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春奧蘇貝爾心理教師

    都21世紀了還有這麼多人生活在幻想中,甲午海戰中國就是換一萬個指揮官也沒有用。中日兩國在清朝末期的差距根本不是幾個指揮官的差距,而是兩個制度的差距。說一個假設,假如換個指揮官撞大運打贏了甲午海戰,乙未年還會打輸。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家逐步改為立憲體制,立憲的根本就是每個日本人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主僕關係,而變成了人與人的法權合作關係,每個日本人做任何事情,不再是單純地為天皇愚忠,而是為自己的前途而努力,三千萬日本人都是有思想的個體。而清朝還是一個主子帶著一群奴才在玩,四萬萬個相互仇視,互相提防的奴才。這四萬萬個奴才最後內耗的結果是,不用外敵入侵,就自亂陣腳。這就是封建王朝的宿命,大清只不過是繼承了大宋、大明的宿命。

  • 2 # 龍雲思鄉

    作為老家在威海地區(曾為北洋水師軍港),又在煙臺長期居住的經歷

    (並曾住在北洋海軍採辦處附近),

    鄙人雖不才,很想蒐集研究甲午戰爭的這段歷史!

    見笑了!

    簡單回答:甲午戰爭的失敗的原因是全面而深遠的,絕非更換指揮官就能挽救的!!

    建議感興趣的朋友搜參閱看日軍給丁汝昌的勸降信,以及伊藤博文與李鴻章的對話等,從中可以找出一些深層的答案!

    國恥民仇!但願不再重蹈覆轍!

  • 3 # 海鏡清

    當然是不可能的,而且能換誰?有些人推崇的洋貨琅威理根本就不願意來。至於中中國產貨,整個大清最好的中中國產貨都在北洋了。

    朗威裡其實並不是什麼海軍名將,而且認識到日本海軍更強後,他也不願意來指揮北洋海軍作戰

    其次,我們要看歷史上北洋海軍的指揮有沒有問題?

    毫無疑問,以事後諸葛亮的眼光看,有很大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兵法上講究強者用正,弱者用奇,既然你弱,那就得絞盡腦汁想些出其不意、出奇制勝的辦法。而北洋海軍呢,什麼都沒做,把希望寄託在陸軍身上。結果陸軍和日軍的差距比海軍還要大得多,最後北洋海軍被陸軍坑得只有等死了。

    歷史上北洋海軍的指揮官也想積極進取,但都被上級給捆住了

    總之,評價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的行動,只有“消極防禦”四個字。

    再次,我們要看北洋海軍的消極防禦是不是換了指揮官就可以改變的?

    不可能。北洋海軍的戰略前期是李鴻章制定的,他排斥一切冒險的行動,主張作“猛虎在山之勢”,保持威懾就好,不要和日本海軍決戰。左翼總兵林泰曾主張襲擊長崎,他反對;提督丁汝昌主張在大同江口設定臨時基地,控制北韓西海岸北部制海權,他也反對。

    真正控制北洋海軍行動的,其實是這兩位,但你能換麼?都是無可代替的

    到了後期更慘,是光緒皇帝制定的,他完全把海軍當成了海口守備隊來用,命令北洋海軍要守好渤海灣,不能放一艘日本軍艦進入。這個要求無疑比李鴻章的要求更加的消極。

    結論,換北洋海軍的指揮官是沒有用的,歷史上他們就是一群被綁住手腳的執行者而已。要想北洋海軍的“消極防禦”變為“積極防禦”,得把李鴻章和光緒帝都換了才行。即使這樣,也不能說就會避免失敗,但會比歷史上被動挨打好得多。

  • 4 # 以史微鑑

    最高長官

    黃海大戰,北洋海軍中的最高長官是提督丁汝昌。聯合艦隊的最高長官,則是“西京丸”上的海軍軍令部部長樺山資紀。可是指揮這場海戰的,北洋海軍的最高指揮官是劉步蟾,聯合艦隊最高指揮官是伊東祐亨。

    實際指揮者

    根據北洋海軍總查漢納根的回憶,黃海大戰北洋海軍“犄角魚貫陣”及轉“夾縫雁陣”,皆有“定遠”管代劉步蟾制定。1872年,劉步蟾以福州船政學堂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五年後,劉步蟾被福建船政派往英國學習,獲得了首批赴英登艦實習的名額。在英國地中海艦隊旗艦“馬那杜”上任見習大副,學習期間刻苦鑽研、十分勤奮,受到艦隊司令斐利曼特將軍的讚賞。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原為炮兵學校學院,因為對海軍有濃厚的興趣,進入了神戶海軍操練所學習。至於被影視劇各種描述的東鄉平八郎,此時只是“浪速”的艦長,日俄戰爭才是他的舞臺。

    戰術

    受到利薩海戰的影響,當時歐洲各國對沖擊、撞角的戰術非常重視。

    推崇者之一,法國拉普洛斯將軍認為“金屬撞角只會有助於加快艦艇速度,而不會損害它的航海效能。只要一個國家已經採用了這種可怕的武器,所有處於明顯劣勢的其他國家因為憂慮,也會隨之採用。於是,海戰將成為金屬撞角對金屬撞角的戰鬥。”

    北洋海軍戰術

    北洋海軍採用的“夾縫雁陣”,正是這樣一種戰術。後人對此詬病很多,退役海軍少將張召忠也在一檔訪談節目中,竟然認為北洋海軍採取這樣一種戰術是落伍的。可是北洋海軍不具備日本海軍的機動性優勢,又沒有中、大口徑速射炮(或者極少,有爭議),而且火炮多置於艦艏,難道也採取一字縱隊戰術對轟?這樣不僅增加了被攻擊面,還不能擊中優勢火力。朗威理任北洋海軍總查時,此陣型操練最多,並以此為基礎制定了戰術規則。

    聯合艦隊戰術

    日本海軍的戰術是一種既定的戰術,在1894年7月,伊東祐亨就組織各艦艦長,乘坐舢板船進行演練。在佐世保軍事基地就定下了,無論北洋海軍採取何種陣型,聯合艦隊皆採用縱隊戰術的戰術規則。日本海軍史專家外山三郎,也在他的專著中指出這點,日本海軍的戰術規則基於發揮機動性的優勢,而非其它原因。

    亂戰

    實際上黃海大戰,在相當的時間內處於混戰的狀態。開戰不就“定遠的”的桅杆被打斷,北洋海軍陷入小組各自為戰的狀態,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遊弋在北洋海軍右側,第一遊擊隊司令坪井航三也兩次理解錯了伊東祐亨的命令。

    決定性的原因

    最後海戰的失敗和指揮官關係不大,聯合艦隊一半以上軍艦的艦用活塞蒸汽機,是三級膨脹式主機,北洋海軍基本都是二級膨脹主機。“吉野”航速達到了23節,“致遠”算是北洋海軍中機動效能較好的軍艦,最後發起衝鋒時也不過16節,“超勇”級的實測航速才7節。就好比人家油門踩到底跑到100邁,你最快也就是70多邁,甚至30邁。在看一下火炮,北洋海軍是架退式後膛炮,平均5分鐘1發,新式速射炮120mm口徑1分鐘10-12發。北洋海軍劣質開花彈,在開戰一個半小時就打光了。日本海軍用的是加入“苦味酸”的開花彈,穿甲彈則配備了可靠的著發引信。

    結束語

    這場海戰的勝負和指揮官的能力沒有關係,採用何種陣型是兩支艦隊根據自己軍艦的特點制定的,並非伊東祐亨現場發揮的結果。最後的結果,是兩支海軍實力的真實對比。

  • 5 # 不沉的經遠

    甲午海戰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對海防沒有足夠重視,投入不足造成的。這些根本不是北洋水師提督這個層面所能解決的,因此不管換誰來指揮都沒有用。

    在1888年北洋水師剛成軍的時候,北洋水師確實可以稱得上東亞最強的艦隊之一,遠遠超過了日本海軍。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清政府覺得海防已經鞏固,所以減少了對北洋水師的投入。在此後北洋水師除了調入福州船政局建造的“平遠”號鐵甲艦之外,再未購買新的軍艦。

    而日本則相反,他們以北洋水師為假想敵大肆擴充海軍,在1888年到甲午戰爭前,購買、建造“松島”、“橋立”、“嚴島”、“吉野”、“秋津洲”、“千代田”等軍艦,最終使得日本海軍實力反超了北洋水師。

    而且由於清政府財政緊張,北洋水師的日常維護經費也很緊張,各艦缺乏保養,導致原有各艦航速大幅度下降,加上彈藥儲備嚴重不足,這就使得北洋水師的戰鬥力又大打折扣。這些問題丁汝昌也是多次上奏說明,像彈藥問題早在1892年他就已經提出,建議提早儲備,不過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實際上不要說丁汝昌,連李鴻章對此也沒有辦法。在甲午戰爭前,李鴻章曾經希望撥款30萬兩為北洋水師更換一批新式的中口徑速射炮。可是清政府願意為光緒大婚花費550萬兩白銀,願意為慈禧修建頤和園花費幾千萬兩,但是卻不願意撥出區區30萬兩為北洋水師更新火炮。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官兵雖然奮力苦戰,也多次擊中敵艦,但是因為炮彈威力和質量問題始終無法給予敵人重大打擊。而在海戰後,北洋水師更是因為維修問題和彈藥補給問題遲遲無法再投入戰鬥。

    很明顯,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北洋水師由誰來指揮都不可能取得勝利,除非清政府自身能進行徹底的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最強王者段位很稀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