題,答題習慣,實現系統智慧推送和錯題類似的題目,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未來技術賦能還會在教師備課、作業批改、授課等場景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第三個趨勢

    馬太效應越發明顯對中型機構的衝擊最大。

    家長現在缺的不是學習平臺和直播工具,而是真正適合孩子的優質的課程。

    極致的前端使用者體驗一定依靠強大的後臺來賦能,保障客戶體驗也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比如說:直播過程中畫面聲音流暢不卡頓,教師語言表達生動活潑,授課內容編排邏輯合理,課後服務細緻及時等,從而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只要其中某一個環節掉鏈子,都會影響學生整體體驗效果。

    而網際網路恰恰是一面照妖鏡,客戶會快速對比各家機構的課程體驗,經受不起比較考驗的機構,規模就會持續萎縮,機構馬太效應加速,強者更強,行業將加速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型”分佈。

    結束語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疫情總會結束,戰鬥會讓強者變得更強。不要忘記培訓行業的本質: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要忘記機構經營的本源:提高運營效率。保住最有價值的東西:品牌、信用、核心團隊。解決當下生存問題的同時,持續發展還要看清趨勢,做長遠佈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去華晨宇演唱會,但是還是小學生,沒有錢,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