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溪水長

    父母在,家在,父母亡,兄弟姐妹如何旁人?這句話是當今社會比較流行的說法。不過,我不認同這個觀點,因為這個觀點有失偏頗,有點一竿子打到一船人的意味。

    在當今社會經濟大潮的洗禮下,確實有些人和自己的兄弟或者姐妹因為金錢或者別的事情搞得很不愉快,但是礙於父母而沒有撕破臉皮,父母不在了就誰也不理誰,甚至老死而不相往來。還有的就是兄弟姐妹之間也沒有什麼矛盾,就是父母不在了以後,互相走動得漸漸少了,不知不覺中親情變淡。這些情況在如今確實存在,但不是主流,因人而異。有的人的父母走得早,哥哥或者姐姐早早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擔,照顧弟弟妹妹長大成人,反過來,弟弟妹妹長大以後對哥哥或姐姐也相當的好。還有人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還是經常聚會,誰有了困難也都會及時伸出援手,就算是不在同一個城市的兄弟姐妹,哪怕離得很遠,也都會互相惦念。前一陣子,網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講述八十多歲的哥哥去另一個城市看望小几歲的妹妹,相聚幾天後,哥哥要回家了,妹妹給哥哥塞了幾百元錢,哭著讓哥哥保重,也許今後見面的機會不多了,著實感人。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經歷不同,人的觀念也不一樣。和每個人的家庭氛圍、與、接受的教育還有人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有的人注重親情,關心家裡的每一個人,就算父母不在了,這份情感也不會隨之消失。而有的人生性涼薄,父母在與不在,他也以自己為中心,對待兄弟姐妹的態度就可想而知了。

    總的來講,這個觀點可能會有人認同,但是希望大家記住血濃於水,成為兄弟姐妹的緣分可能只有這一世。

  • 2 # 半畝方塘不老青山

    父母在,家在,父母亡,兄弟姐妹如旁人?首先這個問題很沉重,也很現實。

    很多家庭都普遍存在這樣一個情況,父母在世的時候,兄弟姐妹相處地都非常的融洽,可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就沒有原來那麼親密了,甚至越走越遠。主要有以下主要原因:

    1、古語云: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子女不管平時在海角天涯,歸途艱難都會回家過年!全家團聚過新年,而核心是,何為家,父母在則為家!父母健在的時候都會回來看父母,父母就是牽著兄弟姐妹的那根線,當線斷了,子女就各奔東西,天各一方,再難相聚在一起。父母就是一個家庭的根基,就像房子一樣,當地基沒了,房子自然而然也就塌了。

    2、當父母離世了,兄弟姐妹自己也成為了各自家庭的主心骨,成為了各自家庭的爸媽了,有的甚至抱上孫子孫女了,需要照顧孫子孫女,時間精力都放在各自的家庭生活上,彼此見面的時間也就少了,雖然還是那麼親,但彼此生活沒有太多的交集了,除了彼此客套的寒暄後,越來越找不到共同的話題,久而久之,兄弟姐妹彼此的關係也就淡了。

    3、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不是每個家庭都和和睦睦的,總有一些家庭,兄弟姐妹之間本來就會存在著一些家庭矛盾,父母在的時候雖然會極力的勸解彼此,畢竟是一家人。而父母離世後就成了兩家人,內心積怨已久會因為一點小事情徹底爆發。兄弟姐妹終歸陌路。

    4、現代社會發展快,以前父母在,大家都在同一屋簷下生活,自然親近。現在不管城市還是農村發展都很快,兄弟姐妹各自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彼此相隔很遠,雖說交通便利,但對於老年人來說,路途顛簸還是很辛苦的,而且孩子們也不放心老人獨自出行。一般只有家裡有大事的時候才能與親人見一面。自然而然的,兄弟姐妹關係就淡了。

    最後,我想說,即使兄弟姐妹如旁人,在心裡總有個聲音會告訴自己,他就是我的兄弟姐妹,是我的至親!我們打斷骨頭還連著筋!這是隔不斷磨不滅的血緣親情!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流傳千年的刻進我們血脈基因的獨特記憶!

  • 3 # 相理衡真X

    父母在,家在,父母去,兄弟姐妹如旁人,有認同嗎?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人,父母去,兄弟姐妹是親戚。只有在婚白事宴往來,平時很少走動。家族也應團結奮鬥,當年提出的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已經成為歷史!團結就是力量,單打獨鬥永遠成不了氣候,雙拳難敵四手,力薄難負重任。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 4 # 語汐姥姥

    如果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有的只有紅白喜事能在一起,其他時間很少了,各有各的生活,不能像之前一樣了,發生在我身邊一個典型的例子,我一個叔家就是這樣的,當時叔叔嬸嬸健在的時候,家裡可熱鬧了!每到週末、節假日家裡歡聲笑語,有時候我也去湊熱鬧,幾個哥哥姐姐拉拉家常,說說自己的工作,說說發生自己身邊的人情往來,聚集父母家裡,很溫暖。

    自從叔叔嬸嬸相繼離開之後,他們家裡在也沒有聽到之前的歡聲笑語,在也沒有聽到哥哥姐姐們之前那樣開心快樂聚在一起了,只有在清明時節或者給叔叔嬸嬸送錢的時候他們回來,其他時間沒有人在回來了,聽姐姐們說父母走了,我們的家就散了,感嘆父母在,家在啊!!!

  • 5 # 蔬玉坊

    父母是一個家庭的大樹,父母健在就是兒女遮風擋雨的避風港,溫暖如山;如果父母不在了,這個大樹就倒了,兒女的天也就塌了,就會各自為自己奔波了。最讓人有感受的就是《紅樓夢》中的賈母了,她在則賈府裡的人心安定無虞,她一亡整個賈府就樹倒猢猻散,淒涼得很。同樣我們現實中的家庭如果大樹倒了,心裡對原家庭的感情就會退減,底下的兒女的感情也會變淡,就會各自為自家了。也有不少的人還是依然選擇與一同成長的兄弟姐妹互幫互助,相互扶持地繼續生活著,不為別的,就為了,除了父母外,兄弟姐妹是這個世上僅有的與自己還流著同樣血脈的人了。

  • 6 # 唱給風聽

    我認為父母在,家在,父母亡,兄弟姐妹如親戚。

    第一個觀點: 父母在,家就在。單位一位近60歲的男同事,母親去世喪事處理完後上班好一陣兒,一說到母親去世就滿含熱淚,嗚嗚地說“媽沒了家就沒了”。

    一位好姐妹,也是同事,母親去世好長時間,只要別人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動作流露出和“母親”二字沾邊,不管是和她的母親還是和人家的母親沾邊,都要哇哇大哭一場,有時一天哭好幾場,有時十天半月哭一場。

    當時,我就想:媽媽在的地方就是家,母親就是家裡的天,兒子和女兒一樣,精神支柱就是父母。

    第二個觀點: 父母去世後,兄弟姐妹如親戚。父母去世後,兄弟姐妹之間就是過年過節的聚一聚,清明、寒食和祭日一起燒個紙,其它時間就是各過各的日子。關係好的會在子女結婚、找工作、買房子等大事上幫忙。關係一般的買房去貸款,也不向兄弟姐妹張口。這就是一種親戚親系,當然會比表親戚要緊密和親近。

    兄弟姐妹如旁人的現象也有,但那是個別情況,如城市中因為房產鬧了意見,農村裡因為贍養老人起了糾紛 ,處成“旁人”或“仇人”的關係也是有的,那是極個別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 7 # 浮世洞察

    父母在家在,父母亡,兄弟姐妹形同旁人

    這話是事實的部分反映,但也有表述過當的成分。

    家庭只有一個核心,通常是夫妻為中心樞紐,上連父母下連子女,旁連內親外戚!

    當兄弟姐妹們也成家立室,有了各自的小家庭,原有的家庭變成了大家庭,這時兩個核心同時並存,而且,大家庭的核心地位被小家庭所削弱,這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兄弟姐妹還能維持一家親的關係!

    但誰都知道,父母終有一天將離去,大家庭是個共有的家庭,也終將有一天會解散,自己的家庭才是自己的核心。

    人的專注力容量很有限,焦點也只有一個,感情聚焦給了這個就不能給那個,是此消彼長的。

    兄弟姐妹隨著父母的去世,都以各自的家庭為核心,這是人之常情,但也不至於如同旁人!

  • 8 # 未晝時的超級粉絲

    一位真正有大格局的人,視天下人為知己,況且,骨肉親情?

    劉皇叔窮困潦倒,落魄至賣草鞋為計,而:桃園結關張,茅廬訪臥龍,拒擁益州,三讓徐州,奔夏口不棄新野父老等,仁義佈滿天下後,終成大器,三分漢家。

    曹阿滿耍奸使詐,殺恩公全家反揚言善,父子同妻且樂在其中,犬咬犬咬還自鳴才高,濫殺無辜假說夢遊等,潑皮小人,機關算盡,最後笑柄千秋,落得個奸人的代表。

    兄弟姐妹都不待見的人,能對旁人真心好,我不相信!

  • 9 # 虎圖的愛

    這話我不認同。

    當今社會是重視孝道的社會。一個家庭更是如此。

    父母是家庭的主心骨,在家庭的地位是受人尊敬的。如何培養好的家風,父母很重要。

    一個有教養的人,他的家庭必然相親相愛。既便將來父母離去,兄弟姐妹也照樣關係融洽,甚至走得更近。

    至於兄弟姐妹形若旁人,不能說沒有,很少。

  • 10 # 我是好老譚

    這話有一定道理,也比較現實,但不能一概而論,也不是絕對的。當今社會,金錢至上,人情淡化,感情淡化,有錢就有緣,沒錢你就靠一邊。正如人們所說:爹是房,娘是家。爹走房子塌,娘走沒有家。親人變親戚,心痛像心扎。本來兄弟姐妹骨肉親,打斷骨頭連著筋,一旦爹孃不在,各顧各,來往交往少,有的嫌貧愛富,甚至忘恩負義,喪盡天良,六親不讓,血濃於水成瞎話,不如一般鄰居朋友。有的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親如一家,互相照顧,親情融洽。

  • 11 # 不遲道幸福

    不認同,不至於如旁人

    父母在時,過年過節還能聚在一起

    父母走了兄弟姐妹們都在為各自的生活怒力,因為生活壓力大,上有老,下有小的,相聚的機會可能少了

    可能只有,六七十歲了,不出門打工了,才會有多一些時間再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農村老人越老越少,城市老年人越來越多,這是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