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裁文剪史

    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因其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起源其一是桃符。古人在新年,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影象,懸掛、張貼於門首,就是桃符。春聯的另一起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多貼“宜春”二字,便為春貼。後二者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漢族人民祈福滅禍的美好願望。春節貼春聯的漢族民俗,始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才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 2 # 駿馬

    紅色對聯是代表喜慶,這在整個中國包括海外僑胞應該都是這個道理。

    大中國上下五千年應該都是這樣,過年過節婚嫁喜慶都用紅色代表,用白色代表什麼就不說了。

  • 3 # 隴山高原總有情

    過年貼紅對聯,這個大家都知道,而且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寓意新年紅紅火火,萬家團圓,接福納祥。表達了人們在新的一年對美好生活的殷切祈盼和良好祝願!

  • 4 # 旁觀者嵐

    春聯最早的形式是桃符。從周朝開始,人們在舊曆年門上總是掛兩塊桃木板,一個寫神荼、一個寫鬱壘。古人相信,桃木可辟邪,是仙木,所以道士作法均用桃木劍。而神荼鬱壘是管百鬼的神仙,書其名於桃木板上,掛在門的兩邊,可驅邪避鬼。後來因唐太宗李世民惹了徑河龍王,其魂魄每晚搗亂,尉遲恭和秦叔寶為李世民看門,果真無事,李世民怕他們太勞累,就畫了他們的畫象貼在門上,亦有效。於是門神從此變成了尉遲恭和秦叔寶。

    言歸正傳,在門上的桃符有些人覺得太單調,就把它作成長條狀寫上句吉祥話,春聯的雛形就出現了。

    有兩個皇帝在春聯的發展上出了大力,一個是五代時的後蜀主孟昶,他在桃木板上寫下了中國的第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宋代,春聯由桃木板改成紙張。

    第二個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在過年前命令公卿士庶家門口必須貼春聯一副,以便其微服私訪時觀看,他還確實真品評。在一個閹豬的人家門口沒看到春聯,知道因為不好措辭,就替他寫了一幅:"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

    由於朱元璋的大肆提倡,貼紅紙春聯便成了習俗,流傳至今。

  • 5 # 我和我的孤獨

    相傳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一直深居海底,在除夕的時候就會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大家都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直到有一年除夕,大家像往常一樣逃離村莊的時候,有位白髮老人留了下來。當“年”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一陣爆竹聲,“年”混身顫慄,再也不敢進村了。然後那位白髮老人身披袍出現在“年”的面前,“年”竟然倉惶而逃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以後,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最後轉變成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 6 # 夢溪筆談

    對聯,漢族的傳統文化之一,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對聯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瑰寶。

    對聯又稱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語、儷辭、聯語、門對等通稱,以“對聯”稱之,則開始於明代。 它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

    發展起源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1] 。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chǎng),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2]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3] 此說的根據是清代楹聯學家梁章鉅《楹聯叢話》引《蜀檮杌》,但據《楹聯概說》考證,梁章鉅在引用時將"以其詞工"改為"以其詞非工",《蜀檮杌》原文認為該聯是辛寅遜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還有將作者歸為孟昶兒子的。因而這副春聯作者到底是誰,仍是個懸案。[4]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歷史探源

    一副標準的楹聯,它最本質的特徵是"對仗"。當它用口頭表達時,是語言對仗,當它寫出來時,是文字對仗。語言對仗的含義是什麼呢?通常我們提到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這四項,四項中最關鍵的是字數相等和平仄相拗,這裡的字數相等,不同於英語的"單詞數"相等,其實質上是"音節"相等。即一個音節對應一個音節。在英語中,單詞"car"與"jeep"在數量上是相等的,但音節不相等。而漢語"卡車"與"吉普",數量相等又音節相等。漢語之所以能實現"音節"相等,是因為漢語是以單音節為基本單位的語言。音節、語素、文字三位一體。漢語每個音節獨立性強,都有確定的長度和音調,音調古有平、上、去、入四聲,今有陽平、陰平、上聲、阿袁(即陳忠遠)陳氏宗祠正大門長聯去聲四聲,皆分平仄兩大類。平對仄即謂相拗。這樣,漢語的語素與語素之間(即字與字之間)就能建立起字數相等、平仄相諧的對仗關係。而英語中,即使事物的名稱、概念能夠相對,單詞的數量和詞效能夠相對,兩個句子的句式能夠相對,但其音節長短不一,獨立性弱,可自由拼讀,又無聲調,故無法相對。楹聯大多數是寫成文字,並且很多時候還要書寫、懸掛或鐫刻在其它建築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聯對仗的第二層即是所謂文字相對。文字相對意味著楹聯不僅是語言藝術,又是裝飾藝術。作為裝飾藝術的一副楹聯,要求整齊對稱,給人一種和諧對稱之美。漢字又恰好具備實現整齊對稱的條件,它是以個體方塊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齊齊,在書寫中各自佔有相等的空間位置。它具有可讀性,又具可視性。其方塊構形,既有美學的原則,又包含著力學的要求。它無論是橫寫與豎排,都能顯得疏密有致,整齊美觀。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個單詞長短不一,只表音,不表義,更無可視性,只能橫排,不能豎排,無法從形體上實現真正的對稱。下面試舉兩個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對偶句進行比較,以進一步說明為何只有漢語才有真正的對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則不能。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他以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卷號為斯坦因0610號敦煌遺書為據:

    歲日:三陽始布,四序初開。

    福慶初新,壽祿延長。

    又:三陽回始,四序來祥。

    福延新日,慶壽無疆。

    立春日:銅渾初慶墊,玉律始調陽。

    五福除三禍,萬古□(殮)百殃。

    寶雞能僻(闢)惡,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戶上,富貴子孫昌。

    又:三陽始布,四猛(孟)初開。

    《聲調譜》作者趙執信明確指出:"兩句為聯,四句為絕(句),始於六朝,元(原)非近體。"王夫之說,對聯源於律詩的說法,好比"斷頭刖足,殘人生理"--《清詩話》

    對聯源於中國文字語音的對稱性,出現應該在周朝以前,造紙術和書法的發展,使對聯成為獨立文體。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既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對聯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對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最早的對聯出現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記載,後蜀廣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因平日善習聯語,故趁新年來到之際,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群臣們各自寫好一幅,耐心等待審查。孟昶一一看過,均不滿意。於是他就親自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春聯。對聯的格式精巧玲瓏的對聯,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習慣,而且在群眾廣泛運用的基礎上還有一種統一點要求,固定的格式。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中講究較多、要求較嚴的一種特殊文體。從格式上看,它緊密結合現實生活中間有兩個門框和一個門楣道特點相應地由三部分組成:上聯: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聯:第二句,也稱對句;橫額:也叫橫批或橫披。上、下聯是對聯的主體,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對聯主實際運用中,上、下聯文字不管多長,一般都沒有標點,這也是格式上的一種特殊講究。但也有例外。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楹聯,系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對偶階段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三國、兩晉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繫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乾·文言傳)

    成書於春秋時期的《詩經》,其對偶句式已十分豐富。劉麟生在《中國駢文史》中說:"古今作對之法,《詩經》中殆無不畢具"。他例舉了正名對、同類對、連珠對、雙聲對、疊韻對、雙韻對等各種對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鄭風·子衿》)、"山有扶蘇,隰有荷花。"(《鄭風·山有扶蘇》)《道德經》其中對偶句亦多。劉麟生曾說:"《道德經》仲裁對之法已經變化多端,有連環對者,有參差對者,有分字作對者。有復其字作對者。有反正作對者。"(《中國駢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八十一章)、"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諸子散文中的對偶句。如:"滿招損,謙受益。"(《尚書·武成》)、"乘肥馬,衣輕裘。"《論語·雍也》)、"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論語·述而》)等等。辭賦興起於漢代,是一種講究文采和韻律的新興文學樣式。對偶這種具有整齊美、對比美、美的修辭手法,開始普遍而自覺地運用於賦的創作中。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中有:"擊靈鼓,起烽燧;車按行,騎就隊。"

    駢偶階段

    駢體文起源於東漢的辭賦,興於魏晉,盛於南北朝。駢體文從其名稱即可知,它是崇尚對偶,多由對偶句組成的文體。這種對偶句連續運用,又稱排偶或駢偶。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評價駢體文是"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閣序》一段為例: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全都是用對偶句組織,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千古對偶名句。這種對偶句是古代詩文辭賦中對偶句的進一步發展,它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對偶不再是純作為修辭手法,已經變成文體的主要格律要求。駢體文有三個特徵,即四六句式、駢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對偶字數有一定規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變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對偶,六字對偶,八字對偶,十字對偶,十二字對偶。三是對仗已相當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聲律對仗未完全成熟。[5]

    律偶階段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詩,都是八句成章,中間二聯,習稱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對。這就是標準的律偶。[5]

    舉杜甫《登高》即可見一斑: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的頜聯和頸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對仗極為工穩。遠勝過駢體文中的駢偶句。除五、七言律詩外,唐詩中還有三韻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間各聯也都對仗。

    律偶也有三個特徵:一是對仗作為文體的一種格律要求運用;二是字數由駢偶句喜用偶數向奇數轉化,最後定格為五、七言;三是對仗精確而工穩,聲律對仗已成熟。

  • 7 # 驚鴻游龍a

    新年的來歷有許多傳說,其中一個是:

    秦漢年間的某地,每年農曆的最後一天,第二天就是新的一年開始了。有一種很兇猛的野獸叫做 "年",成群結隊地入村騷擾吃人,鄉人只有外逃躲避,待年獸離開了才敢回村。後來一個年輕人發現年獸怕火,怕紅色的東西,就在年末用紅紙貼在門上,年獸就不敢來了。後來就發展為今天對聯的形式。

    另一個說法是:明以前的春聯不是紅色的。朱元璋繼位以後,想要朱姓王朝統治千秋萬代。下令全國的春聯都要是紅色的,因為紅色即"朱",代表萬年紅的意思。

  • 8 # 異國密探

    貼對即貼春聯,形式對仗工整、文字簡潔精巧,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華文學的特色形式,也是華人過春節的一個標誌。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表達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

    其實就是一個古時的習俗漸漸演變而來,雖然現在已是21世紀,但仍然保留了許多傳統習俗文化,中國上下5000年,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已深入骨髓

  • 9 # 詩書傳千古

    紅對聯源於桃符,辟邪祛鬼只用。有詩為證《爆竹聲中一歲除,家家戶戶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定把新桃換舊符《》經過歷史的演變,把一些吉祥的話寫在紅紙上,既祛邪又吉祥喜慶,所以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貼紅對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身患絕症的父母,兒女應該不計代價的去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