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琉璃滄海8023
-
2 # 諾草堂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陸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石雕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是世界上造像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與莫高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 ,後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而龍門石窟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
龍門石窟內的造像多為皇家貴族營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 其中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儀態雕刻的盧舍那大佛,以及在洛陽皇宮紫微城建造天堂的訊息傳入日本後,聖武天皇發願“朕亦奉造”,於是在奈良(平城京)建立東大寺。 另有孝文帝為馮太后鑿古陽洞、蘭陵王孫於萬佛洞造像、李泰為長孫皇后造賓陽南洞、韋貴妃鑿敬善寺、高力士為唐玄宗造無量壽佛等。
龍門石窟“亦古碑林也。”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是魏碑體的代表,褚遂良的《伊闕佛龕碑》是唐楷書體的典範,與宋真宗《龍門銘碑》並稱並稱龍門書法藝術“雙璧”, 堪稱中國書法藝術之傑作。
龍門石窟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3 # 愛旅遊的石頭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值得一提的是“龍門二十品”,這稱號始自清代,所謂“龍門二十品”是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龍門二十品”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它所展現的書法藝術,是在漢代隸書和晉代隸書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字型端莊大方、剛健質樸、既具隸書格調,又有楷書因素,是“魏碑”體的代表,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
4 # 全域鄉村
龍門石窟真的是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嗎?
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排名,反正圖的是熱鬧,看看就好,大可不必當真。與龍門石窟有關的排名有哪些呢?
一、中國石窟傳統排名。中國是古代石窟藝術大國,公認的三大石窟分別是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如果加上麥積山石窟,就是四大石窟。不論是“三大”還是“四大”,龍門石窟都排在第三位。
如果從開鑿年代、石窟造像數量、造像延續朝代等進行細分,各有千秋,從歷史文化角度,都有其特殊的價值,也不太好排名。
二、什麼排名能夠把龍門石窟排在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呢?唯一可以讓人信服的就是旅遊收入排名。
不論是從旅遊接待人數,還是旅遊收入,龍門石窟都是當仁不讓的翹楚,不但高居四大石窟之首,而且有進一步拉大距離的趨勢。
根據網上公開報道資料,2019年,莫高窟所在的敦煌市全市旅遊接待人數為1337萬人次,旅遊收入149億元;雲岡石窟所在的大同市沒有找到2019全年數字,但有個“五一”小長假的數字,接待遊客11萬多人次,旅遊收入1041餘萬元。與大同全市“五一”小長假相對應,洛陽龍門石窟有個景區的“五一”小長假的數字是接待遊客22萬餘人,據稱龍門石窟最高紀錄為日接待遊客達25萬人次。一個龍門石窟的接待人數和收入超過一個城市的接待人數和收入,可見差距是非常大的。
這樣比較是不科學的,但也能大概看出來,龍門石窟的旅遊收入是遠遠高於莫高窟和雲岡石窟的。
三、龍門石窟的“智慧旅遊”領先全球。從2015年,龍門石窟景區引入網際網路技術,為遊客打造全流程智慧化網際網路體驗,實現一部手機遊景區,成為中國首個“網際網路+智慧景區”,並於2018年榮獲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公共政策與管理創新獎。這是中國唯一的獲獎專案,難能可貴。
龍門石窟善於透過網際網路營銷,擴大影響力,為遊客提供全方位的線上、網路服務。不知道“剪刀手”石窟的發現,是有意還是遊客發現,但對龍門石窟的網路營銷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四、龍門石窟的區位優勢決定了它在中國石窟旅遊中的領先地位。莫高窟位於大西北,雲岡石窟位於黃土高原,而只有龍門石窟位於中原腹地,伊河之濱,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既是文化遺產,也是自然風景,交通便利,遊客眾多,自然成為旅遊界的香餑餑。
從旅遊掙錢這個角度來看,位居中國石窟之首是沒有任何疑問的。
-
5 # 一杯飄飄然
武后春遊香山寺,命群臣賦詩,宋之問憑《龍門應制》長詩奪魁,“香山賦詩奪錦袍”的故事流傳千年。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時期,是各代文壇巨匠必遊之地,留下的經典詩詞也廣為流傳流。可以說,自古龍門石窟都為帝王遊幸,文人薈萃之地。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與其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的莫高窟、雲岡石窟和麥積山石窟,或從規模、或從文化、或從景緻相比並不遜色。
一、敦煌莫高窟
又稱千佛洞,以泥塑壁畫為主,現存石窟492洞,壁畫約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文物5.6萬件。
二、大同雲岡石窟
東西約1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洞窟45個,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個,最大者達17米,最小者僅幾釐米。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
三、洛陽龍門石窟
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個。
四、天水麥積山石窟
現存194個洞窟,泥塑石雕、石胎泥塑720餘身,壁畫1300平方米,造像中以北朝居多。
“中國四大石窟”,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在遊覽中請多加愛護。
-
6 # 無心為本
龍門石窟是不是四大石窟之首我不太清楚,不過從周圍環境以及石窟現存的雕像文物來看,說是最漂亮的一座石窟乃是當之無愧。
先後去過莫高窟和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沒去過,但據說規模不如莫高窟。從外觀上感覺,龍門石窟可能是石窟數量最多的一個。就佛像數量來講,恐怕也是最多的一個。龍門石窟依山傍水,環境非常漂亮。中間那條河好像是叫伊水吧,聽說非常神奇,從北魏期間開鑿至今,歷年來不管多大的洪水,到了龍門石窟這裡就會戛然而止,從未受淹。峭壁之上的這些石刻佛像也就得以儲存下來。非常神奇的一件事情,不管你信與不信,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傳說。
從入口處一路邊走邊遊覽,形態各異的石刻佛像表情生動,面貌慈祥,栩栩如生,最小的佛像僅有兩釐米。記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萬佛洞,裡面佛像數量多達15,000多尊,儲存的非常完好,龍門石窟佛像的特點是佛像位居蓮花座的居多,還有一座蓮花洞,聽說人民大會堂的天花吊頂的蓮花形象就取材於這裡,與莫高窟和雲岡石窟有所不同。在一座石窟旁邊,甚至還有一座蓮花座,很多遊客排隊在那裡等候坐到蓮花座上拍照,很有意思。走到盧舍那大佛的腳下,面對盧舍那大佛,不知為何,也許是佛像過大的原因,令人頓生一種渺小之感。
走過盧舍那大佛,就是一座溝通伊水兩岸的橋樑,遊人紛紛在此倚欄拍照。
盧舍那大佛的對岸也有幾座石窟,也就是東山石窟,不知為何,遊人寥寥。不過隔河遠眺盧舍那大佛和整個西山石窟,畫面極美,令人震撼。遊人可能都是忙著去拍照了吧。
“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東山這邊還有一座香山寺,因白居易題詩而成名。還有一塊乾隆的題詞石碑,”龍門凡十寺,第一屬香山。“
中國的四大石窟應該說各有特色,不能以第一第二做簡單的區分。都是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瑰寶。
#走過歲月留下的痕跡#
-
7 # 我是公子小白
歷史背景
在龍門石窟所構造的諸多群像之中,有許多佛像都反映體現著淨土宗的宗教教義。淨土宗在龍門造像始於北魏永平年間,即公元508~512年前後。但是,由於當時的主尊像稱為無量壽佛,到了北齊武平年間始稱阿彌陀佛,而且,由於北朝淨土宗造像也不多,有紀年的僅僅八尊。唐代前期,淨土宗主要集中在河南洛陽地區,在龍門的洞窟中,有潛溪寺、萬佛洞、西方淨土變龕、高平郡王洞等眾多佛家造像經典。
造像精美龍門石窟的淨土宗造像,可以說在佈局和構思上風格獨特,雕法多變。唐高宗時期開鑿的潛溪寺,其中的主尊阿彌陀佛,他面相豐腴飽滿,雙肩寬厚,胸部隆起,雙手施無畏印,端坐在方形束腰臺座之上。而位於阿彌陀佛的兩側為兩弟子,在弟子的旁邊則是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他們與主佛合稱“西方三聖”,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三聖。“西方極樂世界”恰恰是淨土宗所推崇的最高境界。
萬佛洞的價值龍門的萬佛洞,是為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則天和太子而建造的,其中主要尊奉的同樣是阿彌陀佛。他端坐於八角蓮花座之上,它的背後雕有三十二朵蓮花,而且其中每一朵蓮花上都有一個供養菩薩。供養菩薩有的側身,這些菩薩有的倒地,有的嬉戲,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大大小小的佛像一萬五千尊,密切地雕在萬佛洞的牆壁之上,錯落有致、規規矩矩、縱橫緊湊地佈滿了兩壁。壁基部位,還有載歌載舞的舞伎,和吹拉彈唱的樂伎,這些舞伎和樂伎神情專注,表情愉悅。
可以說,萬佛洞極大地彰顯了佛陀法力的宏大與古代人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美好向往,並著力地描繪了佛家境界的美好。
西方淨土變龕的價值西方淨土變龕的位置在東山萬佛溝中,據說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捐錢所造。該龕為露天摩崖像龕,上下一共分為兩層,上層有三尊佛像,其中,阿彌陀佛位於正中央,在三佛之間和旁邊,則有八個蓮花供養菩薩佛像,有的作思考狀,有的作供養狀。而在祥雲飄灑的天空,三佛的頭頂的天球華蓋,瓊樓玉閣,琵琶、腰鼓、箜篌、簫笛等樂器呈現其上,而展翅欲飛的金翅鳥,滿天飛舞的飄帶,給人天花亂墜、熱鬧非凡之感。
下層是兩列供養菩薩,有的坐蓮花、有的站立、有的相互交談、有的載歌載舞,滿是微妙快樂的淨土氣氛。
西方淨土變像龕形象地向人們描繪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祥和與甜美。
高平郡王洞的價值高平郡王洞開鑿於武周至唐玄宗時期,洞中正壁雕有五朵蓮花。這五朵蓮花有蓮梗相連,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蓮花上,兩弟子、兩菩薩站立在蓮花上,這種構思和藝術處理新穎別緻。
龍門石窟的關於淨土宗藝術創作,可以說形態萬千、活靈活現。古代藝術以他們的豐富的想象力,用他們的鬼斧神工,創造出一個個鮮活的藝術精品,向後世呈現了佛國仙界的盛況,使人們都向往佛家境界。
綜上,正因為龍門石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佛教文化價值,才使得其被譽為“中國各大石窟之首”。
以上是一些關於“為什麼說龍門石窟是中國各大石窟之首?”的些許個人觀點。
回覆列表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數量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陸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石雕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是世界上造像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與莫高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 ,後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而龍門石窟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
歷史龍門石窟內的造像多為皇家貴族營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 其中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儀態雕刻的盧舍那大佛,以及在洛陽皇宮紫微城建造天堂的訊息傳入日本後,聖武天皇發願“朕亦奉造”,於是在奈良(平城京)建立東大寺。另有孝文帝為馮太后鑿古陽洞、蘭陵王孫於萬佛洞造像、李泰為長孫皇后造賓陽南洞、韋貴妃鑿敬善寺、高力士為唐玄宗造無量壽佛等。
龍門石窟“亦古碑林也。“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是魏碑體的代表,褚遂良的《伊闕佛龕碑》是唐楷書體的典範,與宋真宗《龍門銘碑》並稱並稱龍門書法藝術“雙璧”,堪稱中國書法藝術之傑作。
龍門石窟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價值影響
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書法藝術
截至2014年,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80餘座。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範,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龍門全山造像11萬餘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釐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是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後代碑拓鑑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願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讚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佛教文化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兩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裡失去了雲岡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樸。在北魏時期雕鑿的眾多洞窟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這幾個洞窟最有代表價值。其中古陽洞集中了北魏遷都洛陽初期的一批皇室貴族和宮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舉國崇佛的歷史情態。這些形制瑰異、琳琅滿目的石刻藝術品,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域外文明交匯融合的珍貴記錄。
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 [30] 唐代龍門石窟的重點洞窟中,以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大盧舍那像龕群雕最為著名。這座依據《華嚴經》雕鑿的摩崖式佛龕,以雍容大度、氣宇非凡的盧舍那佛為中心,用一週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將佛國世界那種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的淋漓盡致。這組雕像體現了大唐帝國強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顯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對外影響日本光明皇后非常敬仰武則天。武則天在洛陽紫微城建造天堂,以及在龍門石窟奉先寺雕刻盧舍那大佛石像的訊息由入唐求法僧傳至日本,天平十二年(740),聖武天皇發願“朕亦奉造”。於是日本奈良東大寺隨之建立,內部亦供奉“盧舍那大佛”。
由此可見龍門石窟是中國各大石窟之首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