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山海
-
2 # 書院老兵
我們認為科舉是中國第五大發明。
造紙、火藥、印刷術、指南針是舉世聞名的中國的四大發明。但是,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卻較少人知曉。英、法、美等西方國家的文官考試製度的建立曾明顯受到中國科舉制的影響,不少西方學者認為,科舉制西傳歐美並影響世界,是中國在精神文明領域中對西方和世界的一大貢獻,是堪與物質文明領域中四大發明相媲美的貢獻。
原來,歐美各國在18世紀以前,文職官員的選用,或實行個人贍徇制、政黨分肥制。這些文官任用辦法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任用私人,帶來結構性的貪汙腐敗,使各種無能之輩充斥政府之中,因政黨更迭而大批撤換行政官員還會引起週期性的政治震盪和工作連續性的中斷。而科舉制實行競爭考試、擇優錄取,政權向平民開放,標榜公開取士,唯才是舉。當西方人知道遙遠的東方帝國竟然有這麼一種奇妙的文官制度時,不禁產生出特殊的興趣並大加讚譽。從1520年至1870年,以英文、法文等西方文字出版的述及科舉制的書刊就至少有120餘種,這些書刊有些是一些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和外交使節的親身經歷所見記錄,有些是間接的整理傳述。由於這些著述的影響,加上當時一些西方思想家對本國的政治、社會和宗教深感不滿,因而在17—18世紀,歐洲興起了推崇中國文明的熱潮。
比起貴族等級制或君主賜官制等選官制度來,科舉取士無疑具有其優越性。科舉考試製度雖然產生於等級森嚴的中國傳統社會,但其“公開競爭、平等擇優”的精神卻具有超越帝制時代的特性,是中國傳統社會難得的較為公平的制度。西方在倡導“自由、平等、博愛”的啟蒙時期,科舉制體現出的“機會均等”原則曾使許多西方人大為驚歎,使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盧梭等一代哲人心悅誠服,法國重農主義經濟學家奎奈還曾直接主張歐洲引進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確實,科舉從形式上看相當公平,“朝為田舍郎”可能“暮登天子堂”,這種將相本無種、茅屋出公卿的官員選任辦法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可以保證行政管理人員維持較高的文化素質進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考試選才的公平客觀性又可以排除人情關係對官員任用的困擾,因此引起西方人的興趣並受到讚譽。即使在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在西方的聲望已經一落千丈,但科舉制還為一些英華人所稱道。
1847年,英華人麥杜思在倫敦出版了《中國札記》一書,強烈呼籲建立起向全體英國臣民開放的競爭性考試製度,從而提高英國行政官員的素質和水平。他認為中國國脈所以能歷久不衰,完全是因為有一個起用賢能有德之士的政府。當然,19世紀以前西文人從遙遠的異地觀察,往往只看到科舉考試的優點,對科舉考試的弊端並無切身感受,加上為了促使本國政府仿行,因而往往過高地讚美科舉制。這與清末人士對科舉的抨擊形成強烈的反差,清末力主改革和廢除科舉制的一批人士多為科第中人,對八股科舉的空疏無用等弊端有痛切的感受,為了達到廢止科舉的目的,難免矯枉過正,對科舉的批評失之過激與片面,強調了科舉的弊端而忽略其公平競爭的合理核心心。這種觀察距離遠近不同導致評價歧異,有如面對一幅西洋油畫,遠處欣賞整體相當美的一幅油畫,就近細看卻沒有渾融的過渡,可能只有粗笨的油彩。或者說好像面對一位楚楚動人、肌膚細嫩的少女,如果用放大鏡去照看臉腮,一點也看不出面板有何柔順嬌羞的模樣,而是凹凸不平,毛孔就像火山坑一樣往下塌陷,談不上有何美感。而從遠距離觀察的西方人,沒有看到科舉“臉”上的雀斑,只見其膚色紅嫩、光彩照人。這種看法雖然也失之片面,但他們抓住科舉考試取士具有公平競爭的長處無一點,對其本國政府確實很有說服力和影響力。
由於文官制度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驅使,以及中國科舉考試的示範,西方國家在19世紀前後紛紛建立了文官考試製度。1791年法國首先試行文官考試,但10年後漸趨松馳,1840年後法國又重新考慮建立文官制度,至1875年法國文官系統基本形成。德國約於1800年左右實行文官考試。1806年,英國成立東印度學院,1829年為東印度公司選用文職人員實行公開考試,1855年,英國政府開始推行文官考試,並在1870年使其制度化和正規化。由於當時英國國勢強盛,所實行的文官考試製度又較系統且卓有成效,因而成為其他歐美國家和日本等國效法的榜樣。1883年,美國也建立了文官考試製度,並於1893年使其進一步完備。正如孫中山在《五權憲法》中所說的:“現在歐美各國的考試製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製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過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製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就連對八股科舉深惡痛絕、將國貧民弱割地賠款都歸罪於八股取士的康有為,也說過中國曆代科舉“雖立法各殊科,要較之萬國,比之歐土,皆用貴族,尤為非才,則選秀於郊,吾為美矣,任官先試,我莫先焉。美國行之,實師於我。”
當時中國在各方面多已落後於西方,在西學東漸的大趨勢下,華人不得不學習西文、西藝、西政,科舉制是屈指可數的反被西方人學習的中國特產之一。當然,英美等國借鑑科舉並非生搬硬套,而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早在一百多年前,已有西方人將科舉制對世界文明的影響與四大發明相比。1835年7月,一位留居中國的英華人在英文雜誌《中國文庫》上撰文討論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說英國東印度公司已採用了考試競爭原則,並預言:“這種華人的發明創造在印度的充分發展,預示著或許將來有一天,它會像火藥和印刷術一樣,在國家制度、甚至是歐洲的國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偉大變革。現在尚須顯示中國已經如何阻止這一制度的美中不足,就像在幾乎所有她的其他科學和技術中的不足一樣。”英格爾斯當時的預言並沒有錯,東印度公司實行的文官考選制度為英國文官制度的建立積累了經驗、開闢了道路,科舉制最終透過英國對世界各國的文官制度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868年10月,在京師同文館任總教習的美國傳教士丁韙良博士,回美國參加了在波斯頓召開的“美國東方學會”會議,並宣讀了《中國的競爭考試》的論文,他極力建議美國政府應該像新近實行文官考試的英、法、德等國一樣建立文官考試,並向長期有效第實行科舉制的中國學習,其中說到:
這既不是我們向華人學習的第一課,也不是他們所能給我們的最後經驗。在各種我們所得到的恩惠中,我們應該為指南針、火藥,也許還有印刷術的遙遠啟示而表示感激。……可以斷言,如果我們採用中國測試候選者能力的辦法來選拔最優秀的人充任政府公職,那必將對我們的文官政府產生積極作用,其益處將大於那些技術方面的發明。
與此類似,為了推行文官考試,1873年美國文官委員會在其報告書中宣稱:“當我們的大陸尚處於洪荒時代,孔夫子已在講授德政,華人已在讀書,使用指南針、火藥和乘法表。然而,東方世界這一最文明古老的國家對科舉制的運用,將比上述任何東西都更能奪走我們美華人的優勢(如果我們還算得上有什麼優勢的話)。”由此可見,還在中國的科舉時代,西方已有不少人將科舉制媲美於四大發明。
現代也有一些西方學者主張科舉考試西傳歐美是中國在精神文明領域裡對世界的最大貢獻之一,如美國學者柯睿格1947年在《哈佛亞洲研究學報》發表的論文中便指出:“以科舉考試為核心的中國文官行政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對世界的最重要貢獻之一。”1964年,顧立雅也發表過類似看法,他認為:中國對世界文化的貢獻遠不止造紙和火藥的發明,現代的由中央統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範圍內構成了我們時代的特徵,而中國科舉制在建立現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過重要角色。可以明確地說,這是中國對世界的最大貢獻。此說也得到一些當代外國學者的贊同,如日本學者福井重雅便一再引用附和顧立雅的觀點。美國漢學家卜德(Bodde)在《中國思想西入考》一書中則說:“科舉制無疑是中國贈予西方的最珍貴的知識禮物。”因此,科舉制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3 # 老人新手新手
中國科舉制度延續幾千年,雖然在選拔官員上有正面作用,但負作用卻是違害極其深遠,最重要的方面,是把知識份子都梱綁在讀書作官這根樹上,是中國官本位思想根源固的重要原因。同時,由於把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都引導到升官發財這條路上,嚴重地影響了中國科技的發展,四大發明僅僅停留在生產應用上,始終未能上升到理論上,直至洋學堂開辦之前,數學僅僅停留在商人用於算賬的珠算上!是我中華自中世紀之後跟不上世界發展潮流一的一個重要原因!
-
4 # 雲卷雲書
問題可以分為:目的論與方法論兩個部分。
就此問題而言,應該屬於方法範疇。而方法論又是為目的論服務的,那麼,科舉制度的目的是什麼?我個人認為是:學而優則仕!
我們從考與被考者兩個方面來回答。
首先,從考者的視角。
從主考者即統治階級的角度講,更久遠的統治集團的建立是圍繞著血緣關係與婚姻關係來進行的,如漢朝“舉孝廉”的進仕之路。這種選賢用能方法從選擇的範圍上,本身就是一個近親繁殖式的侏儒模式!就連大澤鄉的村民都知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然而,歷史的慣性需要長時間的修正或許方能產生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解決當下的問題,科考制度的形成與完善即是如此!而這其中的隋煬帝起到偉大的作用!他是這一制度的摯始者!
科舉制度,從方法論的角度,徹底解決了封建王權自秦嬴政建立“郡縣制”中央集權制之後的官僚管理階層的建立健全的根本問題,即封建王權管理團隊人才的來源、人才的甄別、人才的發展機制建立的問題!最終為秦始皇帝徹底解決了一世乃至萬世相傳的中央集權制度的人才建設問題!
其次,從應試者的角度看。
科舉制度為更廣大的基層寒門學子提供了一個進入仕途的“頭懸梁錐刺股”的動力因!任何人類從群體的角度,人才都是一個機率問題,而不是一個可以透過方法論完全解決的問題,只能透過擴大群體數量來解決!
而恰恰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擴大考察樣本選擇的方法,解決被試者的學習的目的論問題!更是孔儒思想:“學而優則仕”理論的踐行!
多說一點,這種官僚體制的形成機制,勢必會導致整個民族的“官僚主義”思想向!其結果,形成一大批在其位而不知謀其政的腐敗“官僚”,而非好管理精英團體!本質上又是一種固化!
-
5 # 鄭光鱭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應該正面效應多一些。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強調“專制”和“統一”,其影響至今可見一些端倪。中國現在的體制有繼承古代科舉制度的成分,又吸收了外國先進制度的成分,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這個制度帶著“集中統一、民主開放”的特徵,過去對其認識不多、感悟不夠。這次疫情的抗擊,這個制度發揮了無比巨大的優越性。反觀國外的制度,尤其是歐美的制度,充分暴露了巨大缺陷:不能有效應對大災難。
中國古代的科舉“選拔複雜繁瑣”,西方的制度傾向“公開拉票選舉”。二者各自適應自己的社會生態,不好直接等同對比。
徜若要對比較的話,這次的疫情抗擊給出了答案:中國的體制為優。
-
6 # 糊塗假聰明
民眾與朝庭聯絡的橋樑,漢民族接受統治者統者的橋樑,小眾透過科舉,走進上層社會,是上層社會與上層社會聯絡的鈕帶,迎合民眾盼望包青天的心理,使民眾關心朝庭,支援朝庭
回覆列表
隋朝時期開創的、唐朝大力推行的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制度的一個創新改革,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大進步,經歷朝各代的不斷修改完善,形成嚴密完整的科舉考試選拔人才制度,影響後世各朝各代採用。
甚至,周邊國家效仿採用,直至封建社會終結。
科舉制度,摒棄了前朝豪門權貴把持的、形成“上品皆豪門,下品無白丁”的選拔人才的推舉制度,不問出身貧賤富貴、有無權貴背景的讀書人皆可參加科舉考試,出仕為官;當然,讀書人貧者還是少一些。
(實際上,還是有些限制,有的朝代,皂役、娼妓、伶人、商人家庭不可參加科考,據說,詩仙李白,因祖上罪刑、商人家庭等而不得參加科考)
科舉制度敞開仕途大門,以考績取人,唯才是舉,使社會各階層、特別是中下層讀書人士,進入仕途成為可能,極大地調動了中下層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大批優秀的知識分子走上治國理政的仕途,發揮聰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出現如王安石、張居正等改革家,被民眾譽為“青天”的包拯、海瑞等廉吏清官;也緩和了上層統治階級與中下層知識分子的矛盾,有助於經濟社會的發展,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
但是,至清代,科舉制度形成刻板、教條的“八股文”形式,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閉塞言路,已不能適應日益發展的現代科學技術的需要,在科學技術、民主思想的衝擊下,全國各階層有識之士的呼籲、抵制下,於1905年終結於河南省開封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科舉制度其發生、發展,在古代選拔人才制度的改革、創新,具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但是,因循守舊,不思變革,腐朽沒落於歷史程序,其消亡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