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之育之

    分崩離析。

    各奔東西。

    已變成奧地利,匈牙利等諸中小國家。

    全沒了當時的威風。

    故,蒼海桑田,世事難料。

    中國重新掘起。

    #凌遠長著#

  • 2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大奧匈帝國已經滅亡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就已經分崩離析了,所以,現代的地圖上肯定是找不到奧匈帝國的。

    奧匈帝國是個Continental的大國,同時也是個軍事強國,它的軍工產業名冠歐洲,但在政治體制上,奧匈帝國是個畸形的“共主聯邦”,或者說叫“二元君主國”。即雖名為一個國家,但實際有兩套班子,一個國王同時繼承著兩個國家。

    這從它那長長的名字“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就能看出來,它的主體是一分為二的,其中奧地利王國所統治的“內萊塔尼亞地區”,即“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包含了奧地利、西里西亞、布科維納、波西米亞、加利西亞、達爾馬提亞、卡尼鄂拉、卡林西亞、薩爾茨堡、施蒂利亞、摩拉維亞、蒂羅爾和前阿爾卑斯、濱海省等地區。

    而以及匈牙利為代表的“外萊塔尼亞地區”則稱為“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包含了捷克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特蘭西瓦尼亞、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等地區。

    “王冠領地”與“皇室領地”以萊塔河為界,西邊是“內萊塔尼亞”,東邊是“外萊塔尼亞”。

    這種分界形式其實體現了奧匈帝國內部的結構混亂,共主聯邦制雖然將國家以一個皇帝的名義糅合了起來,卻並沒有徹底解決內部的制度問題,例如匈牙利人佔據了更多的特權,而本該作為統治者的奧地利人卻不斷被矮化與侵犯。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會財富增長了,國家軍備也更強大了,但社會民族矛盾也日益激化。

    在民族構成上,奧匈帝國也是歐洲少有的多民族國家,與其它單一民族國家不一樣,奧匈帝國各民族成分都不算太多,即便主體民族日耳曼人,也只佔24%,他們也並不集中在內萊塔尼亞。

    此外,佔比第二的匈牙利人有20%,再就是捷克人13%,波蘭人10%,烏克蘭人8%,羅馬尼亞人6%,克羅埃西亞人5%,斯洛伐克人4%,塞爾維亞人4%,斯洛維尼亞人3%,義大利人3%,這種構成註定了奧匈帝國民族問題具備相當的複雜性,因為誰都奈何不了誰,國家的核心統治力一下降,各民族的騷動就此起彼伏。

    內外兩個萊塔尼亞地區的紛爭幾乎貫穿了奧匈帝國的歷史,雙方不斷在官方語言、稅率、政府特權、徵兵、駐軍等問題上互相沖突。問題是嘴炮打了無數,激化矛盾的事兒也做了無數,雙方卻始終沒有形成些微的共識和讓步。

    就拿軍隊的武器裝備來說,內外萊塔尼亞幾乎將對方當敵人一樣看待,奧地利的斯太爾搞9mm*23mm的手槍彈標準,匈牙利就鼓搗捷克斯柯達搞7.65*17mm口徑。就普通步槍彈都受到荼毒,一款機關槍,居然分別有8mm曼利夏彈、7.92mm毛瑟彈、6.5mm彈、7.62mm彈等多種口徑,實在是令人無語。

    外交上也同樣搞笑,維也納方面和布達佩斯方面擁有兩套外交班子,可進行兩種不同方向的外交活動,明明是一個國家,但他們居然可以在外交上自己反對自己。所以奧地利方面長期以來與德華人是親密得如同兄弟,甚至單方面結盟,而與匈牙利這同一個國家的地區卻長期鬧矛盾,搞得如同敵人一般。

    其它民族的矛盾比維也納和布達佩斯之間的矛盾還麻煩,至少奧地利與匈牙利還能打嘴炮,但其它少數民族可就從來不客氣,比如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就一直向匈牙利的統治權發起挑戰,不斷希望獲得和擴大“自治權”,同時削弱匈牙利人的統治地位。奧地利方面更不好過,波蘭、烏克蘭、斯洛維尼亞等幾乎每一個民族都在試圖從虛弱的奧地利身上找肉吃。

    在這種情形下,帝國的毀滅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事,奧匈帝國末年的歷史有點像中國的清王朝,王室衰敗、國家政治混亂,各地權臣大帥們不聽調也不聽宣,臺下還有亂七八糟的各方勢力蠢蠢欲動。更悲慘的是,外國勢力找上了他們,奧匈帝國政治的混亂令這個東歐的超級大國變成了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的角逐場,英法德紛紛都將手爪伸進了這個國家。

    偏偏奧匈帝國的王室也出了問題,帝國皇太子魯道夫於1889年1月30日與情人瑪麗一同吞槍自殺。這件事被列為奧匈帝國的宮廷謎案之一,一般認為魯道夫是因為婚姻壓力導致精神失常而自殺,但他寫給妹妹的一封信中卻稱:“我是違心的辭別人世的”,有種說法表示魯道夫抗父成癮,不僅到處寫文章攻擊弗朗茨·約瑟夫一世,還答應匈牙利人帶頭起兵造反,讓奧匈分治。

    正是因為如此,奧匈帝國中的塞爾維亞人產生了激烈的民族情緒,隨著衝突的日漸升級,德奧決定在波黑進行聯合軍演,但這個節骨眼上,19歲的貝爾格萊德青年普林西普在斐迪南大公出巡波黑時刺殺了他和索菲亞王妃。

    這件事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隨後奧匈帝國怒火熊熊的要吞併塞爾維亞,隨後兩國斷交開戰,德國加入了奧匈帝國一方,而俄國則宣佈幫助塞爾維亞,最後俄、法、英、土、日都各自找了個理由加入了戰爭,不過塞爾維亞依然被奧匈帝國吞了。

    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的表現並不算好,尤其是在俄國的布魯西洛夫攻勢中,奧匈帝國大敗虧輸,俄軍以傷亡50萬人的代價,幹掉了奧匈帝國150萬人,僅生俘的就有40萬之眾,連帶著德國同盟也損失了35萬人,此戰成為人類史上最慘重的戰役,直接影響到一戰的歷史走向。之後沙俄覆滅回家鬧革命,德國急匆匆的開始佈局凡爾登之戰,奧匈帝國則乾脆一蹶不振。

    覺得前途無望的弗朗茨·約瑟夫一世這時候又出了昏招,他跑去與協約國秘密議和,結果協約國根本不予理會,還造成了事情的敗露。威望一落千丈的國王又想將國家改組成多聯邦制度,可早就磨刀霍霍的各民族王國正等著這一天呢,很快他們就在美英等列強的支援和慫恿下分裂成了很多個小國。

    奧地利當時一度想與德國合併,反正哈布斯堡王朝也完了,這樣便能完成當年普魯士所期望的“大德意志統一”,但兩個戰敗國怎麼可能做的了自己的主?列強們很快透過條約禁止了他們的合併。

    之後的時間,匈牙利組建了一個攝政王當政的王國;捷克與斯洛伐克合併,成為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塞爾維亞則與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合併,組成了南斯拉夫王國。

    總而言之,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漸漸分崩離析,化成了現在東歐範圍內大量我們名字耳熟的小國,連被瓜分多年滅國的波蘭都在此時復國成功,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的東歐幾乎等於過去的奧匈帝國領地。

  • 3 # 皓瀚軒話歷史

    所謂“奧匈帝國”,實質上是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對於現代民族主義興起的一種無奈的讓步而已。在中世紀,民族感不強的時代中,哈布斯堡皇室統治著一大堆領地,從萊茵河畔直到西烏克蘭,皇室用一大串諸如“國王,親王,大公,公爵,伯爵”等領主稱號,統轄這片廣袤的土地,和土地上居住著的民族各異的臣民們。這種中世紀的統治結構,甚至在17世紀就已經不合時宜了,法、英、普等單一民族君主國的興起,和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拿破崙戰爭期間,皇室失去了一直裝點門面的神聖羅馬帝國皇位,不得不改稱奧地利皇帝,然而,到了19世紀60年代,連奧地利帝國也要維持不下去了,隨著帝國在義大利對法國和在波希米亞對普魯士的接連兩次戰敗,一度被壓制的民族解放運動又再度洶湧澎湃起來,皇室為了拉攏自特蕾莎女皇時代就一直效忠皇室的匈牙利貴族,不得不於1867年授予匈牙利自治權,這就是所謂“奧匈二元制君主國”的由來,簡稱“奧匈帝國”,其正式全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聖斯蒂芬的王冠領地”,這依然是一箇中世紀與近代的混合體系,所以,筆者倒是認為,所謂“二元君主國”,雖然一般而言,是指奧,匈兩個地理部分而構成共主聯盟的地理和行政上的意義,然而從深層次來說,更是對奧匈帝國這種中世紀政治結構和現代政治結構的混合情況的極為契合地描述。

    博物館展出的奧匈帝國軍官的制服。

    薩多瓦會戰

    實質上,隨著薩多瓦會戰的戰敗,帝國恢復在德意志區域的影響力的希望化為泡影之後,帝國開始努力向東南巴爾幹方面擴充套件影響力,企圖攫取土耳其退出東歐後的留下的以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前土耳其佔領地區,這就使得帝國和其幾個世紀以來的親密盟友,以斯拉夫人保護者和老大哥自詡的俄國反目成仇,不得不把自己綁到德國的戰車上,來對抗強大的沙皇。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展開,帝國在19世紀的最後30年中出現了迴光返照,以致到了戰前,帝國居然依靠著廣闊的領土(歐洲第二),龐大的人口(5200萬,歐洲第三)和不弱的工業實力(特別是軍事工業),顯得似乎還是歐洲乃至世界列強之一。正是這種幻覺,還有對德國保證的堅信,使帝國毫不猶豫地投入到戰爭中,然後被戰爭擊得粉碎。

    這一帝國從建立伊始就困擾於國內的民族糾紛和民族矛盾。奧匈帝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君主國,儘管對於境內其他少數民族來說,匈牙利人在君主國內的地位僅次於德意志人和奧地利人,但匈牙利人要求獨立的願望卻最強烈,這種情緒影響了其他民族,導致帝國內部民族起義此起彼伏,並最終爆發了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奧匈帝國在薩拉熱窩舉行軍事演習,把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作為假想敵,激起塞爾維亞人民的不滿;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費迪南公爵夫婦在薩市大街上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刺死,奧匈帝國藉此向塞爾維亞宣戰,以德、奧、意“同盟國”為一方和以英、法、俄為另一方——“協約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軍作戰失利,境內各民族紛紛獨立,導致帝國崩潰;

    1918年11月11日,年輕的卡爾皇帝在帝國夏宮美泉宮的“中國廳”內宣佈退位,從而結束了綿延7個世紀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統治。翌日,奧地利臨時國民議會宣佈奧地利共和國誕生,這就是奧地利第一共和國。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之一,奧地利被剝奪了所屬的非德語地區,在那裡建立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三個獨立的國家,還有一部分加入了獨立的波蘭,同時,奧地利還失去了講德語的南蒂羅爾,這一地區後來被劃歸義大利;第一共和國時代的奧地利從一個世界大帝國變成了中歐的一個小國,面臨著無法解決的困難,奧地利與周邊國家的邊界被封鎖,原料的進口和工業品的出口受到這些國家關稅壁壘的阻礙,經濟處於癱瘓狀態;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國內政治動亂幾乎導致內戰,奧地利轉向德國求援助,為納粹德國兼併奧地利提供了藉口。1938年3月11日,德國法西斯以“維護奧地利秩序”為名,派兵進佔奧地利,奧地利變成了德國的一個省,從地圖上消失了17年之久;一年半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後,3月11日成為奧地利的國恥紀念日,每年這一天,奧地利各界都舉行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以提醒人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者榮耀和英雄聯盟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