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咲冬

    傳統藝術獲得生命力,必需要有商業化的模式來運作。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娛樂模式的變化,傳統藝術要獲得新的生命力真的太難了。

  • 2 # dggg525楊軍科

    傳統藝術蕕得生命力,必需要有商業化的模式來運作。隨著時代的變化,娛樂模式的的變化,傳統藝術要獲得的新生命力真得太難了。

  • 3 # 孟特芳丹的回憶

    藝術來源於生活,民間藝術來源於生活勞動。“一語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萬兵”,這是蒼南布袋戲最為形象的寫照。流傳於蒼南閩南方言區的單檔布袋木偶戲,是一種獨特的民間戲曲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個人挑著走的小戲臺,內坐一個藝人,操縱數十個小木偶,手、腳、嘴巴並用,便能熱熱鬧鬧演出一臺戲。是典型的民間藝術瑰寶,應該發揚光大,可喜的是蒼南布袋戲有很多民間傳承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大力傳承保護,相信在這個百花齊放的時代,蒼南布袋戲會綻放出更加耀眼的花蕾。

  • 4 # 設計小董

    說實話,中國很多老的文化都斷了傳承,時代在進步,當你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你就會漸漸的被淘汰,最後退出歷史的舞臺。

    閩南布袋戲以漳州布袋木偶戲出名,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曆史了,現今除了去當地旅遊的一些人,由於想了解當地的一些特色文化,會去觀看演出,其他應該很少有人看了,演出者也大多數是一些老人,文化可能要出現斷層了,前景堪憂。

    讓年輕人喜愛並從事這個行業,是一個方面,當地可以出臺些鼓勵的政策,吸引年輕人進來。另外布袋戲本身也可以嘗試改革,故事改革,人物改革,不要總是一些舊人物,老故事,看多了就是去新意了。還有就是商業化是一天道路,我假設,是不是可以把他變成一種玩具,類似於小孩子角色扮演那種的,相信很多小孩子應該會喜歡,在小孩子玩的時候,知道了他是布袋戲,這也是一種傳承和發展。希望對你有幫助。

  • 5 # 泓厓子兮

    閩南布袋戲,蠻好玩的,我小時候自己也玩過,有木頭,還塗上顏料,嘴眼鼻真是有板有眼,用手帕食指穿插進木頭裡姆指與中指在手帕裡張開就是左右手,角色不同用不同的木頭,左右手可以同時弄,一個人可以演2個角色,幾個玩伴湊一起,有鑼有鼓,一臺戲就開鑼啦,哈哈,現在還真忘了,那幾個布袋戲人偶木頭哪裡來的,那幾個小鑼小鼓哪來的,誰給的,還真忘了,記得特喜歡演鄭成功,一上臺,雙指一擺,一張,一亮相就一句:"本帥鄭成功…",還演過薛仁貴,一句臺詞記憶猶新:“我名叫做薛仁貴,能吃能放屁",哈哈,閩南語“貴“與“屁“是壓韻的,每說這句臺詞幾個兒時玩伴就哈哈哈大笑…

    這些都是兒時記憶,真的非常有意思,也不知當時哪來那麼多的故事情節,可能我家附近有個戲班吧,天天聽他們吹拉彈唱,耳孺目染的緣故吧,而這段最有意思玩布袋戲的時光應該在4、5歲到8、9歲之間。當時村裡真正的布袋戲,戲偶穿的戲裝倒是很漂亮,就是真人戲裝的縮小版,我們那帶大班戲叫高甲戲(泉州叫高甲戲或泉州梨園戲,廈漳叫歌仔戲),這幾種地方戲至今還是能延續下來,主要是閩南這帶有好多的佛生日以及很多傳統節日是必須請戲班演戲的,這也是閩南高甲戲或歌仔戲能延續至今的重要原因,而市袋戲在一些重要場合也是必須的,但後來慢慢淡化了。總之,布袋戲與戲班是一脈相承的,好多劇目幾乎是通用的,唱腔基本上就是高甲戲,頂多加點嗲聲嗲氣的一些布袋戲的腔音腔調,感覺比戲班更誇張更自由更戲劇甚至更滑稽或更有張弛。

    其實,布袋戲非常適合兒童,應該在3到7歲之間觀看、娛樂、寓教及藝術教育甚至自學自唱自演,我小時候就這個年齡段特喜歡。現在看,布袋戲就象是戲劇裡玩具藝術,非常適合這個年紀的小朋友,而如果把藝術舞臺、燈光、音響、舞美、劇本、戲裝等等,結合當下科技技術,布袋戲一定會重新煥發並吸引更多的小觀眾、老觀眾及青年觀眾。

    因為布袋戲比傳統戲班更容易推廣,畢竟幾平米就能完整呈現舞臺加三五個人就是一個劇場,而且劇本、唱腔等完全釆用傳統地方龍,關鍵在對白、唱腔、唱法等更自由更誇張更富戲劇性,如果借用現代科技及結合現代影視手段與表現手法,甚至可以結合一些技術如虛擬技術等,不僅能老戲新生,而且傳統卻前沿,在新時代必能創出一個布袋戲的新天地的。

    非常期待新時代新布袋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最古老的寺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