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航解說老子
-
2 # 施景潤
常言道“道之其形,百家爭鳴”;有人認為道德經中的有、無是指所有事物的形與象的體現,一般認為能見或聽到就是有,反之就是無;其實就是人意識的兩個方面。而事物本質是無形的,並不是沒看到就等於沒有;道德經中有與無體現其辯證的道家思想,也就是道德經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予示著空談是無,實踐是有;這就是遵循事物發展規律,有與無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從老子眼中觀宇宙:“一切有的表象都是來源於虛無縹緲的宇宙能量”而已
-
3 # 高山書畫
王弼根本不需要知不知道老子的無有的意義,王弼自己的解讀才是老子無有的意義之一。老子自己都說“道可道非常道”,問老子無有的意義,老子有說意義是什麼嗎?王弼有自己的觀點,而且我們現代人也一樣,讀書看原著,不吃別人咀嚼過的飯。
-
4 # 古渠1023
迄今為止,對道德經的理解無人能出其右。僅舉一例,芻狗,王弼解釋為草和狗。現在幾乎所有解老的大師們都解為古時祭品,有誰能查出春秋時有用草紮成狗當祭品的證據?其來源只是莊子天運篇的並非莊子說的一句話,而且主流認識皆以莊子外篇是後人所寫。道德經千千釋,孰是孰非,見仁見智。
有和無是相對的,它們無法脫離彼此而單獨存在。也就是說,沒有絕對的“有”,也沒用絕對的“無”。如果我把做成房子的水泥、磚、玻璃定義為有,那麼房子裡的空間就成為了無,儘管這個被定義為“無”的空間裡依然存在空氣。雖然有空氣,但是相對於組成房子的固體物質,我們還是可以將這個含有空氣的空間定義為無的。同樣,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這樣使用“有”和“無”的概念。例如,某個人說他自己一無所有。這樣說的人實際上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否則他早就無法維持自己的生存了,那是在表達這個人沒有他想擁有的東西。在這裡,“無”同樣也相對於“有”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