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伊一除夕

    飛信,多麼令人懷念的軟體,曾幾何時,在中國的IM(即時通訊)軟體中,雖然沒有QQ那樣的霸主地位,但也能夠在TOP3中佔據一席之地。

    根據我個人經歷和看法,說一下飛信這麼多年令人唏噓的沉浮。

    一、小靈通的簡訊聊天室

    2004年,小靈通進駐上海,標誌著全國98%以上的地區,都可以使用小靈通撥打電話。

    小靈通此項業務,對於個人電腦剛剛要開始普及的2004年,承接了“163聊天室”的輝煌時代,“移動交友”首次出現在大家的視野。

    隨後,各運營商的資費標準不斷降低,機車羅拉、三星、諾基亞等廠商的手機售價開始“大眾化”,小靈通的市場愈發艱難。

    2011年1月1日,工信部確認小靈通全面退市。

    (有個小靈通時代曾經的王者同學可以記一下名字---UT斯達康)

    二、拜年簡訊的興起

    2006年,中國手機簡訊傳送量達4300億次。

    2007年,中國拜年簡訊再創新高,春節期間簡訊傳送次數達140億次,成為世界奇觀。

    三、更省錢、更方便的飛信“橫空出世”

    2007年,中國移動適時的推出了飛信,迅速佔領市場。(其實其他運營商也推出了各自的IM工具,但只有飛信最出彩、最有名)

    2007年,國內主要IM軟體如下:

    1、QQ(當時已經佔據霸主地位,無可撼動)

    2、MSN(辦公室白領較為普及,相比於QQ多用於工作中)

    3、飛信

    4、Skype(多用於影片通話,穩定性值得稱讚)

    5、新浪UC(多用於語音通話,YY的初代,團體遊戲愛好者必備)

    6、阿里巴巴貿易通(專用細分的IM軟體,阿里旺旺的前身)

    飛信的功能很簡單,相比較當時市場的其他IM工具,同質化情況較為嚴重。最大的賣點,就是可以免費向手機使用者傳送簡訊,手機使用者回覆簡訊即可完成對話,堪稱當年IM軟體的絕對黑馬。(正常簡訊價格0.1元/條)

    想象一下,能夠在你個人手機通訊錄中的人都是哪些?和你什麼關係?

    --------------------------------------

    當用著QQ長大的80後們,逐漸成為職場主力,MSN就沒落了。

    當網路和軟體效能越來越穩定,Skype的影片優點,逐漸被QQ取代了。

    當YY等主打娛樂屬性的遊戲聊天軟體興起,UC倒下了。

    飛信、阿里巴巴貿易通,在QQ的攻勢下,勉強的生存下來。

    在2007年左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中國大部分的運營商人才都集中在中國移動麾下,網際網路企業還處在燒錢的年代,各種盈利都需要掛靠到電信運營商們的增值業務上去。

    迴歸到飛信沒落的根源,“簡訊”上來。

    正在電腦前看這篇文章的你,能否記得最近一次發簡訊是什麼時候?每天收到的簡訊,除了商家的營銷推送,還有實質內容的資訊嗎?

    2012年,全國簡訊傳送量達到8973億條,創下歷史最高,隨後一路下滑。

    五、免費的飛信為什麼無法存活下來?

    對於中國移動而言,飛信自從誕生之初,就是個畸形的怪胎。

    飛信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免費向手機發送簡訊,而這就是中國移動眼中的“畸形”之處。

    通話、簡訊、增值業務,這是當年中國移動的三駕馬車,雖然簡訊單條費用很低,但是成本上幾乎沒有,盈利能力也是相當的驚人。於是飛信就揹負著“導致簡訊營收減少”的罪名,很容易想象,飛信和簡訊所在的部門,肯定是一對冤家。

    微信和QQ也是一對冤家,可是馬化騰敢於支援張小龍搞“內部競爭”,反正公司馬老闆說了算,賠了也不怕。中國移動,那可是響噹噹的國字號企業,直接歸國資委管轄的。簡訊業務下降,如果真的歸罪於飛信,那是什麼罪名?“導致國有資產流失”,這是一個在體制內工作的人,無法承擔的惡果。

    (其他諸如飛信沒有表情包、無法傳送圖片等,個人認為只是小瑕疵,如果當初肯於繼續向前更新,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

    六、飛信的自救

    運營商們早有著隱形的“勢力劃分”,各自都固守著自己的地盤,在2010年以前可以說成“躺著掙錢”也不為過。

    如今已經快要到2018年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的手機號,互相轉換運營商都不肯放開,都在希望在老使用者身上榨取更多的利益,傲嬌的相信人們不會輕易更換手機號碼。近期的,手機老使用者不換號更改成為網際網路套餐,中國聯通最先走出了這一步,中國電信在部分地區也開始推行,中國移動?哼,人家是傲嬌的小公主。

    2012年,飛信開通對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的業務介面,使用飛信可以給全網手機發送簡訊了。但是,不同運營商之間傳送簡訊,仍需要收取簡訊費。雞肋一般的變化。

    這55萬個賬號,除了複製貼上的,剩下的就是飛信苟延殘喘的迴光返照。

    2016年,飛信正式更名為“和飛信”,官方宣傳主打“企業 OA 協同辦公考勤”,類似於阿里釘釘之類的軟體。

    2017年9 月 22 日和 10 月 11 日分別釋出了兩份招標公告,對應的是和飛信客戶端的技術實施以及整體運營,兩個專案服務期均為一年,總計招標金額達 8391.1 萬元。

    這是否是中國移動飛信業務的最後一搏,讓我們拭目以待。

    ----------------------------------------------------------

    本來還有第七部分,想起名叫“飛信的未來”,作為一個起大早趕晚集的劃時代產品,我個人對其內心充滿了讚歎,同時又憤恨中國移動的不爭氣。想著思考一下未來飛信怎麼走才能恢復昔日的榮光,後來想想作罷。

    不是飛信的基因不好,而是親爹不待見他。

    多說無益。

    飛信的沒落,就是《三體》中所說的道理,在資訊大爆炸時代,能夠悄無聲息的將你顛覆的,不是你的內在,而是一個原本與你不相干的行業。

    支付寶於銀行,

    降維打擊,人力無可避免。

  • 2 # 網際網路指北

    飛信,是中國移動推出的一款即時通訊,但它又無法脫離手機,難以單獨作為移動端應用立足。正是基於這樣的產品邏輯,從一開始就宣告了飛信的失敗。

    飛信是打著免費發簡訊的旗號出生的。不管群發還是發給個人,簡訊都不要錢,只收取少量的流量費用。這樣的功能在通話昂貴、傳達訊息多使用簡訊的年代,迅速吸引了大量使用者,但是它也有一些不好的使用者體驗,比如收到的人要是直接回復,就要收費了,僅限於移動的使用者等等。

    如果說使用者體驗是飛信沒有進一步壯大的原因,那產品邏輯上的錯誤,就是直接導致飛信失敗的根源。飛信是中國移動推出的即時通訊軟體,扶持飛信發展的同時,就意味著在壓縮簡訊業務的營業收入。這本身就是有矛盾的。因此,從本質上來說中國移動這是在革自己的命。

    有趣的是,不僅只有中國移動推出過自己的即時通訊產品,另外兩大運營商也曾有所行動:中國聯通推出了沃聊、中國電信拿出了翼信,但兩者和飛信一樣,最終都以失敗潦草收場。

    在今天,人們保持聯絡的方式有太多太多,簡訊或許應該是排在最後的選項,因此以免費傳送簡訊為核心賣點的飛信,即使不會被使用者完全拋棄,也已經前景黯淡了。這就不難理解,運營商掌握了大量使用者資料,資金人才實力雄厚的情況下,卻還是無法在終端層面和網際網路公司PK的原因了。

    因為屁股決定了腦袋。而同時,使用者思維又是網際網路思維的核心。在產品運營過程中,必須要將使用者需求、使用者體驗放在首位,這種運營邏輯直接決定了產品特點和功能,進而影響到產品是否受到使用者的認可和喜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興慜被授予優秀訓練兵!中國無孫興慜這樣的球員,是不是與金元中超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