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侯哥農事線上

    大家好,我是侯哥。

    “鞋兒破、帽兒破,哪破哪是供銷社。”這是2000年左右大部分農村供銷社的真實寫照。

    談起供銷社,在50~60年代,在農村商業那就是無敵的存在,農民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生活用品都得在供銷社排隊購買,逢年過節時那是人山人海場面火爆的不得了。

    那現在在農村怎麼很少看到供銷社了呢?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組織?現在還存在嗎?

    供銷合作社是伴隨著共和國的成立而成立,在建國初期,物質極度缺乏、百廢待興的時代,在國家的扶持下,由農民入股集資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的合作商業。或者可以說早期的供銷社人就是影視劇中的貨郎組織起來,不誇張的說就是用扁擔挑出來的,把農民急需的小商品送都到田間地頭。供銷社隨著農村商品經濟發展而發展。在計劃經濟時代,對溝通城鄉物質交流,鞏固工農聯盟,促進工農業生產,特別是促進農村商品生產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同時也由於社會產品的極大豐富,村屯級供銷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越來越不適應,最終大部分被農村大集、食雜店和小型超市所取代。

    那麼供銷社是不是就真的消逝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滾滾車輪中了嗎嗎?當然不是,供銷社在農村小商品經營領域確實大部分退出了競爭,但是這個組織從中央的中華供銷總社到省、市、縣、鄉,體系都依然存在。國家也一直關注供銷社的改革發展,多次出臺了中央一號檔案,推動供銷社發展。

    其實供銷社日用消費品零售領域確實遠離我們的視線,但是一直在農資經銷,農副產品收購,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等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就以黑龍江的倍豐農資集團為例,其實他的前身就是黑龍江省農業生產資料公司,是典型的供銷企業,在中國農資業界那是NO1的存在,在黑龍江省市場佔有率也達到60%以上,國際上都有名氣,主導國際農資貿易,依然在為三農服務。

    再一個國家賦予供銷社新的發展職能,引領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如果你深入瞭解,很多的知名專業合作社都有供銷人的影子。其實侯哥的永達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就是鄉鎮供銷社主導成立的。說多了都是廣告,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所以,我要說,供銷社不是整體消亡,而是轉變服務領域與服務方式,供銷人繼續在為三農服務的崗位上努力拼搏奮進。

    誠然,供銷社揹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但是我既然選擇了成為供銷人,就要勇於正視問題,迎接挑戰。

    未來,供銷社必將與祖國農業經濟一起共同發展,屆時,我們將看到的是,哪闊哪是供銷社。

  • 2 # 梁傅精

    那時候的供銷社是為人民服務的,是公有制。而現在的供銷社名存實亡,個體經營,變相服務,在農村什麼作用都不起,蓋好的供銷社都屬於個人,裡面全是空的,根本沒農資調配到基層,化肥,農藥,百貨等都得到集鎮購買。所以,上了年紀的人都會想到當年的工農合作,共同服務,相互交流,情深意濃的美好時光和公職人員全心全意為人民辦事的業績和責任和對"三農"關注的胸懷。

  • 3 # 何傳人

    謝謝邀請回答。供銷社有村級、公社級、縣級、地區級、省級編制,從憑票購買到議價購買,再到改革開放走過了70個年頭。我們這的情況是,村級供銷社己撤了,公社級供銷社有的存在,有的不存在。原公社級供銷社員工有退休待遇,縣以上的有機關單位存在。現在沒有公有制營業了,都是承包制營業了。供銷社是上歲數人原來唯一購買生活用品、五金農具的地方,回憶過去,自然想到供銷社,再也自然不過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供銷社給五、六十年代的人確實留下很深的記憶。

  • 4 # 天太2

    供銷社的歷史很悠久了,它不是產生上世紀的五十年代,而是更久遠。它產生在抗戰時期的解放區,是我黨最早的經濟組織。為根據地,解放區軍民做出了巨大貢獻,特別在解放戰爭中,它為前方部隊供應物資,確保全國勝利起到了不可替代作用。當它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走向全國時,成了當時最大的物流銷售組織,遍佈全國各地,星羅棋佈,即便最偏遠的山鄉,小村也會有一個代銷點。

    最早的供銷社叫生產供銷社,可見它是既是生產組織又是銷售組織,它採用的是股份制的形式,村子裡人人有股。有人回憶說:有一年供銷社分紅,每家分到幾隻剛出殼的小雞。這樣有了雞苗長大後就可以生蛋,把蛋賣給供銷社,換回油鹽。這就是當年在物資匱乏的條件下,農村供銷社的一件小事。供銷社的經營門面,大家又叫雜貨鋪,各種商品既雜又多,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

    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供銷社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它基層的資產基本為承包經營覆蓋。但,它的管理機關仍然從上到下都存在。縣市一級的供銷單位在土產日雜,廢舊,付食果品,生產資料等方面仍佔據著主導地位。在目前商品極大豐富,全面開放的情況下,這些企業也是,自負盈虧,獨立經營,照章納稅。只不過商業活動的無禁區開放,供銷企業的經營活動更具有了挑戰性。

  • 5 # sans的龍骨炮

    說起供銷社,那是在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已經不借了買布要布票,買糖要糖票,就是買肉,上副食品廠,也要票,,特別是供銷糧,有時不在本地糧站,遠的要到幾十里路去挑,我們父輩那時真的是不容易。

  • 6 # 江湖80860202

    記得小時候,農村都有代銷點,代銷店都是鄉鎮供銷社為了方便村民設立的,以村為單位歸村集體所有,供銷社來供貨,農村人在代銷點買油鹽醬醋,針頭線腦,煙、酒、洋火、洋油等物品(火柴,點燈用的煤油在前面加洋字),買衣服和其它大東西都要到供銷社去買。

    記得那時國家還是計劃經濟,無論買什麼要憑票到供銷社去買,供銷社提供東西都很好,從沒聽說過有假貨,一雙黃球鞋穿好多年都穿不爛,衣服穿爛了釦子都不掉,供銷社是農村人購物最信賴地方。

    改革開放國家由過去計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供銷社被解體,有關係的人去了其它單位,沒關係就下崗了,我有很多年沒有看到供銷社影子了。

    去年朋友約我去他家去玩,又看到了供銷社,我問朋友你們村裡怎麼又辦起了供銷社,朋友告訴我:現在國家把農村發展放在首位,為把農村經濟搞活,國家把供銷社又重新推了出來,藉助農村供銷社完善農村物品供銷體系,用來帶動農村更好發現。

    朋友繼續說:新供銷社全稱是農村供銷合作社,是一站一社融合體,也是以農村為主合作站,產供一條龍,互動互通互贏,農民在供銷社買不到假貨,比七八十年代供銷社更惠民。

    聽朋友講新型農村供銷社,我浮想聯翩,過去在供銷購物情形彷彿就在昨天,過去供銷社東西就是好,現在農村供銷合作社全國貨物聯網,資源共享,統籌供銷,一定能給農民帶來實惠,一定能振興農村經濟。

  • 7 # 摩天輪的星533

    記得小時候,買東西都愛往供銷社跑,反正覺得國營的東西有保障,現在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超市,每次回老家,買東西還是喜歡供銷社。這也是一種信任吧!

  • 8 # 逍遙山人68080452

    一提起80年代以前的供銷合作社,就回憶起鄉里那個賣油鹽醬醋茶.布匹.百貨的供銷社,有些緊俏商品還要憑票購買,但是決沒有假冒商品,出售的食物決沒有新增劑.色素.和防腐劑,是足斤足兩,價格穩定,買賣放心的地方。

    1980年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崛起,改革開放的大潮淹沒了計劃經濟,供銷社也逐漸解體而消失。

    四十年後的今天國家又將供銷合作社推向臺前,目的是搞活農村經濟,藉助合作社供銷體系,解決村民“最後一公里”的難題,提供農資供應管理.農資租賃.和農產品回收等接地氣的服務,並採取連鎖銷售.電商網路平臺.等方式使全國貨物統籌供銷而惠及三農。

    注;“最後一公里”是十八大以來的新名詞,指出政策始終“走在路上”,服務始終“掛在嘴上”,實惠始終沒有“落到身上”的未稍堵塞現象。

  • 9 # 耕小田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供小於求的市場,供銷社是農村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供給,在以前溫飽還沒能的解決的時候,在老一輩大多人眼裡,供銷社是美好的,因為供銷社可以提供糧食,解決溫飽。

    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經濟的不斷創新,物質基礎不斷的豐富我們的生活,隨著交通、資訊科技的不斷完善,我們獲得生活用品來自更多的不同方式和渠道,供銷社也慢慢的淡出我們的視線。

    而近兩年來,國家對三農的重視不斷加大,農民消費有了新的需求,也需要將自己種出的農產品銷往各地,所以,供銷社的存在也應該發生了很大變化,未來供銷社要紮根農村基層,幫助農民解決問題,提供幫助,利用好資訊科技,服務於廣大農民群眾。

  • 10 # 百峰巍巍

    說到農村供銷社,只要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可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最早供銷社是用糧票來換糧油、布匹、煤油的,80後都沒有經歷過,偶爾也只是聽老一輩的人說,供銷社最早以前是供應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地方。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變遷,供銷社已經變成了有名無實的地方,但現在提起供銷售,人們都知道是賣東西的地方,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的迅猛發展,供銷社獨霸天下的時代已經灰飛煙滅,而現在的供銷社也只能算一個普通的超市而已,沒有什麼競爭力,甚至不如超市經營的好。 這就是我現在對供銷社的印象,但供銷社還是多多少少可以喚起一些兒時的記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月23日王者榮耀將進行全服不停機更新,不合理陣容重開禁賽時間更改,你覺得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