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聞夜

    特攝自始至終都是小眾文化,尤其是對於年齡層偏高的觀眾而言。

    特攝誕生之初,也就是圓谷英二那段時期,單純是因為當年(上世紀6、70年代前後)電影拍攝技術太過落後,實現不了各類特效,而圓谷老爺子又一心想翻拍出美國曾上映的電影《金剛》中的那種感覺,“特殊攝影”這一技法才得以創生。

    當時以圓谷的《哥斯拉》為起點,大批怪獸類電影,交雜著二戰後群眾的反戰思潮及核彈恐慌,把特攝這一門類推向了熱門領域。所以起碼這時,特攝還在表達相對嚴肅的題材,沒有過早地“兒童化”。

    怪獸電影熱潮下誕生的就是《奧特曼》(70年代)。而之後的80年代,把特攝進一步發揚光大的應該說是東映和它的《假面騎士》系列。到了這段時期,特攝本身的表現手法的侷限性,包括東映本身的經營目標的轉向,恐怕都在不可避免地把特攝推向兒童市場。如果說早期昭和假面騎士還保留了石森章太郎原作中的悲情英雄元素的話,那麼稍後誕生的《超級戰隊》就完全地兒童化了。當然,這背後肯定少不了萬代這樣的玩具商推波助瀾。

    90年代,中日關係還算不錯的那段時期,中國引進了大批的日本動畫。其中特攝也包含在了這一範疇下。就個人所知,昭和時期的奧特曼或多或少都在不同的電視臺播出過——這也就構成了90後,以及部分80後的童年情懷。

    但是“兒童化”的作品,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終究只是“童年情懷”,稍微年長一些就不會再特地去回顧了。不過,總有那麼一些人對這份情懷放不下。可這麼一些人受限於時代,多年以後也很難有渠道看到特攝——比如本人,直到2008年後才用上電腦,2012年才正式開始從頭補番——所以未能形成話題。(當然也有可能是當時的我並不瞭解)

    2000年代,奧特曼系列藉助平成三部曲再興,還有就是設計更加現代化的假面騎士Black和RX。以上作品在香港和周邊地區播出得比較多,而新的童年回憶造就了新的愛好者,再加上網際網路的普及,故而構成了初具規模的特攝圈子。(這一推測源自特攝圈內粵語人群較多的現象)

    當代特攝一詞為華人所知,其實也是社交媒體的放大效應。圈子始終只有那麼大,只是能看到這個圈子的人變多了,並且三大特攝作品的歷史承繼關係,讓不同世代的網民都能聊上一兩句。可這並不代表每個人都想進來,就我所見,恐怕跟著自媒體玩梗的人還是居多吧。

    雖說如今各個影片網站都不同程度地引進了大批特攝作品,但是特地進行全國語配音的目的不已經很明確地表達了面向兒童受眾的主旨了麼?這些網站與20年前的電視臺並沒有多少差別,只不過如今的小朋友們有手機可以自己發聲罷了。

    說到底,當代的特攝就是兒童片,無論中日。小朋友們隨便看隨便說,那是他們的快樂;普通人不理解不接受,那也是他們的自由。然而對於“大朋友”們自己,還是早日認清自己的愛好終究屬於“小眾”這一殘酷的事實為好,這種圈子還是小一點更加舒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的建議給在職場上工作5年內處於迷茫期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