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博美的後花園兒

    張愛玲:她寫著風花雪月的浪漫,卻過著一地雞毛的慘淡

    1

    有些人,一直沒機會見。等有機會見了,卻又猶豫了,相見不如不見。有些事,一別竟是一輩子,一直沒機會做。等有機會了,卻又不想做了。有些話,埋藏在心中好久,沒機會說。等有機會說的時候,卻說不出口了。有些愛,一直沒機會愛。等有機會了,已經不愛了。有些人,是有很多機會相見的。卻總找藉口推脫,想見的時候已經沒機會了。有些事,是有很多機會做的。卻一天一天推遲,想做的時候卻發現沒機會了。有些愛,給了你很多機會,卻不在意、不在乎。想重視的時候已經沒機會愛了。人生有時候,總是很諷刺,一轉身,可能就是一世。然後,你忽然醒悟,是沒有好好珍惜,或者不敢去面對。有時,一別,便是一生。

    這是張愛玲的詩《一別,便是一生》,我最喜愛的一首。字裡行間,傳遞的都是一種錯過、離別的悲情傷感色調。完全符合張氏語言,她所有的小說、散文、劇作和詩歌等都是一脈相承,文字裡透露著張愛玲的奇特遭遇及荒誕身世。張愛玲1952年從上海繞道香港,之後赴美,再也沒有回來過。甚至連親生父母辭世,也沒有見過最後一面。

    作家葉兆言說:“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嘆息。”

    她的人生,真是奇特。一別,便是一生。

    2

    張愛玲也許是現代作家裡面最富爭議的一位。

    有人說她少年成名,才華橫溢,20歲出頭就在名家雲集的文化重鎮上海聲名鵲起、炙手可熱,成為上海灘大紅大紫的作家。

    張愛玲自出道後,盛名至今不減,“張迷”遍佈全球。夏志清教授的《現代中國小說史》甚至以專章討論張愛玲,上海的通俗女作家首度與魯迅、茅盾等大師平起平坐。也有人說,她的文字都是小資文學,表達的是男女之間的情情愛愛,在上世紀40年代國難當頭的歲月,無疑不太合時宜。

    3

    這些都要從張愛玲的奇特身世說起。

    很多張迷們都知道,張愛玲有著顯赫的家世。祖父張佩綸是清末“清流黨”重臣,祖母是李鴻章的大女兒,外祖父是首任長江水師提督。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敗落。1915年,張家少爺張志沂與黃家小姐黃逸梵結婚,當時被譽為門當戶對的“金童玉女”。

    五年後,張愛玲出生在上海。但她的童年並不快樂,可謂是嚐盡世態炎涼,看透人情冷暖。正如她所言,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3歲時張愛玲隨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個短暫的幸福童年。父親是一個附庸風雅的紈絝子弟,整天和一些酒肉朋友吃吃喝喝,吸毒賭博嫖妓,無一不沾。

    母親雖也是傳統大戶人家出身,不過思想受五四運動影響很大,追求的是西方文化和生活情趣。由於母親不是逆來順受的女人,不在像傳統婦女那般,“以孩子還小”為由而選擇忍氣吞聲或縱容不管。好景歷來不長久。在張愛玲4歲那年,母親為了抗議丈夫的糜爛生活,衝破家庭的牢籠,和姑姑約好一道出國,去西洋留學。她不肯向命運低頭,只能向多難的社會宣戰。

    這一離開,就走了四年。後來研究張學的人說,她性格高冷、孤傲,睥睨一切的眼神,有著一顆倔強敏感的心,跟兒時缺乏母愛不無關係。張愛玲是一個天才兒童,6歲入私塾,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或許正應了她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

    在他8歲那年,母親從國外回來。這時的母親,由於浸染了多年的西洋文化和禮儀,比原來更加光彩照人,舉手投足間格外地有魅力。父親也認識到自己的荒唐,為了留下母親,決定痛改前非,洗心革面做人。這段時間,應該是張愛玲童年時光裡最快樂的記憶了。

    家裡面久違的溫馨畫面,有父親,有母親,有弟弟,還有寵物狗。在她的心裡,彷彿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

    4

    張愛玲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國王,在自己的世界裡縱橫跋扈,你不要聽我的,但你也不要讓我聽你的。

    沒過多久,父親故態復萌。母親再也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家庭,於是兩人協議離婚,再次遠渡重洋,張愛玲和弟弟一起跟了父親。很快父親就有了新歡,後媽是民國前總理孫寶琦七千金孫用蕃。她是那個年代的剩女,29歲才嫁給張志沂。這個後媽以脾氣火爆,性格古怪著稱。剛做兩個孩子的後母,孫也想跟孩子們搞好關係,無奈事與願違。

    張愛玲在文字裡這樣說:“我父親要結婚了……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鐵欄杆上,我必定把她從陽臺上推下去,一了百了。”可見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和睦,甚至有點水火不容,歷來後母都很難當。

    有一次爭執中,萬惡的後母打下了著名的一巴掌。這一巴掌,對於張愛玲是靜靜的殺機,對於孫用蕃,未嘗不是拼盡全力的還擊。她打盡了心底的憋屈,打向怎麼養也不貼心的張愛玲,打向所有對她的婚姻不懷好意的人。

    後來有人問起她當年那轟動的一巴掌,這個已經銀髮叢生的老太太輕輕笑了,淡淡迴應道:“張愛玲成了著名作家,如果是受了我的刺激,那倒也不是壞事,惡名罵聲衝著我來,我八十多歲的人了,只要無愧於心,外界的惡名我認了,一切都無所謂的。”

    要命的是,後媽反而誣告是張愛玲要打她。父親不問青紅皂白,對張愛玲一頓毒打拳打腳踢,揚言今天非打死你不可。然後把她關到房間裡,父親不許任何人和她見面、交談。即便她得了嚴重的痢疾,父親依然不聞不問,不給她請醫生,不給她吃藥,眼見病情一天天嚴重。

    最後還是母親陪嫁過來的保姆何干說,這樣下去會出人命的,父親也不願擔一個“惡父”的罵名,才找了醫生治療。身體康復後,張愛玲趁兩個看守換班之際,逃出了這個令她痛不欲生沒有溫度的家。家庭的不幸,使得有家不能歸的張愛玲,把幾乎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學習和寫作中。

    她後來在日記中絕望的說著“希望有個炸彈在我們家,就同他們死在一起我也願意。”

    5

    張愛玲真的很不幸,一生沒有得到父親疼愛,母愛就更是遙不可及的事。母親是一個極度自私冷漠的女人,不然也不至於扔下4歲的她奔赴萬里之外。她跟母親的距離從來都是隔著千山萬水一般,兩人偶有一起過馬路,母親從來沒有牽過她的手。

    母親對她言語刻薄,三番五次的對她說:“我真後悔為你花那麼多錢。”從小沒有父愛母愛的她,也很爭氣。1938年,在困境中終於長成大姑娘的張愛玲再一次接受了命運的考驗。她以優異成績考取了英國的倫敦大學,卻因為戰事激烈無法前往,後來持錄取通知書去香港大學。

    母親寧願花錢去旅遊,也不願意給她交學費。張愛玲有些失望,但並不絕望,她更加刻苦,門門功課第一。因此獲得一位教授賞識,給她800元港幣獎學金,當她滿心歡喜地把這筆錢交給媽媽時,卻不想一轉眼就被拿去麻將桌上輸得金光。自此,張愛玲對母親的心一下子涼了。

    家庭生活的悽清與冷酷,鮮有溫暖的親人之間,讓她逐漸變得孤傲薄涼,而這些無不浸透在她的文字裡面,我們只看到了“淒涼”二字。

    6

    人總是在接近幸福時倍感幸福,在幸福進行時卻患得患失。這樣一個不被親人理解和疼愛的女孩,遇到賞識她的男人,一切的甜言蜜語猶如毒藥一般,讓她飲鴆止渴。

    曠世才女張愛玲為何愛上了頗有爭議的胡蘭成?

    在她最美時刻,遇見了那個外表俊郎、風流成性的胡蘭成。那一年,她23歲,他37歲。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哦,原來你也在這裡?”

    從來都是倔強高傲的她,寫了無數男歡女愛的她,似乎對一切都是瞭如指掌,心知肚明。一旦墜入情網,沉淪到萬劫不復之地。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她說:“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聽著這些話,家庭的悲劇帶給她的傷害顯露無疑。

    她不是不知道,他是一個被萬人唾罵、千夫所指的漢奸。但她還是像飛蛾撲火般的投入進這段感情,最終要名沒名,要份沒份。心裡抱著“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美好願望與胡蘭成秘密結婚,私定終身。

    只可惜胡許諾給她的這句話不可能有實現的那一天,什麼歲月靜好,什麼護你一世周全,全都是鏡花水月般的虛幻。胡蘭成與張愛玲的感情,後來胡寫進了得意的《今生今世》。這裡面敘述了他與八個女人之間的群芳豔事,活脫脫就是一個朝三暮四的渣男形象。

    在他跟張愛玲兩年多時間裡,他就愛上了武漢的護士小周,接著又是一路護送他到溫州的範秀美,還有上海灘的佘愛珍及日本女子。最終張愛玲讓他做一個選擇,胡顧左右而言他,說我極喜歡你,卻又捨不得丟下她。這段感情斷斷續續維持三年,高傲的她受不了這樣的心灰意冷。遂寫了一封絕交信:

    “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一轉身,張愛玲果然與過去完全斬斷。正如她在《半生緣》裡接著顧曼楨對沈世鈞說的:

    “回不去了,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三年情緣,對張愛玲的傷害是全方位的。愛的孤注一擲,傷的痛徹心扉。他耗盡了她後半生所有的靈氣和才華,27歲的她猶如換了一個人,迷失了自我,內心早已千瘡百孔。

    她如是說:

    “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此後,她再也寫不出來那些美麗動人,哀婉纏綿的故事。張愛玲從小缺愛,也就讓她一輩子都在追逐著愛,又不斷地錯失愛。這個世界最荒謬的就是,你奮不顧身地去追尋那份愛,到頭來卻發現不過是他人遺棄的一個傷害。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7

    她看透人性,看透世故,卻又不願世故。她是那樣的絕世孤傲,那樣的格格不入,註定了她不屬於這個世界。

    解放後,她在曾經帶給她名和利、那個熟悉的上海,度過了兩年的滑稽生活,終於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出發的行程,轉輾香港,直奔美國。1956年,她在美國遇到了德裔著名作家賴雅。他個性豐富多彩,知識包羅永珍,處事豪放灑脫。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兩個人相差29歲,這一年,她36歲,他65歲,按年齡算是忘年交吧。兩人一起談文學,談文化,談人生,談閱歷,可以說無所不談。甚是投緣,一見如故。

    於是他向她求了婚,但要求她墮胎,不要孩子。這裡面沒有多少愛情,只是兩個人在薄情的世界裡相互溫暖,各取所需罷了。第二年,遠在倫敦的母親病危,想讓她去見她最後一面。不過張愛玲一方面自顧不暇,另外童年時遭受的陰影和傷害,心裡終究還是不能釋懷。

    婚後的第五年,她來到港臺尋找機會。在臺灣時,接到賴雅再一次中風昏迷的訊息。但她沒有足夠的錢買機票回美,於是先到香港,趕寫《紅樓夢》等劇本賺一些錢,然後才回美國。終究賴雅還是解脫了,去了他嚮往已久的天國。那一年,賴雅76歲,張愛玲47歲。

    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那麼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

    8

    經歷重重劫難,看透世間冷暖,遺世而獨立的她,再也不願意被世俗而牽絆,面對世人,一臉地高傲與冷漠,過起了離群索居的隱士生活。

    自此以後,張愛玲幾乎與這個社會隔離了,世人再也沒有聽到她的訊息。她累了,也倦了,煩了這個糟心的世界。

    1995年9月8日夜,那天正好是中秋節,這個璀璨奪目的文學才女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她在洛杉磯的公寓裡去世,享年75歲。7天后才被人發現,房間空蕩蕩的沒有傢俱,沒有床。她孤零零躺在地板上,身上蓋著一條薄薄的毯子。

    最後的張愛玲,她死的很寂寞,就像她活的很寂寞,她的一生比煙花還寂寞。

    一生七十五載,生在富貴人家,從小失去應有的溫情和愛意,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親人的關愛,長大後愈沒獲得丈夫的愛憐,同時受盡世人的嘲弄。

    這是怎樣堅強的一個靈魂,才能在這薄情寡涼的世界留下如此斑斕人生。她的作品,可能是留在這個世間,證明她真真實實活過的信物吧。

    她不願去附和這世界,永遠地追求著獨立之精神和自由之靈魂。

    她的傳奇一生,嚐盡世態炎涼,看透人情冷暖,終於可以靜謐地歇息了。

    世間再無張愛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目前摺疊屏手機左右摺疊和翻蓋摺疊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