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剛剛講過

    大家現在所熟悉並使用的簡化字的確是在上世紀初開始並在新中國建國後在短時間裡確定並推廣開來的。但是,對於漢字的簡化,它絕對不是一個新生事物,也並非如許多人說的是一種“文化大躍進”,甚至是所謂被批判為“違背中華文化的傳承”。

    漢字簡化,其實正是漢字正常發展歷程中的必然方向與必經之路。

    關於漢字,它有著非常清晰並悠久的誕生、完善、演變、規範並日趨簡化的發展歷程。大家都知道,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甲骨文就是在最原始的象形文字的基礎上,開始引入象徵、會意的方法,對漢字開始進行了第一輪的簡化。經過之後是金文,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漸漸形成了具有各自特徵的文字。而隨著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秦國的小篆開始成為統一的漢字主體。此時的秦篆顯然已經完成了對金文的簡化。

    小篆雖然統一了字形,成為了全國書寫的標準,但筆畫依舊還是顯得複雜,非常不利於識別學習及書寫。晉書就記載“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書難成,即令隸人(筆吏)佐書,曰隸書……隸書者,篆之捷也。”於是更方便的隸書就成為了書寫簡便的公文字型。而小篆到隸書,這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漢字的大規模簡化,這一次所簡化的筆劃與字形程度,絲毫不亞於現代的簡化方案。而再從隸書開始再進一步簡化成的楷書,也就從此成為了漢字的標準。

    但是由於文字一直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視為駕馭民眾的工具,因此從他們來看,漢字根本沒有簡化的必要,他們本質上希望漢字保持更復雜、也更神秘的形象。所以,這之後的漢字簡化,一直只能在民間發展。到了南北朝時,在常用的楷體漢字中,就開始出現了一部分比正字筆畫少得多的俗字,那時開始就被叫做簡體字了。它們往往會出現在之後演變成的行書與草書的書法作品中。事實上,在當前所實行的簡化字型中,有大量的簡化字形都是從行書與草書裡借鑑出來的。

    漢字需要進一步被簡化的呼聲正是在五四運動前後,處於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進入中國並嚴重影響中國文化。在學習西方思潮的過程中,有人認為漢字過於複雜繁瑣,理應放棄改用西式字母文字,而有的人卻認為漢字的傳統依然優秀,對於複雜不易學用的問題,完全可以透過簡化改造來解決。

    於是,包括錢玄同、胡適等當時的文學大家,都紛紛提出了漢字簡化的建議與部分方案。在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但在1936年又頒令收回。在退守臺灣後推行過幾次簡化均未成功。而新中國成立之後,漢字簡化的工作被正式提出並積極籌備,並於1955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推出了《第一批簡化字表》。從現在來看,這次的簡化所經歷的時間久。參與的專家多,也相關規範與成熟,其實是總結並彙集了一千多年來漢字簡化的總成就。

    所以,綜合說來,對於本文所迴應的問題來說,漢字的簡化,既不能說成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創新,因為它是中華文化本身就在不斷前進與完善的過程,更不能說成是背棄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它事實上正是在體現著中華文化、不斷推陳出新、不斷自我發展變化的特別魅力!

  • 2 # 閒看秋風999

    不光是漢字或者漢語,所謂世界通用語言的英語,同樣有一個由繁到簡的過程。

    當然,簡化漢字但推廣在中國大陸有很多爭議。不過有爭議是好事,理不辯不明,鼓不敲不響。 漢字簡化包括兩個方面: 是簡化漢字的筆畫,如把“儀”簡化為“儀”,“書”簡化為“書”。

    第二是精簡漢字的數目,在異體字裡選定一個,剩下的廢棄,比如在“勤、懃”裡選用“勤”,不用“懃”。

    贊同者認為簡化漢字等同於秦始皇“形同文”,是漢字從甲骨,金文(鐘鼎文),大篆,小篆, 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整個過程的延續。換句話說,上述過程就是一個漢字簡化過程。不必求全責備,更不用吹毛求疵。

    而反對者認為簡化漢字在很大程度上把偏旁、部首的這些重要功能消減了。而且還舉了一個例子,如“頭”。 頭,本來由表音的“豆”和表意的“頁”組成。一切以“豆”為音符的字讀都讀“豆”;一切以“頁”為意符的字都與頭面有關係,比如“頸,項”。這樣,看到這兩個字根,就能猜出字的讀音和所指。而簡化的“頭”字,從字面上,我們既看不明它的讀音,更看不出它意思所指。

    其次,簡化漢字甚至把很多偏旁、部首都改了樣,使他們完全失去了提示字意的功能。比如,簡化的“車,就不會令人聯想起車子的原形(車);簡化的言字邊也看不出與口舌的關係,如“說”。

    其實,文字系統不過就是一套符號體系。完全以象形的方式來“造字”註定是“死衚衕”,此路不通,比如“超級大國”可以用一個什麼來象形呢?

    簡化漢字就沒有沿著古人“象形”的思路,而是另闢蹊徑用了“約定俗成”的方法,比如簡化後的“說”,“言”這個偏旁雖然看不出有“口”和“舌”的痕跡,但久而久之,不就習慣成自然了嗎?

    有人說,簡化漢字後字數少了,但歧義增加了。 其實也不會,簡化漢字除了自己的詞義外,還有特點的語境(上下文)。一般是很難引起歧義的。

    所以,要恢復到古人用漢字時“一字一音一義”,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比如說還是“車”字: “坐計程車,打的”這兩個日常用語裡面根本就沒有“車”,不是沒有歧義嗎?這就是約定俗成的力量。

  • 3 # 林屋公子

    自然不違背中華文化的傳承,但也談不上是“文化創舉”,畢竟歷朝歷代都有簡化現象。就拿我們知道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來說,其實嚴格說它並不是最早的文字,在甲骨文的同時也有金文,我們熟悉的司母戊鼎就是金文文字。因為書寫材料的緣故,相對來說甲骨文比金文更簡略,那麼甲骨文實際上就是簡化文字。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文字的功能是什麼,就是實用性。至於觀賞性,那是一種更高階的價值。建國後的繁體字簡化,實際上也是為了更多人能夠識字、寫字,對於教育普及的功勞當然是善莫大焉的。至於對岸那邊聲稱自己是“正體字”,我們是“殘體字”,只能認為這是一種政治鬥爭,而不是真正的學術討論。

    個人認為,喜歡繁體字的可以自己多推廣繁體字,但是不需要對簡體字排斥、鄙視。都是漢字,沒有高低上下之分。

  • 4 # 能通與漱鈺

    文字的普及和書寫方便是重要的,所以簡化字是一種進步,但客觀的來看簡化字還是一個未完的工程。

    繁體字是清代官方確定的,所謂正體其實選字太繁瑣不實用!

    以歷史角度看字型,是實用中形成的。秦時官方總結統一了篆書,但早在戰國許多字就在實用中開始了向(隸魏楷)的簡化。晉唐楷書中就有了現在簡化字。而清代大多選用較繁寫法的字。

    目前的簡化字型沿用了許多古代就己簡化的字,但也右許多不合理的簡化。

    如合併的字(發髮發)(只隻祗)(個個)(於於)等…

    另外簡化字(腥、猩)繁體是(勝、狌)。不但沒簡反而複雜了。甚至連讀音也改了……其它字例不復列舉。

    個人覺得許多不合理的要恢復,許多簡化的合理的要繼續簡化!有心的人一定會發現某些同類字獨體的都簡化了,合體的還未簡化。筆畫少的簡化了而筆畫多的還未簡。

    你覺得還有什麼要重新思考要修改的呢?

  • 5 # 古寧老師

    簡化字當然違背了中華文化的傳承。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以漢字寫就、以典籍形式存續。

    世界上只有華人將口語和書面語(即文言文)分開,因為我們的祖先足夠智慧,早就知道口語因地域不同、時間流逝而不斷變化;而統一的書面語則能保證讀書人能不因時間、地域的差異而廣泛流傳。所以我們整個民族的積累都蘊含於以文言文寫就的典籍裡。所以只要學過漢字,學過幾年文言文,就可以讀懂千百年前的書籍。

    簡化字的廣泛推行,使得華人被鎖在了中華文化巨大的精神寶庫之外,不懂繁體字、尤其是採用西方隨用隨學的語符的學習方法來淺薄的記識漢字的讀音、筆劃、筆順等,使得所有學生即使學到博士畢業,也難以閱讀我們的古籍。那麼幾千年文明積累就無從談到深入瞭解、繼承和發揚光大!

    再直白一點說,簡化字只是一箇中間階段,其當初的最終目的是將漢字拼音化,只不過沒有繼續。。。可以想見,如果漢字真的拼音化了,那麼我們就再也讀不懂浩如煙海的典籍、再也不知道我們曾經有那麼燦爛的、優秀的文明,我們就都成了沒有根的流浪兒,而沒有根的人是最好欺負的!!誰希望我們特好欺負呢,答案不言而喻!

    如果還想像不到,可以參考下今天的越南。所謂越南人,其實最初都是中原人,文明程度非常高。自1948年越南廢除了漢字,用了一套沒有任何意義的語言符號,沒到100年,已經讀不懂自己國家的歷史了,其國際地位現在如何呢?時刻無奈他國牽著走罷了。

    或者可以再看看如下圖片中的文字,侵略—毀其文字、斷其文明—方便奴役。這是瑪雅文明的過往,但是絕不可以是中華文明的未來!!!

    ———————— 簡繁體分隔線

    簡化字當然違背了中華文化的傳承。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以漢字寫就、以典籍形式存續。

    世界上只有中國人將口語和書面語(即文言文)分開,因為我們的祖先足夠智慧,早就知道口語因地域不同、時間流逝而不斷變化;而統一的書面語則能保證讀書人能不因時間、地域的差異而廣泛流傳。所以我們整個民族的積累都蘊含於以文言文寫就的典籍裡。所以只要學過漢字,學過幾年文言文,就可以讀懂千百年前的書籍。

    簡化字的廣泛推行,使得中國人被鎖在了中華文化巨大的精神寶庫之外,不懂繁體字、尤其是採用西方隨用隨學的語符的學習方法來淺薄的記識漢字的讀音、筆劃、筆順等,使得所有學生即使學到博士畢業,也難以閱讀我們的古籍。那麼幾千年文明積累就無從談到深入瞭解、繼承和發揚光大!

    再直白一點說,簡化字只是一個中間階段,其當初的最終目的是將漢字拼音化,只不過沒有繼續。。。可以想見,如果漢字真的拼音化了,那麼我們就再也讀不懂浩如煙海的典籍、再也不知道我們曾經有那麼燦爛的、優秀的文明,我們就都成了沒有根的流浪兒,而沒有根的人是最好欺負的!!誰希望我們特好欺負呢,答案不言而喻!

    如果還想像不到,可以參考下今天的越南。所謂越南人,其實最初都是中原人,文明程度非常高。自1948年越南廢除了漢字,用了一套沒有任何意義的語言符號,沒到100年,已經讀不懂自己國家的歷史了,其國際地位現在如何呢?時刻無奈他國牽著走罷了。

    或者可以再看看如下圖片中的文字,侵略—毀其文字、斷其文明—方便奴役。這是瑪雅文明的過往,但是絕不可以是中華文明的未來!!!

  • 6 # 柳梧新區扎西嘉措

    這個問題說過很多次了,提倡恢復繁體字要麼是迂腐之見,要麼就是別有用心。五四運動以後,漢字簡化一直是民國政府計劃內想做的事,方案亦多次修改,只是被戰亂所打斷,未能真正實施。文字只是語言的載體和交流的工具,文字簡化是大勢所趨。事實上從古到今漢字一直在簡化,如果條件成熟,還應該更簡化。從世界範圍看,其他語言文字也在簡化。國際通用的英語相較其他歐洲語言就是十分年輕的語言,語法簡化了很多,而美式英語較之英式英語又更簡單。目前使用的經簡化的漢字中80%以上是偏旁簡化,之所以我們認繁體字不困難就是這個原因;剩下的絕大多數是草書比如王羲之十七帖中的寫法和已經廣泛流通約定俗成的快寫字,真正新造字是個位數的。從實際效果看,這版簡化字極為成功,獲得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沒有對語言交流和文化傳承造成任何困擾,是漢字和漢語發展歷史上的里程碑。

  • 7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認為,即是偉大創舉,也沒有違背傳承,而且還有了發展。

    古人發明漢字初衷,原本是為了記錄事件、傳遞資訊、交流思想,基於此,繁體字又逐漸的變成了簡化字,本意是書寫更加簡約便利。隨著社會進步與科技發展速度日新月異,漢字出現了兩個分支,即實用類、藝術類……從古至今,誰也沒有想到漢字竟然在歷史長河中,經過數千年不斷演變成為書法,而今又上升到了專業藝術學科……漢字書法已經是載體了。

    之所以說是偉大創舉,把漢字簡化寫法,是快節奏時代資訊傳播所迫,更加適合現代人日常記憶、實際應用……

    說它沒有違背傳承,是因為改革後的漢字,完全符合書寫法則,結字法與字型架構上只不過是少了一些筆畫而已,功能並沒有改變,反而使得實用性更強了。

    有人認為: 簡化字不如繁體字好看。我想說,你是想使用它,還是單純的只為了看?

    有人覺得: 書法中的簡化字比繁體字難寫。這種說法是天大的玩笑! 只能說你書寫技藝很差……

  • 8 # 東籬663

    漢字簡化當然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壯舉。要知道,漢字,在舊中國由於種種原因,使用是非常混亂的,不規範,異體字比比皆是,給交流帶來很大不便。一個字有好幾種寫法,在歷史上曾進行過多次規範,簡化,最典型的是秦始皇時,由李斯主持的車同軌,書同文。

    解放後,兼於漢字使用的混亂情況,當時在周總理主持下,政務院成立文字改革委員會,進行文字改革,先後分三批公佈了簡化字表。原來有幾種寫法的異體字選一種寫法為規範字。原來巳經有的簡化字(叫俗字),給於釆用,同時又統一簡化了批偏旁部首。一大批當時的學者專家做了大量工作,才有了我們現在的規範的,統一的,使用方便的漢字。在全國推廣,由於大家都知道的歷史原因,除臺灣,香港及海處華人社群外,都使用簡化漢字,幾十年來簡化漢字在傳佈中國文化方面功不可抹,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現在有一小撮年輕人,不瞭解歷史原因,不瞭解漢字簡化的必要性,反對簡化字,羨慕港臺地區使用繁體字,我認為,他們這種認識帶有很大盲目性,請多多瞭解漢字簡化的背景和原因。

  • 9 # 隨性自由的星球gT

    漢字的簡化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的一項偉大創舉,對於文字的簡化改革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建國後國家十分重視此項工作,專門成立了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負責研究簡化發展工作程序,極大地豐富了教育文化和社會各領域的使用和人文交流,漢字的去繁執簡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大創新,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十分重視,常抓不懈,漢字簡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延續和智慧結晶,它標誌著世界的東方大國傳統文明歷史在不斷延伸和發展,它更加廣泛運用於社會各領域的服務,象形文字代表著東方大國的民族特色,象形文字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文字的哲理性,唯物辨證法向著更深層次的進步,象形文字的不斷創新,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添光加彩,將永遠值得國家和人民的驕傲!謝謝!

  • 10 # 濟寧雷格披薩

    漢字簡化是中華文明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沒有簡化字哪來的社會發展。都去讀讀歷史吧。為什麼有簡化字,為什麼要簡化?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等老一批文人建議直接把漢字去掉,根本不用簡化。直接拉丁文書寫。我們現在用的拼音就是漢字拉丁化的結果。

    為什麼要簡化,很多人不明白。這些不能白的人。大部分都是些閒的蛋疼沒事幹的人。漢字簡化和中國近代史有很大的關係。當列強用堅船利炮敲開中國的國門的時候。很多有志之士發現,我們太落後了,遠遠的落後世界文明的發展。怎麼救中國?文化文化是首當其衝的。可是我們的漢字,在以前的時候是沒有拼音的,只能去死記硬背。所以造成我們中國的文盲率是比較高。沒有文化就落後啊,落後就要捱打呀。所以就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其中把漢字給去掉,用拉丁文來拼寫我們的漢字,然後讓老百姓簡單易懂。不知道這段歷史的可以去百度一下新文化運動和拉丁文字,這方面的資料很多的。

    簡化字簡單易懂,筆畫簡單便於書寫,便於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雖然繁體字也是不錯的,繁體字是在字的結構啊,意思啊,都非常的繼承我們的傳統和文化,但是他不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只有簡體字,嗯,才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反正大家一樣可以熱愛啊,國家也沒有取消繁體字啊,繁體字也沒有被淘汰對吧?平常數學用簡體寫書法有很多場合可以用繁體字啊,這個世界沒有沒有誰阻擋你,對吧。行書草書隸書,各種各樣的的書法都可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最適合中國男足的戰術陣型是哪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