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裡沒有。正史裡的劉關張也只是“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究竟有沒有結義這回事?語焉不詳。當然,我的意見是有。這是以常識推論:作為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在無權無勢無錢無人的情況下,用結義兄弟的方式來籠絡人心,組建自己的核心團隊,不失為一條良策。但是,當他們的事業走上正軌,老大的威嚴越來越盛,即便兄弟之情還在,也不可能向從前那樣無拘無束。畢竟,今時不同往日,作為一股政治勢力,最重要的是君臣之義,而不是兄弟之情。所以,當劉備當上漢中王,有了較為牢靠的根據地,桃園三結義的故事,也就被淡化了。
歷史上還有一位大人物,很有可能也做過和劉備類似的事。他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當然,正史裡也沒有記載,只不過南宋有位承議郎李攸,在他所著的《宋朝事實》中白紙黑字地寫道:
“太祖義社兄弟:保靜軍節度使楊光義,天平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義軍節度使兼侍中李繼勳,忠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中書令、秦王王審琦,忠遠軍節度使、觀察留後劉慶義,左驍衛上將軍劉守忠,右驍衛上將軍劉廷讓,彰德軍節度使韓重斌,解州刺史王政忠。”
這九位兄弟,加上趙匡胤本人,正好十個,當年都是後漢大將郭威手下的中下級軍官。那時候還是五代十國時期,兵荒馬亂,英雄不問出處。十個來自天南地北的毛頭小夥,成天一起操練,一起廝殺,一起喝酒,感情當然不錯。某一天,興許是某個人喝高了,提議道:“咱們相識一場,便是緣分,不如結拜為兄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也不枉到這世間走一回!”其餘的人當然說好。抱團取暖,乃是人類的本能。尤其是在戰亂年代,有幾個兄弟照應,總不是壞事。至於為什麼叫“義社兄弟”,從字面上講,義就是講義氣,社就是在皇天后土發過誓的小團體,不難理解。很有可能,那個年代軍隊中普遍存在這樣的互助小團體,趙匡胤他們只是其中之一。
這個義社的帶頭大哥,很有可能不是趙匡胤,而是當時職級最高而且年齡最長的李繼勳。但是,趙匡胤的領導能力,顯然高過李繼勳。在義社這樣一個非官方的團體裡面,他的號召力應該是最強的。到了後周時期,趙匡胤步步高昇,逐漸超過李繼勳和其他兄弟。以常識推論,那時候義社的大哥還是李繼勳,只不過大家已經是唯趙匡胤的馬首是瞻,心照不宣罷了。
陳橋兵變中,趙匡胤得到了義社兄弟的全力支援。當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大開城門,迎接趙匡胤入城。李繼勳當時擔任安國軍節度使,也立馬對趙匡胤表示擁戴。可以這樣說,趙匡胤之所以能夠順利奪權,主要是因為義社兄弟夠義氣,踏踏實實地給他抬了橋子。趙匡胤也對得起這些兄弟。比如說,宋朝建立後,李繼勳“與太祖有舊,故特承寵遇”,先後當過昭義軍節度使和天雄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為使相。石守信累官至馬步軍都指揮使,加同平章事,兼侍中、中書令,封衛國公。王審琦升任殿前都指揮使、泰寧軍節度使,趙匡胤常說,“審琦,朕布衣交也!”兄弟之情,溢於言表。
尤為難得的是,義社兄弟作為趙匡胤的布衣之交和從龍之臣,在宋朝建立後,沒有一個人受到清洗,基本上得以善終。其中某些人即便犯了錯誤,也被趙匡胤和趙光義原諒。從結義兄弟混到太平君臣,從中下級軍官混到統治階級的頂層,他們始終保持了有福同享,這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異數了。
正史裡沒有。正史裡的劉關張也只是“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究竟有沒有結義這回事?語焉不詳。當然,我的意見是有。這是以常識推論:作為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在無權無勢無錢無人的情況下,用結義兄弟的方式來籠絡人心,組建自己的核心團隊,不失為一條良策。但是,當他們的事業走上正軌,老大的威嚴越來越盛,即便兄弟之情還在,也不可能向從前那樣無拘無束。畢竟,今時不同往日,作為一股政治勢力,最重要的是君臣之義,而不是兄弟之情。所以,當劉備當上漢中王,有了較為牢靠的根據地,桃園三結義的故事,也就被淡化了。
歷史上還有一位大人物,很有可能也做過和劉備類似的事。他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當然,正史裡也沒有記載,只不過南宋有位承議郎李攸,在他所著的《宋朝事實》中白紙黑字地寫道:
“太祖義社兄弟:保靜軍節度使楊光義,天平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義軍節度使兼侍中李繼勳,忠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中書令、秦王王審琦,忠遠軍節度使、觀察留後劉慶義,左驍衛上將軍劉守忠,右驍衛上將軍劉廷讓,彰德軍節度使韓重斌,解州刺史王政忠。”
這九位兄弟,加上趙匡胤本人,正好十個,當年都是後漢大將郭威手下的中下級軍官。那時候還是五代十國時期,兵荒馬亂,英雄不問出處。十個來自天南地北的毛頭小夥,成天一起操練,一起廝殺,一起喝酒,感情當然不錯。某一天,興許是某個人喝高了,提議道:“咱們相識一場,便是緣分,不如結拜為兄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也不枉到這世間走一回!”其餘的人當然說好。抱團取暖,乃是人類的本能。尤其是在戰亂年代,有幾個兄弟照應,總不是壞事。至於為什麼叫“義社兄弟”,從字面上講,義就是講義氣,社就是在皇天后土發過誓的小團體,不難理解。很有可能,那個年代軍隊中普遍存在這樣的互助小團體,趙匡胤他們只是其中之一。
這個義社的帶頭大哥,很有可能不是趙匡胤,而是當時職級最高而且年齡最長的李繼勳。但是,趙匡胤的領導能力,顯然高過李繼勳。在義社這樣一個非官方的團體裡面,他的號召力應該是最強的。到了後周時期,趙匡胤步步高昇,逐漸超過李繼勳和其他兄弟。以常識推論,那時候義社的大哥還是李繼勳,只不過大家已經是唯趙匡胤的馬首是瞻,心照不宣罷了。
陳橋兵變中,趙匡胤得到了義社兄弟的全力支援。當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大開城門,迎接趙匡胤入城。李繼勳當時擔任安國軍節度使,也立馬對趙匡胤表示擁戴。可以這樣說,趙匡胤之所以能夠順利奪權,主要是因為義社兄弟夠義氣,踏踏實實地給他抬了橋子。趙匡胤也對得起這些兄弟。比如說,宋朝建立後,李繼勳“與太祖有舊,故特承寵遇”,先後當過昭義軍節度使和天雄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為使相。石守信累官至馬步軍都指揮使,加同平章事,兼侍中、中書令,封衛國公。王審琦升任殿前都指揮使、泰寧軍節度使,趙匡胤常說,“審琦,朕布衣交也!”兄弟之情,溢於言表。
尤為難得的是,義社兄弟作為趙匡胤的布衣之交和從龍之臣,在宋朝建立後,沒有一個人受到清洗,基本上得以善終。其中某些人即便犯了錯誤,也被趙匡胤和趙光義原諒。從結義兄弟混到太平君臣,從中下級軍官混到統治階級的頂層,他們始終保持了有福同享,這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異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