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意象說

    一、捧殺

    現在提倡的鼓勵教育,理念就是多誇獎少批評,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誤的時候,家長不責怪,不打罵,而是從其他好的方面進行鼓勵,從而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往往在實踐中,家長由於寵溺孩子,往往把鼓勵把鼓勵變成了不當激勵,進行形成捧殺。先來說個“韓信慣娃”的故事,看看危害!

    楚漢相爭時,韓信落荒而逃,路遇大樹而歇,忽降一陣雨,澆在韓信臉上嘴角,溼乎乎、熱乎乎、鹹乎乎。抬頭望,樹上一個小孩,邊衝他撒尿且不懷好意地衝著他笑。韓信不怒反笑:“好孩子,尿得好,尿得好,我正跑的熱得不行,渴得厲害,你這一泡尿下來,既給我澆了涼又給我解了渴,實在是好極了,這幾個銅錢賞給你。”小孩爬下來,拿了錢,心裡美滋滋的。韓信又說:“一會兒後面有個大官來,比我有錢,你再尿他,給他解涼解渴,他會給你更多的錢。”小孩受了贊、得了,信以為真。後,項羽趕到樹下,也在樹下乘涼,剛剛站定,冷不防就劈頭蓋臉迎來一頭尿。項羽抬頭檢視,頓時怒火萬丈。他舉起大刀,一刀將那個孩子捅下樹來,然後,提著孩子的兩條腿將將其撕成兩半……

    孩子雖心智還不成熟,但其對周圍的環境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有一些是對的,有一些是錯誤的,大部分還是片面的認識)。如果過於溺愛,凡事不分好壞、不論對錯,一味地去用語言或玩具等“賄賂”、表揚、讚美,特別是有爺爺、奶奶、外爺、外公(隔輩親)在場,特別是有一些調皮搗蛋、破壞公共秩序、譁眾取寵等不良行為,仍不嚴厲及時制止,那麼可以肯定的這絕對是“熊孩子”養成計劃。

    鼓勵,捧的是透過努力付出並取得的成績,捧的是後天努力、良好習慣、禮貌品格、道德素養, 引導其逐漸形成良好的價值觀、擁有責任感。從結果上選擇:一是取得一定的成績時鼓勵,先予以高度的肯定(真誠),再建立一個場境,一般是對比別人家的孩子(我經常虛擬同事的孩子,有好有壞),裝做漠不經心的樣子說,那個孩子好像在某方面如何做的(符合情境需要),好多人說他做的好,你想想他做的那樣是不是真的更好,咱們能不能做的比他還要好一些,引導其去掉某些瑕疵,達到激勵的目標;二是犯錯誤或受到挫折時鼓勵(這個時期孩子會更加敏感細膩),幫助其發現問題根源,可透過講一個類似的故事,引導分析問題(切忌被藉口搪塞),假設如果解除問題,這個事情的結局會怎麼樣,結局好了自然有成就感,引導他認清錯誤,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落實行動的自覺性。

    二、棒殺

    隨著整體社會認知的進步,現在“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家庭硬暴力越來越少了,但是言語軟暴力卻越來越多,然而言語的軟暴力比棍棒的硬暴力更加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現代的棒殺,危害程度最大的莫過於言語的挖苦、諷刺、嘲弄,正所謂“惡語傷人六月寒”,字字誅心比千刀萬剮更毒辣。

    孩子的敬畏之心還是要有的,特別是在上原則性、道德上、公序良俗方面,沒有商量的餘地。比如說在低齡段的孩子,往往會把別的小朋友的文具、玩具(他喜歡的)拿回家,還會撒謊:別人送的、自己撿的。遇上倔強一些的孩子,他並不承認錯誤。我兒子在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幾天每天都會拿一個各種奇形怪異的橡皮(家裡沒有給他買的)回家,基本可以肯定是拿的別的小朋友的。在一個晚上,我拿著他拿回家的那些橡皮,單獨把他叫到一個房間,嚴肅(必須嚴肅)地盤問他,他不承認偷的,還有各種狡辯,我給他解釋的理由,發現他解釋的邏輯上有一個錯誤時,屁股上就是狠狠的一巴掌,繼續讓他解釋(小孩子知道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從他內心是不會承認的,會找各種藉口理由),編了半個小時的理由,捱了幾十個巴掌後,終於承認了自己在沒有告知別人的情況下拿的橡皮(脆弱的自尊不允許他承認自己是偷),我也不說他是“偷”,首先告知他“不告自取”是不對的,今天是個分界點,如果以後還是這樣,你的行為就是偷,你接受別人叫你“小偷”嗎?孩子保證以後不會這樣了,我說我可以幫你保密,但你必須將這些東西送還別的小朋友。再告訴他以後遇到喜歡的東西應該怎麼怎麼做。從此,沒有發現兒子有小偷小摸的行為。

    批評教育,絕對不能在眾人特別是孩子的同齡人面前,孩子的自尊是脆弱且敏感,給他造成的心理負擔比成年人要重得多。

    批評教育,不可挖苦、諷刺、嘲弄,不可誅其心,不可奪其志,不可挫其銳,否則會使他封閉內心、失去信心、適應能力差,養成一些諸如冷漠、厭惡、反感、自悲、膽小等不良性格,在青春期會爆發極端逆反心理。

    在孩子(低齡段)的教育中,無是“引”與“禁”,“引”用“捧”,“禁”用“棒”(這裡指批評),但事不可過,結合孩子本身特徵,掌握分寸,才能培養一個人格健全、品德良好、全面發展的優秀孩子!

  • 2 # 陳老師愛數學

    我班裡有個孩子讀一年級了,他奶奶送過來說:“不知道我們家孩子能適應一年級的生活吧?一直到現在吃飯還得喂。”我覺得很無語,孩子上一年級怎麼也得7-8歲了,吃飯還要喂,那生活方面更不用說了,果然,這孩子每次上課都是把自己桌子上鋪的滿滿的,什麼都有,書包亂扔。每次都是他周圍垃圾最多。還有一個孩子經常耍脾氣,上課到處跑,一有不順心的事坐到地上就大哭,覺得什麼事都要依他,他媽媽還覺得都是自己的問題,孩子沒有問題。上面的兩個情況,我覺得是我見到過的失敗的教育。

  • 3 # 芳華校園

    看到題主的這種無奈,就知道老師教育的難處了。

    孩子是家長自己生的,自己都感覺對孩子教育束手無策,這不是家庭教育的悲哀嗎?

    孩子一放假,孩子的教育就又迴歸到了家庭。家長每天都面對孩子,特別是孩子寫作業,家長更是頭疼不已。有些孩子寫作業格外不用心,必須用家長看著。寫作業時東張西望,家長一不留神,孩子就玩上手機了,看上電視了。歸根到底是孩子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好多孩子不願意學習,對學習沒有興趣。平時回家撒謊,總是在說老師沒留作業。或者自己的作業已經在學校寫完了。目的就是為了逃避寫作業。

    其實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也是先於學校教育的。孩子好多不良習慣的養成都是在家庭當中形成的。比如父母經常打麻將,沒有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導致孩子無心學習,長期以往,不良習慣便得以養成。還有的家長視孩子如掌上明珠,盲目相信簡單鼓勵的作用,一味的對孩子進行表揚,導致孩子聽不進去老師的批評教育,或者沒有勇敢面對挫折的勇氣。還有的家長,對待孩子簡單粗暴,非打即罵,孩子逆反心理特別強,家長的話,孩子並沒有聽。家長面對孩子的不良品質,並沒有反思自己的教育過錯,只是束手無策,或怨天尤人。

    所以,反思自己的教育,改正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失誤之處,也許是挽救孩子的最好辦法。如果真如此,也許過些時日,面對孩子就不必嘆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應該如何尋找專業的全網營銷外包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