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瘋狂大體育
-
2 # 天空之幻城
都是中東文化的傳播,甚至古印度就是商,遭遇洪水等災難,遷移到安陽,殷商從第二十代商王盤庚開始,前十九代還沒過來
-
3 # 李典戲說三國
印度古代不存在,或者說古代不存在印度。印度真正以一個國家為概念的劃分還是在1947年,印度一直以來都是以地域概念、文化範圍概念、宗教概念而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印度河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印度發源地。對於這個“發源地”的說法,嚴格來說其實應該只是算是文化發源地,而非國家。
偉大導師馬克思曾說:“印度過去的全部歷史,如果還算得上歷史的話。就是一次次被異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社會根本沒有歷史。”
在漫長曆史中,印度各個小王朝的更替同大多數底層人民的生活並無太大的關係。在傳統農業社會中,濃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是那個那個土邦主的人”地域思想,讓大多數人處於宗族關係的熟人社會之中。王朝更替對於鄉村世界來說很遙遠,土邦主反正沒換就行。
直到後來,英華人來了,才這一大片殖民地稱為“英屬印度”。實際上“英屬印度”就是一種拼盤式的邦國組合,其本質還是各自為政的,只是大家都承認英國為宗主國。這種各自為政的拼盤式國家組成方式,使得印度民眾對於印度這個國家的認同感很低。
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局面,同印度人的思想也有關,我們吃了午飯,晚飯沒有著落,華人就會思考怎麼解決這個晚飯問題,可是印度人卻會一邊坐在門口曬太陽,一邊思考生死問題。
他們是用想象力來解決問題的,所以他們在某些領域比較擅長,比如宗教、哲學、藝術、包括現在的軟體,這些運用想象力的領域,印度人就比較出色。而在理性方面,他們就比較弱。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就是印度人幾乎沒有自己可靠的歷史記載。直到今天,就連關於佛陀的誕生時間,他們仍有八百種不同的說法,時代相差幾千年。
印度古代雖固有這麼諸多分裂因素,卻不乏有利於國家統一、社會整合的先天條件,其中最關鍵者無疑是,它享有一個適合農耕的巨大陸地板塊,以及建基其上的文明的一致性和巨量的人口規模。因了這些緣故,一旦機會來臨,就會建立起大致統一的國家,如孔雀帝國、德干蘇丹國、莫臥爾帝國等。但是這些曇花一現的王朝根本就沒有力量同中國戰爭!
只是到近代中國才教訓了印度一下!印度從次就頹了傻了!對於當年邊境戰爭的失敗及現在中國的騰飛崛起,印度怎麼也無法釋懷,一直把我們樹立到敵對面,更讓印度無法原諒的是,我們對印度總是不計較不重視,我們一向以寬大的胸懷包容印度的種種挑釁,這恰恰讓印度更加生氣!
其實阿三哥你也不想想,當年的邊境戰爭你們怎麼可能會勝利呢,我們的黨和軍隊是經歷了什麼樣的革命洗禮,爬雪山、過草地、打日本鬼子、三大戰役,我們有著鋼鐵鑄成的意志,抗美援朝,打美帝國主義我們都不怵。而三哥你們給英帝國當了這麼多年的管家,打仗從來就是嚴格打折英軍官的指揮,好不容易透過絕食不抵抗啥的獨立了,同我們對抗肯定是不堪一擊了!
邊境戰爭以後中國軍隊進入大發展時期,看看我們的閱兵式就明白了,而三哥那雜耍般的閱兵觀後極有喜感,你果然是來搞笑的。我軍近幾年始終緊扣時代脈搏,邁開了軍事訓練由機車化向機械化,由機械化向資訊化條件下轉變的步伐,各個軍種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是印度東拼西湊的萬國裝備沒法比的!印度面對中國一直不能釋懷,無法原諒!中國面對印度一直非常爽快,不予計較!
回覆列表
某乎有網友如此評論,但我覺得,兩個文化之間的比較,不能看“A影響了B而B未能影響A所以A比B更好”這麼偷懶的觀點。其實我認為這恰好說明古中國的文明可能相較於古印度來說要包容得多,就好像你能說作為人類文明大熔爐的美利堅就是所有文明中最差的嗎?其實兩個文明的高低優劣非常難比較,如果我們非要拿這套理論來比較的話,也不是不可以。讓我們先比較古中國方面較古印度方面要有優勢的地方:
1.建築,古中國的建築特點可謂是一脈相承,無論是蒙人還是滿人,入主中原後無一不因受我們的建築風格影響而改變風格。看看紫禁城的建築風格,就能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風格。而反觀友鄰,像印度人引以為傲的泰姬陵,就是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建築,而他們本土的建築風格,早就被遺忘在歷史長河中了。
2.藝術風格,在這方面,中國流傳下來的“國畫”、書法等等數不勝數,古中國流傳下來的古文物數量完爆印度。
3.文字,印度語在現在的印度還有多少人用呢?反觀我們的漢字,影響了整個東亞文化圈的文字創造和傳承。
4.宗教文化,之所以有人搬出那套“A影響了B而B未能影響A所以A比B更好”的言論,正是源於此,古印度文化對古中國影響最大的地方在於其宗教影響,而宗教正是最容易被擴散的,難道非得華人“創造”了更牛逼的神,然後神學傳到世界各地,才能證明古中國文化有多優越嗎?作為無神論觀點支持者,堅決鄙視這種狹隘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