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白白野
-
2 # 我心為誰懂
孫權的國策是什麼?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的那句話就已經很清楚了。孫策對孫權說:“舉江東之力,決機於兩陣之前,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策這句話明白無誤的說出了孫權領導下的江東的戰略國策,那就是守住現有的江山。
江東是沒有實際平定天下的。曹操雖然死了,但魏國的國力在哪兒,而且人才濟濟。蜀國劉備雖然死了,但諸葛亮還在;而且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更加劍閣之險,天下無二。善於水戰的江東兵馬是難以逾越。如果從水路進攻,又是逆流。更重要,孫權只有和蜀國聯合才能抵禦魏國的進攻。
孫權領導下的江東儘管出了周瑜、魯肅、陸遜、陸抗等名將,他們打贏了三國時期的多次大的戰役,可是仔細研究一下,打的都是自衛戰。儘管呂蒙襲取荊州是主動出擊,但是那是和魏國的許晃、曹仁兩位名將三路聯合夾擊的關羽,沒有盟友的孫權是很難主動出擊的。最好的例子,孫權率領十萬之眾進攻合肥,被張遼率領的八百將士殺的大敗,孫權差點被活捉。
因此曹操、劉備死後孫權是辦不到統一天下的。
-
3 # 史無止境
當時三國的統治範圍、統治基礎和整合程度都不一樣。
曹操集團的統治範圍很大,但是統治基礎比較鬆散。
名義上,曹操有豫州、冀州、幽州、青州、徐州、兗州、幷州、雍州、涼州的廣袤地域。
豫州、兗州是曹操的基本盤。不過,當年呂布起兵的時候,整個兗州幾乎都跟著呂布走了。豫州南部是東漢皇室的故鄉,歷史上曾經是聯合袁紹對抗曹操的黃巾軍餘部所在,也曾是劉表及其附庸劉備反擊曹操的重點地區。
幷州/山西實際上處於匈奴人聚居的狀態,調動不易。
冀州是袁紹的老巢,曹操多次征戰才收穫此地。相對來說,曹操對這一區域的統治還要鞏固一些。後來曹操建魏國,就是以冀州南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北部)為核心的。
幽州的很大部分還在遼東公孫家族的掌握中。可以說,西南部在曹操手裡,東北部在公孫淵手裡(公孫淵時代較晚)。幽州受到的壓力比較大。
青州徐州實際上受臧霸影響更大一些,這要等到曹丕時代才解決。
雍州一開始處於明顯的半獨立狀態,後來打了幾場才算臣服,但是經濟基礎已經崩了,要等到司馬懿的時候才透過屯田把關中屯起來。所以實際上空有其地。
涼州就更不要說了。早在東漢中期就已經淪為異族入侵的戰場了。實際上東漢後期仗都打到三輔了。這也是雍州疲軟的原因之一。
這樣總結來說,曹操手裡比較靠譜的,主要是豫州、冀州,這兩州的力量可以集中動用。青徐可以自守但是調動不易。
他的統治基礎主要是曹氏、夏侯氏兩大家族以及家族軍隊,兼顧了東漢豪門的利益。就整合情況來說,漢獻帝能夠長期存在並且多次發動政變而不被廢黜,本身就充分展示了曹氏政權的不穩定。
孫權的統治地域從面積上看是很大的。但是開發程度很低。揚州算是比較好的,也有大量的蠻族聚居,為此鍛煉出了精銳的丹陽兵。孫吳統治時期經常發動軍隊進行征討,獲取人口。所以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鬆散的區域,並不齊整。交州一開始就不是孫吳的,後來才打下來。不但地理遙遠,而且實際可用的力量也不大。荊州相對來說還要齊整一些,所以後來孫權曾經遷都於此。但是無法奪取襄陽,造成形勢不穩定。總體來說,孫吳相對曹魏的劣勢要遠比地圖上看要小得多。這才是他們之間有的打、以及赤壁之戰可以打的基礎條件。
孫權方面原本是袁術集團的一部分,孫堅時期嶄露頭角,孫策時期正式獨立。孫策周瑜掃除地方豪強為孫吳立國奠定了基礎,但同時也遭到了豪強們的牴觸。孫策直接被殺。孫權做了大量的妥協工作才穩定了局勢,這其中甚至連曹操入侵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孫權能站穩腳跟與孫策清除了主要有威脅的對手有關係。但是孫權獲得的經驗則是妥協來的。此後孫氏政權一直保持了軍閥化的狀態,諸將各有私兵。孫權也經常授兵出去,這實際上也導致他的直屬武裝易於勾連外將,也就無法壯大。
孫權政權因為呂蒙魯肅孫皎等人幾乎同時死於瘟疫,遭受了意料之外的重大挫折。君主集團的重大挫折導致孫吳政權的內部整合要比想象中困難一些。總的來說,孫吳的內部整合,在前期要比曹操好一些,在後期就顯著不行了。前期的優勢是因為曹魏政權內訌嚴重,從曹操-漢獻帝,到曹丕-曹植,到曹爽-司馬懿,再到曹髦-司馬昭,都容易爆發傷筋動骨的大動亂。孫吳政權因為處置的軍頭相對來說不那麼強大,雖然更加分裂和鬆散,反而看起來還好些。等到司馬懿家族徹底掌控了曹魏-西晉政治,孫吳還是面臨著分散的問題,就沒有這方面的優勢了。
劉備政權統治地域不大,主體就是益州。名義上還可以說是梁州、交州各一部,極盛時還有部分荊州。
從控制力上來,劉備對蜀中、漢中、巴中這三中的控制力最強。基本是以成都、漢中、江州為核心的。相比於他的對手,劉備實際上只有一個州的實力。加上荊州區域性,也就是那麼一個州多一些的實力。考慮到他的對手也不穩固,可以認為接近於一個半州的實力。
劉備集團的整合程度相對好一些。劉備集團在地方上也遇到一些豪強、蠻族問題,比如王平據說出身於賨人。南中則常年叛服不定。在朝廷上卻相對好些,主要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勢力。但是劉備集團在劉備死後缺乏強大的軍人集團。這在亂世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這也同時說明蜀漢不具備征戰亂世的能力。歷史上另一個在戰爭年代卻沒有軍人集團的著名政權大概就是北宋了。
從總的力量對比來看,三國差距並不十分明顯。整體上曹魏孫吳蜀漢依次排開。
曹操、孫權、劉備所建立的勢力,他們的真實實力都遠比地圖上小得多。
在曹操劉備死後,兩個勢力都不斷髮生演變。曹操集團最終演變到了司馬懿家族手中並變成了西晉。孫權沒有看到那一天,但是他看到了高平陵事變。不過他也沒有看到曹髦上臺。劉備集團則演變成了劉禪與諸葛亮集團共同執政的局面。諸葛亮集團主要是荊州集團的代表。嚴格來說是隨劉備入蜀的荊州士人代表。荊州集團表現出了不擅長組織高壓力、高競爭、高風險的重大活動的特點。在劉備死後的幾十年間,儘管他們一直掌握著權力,保持了極大的平順性,但是發揮十分一般。荊十萬之所以沒有臭過孫十萬,主因是他們經常做不到十萬。另外地理條件也幫助了他們。追擊孫權可以獲得極大戰績,追擊蜀軍則易於遭到伏擊。曹操說漢中就像天獄一樣,這話沒錯。
孫權對內的整合力度不足,儘管他在後期一再設法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他連跟太子的關係都沒捋清楚,也就談不上像孫策周瑜時代一樣大刀闊斧的改革內政了。魯肅呂蒙又猝然離世,他只能捏著鼻子起用陸氏家族,可以說手裡的牌面非常之差。
這種情況下,孫權能撐住就不錯了。
通觀歷史,要想實現擴張,必須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自身綜合實力蓬勃發展,原有的地域範圍越來越不能滿足經濟生活的發展需要,國內經濟社會發展迫切要求衝出國界。二是可用機動力量整合便捷,能夠將國內的綜合實力整合成為可用的機動力量,能夠滿足國內經濟社會對外擴張的基本需求。
曹操、孫權、劉備都有很大的侷限性。
剛才說的主要是他們三個開創、後來被後人繼承發展變化的整個勢力的情況。就他們個人親自掌握的力量看,曹操的基礎力量還是屯田時期以許昌為核心的屯田,連一州之地都沒有。吃掉袁紹以後,曹操能夠深度掌控的實力才算是超越一州。孫權沿襲了孫策的基本盤,坐斷東南,比起曹操來其實差別不大。劉備在最好的時候才拿到了相當於曹操孫權的實力,在此之前空有野心沒有地盤。就他們個人所掌握的核心力量來說,幾乎相差無幾。只不過曹操掌控的附屬力量更多罷了。
所以當時的情況來說,曹劉孫三家,曹操最不利於速戰,因為他整合內部以後可以獲得壓倒性優勢。孫劉兩家最適合速戰速決,因為要避免曹操整合內部。利用高機動作戰深入扯動曹魏軍力從而引發曹魏內部崩壞,借鑑但不照搬孫吳五戰入郢的戰略,是最佳方案。但是問題在於,缺騎兵的孫權沒有實力這樣做,而孫權也沒有發揮海上優勢全線襲擾的決心。劉備也沒有突出山嶺發揮所部擁有一些騎兵將領的優勢迅速擴充套件騎兵部隊開展運動戰、或者至少利用將領熟悉騎兵戰法的條件指揮步兵開展必要的機動作戰的機會。孫劉兩家竟然將主要的精力用於爭奪荊州上去了。
孫軍集中力量跨海突擊徐州而後撤離,跨海突擊冀州而後撤離,都是很好的調動曹軍、消耗曹軍的辦法。不求戰果,只求調動,充分暴露曹軍內部整合不夠的弱點,讓曹魏內部矛盾充分成長。
劉軍集中力量攻擊曹魏核心地區,迫使曹魏集結重兵反擊,然後後撤利用背靠山嶺的絕佳優勢防守反擊,必然能讓曹軍苦不堪言。
這樣東西扯動,曹軍兼顧兩端,就會十分困窘。為了避免兩面受敵,曹魏會更加重視放棄許昌、洛陽北遷鄴城的遷都戰略。而一旦如此,曹魏就幾乎必然失去河南,或者至少無法從河南獲取資源。那麼合肥就變成了突出部,後撤至徐州就是正常操作。而這樣一來,蜀漢攻取關中的機會就會大增。
總的來說,第一,當時三國都有難言之隱,制約了他們的擴張。第二,當時吳蜀兩國都沒有能力採取更加合理、也更加冒險的高機動戰略來撕扯曹魏,從而給予了曹魏內部消化整合的機會。這樣曠日持久到最後,曹魏-西晉日益整合,吳蜀就沒有機會了。
孫權時代是扯動曹魏的重要時機,但是孫權對內部的整合不夠高效。要是孫策或者孫皓兩人有一個處於這個時代,孫吳的機會可以提升很多。孫權殺起人來也談得上夠狠,只是殺得不太對。兵不在多而在精,誅殺亂臣賊子也不在殺得有多狠,而在於殺得準。孫策殺得又多又狠又準,孫皓殺得又多又狠,孫權大概只佔了一個殺得夠狠,連他自己的兒子也殺得痛快。其實孫權那種情況殺個大臣警告一下就得了,用得著真殺自己兒子麼,也不看看人家曹操怎麼殺的。這哥們兒下手不是太有譜(其實綜合起來,孫權殺得也不算太狠。論起殺政治對手,司馬懿司馬師這對父子那才真是殺得多狠準)。
-
4 # 真誠地看著你
誰說孫權沒有趁劉備、曹操去世統一天下?
題主怕是不知道“孫十萬”的由來?(請搜尋:三國合肥之戰。)
-
5 # 天山月3
東吳經歷三世開國,雖成鼎足之勢,但卻缺少了統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從孫堅算起,本來也頗具傳奇色彩。當年天下諸侯會盟討伐董卓,孫文臺竟能獨佔鰲頭掛得先鋒之印,可見也是眾望所歸。當時那種匡扶漢室,除暴安良的忠心也能彰顯。但自得了傳國玉璽之後,就盟生異志,開始背離漢室了。從此也可看出孫堅的見識膚淺了,得玉璽者未必就能得天下這個道理孫堅及其帳下一眾人等皆不明白。為了玉璽得罪了中原諸侯,也因此而丟了性命。孫策血氣方剛承父之志,借兵開拓疆土,縱橫馳騁,所向披靡,不但取得了江東大片土地,還贏得江東小霸王之稱。當江東初定,功業乍成,孫策就開始濫殺無辜,招致了仇家報復而死於非命。這兩人死的都不值,可見父子二人的氣度容量都有問題,遑論談什麼統一天下的格局?孫策臨死告訴孫權保江東有餘,呑天下不足。也許孫權自感與曹操和劉備有差距,因此北取中原之心一直在徘徊不定。夷陵之戰後,孫權切膚地感到只有吳蜀聯合才能生存,也因此堅定了他走聯合道路至止終生。客觀的說,在三國爭戰中東吳只能算個配角,大多爭戰都是魏蜀之間發生的,而且還是蜀伐魏。因此推定孫權根本就沒有統一天下的這個願望。
-
6 # 愛吃冰棒的夏侯
孫權沒那個雄心壯志,江東群豪只想偏安一隅。大家想想看,東吳政權有誰提出要匡扶天下,沒有這個思想基礎,自然沒有統一天下的行動。
-
7 # 抬頭遙望是星辰
誰說孫權不想統一天下,問題是即使蜀國已失去荊州,雖已動搖國本,但急切間仍不可侵犯,早期聯蜀方能抗曹,說明孫權單方面想改變格局實屬不易,從綜合實力或道義方面,曹魏仍是正統,換句話說,曹魏實力第一,孫劉聯合才能抗衡,孫權不想統一天下嗎?太想了,但實力不允許。
-
8 # 展翅藍天123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是孫權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實是東吳偏居江東,且彼時的南方大多是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兵少民窮,實力不允許而已。
回覆列表
劉備曹操死後,還有曹丕、諸葛亮、司馬懿等能人,並且東吳綜合實力趕不上曹魏的,江東經濟是在兩宋時期才真正發展起來。
曹丕、諸葛亮、司馬懿治國理政,帶兵打仗的能力都不比孫權差。孫權的東吳實力也不十分強大。
孫權是比劉備、曹操年輕,是晚輩人,但是劉備、曹操死後,孫權也不具備統一條件,統一不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