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呵呵說吧
-
2 # 蜂聞言事
老子是一個很可愛的人,在道德經第25章,他對“道”做了一個名詞上的解釋。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曰:道。”嗯,我也不知道“道”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它先天地而生,我即然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就勉強為它取個名字叫“道”吧。“道”是天地的母親,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從它這裡產生!
那我們再來看科學又是什麼?科學是我們探索自然規律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如果我們從他們的名詞解釋看,他們兩者應該在說同一個事情。所以他們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絡。
如果我們再往細處看,道德經中的“道”,老子才用了幾千個字去解讀他,而現代科學將各種知識進行細化分類,現在更是越來越細,一個原子的研究,都是一整套完整的知識體系,都是數百萬字,千萬字的書籍,用內容去詳述它運動變化的規律。他們好像又沒啥聯絡。
如果我們再來看他們研究的內容的實質,也就是規律本身的變化,又發現他們雖然一個是總體上的大論,一個是細節上的區分,但是規律本身並沒有因為他們一個在總體上,一個在很細的細分領域上,它們就有實質性的變化。
最後,道和科學都是人類研究宇宙萬事萬物規律變化的知識表達,都是我們人類智慧的結晶。
-
3 # 鴻蒙量子會
要弄清科學和道是什麼關係?首先要思考在人類未出現前,整個宇宙有沒有道?有沒有科學?其它類動植物有沒有道?有沒有科學?
道是認知,科學是一門工具。動物是按道發展的,宇宙也是按道執行的。動物基本不會使用工具,宇宙也不會使用工具。宇宙不認識科學,它只按道執行。
人可以按道去做,也可以不按道去做,可以按科學去做,也可以不按科學去做。科學和道對人來說都是認識工具。道可以用之而不知,動物亦可認識道,動物不認識科學。宇宙必合道,宇宙不必科學,科學認識不了全宇宙。
因此,道的範圍比科學大。
-
4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道德經》中“道可道……”的“道”與現代科學關係緊密,其真正的意思是:
《道德經.一章》原文:(無字天數標題:乘法口訣“一一得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道”是:形成天體橢圓軌道的萬有引力中線s("馬”字的中線)曲線,代表交情、交換、投票(七、龍的馬首),不受規矩(四、辶、圓軌矩尺)的約束、限制。“可"用丁字尺、直角三角尺等矩尺約束(可字意)橢圓形軌"道",就是"非(正)常"的軌“道”,即引起地震的葫蘆形、"了”字形軌道;“名”是萬有引力自由選擇命名太陽的命名力, “可"用丁字尺、直角三角尺等矩尺約束(可字意)萬有引力命“名”力,就是"非(正)常"的命“名”力,引起地震。
“無名”是地球轉到 “萬物的“之(一)”的太陽F1焦點的近日點的始點(無有命名力的開始);“有"命“名”力,是地球轉到 “萬物的“之(一)”的太陽F1焦點的“母"親:地球繞日橢圓軌道的遠日點、即F2這另一個橢圓軌道命“名”力暗焦點,簡稱“名暗點”。
“故"正“常時,“無"有感地震,想知道,就"以觀其妙"處:是萬有引力(女)制約了“少"見的有感地震(妙);正"常有”許多小的有感地震,只是我們沒察覺到,想知道,就“以觀其徼"、即明處:白天太陽(運動)轉到落山(是地球在轉)都在動(微震動),都向萬有引力繳械。此太陽與名暗點"兩點”對立統一,有序運轉,若“同”一就“出"地震或更大的天體災害,“而異"性存在,則地球繞日軌道"名"正言順地存在。
“同″一兩焦點,“謂之"一點,就是太陽附近又轉來一個行星(兩個太陽核心),二者連一線,同性互相排斥(就像太陽黑子),與地球形成直角三角形,加大對名暗點及地球的引力(異性相吸),就使太陽一面發黑,靠不住,叫"玄",“玄之又玄” ,萬有引力命名力制約天體與太陽引力促使地球改變橢圓形軌道,向正圓形軌道發展的葫蘆“了"字形道,使人迷"惑"的局面,就產生地震,“眾”力把靠近太陽的天體分離(走)開,即把"一一"的兩個一變成"一"個太陽,就是“門(門字意思),地震結束。
所以說,地震是地球軌道中正常引力反制約非常引力的運動,給震區帶來災害,卻避免了太陽系及地月系的大害。沒有地震這一運動,地球就有變數。因此,我們要認識地震,有效預防地震,最大限度地減少震災。
就像《論語》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不是特指年齡七十,就是讓人明白在道、交換等(七十)上,要順從道、心(道就是心)所欲的意願決定,不受規矩(圓規矩尺)約束。“道”(七四)與"惑”(四七)是反意字。《論語》的"四十不惑",就是不要約束交換、票決,產生地震,犯迷惑的意思。
《紅樓夢》第一回就是說地震,火燒葫蘆廟(非常道)唱“好了歌"。其意思就是說:地震使葫蘆形道消失,是萬有引力合力的“女"制約太陽腦“子”就“好",使葫蘆形的“了"字道完了,就一“了”百了,就是“了",好了。
所以,民間古老傳說:地震是"水牛(二十八)翻身,有地震語:"天搖地動,乞丐撂棍”"地動天搖,乞丐撂勺"。這話的意思是說"乞”字撂了上面的"/一",就是“乙",能改變不能討價還價的乞討地位了,牛(乙二)翻身了。
詳見拙著《解密紅樓夢真味道》。
-
5 # 中國社科國際關係學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標準
如何用現代科學標準評價中國傳統文化,是當前學術界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我們應遵循現代科學的基本原則,正確分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正確、客觀的評價,進而推動其健康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定義方法雖有明顯不足,但在很多情況下卻是科學發展的必經階段,是對複雜物件定義方法的正確選擇。概念是思維的基本要素,正確的概念定義方法是科學的一個基本要求。現代科學要求定義能揭示概念的內涵,即普遍的本質屬性。但中國傳統文化中常用的描述性定義,並不是簡單、清晰地概括出一類事物的普遍本質,而是描述其某一方面的特徵或是用具體事件來闡述概念。在《論語》中,直接或間接提到孝的地方大約有20處,但都是描述性的。比如在《論語·為政》篇裡,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在《論語·理仁》篇裡又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其他一些重要概念的定義也是如此。
為什麼說這種描述性定義在很多情況下是科學發展的必經階段呢?我們一般是用臨近的屬概念和種差來界定概念。當我們既不熟悉被定義概念的屬概念、又不瞭解相同屬概念下的其他種概念的時候,很難給出被定義概念的普遍本質,只能描述其某一方面的特徵。因此,這種定義方法有時候是對複雜物件定義方法的正確選擇。首先,當無法對複雜概念的普遍本質給出定義時,對概念所反映的物件某一方面的肯定,也就同時肯定了這一方面所對應的行為、過程背後所蘊含的普遍原則。一個簡單的描述,給讀者留下了寬闊的思索空間,從這一定義中能想到其他一些道理。其次,我們對事物普遍本質的追求有時候不一定都有明確的結果,有些複雜事物的普遍本質可能在很長時期內都找不到。我們常常使用幸福、善、人性等概念,西方思想家喜歡給出這些概念所謂明確的普遍定義,但常常引起更多的分歧。倒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對這些複雜概念的描述為各個層次的人所喜愛,廣為流傳,具有長久的生命力。這裡,並不是要否定現代科學的定義方法,而是說不要輕易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定義方法,這兩種方法在深層次上沒有根本衝突。
中國傳統文化對科學研究範圍有著獨特的界定,不應由此產生對其科學性的懷疑。現代科學尤其是現代西方自然科學,對事物發展因果鏈條的探討是沒有界限的。而許多中國古代思想家對自己的研究範圍有明確的界定,研究什麼、不研究什麼,非常清楚。比如,《老子》中對道的研究界限規定得非常明確,其首篇第一句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後面對道的論述中還提到:“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也就是說,這個道和經驗事物不同,超越了直接的感官知覺。再比如,氣是中國古代文化中一個重要概念。許多古代思想家對氣的作用進行了描述,但是沒有對氣的來源、結構等做進一步的探討。這與西方現代科學對原子內部結構層次的不斷探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回顧一下原子概念在古代西方提出的歷史,就會發現當時提出原子概念的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也受到了與中國古代哲學家在今天受到的類似批評。英國哲學家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談到,亞里士多德指責他們沒有說明原子的原始運動。但在這一點上,原子論者要比批評他們的人科學得多,因為因果作用必須是從某件事物上開始的,世界可以歸之於一位創世主,但縱令那樣,創世主自身也是不能說明的。正是科學的本能,使原子論者在研究的初期就明確了自己的研究界限。今天,我們已不再懷疑兩千多年前原子論假說的科學性。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假說也有可能成為未來科學發展的重要基礎,而且現在仍可以發揮一定的科學解釋和預測功能。當然,這些假說由於其本身的侷限性,常常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甚至被偽科學的傳播者所利用。這是應該提防的。
(作者單位:西安石油大學)
-
6 # 老孔
道,就是規律。
所以,老子的道德經,就是說了這一句話“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
另外,他還說了,我也不知道如何命名這個天地的“自然規律”,勉強叫它“道”,原文如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而道德經,以及後來的闡述者,大量用“比喻代替研究”,太兒戲。
-
7 # 使用者10113134897hutu
《易經》中的“道”與“科學”毫不相關!“道”的含義遠比“科學”大得多,“道”即是規律又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而“科學”只是研究自然,追求的是真理;由此可見,“道”與“科學”並不在同一認知層面上,即然如此就沒有任何可比性。任何試圖將它們進行比較或將它們聯絡,都會顯得牽強和徒勞的。
-
8 # 歐比旺羅克
錢鍾書先生說,所謂的道,所謂的師法天地自然,不過是借天地自然來做比喻罷了,師法這兩個字妙就妙在人家沒說真的以天地、自然為師,天地自然從來也未聲稱對人世間的事務進行指導。
從水的特徵上悟到人應該弱其志,從山谷的特徵上悟到人應該虛其心。這種出位的異想,旁通的歧徑,在文學體裁上叫寓言,在邏輯上叫類比,可以曉喻,無法證實,不能作為思辨的依據。
現代科學不接受頓悟、不接受寓言、不接受曉喻,也不接受類比,排比也不行。
道是形而上的,但這個形而上的道不需要足夠的證據支撐,靠“悟”就能悟出其中的道理來,所以叫悟道。
科學是形而下的,凡事講邏輯、要證據,像個煩人的槓精似的非得弄個水落石出不行,講究證據鏈。
如果非要問這個“道”與現代科學有什麼關係。假如有位科學家用“悟道”的方法去“悟”科學,就會有招來神經科學的電極來檢測這位科學家。
-
9 # 瀑下鯽語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在大多數情況下表示的其實是其所持有的人生觀或價值觀或世界觀,但有的道也表示為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回覆列表
傳統文化裡的“道”,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需要人遵從的。
傳統文化裡的“道”,人是可以認識並命名的。
傳統文化裡的“道”,是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是可以修煉自己的,稱為“修身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