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神馬鼕鼕

    對於在西雙版納長大的我,最有發言權。潑,潑水節肯定不是城市的特權,農村也過潑水節的,只是沒有城市熱鬧,農村只是形式化的過。

    潑水節,亦稱“浴佛節”(桑康比邁),布朗族稱“桑康節”,除了傣族,還有 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

    潑水節期間,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大家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

    節日前,村寨中的家家戶戶便開始緊張繁忙的籌辦。住宅的門框、窗戶、牆壁等地方都貼上花花綠綠的剪紙,內容多為吉祥的孔雀、大象、麒麟、獅子、馬鹿、游魚、草木、花卉,以及佛塔、寺廟、涼亭、房屋與一些幾何圖形。婦女們忙著舂糯米,做‘毫咯索”、“彩色飯”等美食佳餚。“毫咯索”,傣語,即指一種糯米粑粑,為潑水節必備食品。“咯索”,是當地稱為“甑子木”的一種樹開的花。製作“毫咯索”用碾細的糯米粉,加上舂細的“咯索”及紅糖,然後拿芭蕉葉包成許多小包,放進甑內蒸熟即可食用。“彩色飯”,亦為重要節日食品,它分為“紅飯”與“黃飯”兩種。“黃飯”是將糯米浸泡在一種黃色香花“洛粉”水裡,淘出後裝在甑中蒸成,色成桔黃,味道香甜。“紅飯”是用“咯索”籽榨出的汁液拌合糯米,入甑蒸成,呈豔紅,味香適口。小孩子們為了節日裡能痛痛快快地潑水戲鬧,則紛紛砍竹製作水槍。節日清晨,男女老少均沐浴更衣,到寨中的寺廟裡去趕“擺”拜佛。傣族信奉小乘佛教,一般是每寨沒一佛寺。寺僧日常由信徒送飯供奉,逢年過節則由村寨舉行“賧”佛集會,即所謂趕“擺”。這種佈施活動以金錢、金銀首飾為主,也有日常食品、鮮花等。一般習俗,所賧“金錢”三三制分配,佛爺一份,“波佔”(專職經師)與大小和尚一份,當權頭人二份。節日拜佛要舉行“堆沙”與“滴水”儀式。人們在一張竹篾桌上擺放精美的飯菜及煙、蠟條等供品,抬人佛寺向祖先獻祭。各家的青年男女從河邊用小籮抬來沙子,在寺院中堆起三五座三四尺高的寶塔形沙堆,塔尖上插幾根纏著彩紙的竹枝。而後,大家圍塔而坐,凝神諦聽佛爺誦經。佛爺在唸誦祈禱經文的開始與結束時,都將陶瓷罐裡的淨水灑澆一點,以示虔敬誠心,神明可鑑。按俗信觀念,認為只有透過滴水,祖先亡靈才能看見獻祭的供品,得以享用。中午,全村寨的婦女每人挑一桶清水潑到佛像身上,為佛“洗塵”。接下去,大家便開始互相潑水,以求消災除病。這時,男女老少拿瓢用碗,或者乾脆端盆提桶,歡鬧追逐,你潑我灑,水花飛濺,水流成河。大街小巷,河邊井畔,處處都有“水戰”的場面。不論是否相識,個個全都喜笑顏開地潑得渾身上下水滴淋淋。據認為,潑水是向對方祝福清潔、平安,可以洗去一年的汙穢之氣。所以,被潑的水越多,福氣就越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一家加盟小店應該如何選址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