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是一個被全世界所歎服的事實。

    對於一個有十多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取得再大的成就除以十多億都很小,出現再小的問題乘以十多億都很大,任何人都不能掉以輕心。

    但是,這數十年有發展也有問題,而很多問題長期以來都沒有得到真正解決,正在越來越成為阻礙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很不好的思潮,一味地認為過去只有成就而沒有問題,或者問題都是任何國家都經歷過的,不需要特別的去解決。

    這些人將成就總結為某種“優勢”,在經濟學界稱為“後發優勢”

    ▲依靠後發優勢“增長潛力還有20年平均每年8%的潛力” 圖源於網路

    “後發優勢”論者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後發展的國家具備某種追趕先發展國家的客觀條件,可以很容易實現“彎道超車”。

    反對“後發優勢”論者的觀點也十分明確,那就是既然一個國家在當前是比先發展國家落後的,那就必然是一種劣勢,如果後發展國家反而具備優勢,那先發展國家的發展又有什麼意義呢?大家比賽落後不就行了嗎?

    這個簡單的邏輯推演,讓“後發優勢”四個字立馬變得暗淡無光,甚至還有些可笑。

    我們探討問題,當然不能僅僅從邏輯衝突的層面進行辯論,否則辯論就會變為詭辯,既不能說明問題,又不能說服對方。“後發優勢”究竟是真理還是謬言,還是需要進行系統的分析。

    01

    什麼是後發優勢?

    第一個提出“後發優勢”的是美國經濟史學家格申克龍。

    1962年,他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俄國、義大利等國的發展經驗作為分析基礎,發現工業化前提條件的差異會影響發展的程序,相對落後程度越高,其增長速度反而越快。在此基礎上,他創造了後發優勢理論。

    1986年,阿伯拉莫維茨將格申克龍的理論進行了引申,提出一國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與其經濟增長速度呈反向關係的追趕假說

    他指出,這一假說是潛在的而不是現實的,只有在一定的限制條件下才能成立,限制條件包括作為外在因素的技術差距,作為內在因素的社會能力,以及一國曆史、現實及國際環境的變化。

    特別是他關於社會能力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後進國能夠成功趕上先進國家而大部分後進國與先進國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的歷史現實。

    20世紀90年代,赫爾希曼、南亮進、金泳鎬等透過對巴西、日本、南韓等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的分析,將後發優勢論應用於對拉美、東亞經濟發展例項的解釋。

    ▲在知網上搜索關鍵詞,關於蛙跳型經濟增長理論的論文只有四篇(2003-2017年) 圖源於網路

    為了進一步解釋後發優勢理論,貝里斯、克魯格曼、茲東等於1993年提出蛙跳理論,認為先發國基於原有技術的沉澱成本、資產專用性及技術轉換的高機會成本,可能會延滯對新思想新技術的採用,被鎖定在原技術水平上。

    而後發國因為選擇性政策干預,更願意採用那些最初效益不高但潛力很大的新技術,透過更好地把握新技術和機會,可能會趕上甚至超過先進國家。

    後進國家的後發優勢,不僅體現於跟隨性的模仿創新,而且體現於在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本國已有一定技術創新能力的前提下,後進國可以直接選擇和採用某些處於技術生命週期成熟前階段的技術,以高新技術為起點,在某些領域實施技術趕超。

    ▲ 圖源於網路

    雖然一眾經濟學家相繼研究並完善了後發優勢理論,但這當中有一些最基本的前提需要理清。

    首先,後發優勢理論最早的研究物件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些國家,當時的技術條件、社會條件、歷史條件都與今日世界有天壤之別,以當時為例並不能推而廣之,解釋當代。

    其次,後發優勢理論所謂的“優勢”,並非指在發展水平上,而僅僅是指後發展國家在某一特定階段的發展速度上,可能會高於先發展國家,在大致同等水平時段的發展速度。

    最後,後發優勢理論所研究的物件國家,幾乎沒有一個在最後真正達到先發展國家的發展水平,日本是唯一一個大致達到頂尖發達國家水準的,但也沒有實現超越,其餘的巴西、南韓等與老牌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都還有差距。

    02

    有特色的後發優勢

    前一部分解釋了什麼叫後發優勢,但經濟學界所說的“後發優勢”,與中文網路環境中常用的“後發優勢”,還不完全是同一個意思。

    2000年開始,已故著名經濟學家楊小凱和時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的林毅夫曾經就後發優勢開展過一場著名的學術論戰。

    這場論戰不僅僅是兩人之間的思想交鋒,也是對於國家改革路徑和績效的一次回顧與反思。楊小凱堅定地反對後發優勢理論,明確指出後發展國家與先發展國家相比,顯然是具有劣勢的

    ▲ 關於兩人的辯論可以再網上找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看 圖源於網路

    落後國家發展比較晚,客觀上有很多東西可以模仿發達國家。但是國家發展程度低,模仿的空間太大,使得落後國家在尚未來得及建立一個優良社會秩序的條件下,對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管理模式進行簡單模仿,甚至惡性模仿,最終難以取得發達國家已經取得的成就。

    他還特別指出,落後國家模仿技術比較容易,模仿製度比較困難,因為改革制度總是會觸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即使落後國家單憑技術模仿可以在短期內取得非常好的發展,但可能會給長期的發展留下許多隱患,甚至導致長期發展的失敗。

    楊小凱教授的論述,主要論據就是發展過程中發現的種種問題。能夠正視問題並思考如何解決,是一個優秀經濟學家最可貴的品質。

    ▲ 楊小凱(1948年10月6日-2004年7月7日)圖源於網路

    為此,林毅夫迴應說,發展中國家收入水平、技術發展水平、產業結構水平與發達國家有差距,可以利用這個技術差距,透過引進技術的方式,來加速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變遷,從而使經濟發展得更快。

    他還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制度先行是否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制度先行是不是必然能夠將一個落後國家變為發達國家?是不是沒有制度先行,經濟發展就必然會有很大困難?

    林毅夫的論述主要著眼於改革至今的成就,而楊小凱則著眼於其中缺陷。

    但林毅夫並沒有特別的改變“後發優勢”這個詞彙本身的含義,他所指的“優勢”依然只是表達後發展國家在某個發展階段的發展速度,要快於先發展國家處於同樣階段時的發展速度。

    ▲ 林毅夫 圖源於網路

    隨著時間的推移,又十多年過去了,社會人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處於輿論場前端的人物也從楊小凱這樣的優秀學者變成了經常出現在網路,自稱“專家”、“教授”,表情自信,侃侃而談,但說出來的話總是很不像有學問的人。

    在他們的口中,“後發優勢”已經變了味道,原本特定發展階段發展速度具有優勢的含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發展程度上的“優勢”,把經濟總量的排名當作國家發展程度的排名,甚至認為現階段的發展已經超越了某些頂尖發達國家。

    這就是具備當代特色的“發展優勢”論述。

    03

    後發優勢存在嗎?

    以真正的經濟史上的“後發優勢理論”來說,後發優勢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特色的“後發優勢”論述,並不是事實。

    我們從提出後發優勢理論的經濟學家們所研究的物件出發,分析一下後發優勢到底存在不存在。

    ▲ 1961-2016 期間的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 圖源於網路

    我們先以巴西和日本為例,這兩個國家都曾經在某個階段出現了經濟高速增長。整個20世紀下半葉,巴西的經濟發展總體而言都是比較順利的,雖然每年的經濟發展速度並不穩定,但是在很多年份都達到了百分之十以上的高增長。

    其中,1961年增長率就達到10.28%,後來經歷了六年的5%以下增長率,到1968年增長率衝高到11.43%,此後直到1980年,連續13年經濟增長率保持較高水平,最高達13.98%。

    進入90年代後,巴西經濟增長放緩,時快時慢,進入一個平臺期

    巴西曾經很早就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但此後增長失去動力,長期無法從中等收入國家提高到高收入國家,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

    ▲1961 -2019 期間巴西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 圖源於網路

    從發展水平來看,巴西最終沒有能夠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作為一個後發優勢理論的例項,她最終沒有達到後發優勢理論所描述的水平。

    日本的發展比巴西要強勁得多,從二戰之後就一直保持著10%左右的高速增長,直到20世紀70年代漸趨平緩。

    但是,即使經歷了經濟泡沫破滅的年代,日本經濟增長率也並沒有出現太大的滑坡,總體還是平穩的,尤其是當日本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之後,依然能夠保持較為穩定的低速度增長,目前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名世界第22,排除資源輸出國卡達之後,排名21。

    老牌西方發達國家美國、澳洲、德國、加拿大、法國、英國都排在日本之前。

    由此可見,後發優勢理論賴以建立的主要例證——巴西和日本,其發展水平都沒有真正達到後發優勢理論所說的“優勢”的程度。

    ▲1992 -2018期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 圖源於網路

    從發展速度上看,由於統計資料的不足,我們無法獲知19世紀的美國、英國在同等發展階段的增長速度,巴西、日本是否快於美國和英國在同等發展階段的發展速度,是存疑的;從發展程度上看,巴西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短期內沒有可能趕上任何一個發達國家,日本雖然已經是發達國家,但只是發達國家中的中下水平。

    不管是學理上的後發優勢理論之本意,還是特色的後發優勢論述,世界上都不存在真正能夠印證後發優勢理論的例項。

    更不用說經過改革開放40年,依然僅僅達到了人均gdp一萬美元的水平了。並且,儘管只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但發展速度已經在十分顯著地逐年穩定降低,“優勢”逐漸成了一句空口白話,連最起碼的事實支撐都沒有了。

    04

    問題到底出在哪?

    我們還是以日本為例。日本在發展初期,曾經被稱為“仿製大國”,“made in japan”就是仿製品的標誌。

    日本在工業發展初期,處處對標美國的產品,曾經仿製過的商品包括但不限於汽車、機車、照相機、電視機、洗衣機、冰箱、電腦等等。可以說,凡是如今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購買,並以“好品質”、“高質量”、“黑科技”著稱的日本商品,幾乎都經歷過仿製這個發展階段。

    ▲1931年東芝山寨通用電氣公司的電吸塵器 圖源於網路

    但是日本的仿製也遵循一定的規範,不僅僅是仿製歐美商品的外觀,更著重仿製歐美商品的功能和品質。

    對於產品的製造技術,日本人主要透過書本研習技術原理,再購買歐美產品進行拆解,對每個部件徹底研究,吸收其設計思想。

    此外,日本技術人員還研究製造產品的機械裝置,不僅弄懂產品本身,更弄懂製造產品的工藝流程。

    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在模仿的過程中,特別注重對技術原理的研究,尤其是看起來與實際應用距離比較遠的基礎科學,在基礎科學不斷取得突破的前提下,日本才能真正掌握材料技術、化工技術、電子技術、機械技術,做到消化吸收。

    在此基礎上,再對已有的技術進行創新突破,掌握完全屬於日本的新技術。

    ▲尼康不止機型,連LOGO都山寨德國蔡司,但尼康後來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 圖源於網路

    日本的發展過程,並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兼顧模仿和學習,不僅僅學習技術,而是從根本上系統地學習最基礎的基本原理。

    日本式的模仿不僅可以掌握真正的西方技術,更能最大限度的規避侵犯智慧財產權的問題,因為日本的技術並不是透過直接剽竊西方技術資料而來,而是透過對科學原理的充分掌握,借鑑西方技術思路,自行研發而來。

    ▲全球各國諾貝爾獎獲得者排名(截止到2018年後,排除和平獎)圖源於網路

    科技方面是如此,在社會管理方面更是如此。

    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就注重學習西方的制度,對社會進行徹底的改造,打破封建主義的牢籠。

    日本科研人員之所以能夠不斷取得科研成就,不斷對技術改進創新,是因為他們能夠獲得較大的科研自由度,研究不被長官意志所左右。

    相反地,如果科研被長官意志主導,科研人員沒有足夠的自主性和自由度開展研究,只能根據上級需要對某一方面急需的技術進行鑽研,這樣的結果就是不僅最基本的基礎科學受到影響,急需的技術也很大可能研究不出來,最後為了交差只能透過不正當手段獲取其他國家的現成技術。

    儘管日本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日本依然沒有能夠真正超越西方發達國家。日本如此,其他國家更是如此。

    05

    發展沒有捷徑

    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取得過巨大的發展成就,快速發展並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專利

    如果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八千到一萬兩千美元左右當作中等發展水平國家的一種標誌,那麼達到這個水平,並且具備較大體量的國家還有有巴西、土耳其、阿根廷、墨西哥、馬來西亞、俄羅斯等。

    ▲世界各華人均GDP資料(全球前10) 圖源於網路

    這些國家都曾經在一段時期內實現了較為快速的經濟增長,因而成為新興的大經濟體。日本和新加坡、南韓等早先就取得了巨大成就,曾經以增長快速矚目於世界。

    所以實現經濟快速增長既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成就,更不是什麼奇蹟,也不存在什麼“彎道”,讓後發展國傢俱備優勢,實現對先發展國家的超車。

    發展是有規律的,只要達到了客觀條件,遵循了客觀規律,任何國家都可以去的巨大的發展成就,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專利。

    ▲世界各華人均GDP資料排名74-82名 圖源於網路

    自古以來,不同文明之間就有競爭、超越、替代的現象發生。蘇美爾人發展出了發達的早期高度文明,最後被亞摩利人擊敗,亞述人又打敗亞摩利人,伊勒姆人後來打敗亞述人。

    在東方,中原文明不止一次被來自西北和東北的部族擊敗,甚至屈辱亡國。而一般認為中原政權最為強盛的時期,卻與來自北方蒙古高原的遊牧部族的文化融合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後起文明之所以能夠擊敗並取代先起文明,是因為他們可以透過學習、模仿,總結先起文明的經驗教訓,繼承其優秀的方面,擯棄其低劣的方面,以己之長攻彼之短,最後達成取代。

    但是後起文明的這種取代,並不總能達到先起文明曾經達到過的高度,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優秀的古代工藝失傳,人們才會在後世感嘆偉大的古典時代和黑暗的中世紀之間鮮明的對比,或者直到如今也在政治制度上取法於遙遠的古羅馬。

    ▲“彎道超車” 圖源於網路

    這就好比一條筆直的賽道,前面的賽車速度逐漸慢下來,後面的賽車趁機加速超越,但超越的後車,未必能達到前車曾經達到過的速度。

    發展從來沒有捷徑,更不存在什麼“彎道超車”,超車就是超車,要麼是後車更快速,要麼是前車慢下來。

    但對於人類來說,雖然總體上文明在不斷進步,但並非每一次更迭和取代,都是進步,開倒車的現象屢屢發生。每一次征服之後反而導致文明倒退的歷史,都是人類文明的災難。

    06

    “卡脖子”何以發生?

    雖然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很多關鍵技術上,後發國家總是難以真正掌握,需要依靠從外國引進現成產品來填補產業鏈。

    這本是正常現象,即使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先進發達國家之間,他們也不是各國都能做到面面俱到,也是在很多方面都高度依賴從他國引進。

    這就是現代國際貿易的互補優勢,可以讓每個國家都分工協作,達到更高的效率。指望所有的關鍵技術都自己研發,自己組成完整產業鏈,是十分低效的愚蠢做法。

    ▲荷蘭ASML光刻機是靠全球頂尖科技企業合作產物,如:光源來自美國的cymer,鏡頭來自德國蔡司 圖源於網路

    但總有一些人指望什麼都是“自己的”,從他國引進技術,就想著如何複製、模仿,侵犯智慧財產權,他國因此而作出的保護性應對,卻被解讀為“與我為敵”,獲取不到的關鍵技術,就被外國“卡脖子”。

    不是說好“彎道超車”嗎,為什麼一到關鍵的地方就“卡脖子”呢?

    很多關鍵技術,光靠模仿是模仿不來的,比如材料技術,把現成的產品買回來逆向研究,也很難弄清楚材料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因為材料技術這樣的基礎技術,先進國家往往並不是刻意為了實現某種材料功能而定向去研製,只是科研人員在進行例行的基礎研究時,無心插柳。

    這當中,關鍵點就在於,為什麼先進國家的科研人員有這樣無心插柳的空間?這就是先進國家在整個社會制度、管理體系方面的先進之處了。

    ▲C919飛機零部件供應商一覽 圖源於網路

    後發國家如果要追趕,光組織一幫人,封閉起來,按照命令式的行動模式,投入大量資金,開展定向研究,往往是很困難的,可能一萬年都搞不出來,反而白白浪費寶貴的社會資本。

    這就是先進國家之所以先進,所具備的制度優勢,後發國家如果不模仿這一點,就永遠成不了先進。

    不唯科技領域,為什麼外貿興了又衰,外資來了又跑,歸根結底還是市場經濟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營商環境沒有真正好起來,沒有真正做到對被管理者的信賴利益保護,管理上有太大的隨意性,任由管理者本人看法的轉變而轉變。

    這樣的環境,還談得上什麼“優勢”、“超車”嗎?

    結語

    一個國家現代化的程度與速度,取決於其內部條件和國際環境兩方面因素:前者是現代化的內因,後者是現代化的外因。

    在現代文明條件下,後發展國家要發展,必然要受到世界體系、國際秩序及國際格局的強烈影響。而隨著科技的大爆發,國際貿易的空前擴大,也讓後發展國家能夠很方面地學習先進國家的技術和模式,改進自身的發展。

    但如果不能真正化解國家內部阻礙發展的因素,就很可能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難以取得進一步的成就。

    如果真要說什麼“優勢”,那就是後發國家可以在一定時期內,依靠人力資本的低廉,發達國家的援助,在國際貿易中受到發達國家的讓利,進而抓住機會實現高速增長。

    但如果要真正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必然要經歷一個系統性的變革過程,後發展國家之所以後發展,也必然是本身的體制、機制具備一些實實在在的劣勢,不革除它們,不要說“超車”,車能否一直保持向前行駛,都是個問題。

    (完)

  • 2 # 花褲衩男

    歸根結底還是人口紅利教育紅利勤勞紅利,第一華人多,第二受教育人多,一個愛因斯坦可能比一百個科學家重要,但是一千個科學家了?個別天才在數量上沒有意義,第三別人工作八小時我們一天最少十二個小時產出就能彌補!

  • 3 # 使用者何生華

    中國的價值觀就可以實現彎道超車,因為在裡面有一種東西叫做奉獻,這是每一個人都知道的,中國在這個改革開放的年代,只有擼起袖子大幹,個人才有機會升級。還有就是靠智慧也能夠彎道超車,這方面的人,要有本事,憑個人的能力,並且,能夠在為人處世中逐步找到適合個人能力發揮的位置,就能夠實現彎道超車。中國近幾年是彎道超車的巨大釋放,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的成功,完全是彎道超車的功勞,中國不像其他的國家,空有設想,不去實踐,一切以為時機未到,不想去做出一點選擇和犧牲,用原來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就以為完全可以獲得既得利益,這是不想進取的具體表現,在這種思維方式主導下,只能是以不變應萬變,這種思想又怎麼實現彎道超車呢?彎道超車,並不是人人都能夠接受的,只有敢為人先,時時有進取心,敢於挑戰自我,要求進步。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要使國家有一個激動而進取的精神,才能夠激情湧動,做好彎道超車的思想準備。找到彎道超車的路子,不是一件單純的事情,像中國航母遼寧號,要想找到技術的難點和突破口,才能夠找到問題的根本,下定決心,一定要造出中國自己的航母,這就有多少個‘’彎道超車‘’在中國啊!我們的技術人員終於克服重重困難,找到了路子,航母下水,實現了‘’彎道超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有著怎樣的文化內涵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