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廬陵竹墨軒

    一、東漢末年,有個叫崔琰的人,從小就喜歡舞槍弄刀,不喜歡讀書,到了二十多歲才開始拜師學習。崔琰很聰明,再加上他學習很刻苦,後來成為一個能文能舞的人。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不愛說話,看起來呆頭呆腦的,所以有許多人都瞧不起他,說他將來不會有什麼出息。崔琰卻說:才能大的人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露出來,等崔林年紀再大些,他肯定能成大器的。後來,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時做了司空,並被封為安陽侯。這個成語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名較晚。

    二、蘇洵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蘇洵母親史氏病故,葬於眉山縣修文鄉安道里蘇氏祖墳。蘇洵第一次上歐陽內翰書說:“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時間實已太晚,何況一開頭的時候,態度又不很認真,仗著聰明,看看與他同輩的人,都不見得比自己高明,以為讀書沒有什麼難。但是到第一次應鄉試舉人,他卻不幸落第。這次失敗,使他痛自檢討,再搬出幾百篇自己的舊作細讀,不禁喟然嘆道:“吾今之學,乃猶未之學也!”憤然將這批舊稿,一把火燒個乾淨,決心取出《論語》、《孟子》、韓愈文來從頭再讀,繼續窮究詩書經傳諸子百家之書,貫穿古今。每日端坐在書齋裡,苦讀不休者達六、七年,併發誓讀書未成熟前,不寫任何文章。此時,蘇洵已二十七歲。所以歐陽修作墓誌銘,張方平作墓表,史本傳皆言:“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

    三、陳子昂

    陳子昂是初唐非常重要的詩人,被稱為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他和初唐四傑一起徹底改變了當時綺靡纖弱的詩風,對盛唐詩人李白、杜甫、高適、岑參、王維等影響深遠,他的代表詩作《登幽州臺歌》入選了《唐詩三百首》。

    但是這樣一位傑出的詩人,在年十七八時,尚不知書,後因擊劍傷人,始棄武從文,可即便讀書了,陳子昂還是命運多舛,他兩次參加科舉都落第了,一直到36歲時才進士及第,但是兩年後就因父老解官回鄉,42歲被人迫害,冤死獄中,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陳子昂大部分的詩都是晚期所作,《登幽州臺歌》是38歲時寫的,稱之為大器晚成應是名副其實的。

    歷史中還有很多成名非常大,可是年少時候還是默默無聞又貪玩成性,可是一旦經歷過一些事變開始奮發圖強後,終將成大器。

  • 2 # 溫和的長者

    史上這樣的著名典故很多,這裡就提一個人吧,姜尚,姜子牙,也叫姜太公,他是商周更迭時期,西周集團最重要的開國元勳,輔佐周武王滅商建周,是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兵家鼻祖。據史料明確記載,姜太公渭濱垂釣接受周文王虔誠邀請的時候,已經是一位古稀老者,他的一生都在貧困交加中矢志不渝默默礪學,潛心研究和開創治國經略,幾乎在人生即將結束的時候,才遇到明主重用,得以一展宏韜偉略,大周八百年江山社稷因他而奠定,足見其不朽的功勳對華夏曆史文明的作用至今仍然具有影響力。

  • 3 # 冷眼旁觀醬油客甲

    首先想到是孫臏

    主要是看了孫紅雷和景甜演的《戰國》。其中,有一段主演裝瘋賣傻吃大便的橋段演的特別好。

    這位吃便便的主演,演的是個悲催的人物——孫臏。好了,之所以寫孫臏,是因為這位大才是被自己的師兄龐涓給坑了。還受了傳說中夏商五刑之一的刖刑,就是敲碎犯人膝蓋骨的刑罰。

    曾經看過一個小品《歡樂喜劇人》,演的是什麼兄弟?好兄弟就是關鍵時候插兄弟兩刀。當時把個評委馮小剛看的眼淚花子都噴出來了。

    這麼深刻的橋段,是如此熟悉。

    於此,過程不就不詳寫了,主要是突出一個堅持和心中那把忍字刀。

    孫臏,是真牛。

    司馬遷

    不知道為什麼,總是能想到受苦受難的人啊!

    司馬遷更悲催,自己的二弟被漢武帝給割掉了。

    這位大兄弟,沒有學東方不敗滿世界尋找《葵花寶典》的下落,而是坐在燈光下寫文章。不小心就整出個<史記>。

    哎,如此想想也是對得起自己死去的二弟了。

    勾踐

    不知怎麼居然能想起這位天天有苦膽吃的勾踐。

    這廝比溥儀幸運,沒有成為傀儡一樣的木偶。之所以提起勾踐。主要是懷念金庸了,想起他的《天龍八部》裡的慕容復。

    都是有著復國夢,結局卻不同。成王敗寇,多少事付諸閒談!

    我是打醬油的路人甲,論述自己的觀點,不代表多懂歷史,圖個閒時閒扯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憂患意識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