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已重新規劃

    在現存文字記述中的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最早在漢代。

    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冬季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農曆十一月,所以說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冬節盛於唐宋。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明、清兩代的冬至日,皇帝要舉行祭天大典,謂“冬至郊天”。

    民間在這一期間同樣有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故而冬至才被稱為“小年”。冬至,古稱“日短”或“日短至”;古人認為,冬至節氣是計算中國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擴充套件資料:

    冬至相關

    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的一個重要節點,冬至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說,也意味進入“數九寒天”。

    古代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這一天是個吉祥喜慶的日子,預示否極泰來,時來運轉,值得慶賀,因此,冬至又稱“冬節”“亞歲”“一陽節”等。

    冬至後即開始“數九”,俗稱“交九”,意味進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所謂“數九”,是指從“冬至”當天算起,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從“一九”數到“九九”,冬寒就變成春暖了。

  • 2 # 小康得vlog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至今仍延續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在中國北方一些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 3 # 魯塊塊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過冬至雖然沒有想過年那麼熱鬧,氣氛那麼熱烈,而在南方農村過冬至的風俗裡,基本都是與吃的有關。在我的老家,人們對冬至節是相當重視的。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做一種冬至節特有的小吃----麻餈。麻餈好吃,但做起來極為麻煩。先要用蒸籠把糯米蒸熟,趁熱倒進一個內徑約五十公分的石臼裡,由一個手持一個大木槌,一下一下地搗石臼時的糯米,直到米粒全部被搗爛。最後揪成直徑約五公分的小團,扔進芝麻粉和白糖的混合料中滾一下,一個個地碼在盆裡,就可以開吃了。北方有一種小吃叫驢打滾,做法與之十分相似。但驢打滾是用米粉或麵粉搓出來的,不是用米直接打出來的,在口感上要差一些。

    雖然家家都要做麻餈,但並不是戶戶都有石臼,所以有石臼的那家人,每到冬至這天早上,都會非常的熱鬧。全村子的人都會結伴到他家中,用石臼來做麻餈,天還矇矇亮的時候,鄰居們就一撥一撥地來打麻餈。會人多的就會一直弄到晚上九點多,也不足為奇。這個時候,農村的人們都分工合作,有的鄰居,打完麻餈了也會留下來給幫忙。雖然人們都並不富裕,但是農村的人們之間都非常的和氣友善,心也很寬,所以打麻餈也是一個非常有有意義的事情。吃麻餈也就是農村人慶祝冬至到來的一種方式,表現出人們對冬至對未來的幸福快樂的期望。而在冬至節除了麻餈,還有一種食品----糖豆同樣令人十分嚮往。這裡說的糖豆,不是那種現在商店裡買的哄小孩的小糖果,而是用糖炒的大豆。

    炒糖豆的工藝其實很簡單,先在乾鍋裡把黃豆炒熟、炒脆,最後倒入一定量的紅糖。糖化後便會和豆子粘連在一起,涼後就成了硬硬的糖豆團。吃在嘴裡,甜甜的、脆脆的、香香的,真是美極了。據說,冬至夜吃了炒糖豆,可以一冬天都不生凍瘡。不過,我小時候糖豆沒少吃,凍瘡也沒少生。但小孩子都是非常喜歡這種說法,因為有了這個說法作為理論依據,父母就沒有理由不給他們炒糖豆吃了。要是家裡沒有黃豆的話,也可以用玉米代替。炒玉米粒最好吃的方法,就是先用調料把玉米粒煮熟,再放到鍋裡炒。這樣炒出來的玉米粒,既有味道,又十分酥脆。冬至節還有個很重要的風俗,那就是吃湯圓。冬至吃湯圓的中國的傳統風俗習慣,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都離不開湯圓這個冬至必備品,湯圓就是用糯米粉製作成的一個糰子。

    在北方,很多人都會在湯圓里加入肉餡各種餡料,而在我們南方農村裡,最常見的就是直接用糯米粉搓成一個個小糰子,然後不包任何餡兒,然後用薑糖水煮熟就直接吃,當然還有的會喜歡在湯圓里加入花生和糖。雖然簡單,但是每個糰子裡不僅擁有著美味,還帶著人們對家庭美滿,團團圓圓的期望,所以冬至吃湯圓不僅是為了好吃,更多的是為了冬至吃湯圓所代表的,家庭圓滿吉祥的寓意還有人們的期望。除了這些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就是吃大粽子。在冬至節,南方的農村喜歡在寒冷的冬至日做大粽子吃,粽子的做法其實很簡單,把糯米洗乾淨並且浸泡一段時間。然後根據自己愛好加入一些大米,放入開水煮過的粽子葉裡,然後新增各種自己喜歡的餡料。

    而最傳統的就是放入半肥瘦的五花肉,還有浸泡過脫皮的綠豆,然後包裹起來,放進大鍋裡煮,通常農村的人都會習慣在鍋底抹上一層泥土,這樣子煮出來的粽子有獨特的風味。但無論粽子放的是哪種餡料,有什麼獨特風味,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冬至節,一家人聚在一起,開開心心,團團圓圓,一起吃個熱熱的粽子,溫暖的不止是胃還有心,更多的是在冬至日時候對家人幸福團圓的期望和希望。農村過冬至真的非常有味道,但是在城市中,雖然能夠享受到許多高科技和便利,但是卻沒有在農村過節的純樸和味道,在城市中人們不是忘了過節的風俗,而是因為沒有了在農村過節的那種氣氛,只希望在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不要忘記曾近所流傳下來的傳統風俗還有習慣,這是我們中國最寶貴的財富。

  • 4 # 張國卓

    常言說”冬至一陽生“、“冬至而葭灰飛”。

    冬至祭祖之俗,最早出現在東漢的《四民月令》一書中,據該書記載說,是日,民間要向玄冥和祖禰供薦黍羊之物。宋代的《東京夢華錄》也記載說:冬至日,要更易新衣,備辦飲食,祭祀先祖。明清時代,冬至祭祀更加盛行,嘉靖《江陰縣誌》記載:“節朝懸祖考遺像於中堂,設拜奠,其儀並依元旦。”

    吃水餃是北方人的習俗,吃湯圓是南方人的習慣。

    冬至,在陌上花這兒還稱之為冬節。因為它不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自陌上花記事以來,村裡人對於冬至這天是非常看重的。冬天這天太陽黃經達270°,在每年公曆12月21-23日間,2018年的冬至日是12月22日。

    十四節氣中,冬至處於農曆十一月,時值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是北半球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之後,白天又逐漸變長。冬至,也預示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的到來。所以,自古至今,禮俗眾多。

    民間,各地風俗不同。但都是喜氣洋洋地歡慶一番。

  • 5 # 自學成才者

    一,冬至的起源: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平氣法”用測影確定黃河流域的日短至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

    二、冬至的習俗:

    1、北方吃餃子、餛飩。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主食。另,冬至餛飩的意義主要在祭祀,其次才是食用。有古人認為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破陰釋陽,支助天地間陽氣生長。

    2、南方吃湯圓。南方人冬至吃湯圓,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還代表團圓之意。

  • 6 # 風趣淡看雲捲雲舒

    眼看這就冬至了,它是農曆中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它也是冬季裡的一個大日子,而冬至的到來也就意味著這一年將要結束了,冬至也被稱為“小年”,也是因為它是今年中最後一個大節了,所以人們也很重視它,在北方更是尤其重要。那為什麼農村說“冬至不離十一月”,北方冬至習俗和南方有何不同呢?

    從冬至開始,白天開始變長。又有冬至十天陽曆年之說。不出十一月也許是節氣決定的。小年也許是說灶神爺爺上天有關。而“冬至不離十一月”,就是描述了冬至節氣的這種現象,意思是記冬至節氣每年不會超出農曆十一月冬月,即使是每年有變化,也還是在農曆十一月內波動。

    冬至在北方意味著數九了。三九第一天,最冷的時候到了。冬至一過那寒冷的氣候真正來了,要叫人們注意如何保暖,以防受寒氣傷身,農村很多地方將牛欄,豬圈,羊舍加防寒的物資,以便來年開春後不誤春。

    而在冬至,各地都會有不同的習俗,在北方冬至一般都要吃餃子。在南方吃湯圓、紅豆糯米飯、喝羊肉湯,花樣繁多。而在年關將近,人們開始醃製臘肉,香腸。不管是怎樣的習俗,都有著一樣的期盼和祝福,那就是渴望健康和對美好生活。

  • 7 # 文史覽天下

    冬至

    ·

    冬至酷冷迎聖誕,

    燈火闌珊夜平安。

    新春將近辭舊歲,

    時光如梭又一年。

    ·

    人逢歲末易惆悵,

    風吹三更尤覺寒。

    月朗星稀發凌亂,

    往事汩汩動心絃!

    ·

    冬至:酷冷待新年,往事動心絃

    又逢年底,又迎聖誕,在嚴寒中辭舊迎新,更是多了份懷舊與惆悵。月朗星稀、夜色燈火下的中央電視塔,像個大紅燈籠一樣懸掛空中,忽明忽暗,給這個清冷的平安夜帶來一絲靈動和溫馨。

    夜幕下的公主墳,車水馬龍,流燈閃爍,高聳著的城鄉貿易中心,流光溢彩,富麗堂皇。當年求學的時候,這裡曾經是常來常往的地方。歲月流逝中,當年環島中的廣場、水景已變成縱橫交錯的交通樞紐;當年年少輕狂的熱血青年也已成為謀定思動的不惑中年。

    記憶中的往事,如同平安夜中的頭髮,被寒風吹亂,被心絃撥動,千頭萬緒,連綿不絕,汩汩而出;而記憶中的青春,則如同平安夜裡的塵埃,被寒風吹散,消失的無影無蹤,一去不返,唯餘嘆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有沒有小時候睡覺在腦子裡構思故事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