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度度看看
-
2 # 桑榆東隅
《大明王朝1566》,豆瓣評分9.7,的神劇,之前2007年在湖南衛視首播,10年之後2017年才在優酷上播放,算是一部蒙塵的歷史正劇,講述的是嘉靖與海瑞的故事,由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等主演的歷史題材電視劇。
在國外,有許多老外《三國》裡的關羽,一些遊戲大作裡也有不少三國的身影,比如《全面戰爭 三國》《榮耀戰魂》等,當初權遊爛尾時,就有不少外國網友拿《三國》和權游來對比。
還有《西遊記》,在東亞文化圈翻拍次數還是比較多的,日本,南韓,越南都拍過,像日本的動漫《龍珠》,日本翻拍的《西遊記》,有些慘不忍睹,唐僧直接變成了女的,南韓的《西遊記:美猴王歸來》,美國《The Lost Empire(失落的帝國之猴王)》,吳彥祖主演的美劇《荒原》,還有六老師的中美兩開花,充分表明了《西遊記》的影響力。
-
3 # 咕嚕嚕說電影
我覺得古裝劇就很能代表中國做文化輸出。古裝劇分別是武俠劇、歷史劇、神話劇、魔幻劇、宮鬥劇、穿越劇、宮廷戲、傳記題材。但不管是哪一個劇種,服裝、化妝、道具都有很濃重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色彩,是非常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劇種。
《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等都是非常優秀的古裝武俠劇,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江湖夢”,武俠劇中的愛、恨、情、仇往往都快意且單純,讓人看得熱血沸騰。最重要的是,武俠劇還有很多中國功夫的元素,這都是中國非常有特色的文化。
古裝歷史劇就更有中國特色了,《漢武大帝》《雍正王朝》《康熙王朝》《貞觀之治》等等都是相當優秀的歷史劇,雖然歷史劇可能會有所改編,但是既然叫歷史劇,它的歷史還原度還是相當高的。彷彿把一個個人物從歷史書上,鮮活的搬到了觀眾面前。
魔幻劇和神話劇在這方面就沒有那麼嚴謹,服、化、道也大膽很多,也正是因為這方面原因,可能魔幻、神話劇中的服裝反而更加受大家喜歡。最經典的電視劇《西遊記》就是古裝神話劇,《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我想沒有人會覺得它沒有中國特色吧?再比如《新白娘子傳奇》,趙雅芝的白素貞角色直到現在都還是大家心目中的經典。
宮鬥劇、穿越劇、宮廷戲是很多女生都非常喜歡看的一種電視劇,《甄嬛傳》《延禧攻略》《如懿傳》這些電視劇我想就不用我多做介紹了。傳記題材的電影其實和歷史劇有一些類似,不過是以一個人物為主,比如《少年黃飛鴻》《林則徐》《武則天》等等,描述的都是中國的一些歷史名人的故事。
不管是武俠劇還是歷史劇,亦或者是改編比較大的神話劇、魔幻劇,我覺得古裝劇都非常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西方有雅典娜等神話人物,中國有玉帝、如來;西方有美國隊長、鋼鐵俠這些超級英雄,中國有孫悟空;所以我覺得中國古裝劇是非常能嗲表中國文化輸出的一種電視劇。
-
4 # 喊太陽起床2
大秦帝國,漢武大帝等歷史劇,西遊記,水滸傳等名著改編劇,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等軍旅題材電視劇,其他如大宅門,喬家大院等,很多優秀的電視劇,都能代表中國做文化輸出。
-
5 # 中外閱讀
京劇能代表中國文化做輸出。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內涵。它可以弘揚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向國外傳授我們的文化精髓。展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
6 # 淺說無妨
其實很多劇,我覺得都是可以拿來做文化輸出的,中國文化幾千年,不同的劇輸出的文化形態也各異。
1、先說四大名著,作為世界經典文化遺產,中國四大名著改編劇,一定是可以作為文化輸出的劇,不做詳述。
2.歷史正劇:另外,中國改朝換代,歷數千載,帝王將相你方唱吧我登場,所以歷史正劇一定算。
“經典大型歷史劇有:1、《大秦帝國》2、《楚漢傳奇》3.《漢武大帝》4.《三國演義》5.《貞觀之治》6.《成吉思汗》7.《朱元璋》8.《大明王朝1566》9.《康熙王朝》10.《雍正王朝》等。
3.民國劇,可以單獨拿出來說,民國是中國歷史新舊更替,百廢待興的一個時期,很多劇反應這個時期的文化形態和民生百態,近一些的,於正新劇《鬢邊不是海棠紅》就算典型的一部,該劇融合中國戲曲,京劇文化藝術,穿插國家大義,這就很中國化。類似的《上海灘》《紅高粱》《大宅門》《金粉世家》《那年花開月正圓》等等,都是一些反應近代中國民情的劇。
4.網路古裝劇,雖然不能作為完全的歷史正劇,應該也都是可以作為文化輸出,比如幾部人物傳記,《甄嬛傳》《如懿傳》《羋月傳》《延禧攻略》等等,側重於反應中國古代女性大人物角色。相比較《武則天》更接近歷史正劇。
5.武俠劇:武俠是華人界特有的一種流行文化。經典的《射鵰英雄傳》、《天下第一》、《倚天屠龍記》、《神鵰俠侶》、《俠客行》、《笑傲江湖》、《絕代雙驕》、《天龍八部》、《鹿鼎記》、《楚留香傳奇》等等。
6.仙俠神話類劇:最後想說的就是仙俠神話劇類,仙俠文化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藝術之一,仙俠劇也是十分具有東方特色的劇作,熱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香蜜沉沉燼如霜》《陳情令》《花千骨》《仙劍奇俠》等還有經典的《新白娘子傳奇》以及神話劇《封神榜》《封神演藝》都是可以作為文化形態輸出的。
最後做個俗氣的總結:中國的國粹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外華人對中國文化既好奇又嚮往,我們的國劇呢,戲路寬而深,內容多而有趣,只要是用心拍出來的好劇,都可以代表中國做文化輸出,讓世界認識中國,從國劇開始也是很拉風的方式!
-
7 # 龍玄黃
我認為能代表中國做文化輸出的電視劇非《琅琊榜》莫屬。
《琅琊榜》故事好,劇情緊湊,服裝講究,語言考究,是不可多得的一步古裝劇。
作為世界文化輸出的電視劇,《琅琊榜》可以更好地詮釋中國文化裡的儒家思想,即仁義和進取。同時《琅琊榜》劇情層次分明、步步遞進,更容易被外國友人看懂。
基於以上原因,我認為《琅琊榜》比較適合作為中國文化輸出劇。
-
8 # 灑文潑字鋪境遠
就文化而言,它是一個非常寬泛,非常深大的概念。如果說到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文化,範圍就縮小了,再具體到什麼劇,界定就非常侷限了。
而能夠作為一個國家的文化輸出,我認為應該有兩類。一是民族的優秀文化,二是非民族但又出類拔萃的文化。
如果這樣就好說了,心裡也有根了,目標和指向也就明確了。我仔細琢磨和精挑細選,認為有四個劇類或劇目能代表中國做文化輸出的。
第一是京劇之所以首推京劇,我認為是毫無爭議和毫無懸念的。
京劇是中國特有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眾多劇種的優秀代表,是中國的國粹,也可以說是中國的國劇。世界獨一無二,國內獨佔鰲頭。
京劇近二百年的發展歷史和輝煌歲月,諸多的演唱名家,繁多的優秀劇目,生旦淨末醜,唱唸做打行,博大精深,傳承有序,藝術精湛,正統大氣。
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就應邀去美國巡迴演出傳統京劇達半年之久。輸出中國文化,傳播中國藝術,弘揚民族精神,彰顯京劇魅力。
此後的一百多年中國京劇的文化輸出,就和國寶大熊貓出國展出似的,顯得彌足珍貴。而且只能欣賞,絕無模仿。
第二是四大名著首版電視劇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根據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拍攝的電視劇,可以堪稱是中國至今電視劇歷史的經典力作,無論是拍攝水平,還是向世界傳播中國歷史和古代著名文學,都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度,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代表中國的電視劇類的文化輸出當之無愧。
第三是四大經典歌劇中國歌劇雖然是舶來品,歷史也不到百年,但水平不可小覷。特別是歌劇《白毛女》、《洪湖赤衛隊》、《江姐》和《劉三姐》,是中國民族歌劇的里程碑和巔峰之作。曲調有的鏗鏘有力,有的委婉動聽,傳世名劇,與世界高水平歌劇比肩毫不誇張。
第四是三大話劇中國的話劇開始發展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起步較晚。但是《雷雨》、《日出》、《茶館》的橫空出世,不但填補了中國話劇史的空白,更是直接將中國話劇推向了世界水平的頂峰。
幾十年了,北京人藝一代一代的藝術家們,把演出這幾部經典話劇當作終身榮耀,傾心專一,經久不衰,讓這些話劇之金光芒四射,享譽全球。
尾語一個偉大的中國應該有向世界文化輸出的擔當,一個悠久的民族應該有優秀的文化輸出。以前的文化輸出已成為了歷史,以後的文化輸出我們期待著。
-
9 # 炫邑影視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現在的中中國產片真正有教育意義或者是弘揚中華文化的很少,基本上都是穿越片,偶像片,愛情片,武打片,警匪片。關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者弘揚民族精神的電視劇不是很多。但是也有那麼幾部電視劇,能夠給外華人傳揚中華文化。
《那年花開月正圓》,這部電視劇講述了陝西織布局以及陝西機器織布的發展歷程,非常有中國特色,是一部具有改革色彩的國民大劇。透過這部劇,能夠讓外華人看到中國的物品是如何生產出來的。也能夠讓外華人瞭解到中國最初的那一批商人的沉穩果斷。
周瑩,非常有代表意義,是一個有頭腦、有眼光,有思想的商界名流。而且這部電視劇沒有過多的鋪墊,劇情非常的緊湊,而且主線非常的明晰,以商戰為背景講述了商界裡純粹的利益和權勢的博弈,而且這場博弈當中也被感情牽著鼻子走。講述了一代代商人的成長和發展歷史。
《梅蘭芳》,這部電視劇講述了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的藝術人生。梅蘭芳先生傳奇的一生讓我們看到了他與京劇的不解之緣,而且也讓很多外華人從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就能夠了解到中國國粹京劇的魅力。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部電視劇發揚光大了中國的國粹。
其實傳揚中華文化的電視劇有很多,比方說1982年的《筆中情》講述了書法給人帶來的快樂,《霸王別姬》講述了國粹京劇等。
-
10 # 娛圈張小娛
隨著中國越來越強大,中國開始逐漸走向世界。中國是世界的“製造工場”。除了中國對外輸出一定的工商業之外,中國的漢語文化、電視劇文化等也可以作為一種輸出逐漸被別的國家所喜愛。
1.日常的打打鬧鬧
記得很早之前,中國的情感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尚尼亞熱播的新聞還在國內引發了一陣討論。日常生活的瑣碎是有共鳴感的。不管是哪個國家,都面對的有同樣的家庭問題。就算是語言不通、遇到的現實問題也不一樣。但是人的情感都是相同的。為人父母、為人妻子後所要面臨的問題也都是大同小異的。
這種接地氣的電視劇反而更加拉進了我們跟外國家庭之間的距離,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2.宮鬥劇
《甄嬛傳》當年可以說是現象級電視劇。之後以男人陰謀為主體的《琅琊榜》熱度也一直居高不下。如果說,《甄嬛傳》講的是深宅之中女人之間的小打小鬧。《琅琊榜》卻是男人之間謀略的博弈。整部電視劇沒有追逐當下女性把握遙控器的規律。牢牢的把不看電視劇的男性拴在了電視機前。這點就可以證明它是一部非常出色的電視劇。《甄嬛傳》在美國熱播之後,《琅琊榜》也作為優秀劇集進行文化輸出,深受海外人員喜愛。日本為此還專門出了一份觀劇指南和劇情分析圖。可見,對這部劇是真心喜歡。
3.仙劍奇幻系列
中國電視劇型別很多,除了外華人都知道的武打系列,仙俠奇幻劇也是外華人十分好奇的。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仙劍奇俠傳輸出之後,讓海外對中國的神話傳說又有了新的認識。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良好傳播。
總之,中國電視劇的傳播不僅可以促進兩國之間的友誼,還能增加兩國之間的文化傳播。中國的電視劇遠遠不止情感劇一種型別,還有武俠、奇幻、懸疑等很多的電視劇。相信隨著電視劇的輸出,國外對中國的文化會更加的理解,也會更加的喜歡中國。對中國是一個正面的影響。
回覆列表
說到最有文化符號代表性的影視作品,最先讓人想到的,肯定就是美國的漫威系列,程武在論壇上提到,「美國憑藉《鋼鐵俠》、《阿凡達》這樣一些作品和IP,以全球電影大概6%的數量,佔據了全球8成左右的電影放映時間。而在里約奧運會的閉幕式上,我們也看到日本作為下屆的承辦方,用了遊戲IP馬里奧來表達自己的國家形象。」
這意味IP不僅僅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應,同時也是國家形象、國家文化軟實力重要的承載。
對於中國而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文化符號都以武俠為載體向世界傳播,這顯然和李小龍、成龍等人在功夫電影上的致力密不可分。黃建新也指出了這一點,他表示,他在和英國的電影工作者一起聊天的時候,「他們對中國電影的印象,就是功夫電影,就是李小龍,就是成龍,因為那是華人對電影型別文字的貢獻。甚至於後來好萊塢,也是在學習香港創造的功夫電影。」
《精武門》
在過去的時代裡,我們輸出了功夫電影,但是在今天,我們面臨中國文化如何求新的問題。曾經和迪士尼合作拍攝了《我們誕生在中國》的導演陸川,也跟黃建新一樣,看到了「中國文化符號」所面臨的問題。他表明,我們「現在處在一個非常混沌的,複雜的狀況之中,確實是有需求建立我們國家的新的文化符號。」
陸川舉例了自己在拍《我們誕生在中國》的時候遇到的問題,來描述什麼是「中國文化符號」。「我記得在給迪士尼建立印象中國的時候,我最不想選的就是熊貓,但是導演說不選熊貓的話,這個片子就拍不下來了,熊貓一定是中國的一個形象。」
《我們誕生在中國》
最後,選取了四川熊貓、川金絲猴、三江源雪豹三個動物家庭的《我們誕生在中國》,拿下了2099萬美元的全球總票房,是已經固化的中國文化符號中,成功有所拓展的例子。
「偶像劇教母」柴智屏,為「中國文化符號」提供了另一種解讀路徑,她說,「文化是一個人生活當中所有他所思想的,所體驗的一種理念。文化可以透過任何形式,可以是美術,或者是影視作品,或者是藝術作品傳遞出去,就好比對臺灣的印象是小吃和偶像劇,那美食也可以變成一種文化,偶像劇也可以變成一種文化。你的說話的樣子,你的思想,你分分鐘呈現出的每一刻,就可以呈現出一種文化的氣質。」
《流星花園》
這一點,我們也能從現在的大量西遊改編、戲說西遊、解構西遊的作品中看出端倪。但相比於橫行全世界的超級英雄系列電影,西遊系列的影視作品,更大程度上還是隻能面向本土,並沒能進入世界的視野。而我們,其實也擁有眾多和西遊一樣,亟待開發的,有潛力成為「中國文化符號」的IP。
這也就回到了我們一開始提出的那個問題,在新的時代之下,「中國文化符號」要何去何從?這可能,還是要回到時代的「新」,也就是時代變化的本身去尋找答案。
《大話西遊》
當下文化的發展與轉變
正如我們此前所說,我們的時代正在經歷飛速的變化,已經不再是我們憑藉功夫和拳腳就能讓世界震驚的年代了。網際網路的發展、網路文學的興起、 IP產業的發展與塑造、整個影視行業的邏輯和生態,乃至時代的文化,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可否認的,上面所說的產業變化和時代變化,不僅影響了年輕人的生活,顯然也和我們的影視產品所面臨的市場變化、國際環境有機地關聯了起來,影視產品要在這樣新的時代為自己尋找一條代表自己國度的出路,便必須找到時代變化和脈動的方式。
李小龍甚至影響了《殺死比爾》
吳文輝看到了時代變化之下,網路帶給影視產品的新機會,他表示,在網路時代,「每年都有全新的題材出現,包括這幾年關注了更多的都市生活和現實主義的題材,所以網路給了大家非常重要的釋出作品和展示作品的舞臺。」
締造瞭如今IP大勢的網路文學,最開始基本以模仿西方的同類型文化產品為主,是網路文學的模仿時代。但在逐漸的發展中,網路文學也開始建立起了擁有自己文化的敘事體系和題材,比如《盜墓筆記》系列和《鬼吹燈》系列,又或者是《慶餘年》這樣既面向現代讀者又結合了經典文化的武俠類作品,這是網路帶給內容的改變。
陸川所說的均衡,同樣也是騰訊影業這些年一直在堅持的理念,程武表示,IP一方面是「在骨子的各領域對作品的認同」,另一方面也「一定要尊重這個行業的規律,一定要有優秀的編劇、優秀的導演、製片,才有可能做出一部好的作品。騰訊的理念,也是同時注重原創及IP的改編。」
如由騰訊影業和新麗傳媒聯合出品及承製的電視劇《慶餘年》,它的故事中其實是帶有一點近代科幻成分的,這就是符合當下觀眾口味的元素;與此同時,它裡面又有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有中國文化的服飾,道具,詩詞。程武在現場說,《慶餘年》是「體現了中國文化傳統積攢」,又把「文明的種子帶到了未來」。
把握好了時代變化的風向,才能打造出更符合現在的作品。而對於如何打造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IP這個問題上,主旋律影片,或許是一個切入點。
電影的中心:工業化
在「打造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IP」時,必然會涉及到文學、漫畫、影視甚至是遊戲等多方面產業的聯動,這就會涉及到一個「中心制」的問題。
聚焦影視,早在好萊塢製片廠時代,以製片廠和製片人為中心的舉措,打造了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到了新好萊塢時期,諸如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等人的崛起,又以導演中心制帶來了商業大片的時代;放到美劇裡來看的話,應該又是以編劇為中心。賈曉濤也問了黃建新這樣一個問題。「行業到底應該是以導演中心?以製片人中心?還是以編劇中心?」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是電影工業化成果的代表
黃建新舉例了自己在海外的拍攝經歷,表示應當是「以電影工業為中心」,因為電影就是一個工業,離了錢做不了事,製片人就是把各個環節的人粘合在一起,導演也不是皇帝。
中國影視行業要走向成熟,工業化是必經之路。程武表示,騰訊影業一直在建立自己的專業壁壘,希望建立更專業化人員體系,從編審團隊,到宣發團隊,再到跨產業鏈打通的能力,都系統化。
曾經的華語電影,在國際上的文化符號是江湖、是劍客、是拳腳與功夫;而未來,希望遠遠不止這些。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