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勞耶維奇

    童年記憶,演的亮眼

    康熙私訪?我想說的是僅僅是電視劇而已

    真實的情況是康熙根本沒有微服私訪過。

    《清聖祖實錄》記錄了清代康熙日常生活,因為是由日講起居注官近距離觀察皇帝的日常起居編纂的,成書與事件發生時間較近,是研究康熙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卷二七一載了一段話:

    “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庚申,諭大學士、學士、九卿等:朕嘗觀書,見……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開創帝王恐人作弊,昌言於外耳。此等事,朕斷不行。舉國臣民以及僕隸,未有不識朕者,非徒無益,亦且有妨大體。況欲知天下事,亦不繫於此也。”

    記載的是康熙對官員們說的一段話。大意是他認為宋太祖和明太祖這些皇帝之所以可能幹過微服私訪的事情,是擔心下面的人作弊,把皇帝的耳朵擋了。他自己反對這種所謂的微服私訪。因為下面的官員甚至老百姓基本上都認識他,所謂的私訪基本上就是個形式。再說,要了解下面的情況沒必要這樣幹,有其他很多渠道可以瞭解。

    那讀者的問題也來了,既然沒有微服私訪過,那天下名山大川很多地方,都有康熙去過的記載,而且還留下了康熙到此一遊的墨寶,又怎麼解釋?雨余天告訴你,那不是微服私訪,都是公開的,叫“巡幸”。

    《聖祖仁皇帝聖訓》就記載康熙皇帝有關巡幸的一些諭旨。從康熙說過的這些話,可以看出他山東、陝西、塞外、江浙這些地方都去過,京畿之地更是他經常要去看的地方。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泰山、孔府、五臺、江南、蜀地、草原等地留下的康熙足跡,都是他“巡幸”的痕跡。康熙的“巡幸”,主要不是遊玩和獵奇,相當於政務調研考察。

    康熙南巡是康熙“巡幸,最有代表性的巡視是為解決“黃淮沖決為患”的題六次南巡。康熙南巡走的是水路運河,自京而下,沿路經過河北、山東、江浙,遠到蘇杭。

    為不擾民,康熙的巡幸比較簡略。所經過的地方,一般都要設定臨時帳篷。隨從也少,“便道至浙江觀風問俗,簡約儀從,鹵簿不設,扈從者僅三百餘人”。即便日常需用草豆木炭食物,也由地方官照時價從民間採購供給。巡幸也不準收禮物。有次南巡到蘇州,碰上自己過生日,官員和百姓一聽皇帝過生日了,都送來很多好吃的。康熙說:“因閱視河工,巡訪風俗而來,非為誕辰也”,就把這事給謝絕了。巡幸時身邊還帶有科道官,就是負責官員監察的,專門查強行買賣擾害百姓的事情。而且所到處,都要公開張貼安民告示,不準地方官員給隨從人員送禮,違反者“以軍法從事”。

    為了減輕沿途百姓負擔,他一路走一路蠲免沿途地丁錢糧。如第二次南巡,蠲除江南全省積年民欠一應地丁錢糧、屯粱蘆課、米麥豆雜稅二百二十餘萬。第三次南巡,看見淮揚一路所過州縣情況更糟,連一、二次南巡時的積欠都還沒有整清,又再次寬免積欠。

    康熙一路巡幸一路蠲免錢糧,老百姓當然高興了,所以就有人自願建立碑亭稱頌,康熙擔心各地仿效,下令停止建造。當然,他南巡還搞了些人才政策,客觀上也加深了與江南書生的感情聯絡。沿途老百姓也少不了要告御狀。輿轎被攔阻,也影響了正常的巡視。就規定嚴禁軍民“懷奸挾詐,希逞私憤,善於駐蹕處所告訐;倘有妄控,除所告事不與準理外,仍嚴加治罪。”意思就是可以反映情況,但不準要挾亂告。

    那麼是不是說,康熙只見官員,不見百姓了?也不是。比如到了揚州,百姓奔走相告,夾到歡迎。康熙就說:“止於夾道跪迎,毋得紊亂追趨,致有諸患。”意思是,夾道可以,但不準下跪追趕。到山東時,百姓夾道歡迎,康熙就順便詢問路邊百姓農業收成情況等等。

    康熙到地方巡視,是不是說就不管自己的本職工作了。也不是。首次南巡時,就規定內閣要把各地的奏章,每三天送一次,送到他的駐地。有時候送來,他看檔案也要熬夜。

    康熙透過巡幸,客觀上也大概瞭解了些地方的基本情況,比如人口,教育,文化,經濟發展,交通情況,自然災害,民生等,這對於他的集團制定政策,提供了第一手參考。

    關於巡幸,康熙自己也有個評價。四十二年(1703年),他對官員們說:“朕巡幸七省,畿輔秦晉民俗豐裕,江浙則較三十八年時更勝,山東近因水旱大異疇昔,河南百姓生計甚艱,此二省之民深歷朕懷。”這段話是他對到江浙和山東巡幸的總結。意思是,他巡幸了七個省,秦晉的情況比較滿意,江浙情況更好,山東因為水災旱災有些問題,河南民生困難,這兩個省比較讓他揪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古代打仗時說的“徵”與“伐”有什麼本質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