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運營Tips
-
2 # 司圖博行
當然有,比如清代中葉興起于山西平遙的鏢局業。
如果你有機會去平遙古城旅遊,不妨留意下古城遊覽套票中的這四個景點:中國鏢局博物館、華北第一鏢局博物館、同興公鏢局舊址博物館和匯武林。這裡推薦下同興公鏢局,它是平遙唯一一家正真意義上的鏢局,而作為平遙鏢局業的代表與縮影,同興公經歷了晚清和民國初年兩個最動盪的時期,因動盪而生,也因動盪而亡。它的萌芽、發展、成熟和衰落,不僅反映了晉商的興衰歷程,也是那個大變局時代的一個有趣的剖面。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山西鏢局業的發展和平遙的票號業密不可分。從清朝中葉開始,平遙票號業逐漸興起,繼而帶動了鏢局業的繁榮。簡單的講,鏢局就是為商家和個人提供安全保障的專門機構,它的盈利模式是協助押運現銀或貴重貨物,為此收取一定費用——像不像今日的快遞公司呢?最初的鏢局更近似一種準民間武裝,所以只能以地下、半地下的形式存在。直到乾隆時期,由於商貿的極大繁榮,鏢局才最終拿到官方許可,從而浮出水面、合法經營。鏢師多是出身貧苦家庭的習武之人,同興公鏢局的創始人王正清正是如此。王正清幼年在麵館當學徒,後來機緣巧合學會多套武藝,從此行走江湖,並在清咸豐五年(1855年)創立同興公鏢局。同興公所經營的鏢路東到北京、山東,西去陝西、甘肅,南到漢口、長沙,北至歸化、包頭。得益於王正清的個人聲望,鏢局自創立伊始就具有較高的信用和社會地位。同興公鏢局最著名的一次生意是在八國聯軍打入北京前保護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和93萬兩白銀由北京轉移到西安,賺得盆滿缽滿。民國二年(1913年),同興公鏢局因不能適應新的時代,最終宣告歇業,其經營長達五十八年。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從平遙同興公,到桐廬四通一達,一百五十年過去,快遞小哥取代了鏢師,支付寶取代了票號,馬雲取代了關公。突然覺得,平遙和桐廬,為何不結為友好城市呢?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
3 # 時拾史事
唐代詩人杜牧曾作過“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歌。 這首詩歌諷刺唐玄宗為了愛吃鮮荔枝的楊貴妃,動用國家驛站運輸系統,不惜國家財政的血本,從南方運送荔枝到長安。拋卻這個典故的諷刺寓意,從其千里傳遞荔枝這個活動反應出來的時效來看,中國古代的“快遞事業”還是相當先進的。
按當時官方的標準規定,每隔20裡設有一個驛站,一般情況每天以300裡的速度傳遞。 如遇緊急情況則需加急,即每天至少傳遞400裡,最快的速度是每天800裡,基本上是跑死馬累的結果。中國東北的瀋陽市就是由古代驛站起家,逐步進化到當代這樣一個的大都市。
古代的快遞兩大巨頭主要是漕運和鏢局:
1.漕運漕運是中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 用今天的話來說,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調運糧食(主要是公糧)的一種專業運輸,是中國古代歷代封建王朝將徵自田賦的部分糧食經水路解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運輸方式。
漕運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東沿海一帶運軍糧抵於北河(今內蒙古烏加河一帶)。漢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每年都將黃河流域所徵糧食運往關中。後來的各朝各代都極為重視漕運,為此,疏通了南糧北調所需的網道,建立了漕運倉儲制度。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被世人廣為詬病痛恨的就是隋煬帝動員大量人力開鑿通濟渠,聯結河、淮、江三大水系,形成溝通南北的新的漕運通道,奠定了後世大運河的基礎。
歷代漕運保證了京師和北方軍民所需糧食,有利於國家統一,並因運糧兼帶商貨,有利於溝通南北經濟和商品流通、、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項沉重負擔,運費代價過高,尤以漕運徭役,徵發既眾,服役又長,以至失誤農時,故亦有眾多弊端....
2.鏢局中國古時的鏢局可謂是最早的物流快遞公司了。
古時,水陸交通非常不便,但隨著經濟發展,各地區之間交易卻日趨頻繁,但因驛站僅限於官方使用,為了保護行旅安全,將貨物平安送達目的地,鏢局便應運而生.
隨著社會生活日益複雜,鏢局承擔的工作越來越廣泛,不但將一般私家財物承接保送,地方官上繳的餉銀亦靠鏢局運送。由於鏢局同各地都有聯絡或設有分號,一些匯款業務也由鏢局承當。後來,看家護院、保護銀行等也來找鏢局派人。當年晚清政府大臣李鴻章的家宅,就是由北京八大鏢局之一的會友鏢局派人保護的。會友是北京當時最大的一家鏢局,其他有永興、志成、正興、義友、光興等鏢局。
鏢局對於現在的我們最為印象深刻的不是這些功能,而是各武俠小說中作為獨立一派,活躍於武林之中。 而這些小說卻活生生的體現了鏢局這一既同綠林有來往,又同官府有關係的中國最早物流公司的艱難生存環境....
-
4 # 北京民俗
必須有。最有名的一次快遞業務,應該是給楊貴妃送荔枝。
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快遞業 自古發達唐代玄宗時期,中國的驛站已分類明細,水驛有260個,陸驛1297個,水陸相兼驛有86個,大約1639個左右。如果沒有發達完善的驛站,楊貴妃就算想吃荔枝,也很難吃到新鮮的。足可見“快遞”業在當時的發展水平。
“快遞”業的出現時期,一定是很早就有,不可能太晚。對於國家統治來說,沒有上傳下達,政令無法實施,軍情不能傳遞,也不會有書信往來。資訊傳遞一定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項業務。只是在沒有別的便捷傳送方式之前,哪怕一句口信,也是要人力跑腿傳遞的。
古代的“快遞”,以馬為優先考慮物件。商朝有一種制度叫“馹 ri 傳制度”,設定的傳遞訊息的驛站之間的距離,是以馬一天能行走的路程而定,所以字寫作“馹”,這一點在殷墟甲骨文中可以證實。
快遞的速度如何速度主要取決於路的好壞。周王朝對快遞員的速度有過描述,“雖道有難,而不時必達”。這也是快遞員職責的基本要求。而且為了保障速度,快遞員的路障很少,官方會給他們特殊的通行牌子,路上所有關卡,見到符牌會減免很多出入境手續,從而也會大大減少路上的時間。
像唐代已經有了大運河,驛站點也有千個的情況,對速度和規範都有要求,時間晚了要罰,路上不走官道也要罰,私拆他人郵件更要罰。輕則仗責,重則斬首。山東進貢螃蟹到長安,起碼1200多公里,還能保障皇帝吃的時候是活的,可見速度之快。
如此分析,給楊貴妃送個荔枝,其實也不算什麼。
-
5 #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當然有啊!古代快遞又叫“急傳”,它在中國出現的時間相當早,秦漢時期,全國已有成熟的快遞網路,對快遞不快、洩密等違規行為已有嚴厲的懲罰措施。
夏商周必時達成快遞業行規
“快遞”這個行業真正出現,要追溯到夏商之時。
夏朝時,實物傳遞已經產生,但一般都是“順路”傳遞,並沒有明確分工。
到了商朝,已有似於快遞的馹傳制度,並已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證實。但傳遞的距離都不會太遠,依靠的交通工具也是人的雙腿。
西周時期,朝廷開始有了專門負責主管郵驛快遞的官職“行夫”,並定下了快遞行業的宗旨“雖道有難,而不時必達。”
春秋時期,“馬傳”正式出現,馬成為了主要交通工具,在近距離傳遞書信時,往往使用“單騎通訊”,而長距離傳遞訊息則可使用“接力傳遞”。
秦漢拆看包裹要挨罰
秦朝大一統之後,出現“驛傳”,公文的傳遞又根據其緊急程度分為了“急字文書”和“普通文書”這兩種,用現在眼光看,就是分成了快遞與平郵。寫有“急”字的文書要立即傳遞,不能有片刻耽誤,普通檔案當天送出即可,不能積壓。如果不及時投遞、拆看或偽造文書,要依法懲罰。
漢代,“驛傳”逐漸走向成熟,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並設立了“郵、亭、驛、傳”4個級別。不僅如此,政府還將所傳遞的文書分為若干個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和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明確責任。所有的快遞都必須由快遞人員騎馬遞送,快遞人員穿著統一的工作服,即頭裹絳紅頭巾、膀戴絳紅套袖。另外,身上還揹著“赤白囊”,即一種紅白相間的專用郵包。
魏晉隋唐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生鮮快遞
魏晉時期,中國出現了第一部專門的郵政法規,即魏國由陳群等人制定的《郵驛令》。南北朝時期,緊急公文傳送速度要求,每日400裡左右。
古代快遞員“驛騎手”(嘉峪關魏晉磚畫墓磚畫)
到了隋唐時期,快遞業發展十分迅猛,出現了以京城為中心,輻射全國各地的格局,就連一些邊遠山區也設有“網點”。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由於大運河的開鑿,水路快遞更為突出。並規定,陸驛最快日行500裡。且連各地的特產美食也都可以快遞,當時平原郡進貢的螃蟹,便是使用快遞,從山東速遞到京城的。不過,說到快遞運送生鮮,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快遞業務要數給楊貴妃送荔枝了。
宋元
現代快遞萌芽
宋朝的快遞業基本上沿襲了唐朝,只是這時出現了“急遞鋪”,“遞”為宋時所有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急遞”的馬項上都配有銅鈴,疾馳時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以警示路人,如果路人不避讓或避讓不及,一切後果均由自己承擔,而快遞員沒有絲毫責任。“急遞”要求日夜兼程,白天掛鈴,晚上舉火,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據《隨園筆記》中記載,最快的急腳遞可以“日行六百里”。
“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在南宋,供職當時快遞公司“斥堠鋪”的,朝廷會發給春、夏、冬三季衣服。
到了元代,“急遞鋪”已經十分接近今天的快遞公司了。
明清
您這趟鏢,我們接了
古時,除了官辦“快遞”,還有民辦“快遞”,這就是武俠劇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部門——鏢局或鏢行。
鏢局起源於明末清初,原來叫鏢行,直到清朝票號出現,才改為鏢局。這個鏢字從金從票,一眼就讓人看明白,這是用武力換銀票的地方。
鏢局的責任就是將貨物安全地送到僱主指定的地方,他們將之稱為“出鏢”或“走鏢”,並按行程遠近、貨物價值、風險程度等,收取不同的“鏢利”,只要雙方達成共識,就可以簽訂“鏢單”,然後在上面簽字畫押。一旦簽訂“鏢單”,僱主就得支付一定數量的定金,而鏢師也得履行自己的職責,使貨物完好無損。這跟現代物流有些相似,只不過,那時的“快遞”物件除了錢財外,還可以是人。
由此可見,古代鏢局的業務不僅涵蓋了現代物流業務,還包括現代安保業務。
近現代
快遞一切的時代
上世紀50-60年代,北美、歐洲的經濟復甦導致了現代快遞業的逐步形成。
1979年,中國外運與日本海外新聞株式會社簽訂代理協議後,中國現代快遞業開始萌芽。1985年,中國郵政成立中國速遞服務公司(EMS),成為中國第一家專業快遞企業。1992年以後,民營快遞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大江南北,和國有快遞企業、外資快遞企業一起角逐中國快遞市場。
近幾年,隨著電商成為席捲全國的大產業,快遞行業也迎來井噴。快遞小哥也不斷成為網路熱詞,“顏值高、萌萌噠、收入高”,活脫脫一個屌絲逆襲的傑出代表。
-
6 # 思維館
在今天,我們的快遞業可謂十分發到。
從千里之外的你從廣州寄份檔案過來,在北京的我隔日就收到了。
外賣也可以說是快遞行業的一種衍生品,飯點到了,家門不出,手機一點,半個小時香噴噴的飯菜就送到你面前。
於是,很多人都在想要是我一不小心穿越了怎麼辦?沒有快遞,還怎麼活啊。
那麼問題來了,在古代,有快遞這個行業嗎?
雲中誰寄錦書來,飛鴿傳書,一解你我相思愁在今天,生活在南北半球的兩個人一通電話,一條短息便能輕輕送送的實時交流。
可在古代現代資訊通訊業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日日思君不見君,除了共飲長江水之外,我見不到你,你也見不著我。
於是人與人之間的通訊問題,就成了古代“快遞”行業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了。
我們現在可以寄航空見,在古代也可以。
不過在古代的航空見不是飛機送的,而是信鴿送的,信鴿可以說古代比較快的工具了。
在隋唐時期,就有關於用信鴿傳信的記載了。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小小的書信用一隻信鴿就可以結局了,可要是大件的東西,或者距離比較遠,鴿子根本不知道路,這可怎麼破?
中國在商朝時期,就有人專門負責給人送信件,或者貨物運送的行業存在了。
當然了,這些人不可能是跑著過去的。而且需要找這些人運動的東西,通常距離都不會太近。
於是馬匹運輸的大規模出現,用馬匹運送信件或者貨物在商朝時期就已經有了。
依稀長安驛,蕭條都尉城隋唐開始,中國古代的“快遞”行業把驛站合理的運用起來了。
據記載,唐朝時期的中國,全國一共有1639個驛站。
這些驛站不僅解決了馬兒和人的休息問題,到了驛站直接換馬匹,吃飯,繼續趕路送貨。
在唐朝,整個快遞行業的從業人員,全國有2萬多之多。
你女朋友想吃個水果,想買個東西,不讓吃,不給買你就是不愛我。
這可怎麼辦?網上下個單,快遞送來就行了。
在唐朝的時候,李隆基也是這樣的。楊玉環想吃荔枝了,就下個單,八百里加急送到長安來了。
送來的人再領過賞金,可以說是貨到付款,失效有保證的話,還能獲得皇帝的賞金
此外,我們現在快遞能保價。在古代的正規鏢局也是如此,生意人的貨物通常都委託給鏢局運輸。
-
7 # 非說不凡
古代自然也是有快遞的。
最早的郵政服務最早的郵政服務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孔子的《論語》中有提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意識是一個人的德行的傳播速度比驛站傳播命令還快。
說明那時候就有驛站了,那時候諸侯紛爭戰事頻繁所以誰能拿到第一手的資訊誰就佔了先機。
秦朝時候的快遞到了秦朝的時候郵政系統就開始變得完善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疆域遼闊,所以有完善的郵政系統是很有必要的。朝廷的政令要下達到縣裡鄉里都需要驛站。秦朝的時候,律法已經給驛站投遞檔案到達的時間、登記以及一些獎懲規定得很清楚。
唐朝時候的驛站到了唐朝的時候郵政系統開始到達高峰,設有陸驛、海驛、水陸兼辦三種形式。最輝煌的時候,全國有驛站1639個,快遞員有兩萬多人。還有驛田、驛船、驛馬等等。
宋朝的快遞以前的驛站都是給國家進行軍事服務的,到了宋朝就開始有了平民的快遞了。
宋朝為了百姓的安全實行了宵禁,天黑到了時辰的時候就不允許百姓出門。但是宋朝的夜市是很精彩的,宵禁百姓還沒有嗨夠,所以酒店就出現了外賣服務。比如別人可以提前定好酒菜,到時候酒店可以送過去。就連皇帝趙構也經常會叫宦官去給他叫外賣。
南宋的時候開始有了平民的快遞叫做“急促”。
明清時候的快遞到了明清的時候,就出現了比較專業化的平民快遞。那就是我們經常在電視裡看到的鏢局。但是鏢局一般走的時候比較貴重的東西比如金銀珠寶,或者是比較大型的貨物。所以一般來說鏢局走鏢的時候經常被盜賊盯上。所以鏢師一般要請有武功的人。
古代郵遞員地位古代驛站很重要那麼送快遞的人員是不是地位很高呢?其實不是的,快遞員很累,正所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對於800里加急快遞員也只能拼命的跑、跑死了馬就換馬繼續跑。
可是就是這樣累的活,幹這活的人地位卻不高。如果晚送到就會被懲罰,晚送到一天就被仗打80,完兩天就仗打160。可想而知多麼可怕。
-
8 # 秉燭讀春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資訊的國家之一,驛站的歷史長達3000 多年。
元朝是馬上民族,它統治的疆域很遼闊,由此強化了驛站制度,元朝驛站是最發達興旺的時期。
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到了明朝後期,驛站四通八達傳遞資訊確實給力,但太龐大成了崇禎財政負擔。由於和清朝常年打仗,崇禎財政有點負擔不起了。這事一直苦腦著崇禎,不知如何是好。
恰好當時監察御史毛羽健建議裁撤驛站。其實不是毛羽健憂國憂君,而是前些時發生的一件事,讓他恨上了驛站。
原來毛羽健在京城包了個二奶,他原配在他的老家湖北公安縣“扶老攜幼”度日,日子很辛苦,他在京城卻花天酒地。
當時明朝驛站很發達,訊息也靈通,在老家的原配得到了訊息,可把“老孃”氣壞了,讓兒媳婦騎馬連夜趕往京城,這時驛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日就到了京城。
原配見到了丈夫,不由分說把毛羽健打的鼻青臉腫,同時打跑了小三,毛羽健理虧說盡了好話,才平息了老婆的怒火。
老婆是沒火氣了,但毛羽健火大了,心想驛站壞了我的好事,不能讓它存在,於是他上書崇禎裁撤驛站,之後崇禎採納了他的建議。
裁撤驛站的結果使大量的驛卒無路可走,其中就有李自成下崗了。李自成原來是驛卒,李自成沒了飯碗,最後鋌而走險拉桿子造反,後來李自成攻陷北京,逼的崇禎沒辦法只好上吊了。
驛站制度與當今貨物中轉站、物流中心、快遞轉運中心等具有異曲同工之處。
-
9 # 吉月文
在明代以前,中國古代私人通訊和小件物品的寄送主要仰賴親朋故舊的人際關係。
明代開始,中國出現了私人經營的信局。除了寄送信件之外,也承擔小額匯款和包裹業務。和今天的快遞公司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
清代初年四川人口因為戰亂大幅度衰減,清政府推行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政策。有大量的湖南和湖北人移民到了四川。這些移民為了和家鄉聯絡,創立了麻鄉約。實際上就是一種具有互助性的私人郵政機構。這些移民透過麻鄉約和家人通訊,匯款,同時委託麻鄉約從家鄉購買土特產。
清代末年,福建和廣東地區大量向南洋移民。這些移民形成了向國內通訊和匯款的需求。當地人將傳統的信局提升改造成為了僑批局。僑批局以承辦匯款為主要業務。但同時也提供包裹服務。
1896年,中國郵政正式開辦。清政府委託海關總稅務司全權辦理郵政業務。英華人赫德由此把控的郵政業務。他制定了限制信局發展的戰略。到了民國時期,政府決定取締信局。1934年,除了僑批局以外,所有信局不得營業。解放以後,僑批局的業務萎縮,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政府將僑批局併入銀行業。民信局的歷史就此終結。但就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的快遞業開始興起。這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時間點。
信局的包裹業務在晚清時期已經覆蓋除西藏和新疆以外的中國所有地區。信局在北方,以騎馬或者步行的方式寄送。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區,主要透過船隻來寄送。普通包裹業務資費同時考慮里程和重量,與現在的計費方式沒有太大區別。江南地區是信局最發達的地區。在晚清時期,江南核心地區就可以實現次日達。而在江浙滬範圍內一般也不超過兩天。和現在的時效相比,也不遜色。從這個角度上看,江浙滬之所以能夠成為包郵區,確實是有歷史淵源的。而很有意思的是,信局的經營者大部分是寧波人,當時稱為寧波班。而現在四通一達快遞公司的創始人,都是浙江桐廬人。可見,浙江人確實跟這個行業有緣。
信局的業務和當代相比有一些特色。比如提供專送服務。就是由專人寄送特定信件。稱為么幫信。費用非常高昂。但是速度最快。現在的快遞公司,是不會推行這種服務的。快信業務的習慣是將信燒去一腳,或者插上一根雞毛。這是為了提醒寄信的腳伕加快速度。所以雞毛信其實來源於信局的經營慣例。
在寄送包裹之前,信局會向顧客提前收取一筆費用,作為保價費用。當時社會治安不好,有一些很特殊的規定。如果是因為信局本身的原因導致包裹損壞,信局照價賠償。遇上劫匪導致包裹遺失,如果送信的腳伕安全脫身,信局賠付一半金額,如果腳伕遇難,信局分文不賠。
現在很多人都把鏢局視為快遞公司的前身。其實鏢局跟信局有很大的不同。後者才是快遞公司的前身。鏢局主要承擔的是押運,類似於現在的押運公司。由於鏢局還承擔著保險職能,所以鏢局實際上是財產保險公司的前身。當然在少部分地區,比如東北鏢局往往兼營信局業務。這是鏢局和現在快遞公司僅有的微弱聯絡。
在西方國家,快遞公司興起之前,私人郵政一般被稱為信使公司。世界著名的快遞公司,聯合包裹就是從信使公司轉型而來。最初的業務是為當地的百貨公司送貨。聯合包裹的歷史已經超過100年了,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字號。
-
10 # 四川達州人
除了官方性質的驛站,非官方的鏢局之外,唐末五代北宋時期還有一個從事現代物流的職業就是,急腳伕。
他們負責的就是快遞業務,物品傳遞是密封簽押的盒子。甚至可以負責傳遞人。例如按照要求將某人送達指定位置。為此,普遍具有職業道德的急腳伕都持有一根比較長的木棍,這既是防衛武器,也可作為牽引工具,以避免與被運送的客戶發生肌膚接觸。
傳說,宋太祖趙匡胤在從軍之前被人陷害,隱匿民間時就臨時從事此職業,也才有千里送京孃的故事。因此趙匡胤的棍術就是那個時候學習的,顯然,作為軍官子弟的趙匡胤通常是不會學習棍棒的。
回覆列表
古代很早就有快遞行業。最早追溯到夏商之時。夏朝時,實物傳遞已經產生,但一般都是“順路”傳遞,並沒有明確分工。到了商朝,開始有人專門有目的性地去傳遞信物,比如今天幫張家送個信,明天幫李家跑個腿,賺點小錢貼補家用,但傳遞的距離都不會太遠,依靠的交通工具也是人的雙腿。西周時期,朝廷開始有了專門負責主管郵驛快遞的官職“行夫”,並定下了快遞行業的宗旨“雖道有難,而不時必達。”這是現代快遞都很難做到的一點,而從此以後快遞也有了比較明確的分類,包括“輕車快傳”、“邊境傳書”和“急行步傳”等幾種方式。春秋時期,“馬傳”正式出現,馬成了主要交通工具,在近距離傳遞書信時,往往使用“單騎通訊”,而長距離傳遞訊息則可使用“接力傳遞”。秦朝大一統之後,公文的傳遞又根據其緊急程度分為“急字文書”和“普通文書”這兩種,用現在的眼光看,就是分成了快遞與平郵,這二者的差異在於每日要求的行路里程不同。一般普通文書對快遞送達日期沒有太過苛刻的要求,快遞人員可以正常送達;而批註了“馬上飛遞”的公文,則每天行程必須達到150千米;若是批註了“十萬火急”,那行程就要更長了。懂馬術的快遞員漢代之後,所有的快遞都必須由快遞人員騎馬遞送,馬術從此成為了快遞員必修的課程。南北朝時的緊急公文要求快遞員每日策馬200千米,隋唐時這一數字增加到了250千米,“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是杜甫《過華清宮絕句》中的一句詩,講的是楊貴妃愛吃荔枝,玄宗知道後特意派人到荔枝的產地嶺南地區摘取最優質的荔枝,快馬加鞭趕回帝都,以便讓楊貴妃吃上新鮮的荔枝,而這送荔枝的“快遞小哥”,其實是朝廷專門傳遞緊急軍情的公職人員。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展現了唐朝的“快遞”情況。宋代時又出現了一種更快的快遞方式——急腳遞,據《隨園筆記》中記載,最快的急腳遞可以“日行六百里”。這600里路摺合成現在的尺度大約是不到250千米的距離,雖然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點距離飛機飛上20多分鐘,開車開上兩個小時也就到了,但是在古代,快遞員可是要騎馬傳送的,而一般的快馬每個小時正常跑也就能跑個20多千米,如果一整天不間斷地跑, 12個小時也就剛剛好能跑上大概600里路。但是馬和汽車不同,汽車是有汽油就能跑,它是鋼鐵做的,不會累也不需要吃飯,但馬可不一樣,再好的馬兒那也是需要吃飯、需要休息的,因此再算上馬兒休整的時間,想跑600里路估計光是白天都不夠用。有些人說了,古代不是動不動就有千里馬嗎?騎上千裡馬日行500千米還不是小菜一碟?其實這應該算是一種對歷史的誤解。古代的計量單位與現代不同,比如周朝時一里的長度只合現代的300米左右,因此在《史記》等正史中記載的“千里馬”,說的“千里”其實也就是300多千米,時速不過30千米上下,這樣看來,歷史上所謂的能夠“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神馬,速度也並非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快。鑑於馬的速度有限,即使騎術高也不可能大幅度縮減在馬上的時間,因此只能在馬修整的時間上作文章,每到一個驛站,就在這個驛站換乘―匹休養好的馬,把之前跑累的馬存放在這個驛站休整,換馬不換人,這樣就能大大節約快遞的時間。但是馬是休息了,人可沒辦法休息,有些送加急快件的快遞員連跑幾天幾夜都不能睡覺,目的地一到,就直接累暈過去,這種精神真是值得現代的快遞人員學習。可見想在古代的政府謀個快遞的差事,那真是體力、耐力、持久力,一個都不能少。鏢局就是私營快遞古代官方快遞,相當於現在的國家郵政,官方快遞走的都是官道,也有官方驛站,而且傳遞的一般都是軍情等重要的東西,一般的綠林好漢、劫匪強盜絕對不會對他們下手。同時古代也有私人快遞,由於古代快遞費用極為昂貴,因此,私人快遞一般都是運送價值不菲的財物,於是它們就成了強盜們攔路打劫的目標。這樣一來,私人的快遞就成了燙手的香餑餑,雖然這種快遞的收費一般都很高,但能不能吃得下,保證快遞能夠安全地送達,那就要看“快遞公司”的能耐了,如果接了活而不能送到,可是要按貨物的價值原價賠款的。而這能耐說白了就兩點:一是武力,你武力值高,劫匪來一個殺一個,來兩個殺一雙,估計也就沒什麼人再不開眼會來劫你的快遞了;二是人脈,如果你武力上差點,但人緣好,黑白兩道都說得上話,那一般劫匪也不會找你的麻煩。只有具備這兩個條件,你才能在古代開一家民營的快遞公司,用當時的話來說,就是鏢局。鏢局起源於明末清初,原來叫標行,直到清朝票號出現,才改為鏢局,這個鏢字從金從票,―眼就讓人看明白,這是用武力換銀票的地方。想在私人鏢局這個民營快遞企業裡謀個差事,沒有點功夫那是絕對不行的,而且快遞員的武力值一般還與職位和收入掛鉤,最低階的叫趟子手,說白了就是見習跟班,還不能說是正式員工,接下來就是普通鏢師,再高一級,有經驗功夫也不錯的會是鏢頭,而最厲害的則是總鏢頭。在民間傳說中,有個晚清十大高手排行榜,排行榜中有一位專精刀法的俠士,他一生行俠仗義,聲名顯赫,武藝高超,和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武師齊名,他就是河北滄州的“大刀王五”王正誼。王正誼師從“雙刀”李鳳崗,早年隨師伯劉仕龍一起押鏢行走江湖,後來他又到北京的一家鏢局當鏢師。這麼幹了十多年,王正誼在北京半壁街自己開了一家順源鏢局,北至山海關,南到江蘇淮安的業務都可以承接。由於順源鏢局有著規範的管理,再加上收費合理,王總鏢頭又是個仁義之人,因此鏢局很快出了名,生意也是紅紅火火。後來由於參與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抗爭,王正誼被八國聯軍槍殺,他的故事被後世人們拍成了電影,一直流傳至今。從“大刀王五”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代能在民營快遞企業中當員工的,大多都不是―般人,很多都是有著師承的練家子,沒有點武功和能耐,別想在快遞行業混出頭,不然丟了小命不說,還得害快遞公司倒貼錢給僱主。
最後說一句,快遞小哥的工作從古至今都不是很輕鬆的,體諒一下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