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論史
-
2 # 真正鱷魚不哭
因為平西王算不上貳臣啊!
《貳臣傳》,是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式提出編纂的,收錄明末清初在明清兩朝為官的人物。《貳臣傳》分甲乙兩編,附錄於《清史列傳》卷78、79兩卷中。
貳臣傳甲 卷七十八
劉良臣,劉澤洪,孫定遼,孔有德,王鰲久(王鰲永),王正志,徐一範,徐勇,郝效忠,馬得功,李永芳,孟喬芳,張存仁,劉武元
祖可法,尚可喜,洪承疇,劉芳名,李國英,張勇,祝世昌
鮑承先,王世選,祖大壽,祖澤潤,祖澤洪,鄧常春,
耿仲明,全節,吳汝玠,宋權,王宏祚,李化熙,任浚
曹溶,衛周允(避雍正名諱,本名應為衛周胤),李鑑,胡茂禎,
高第,孔希貴,張烜
徐起元,賈漢復,張天祿,張天福,馬寧,常進功,盧光祖
高進庫,霍達,吳六奇,陳世凱,田雄
貳臣傳乙,卷七十九
孫得功,馬光遠,沈志祥,謝升,金之俊,胡世安,田維嘉,
沈維炳,房可壯,劉漢儒,黃圖安,高鬥光,王永吉,王鐸,王無黨,
左夢庚,許定國,趙之龍,梁雲構,劉良佐,劉應賓,苗胙土,
張鳳翔,吳偉業,夏成德,馮銓,李若琳,謝啟光,孫之獬,
李魯生,吳惟華,土國寶,魯國男,陳之遴,劉正宗,周亮工,
錢謙益,魏管,潘士良,李猶龍,王之綱,任珍,梁清標,
黨崇雅,衛周祚,戴明說,劉餘佑,龔鼎孳,劉昌,孫承澤,
熊文舉,薛所蘊,李元鼎,傅景星,葉初春,張若麟,唐通,
董學禮,駱養性,陳之龍,柳寅東,方大猷,陳名夏,高爾儼,
張忻,張端,白廣恩,南一魁,張縉彥,孫可望,白文選
這些貳臣降清以後,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對清朝赤膽忠心,積有功勳,二是毫無建樹。因此,乾隆要求對貳臣們區分對待, 將前一種人編入甲編,後一種人編人乙編。
而吳三桂是起兵反清了啊!所他入的是《逆臣傳》。
《逆臣傳》 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月二十五日,乾隆帝諭示國史館,用《貳臣傳》例,編纂《逆臣傳》。編入人物有:吳三桂、馬寶、王屏藩、李本深、張國柱、楊遇明、楊富、蔡祿、楊來嘉、楊永清、曹申吉、羅森、吳之茂、陳洪明(廣西巡撫,從吳三桂三藩之亂,從寬免死、著流徙寧古塔、籍其家)、崔之瑛(雲南按察使,從吳三桂三藩之亂)、王輔臣、譚洪、譚天密(譚洪子)、鄭蛟麟、祖澤清、耿精忠、曾養性、劉秉政、劉進忠、尚之信、儼自明(江西提督,從三藩之亂,悔罪反正、來迎王師、當赦其罪、仍前錄用)、孫延齡、馬雄、馬承蔭、郭義、線國安、姜瓖、李建泰、金聲桓、章於天、李成棟、袁彭年、鄭芝龍、劉澤清、馬逢知、曹綸。
-
3 # 江湖小曉生
乾隆編寫《貳臣傳》的直接原因很簡單,因為他閒得慌。當60年皇帝,3年多太上皇,實際掌權長達63年之久,古今未見第二人。時間多了,么蛾子自然就多了。至於間接原因就比較多了。
一、立足已穩,需要緩和民族關係。簡單來說,你可以認為這是一種過河拆橋的行為。過去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等創業之主在創業的過程中,是非常需要這幫漢臣相助的。
因為八旗兵馬戰鬥力雖然強,可人數實在是太少了。八旗兵滿打滿算也不過才20萬人,可明朝的軍隊有至少100萬人,李自成、張獻忠的軍隊也號稱有100萬多人。
所以說清朝想要統治天下,就必須要藉助漢臣們的相助。清朝入關以後,給兵丁入編制。當時八旗兵就有20萬人左右,這裡麵包含了滿八旗、漢八旗和蒙八旗。而漢人為主的綠營兵卻有60萬人左右。
由此可見,清朝想要坐擁天下,沒有這幫所謂的貳臣,是根本做不到的。哪怕是把八旗人馬全都派到地方上去做管理,其實也不夠。
所以就有了孔有德、吳三桂這些漢臣藩王。可是到了康熙年間,第一次過河拆橋行動就這麼展開了。
本來吳三桂等人在地方上小日子過得相當滋潤,坐鎮雲南,獨霸一方。雖然名聲差了點,可當時的人不敢公開說他壞話,這就足夠了。
沒想到康熙卻要求削藩,直接把吳三桂等人給逼反了。平定三藩的確是康熙的政績之一,但也只是過河拆橋的善後工作而已。
第二次過河拆橋,其實就是乾隆編寫這本《貳臣傳》了。這個時候的清朝,經歷了康熙四處平叛,雍正改革治理,已經相當穩定了。
但是民族矛盾卻異常尖銳,為啥?因為滿漢階級分化日趨嚴重,為了提升民族凝聚力,乾隆刻意把這幫貳臣拉出來重新鞭撻了一遍。
二、編寫《貳臣傳》,也有乾隆個人的情緒問題。其中有一個人應該掀開自己的棺材板,出來感謝一下乾隆,這個人就是錢謙益。為啥?因為乾隆對錢謙益破口大罵之後,反倒把一個“水太涼,不能下”的膽小鬼錢謙益,變成了一位忠於明朝的大忠臣。
這是咋回事?原來乾隆時間多了沒地方打發,有沒有電視劇可以看,所以就只好去看書。他看到錢謙益寫的書以後,突然心裡就憋著一口悶氣,錢謙益這貨啥情況?拿著本朝的俸祿,幹著和本朝作對的事情?這是人嗎?
夫錢謙益果終為明臣守死不變,即以筆墨騰謗,尚在情理之中。而伊既為本朝臣僕,豈得復以從前狂吠之語刊入集中,其意不過欲藉此以掩其失節之羞,猶為可鄙可恥!---乾隆
這話的意思就是錢謙益這貨如果一直侍奉明朝,堅貞不屈,那麼在書裡罵兩句清朝還能理解。可是你錢謙益既然已經投降了清朝,為啥還要罵清朝呢?
乾隆認為錢謙益這貨就是為了想要靠兩本書,來掩蓋自己失去忠義節氣的羞恥,這是非常可恥的行為。這個時候乾隆忽然就來了靈感,打算重新梳理一下幫助清朝奪取江山的這幫漢臣。
三、《貳臣傳》分為甲乙兩等。被人稱之為貳臣,總歸不是什麼好事。所謂貳臣,其實就是在兩朝做官的人,既給明朝打過工,又給清朝打過工,這樣的人才能算得上是貳臣。
但是這樣的人,其實數量不在少數,而且把人家一棍子打死,這未免有些過分了。所以乾隆給《貳臣傳》分為了甲乙兩等。
其中入選甲等的貳臣,雖然是貳臣,可是他們對清朝是赤膽忠心的,而且幫助清朝立下了功勳。至於入選乙等的,那就是被批判的重點物件了。
後來乾隆似乎覺得編寫甲等有些過分了,所以又緩和地給了一個原因:
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過,皆其君之過也。
也就是說乾隆告訴大家,你們的祖先在甲等之中,並不是他們的過錯,而是當時的明朝皇帝不行,才會造成這種情況。
編入甲等的官員,大致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在明朝是低階官員,可是到了清朝以後,透過努力報效朝廷,立下不少戰功,因此得到提拔,從而成為了清朝重臣。這種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李永芳、耿仲明。
李永芳在明朝就是個撫順遊擊,連個將軍都混不上。可是他是全大明朝第一個投降清朝的,此後又立下了不少功勞,所以他本人包括他的子孫後代,都是清朝重臣。耿仲明就更別提了,過去是皮島守將毛文龍的養孫,後來投奔了皇太極,成為了三順王之一。
第二種就是在明朝本為高階官吏,到了清朝以後,依舊能夠立下大功,得到清廷的重用。這種人的典型代表便是洪承疇。洪承疇本來就是明朝的薊遼總督、兵部尚書,結果投降清朝以後,幫助清朝招降了南方大片地區的官吏,為清朝兵不血刃奪取了大片地盤。
編入乙等的官員,也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在明朝為奸臣,到了清朝依舊還是奸臣,典型代表是馮銓。馮銓在明朝是魏忠賢的手下,貪汙受賄,名聲很差。投降清朝以後,依舊還是這麼回事,除了斂財,一無是處。
第二種情況是在投降清朝以後,依舊在背地裡說清朝壞話的那幫人。典型代表就是此前提到的錢謙益。當年南京城破的時候,他的小妾柳如是拉著他一起跳河殉國,結果錢謙益把腳往水裡一放,立刻哆嗦了一下抽了回來,並且表示:水太涼,不能下。
氣得柳如是二話不說就要跳河,實在是丟臉丟大發了。投降清朝以後,錢謙益偷摸著在自己寫的《初學集》和《有學集》中,貶低清朝。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讓後世明白,他還是忠於明朝的。
第三種情況是先投降李自成,後投降清朝的。相當於是三臣了,典型代表便是龔鼎孳。這傢伙本來是明朝兵科給事中,李自成奪取京城後,龔鼎孳便投奔了李自成。清軍奪取京城後,龔鼎孳又投奔了清軍。
總結:吳三桂是叛臣,還夠不上貳臣。如果吳三桂沒有發動三藩之亂,那麼這哥們進入《貳臣傳》那是實至名歸的,至少應該進入乙等。因為他先投降了李自成,再投降了多爾袞。
可是吳三桂後來又背叛了清朝,發動了叛變。這傢伙已經成了亂臣賊子了,乾隆壓根不可能把這種人再放入這本書裡。如果放進去的話,就得再編寫一個丙等才行。
因為把吳三桂放甲乙哪個等級都不合適,畢竟甲等對清朝忠誠,乙等只是有些毛病,還沒到叛亂的地步。未免輿論擴大化,吳三桂這樣的敏感人物,能不提還是不要提了。
吳三桂有他自己的歸宿,由於他是叛逆之臣,所以入選《逆臣傳》,實至名歸。如果大家有興趣,晚點再給大家介紹這套書。
參考資料:《清高宗實錄》、《貳臣傳》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乾隆皇帝在編著《貳臣傳》的時候,他其實是說了他的編撰目的的。
他把《貳臣傳》分為甲卷和乙卷兩部分。甲卷的人,本來是明朝的大臣,後來投降了清朝,並且對清朝忠心耿耿,還立了戰功。乙卷的人,投降了清朝以後,卻沒有什麼貢獻,只是碌碌無為。
顯然,乾隆皇帝在這裡,提出了兩條標準:一條是“德”的標準。《貳臣傳》裡的人,都是從明朝投降過來的。如果天下不大亂,他們一輩子都會忠君愛國。但是因為“遭際時限”,因此,便選擇投降了清朝。
(乾隆畫像)
雖然說,投降清朝,屬於是迫不得已,但是畢竟投降了,這就叫做“大節有虧”,所以,就應該被列入“貳臣”的行列。就必須把他們列出來,昭告天下,讓大家知道,任何時候,只要不忠,就應該被打上恥辱的標記。
另一條是“能”的標準。就是說,這個人投降清朝以後,究竟為清朝做了多大的貢獻?如果貢獻很大,就放入“甲卷”之中;如果貢獻很小的,就放入“乙卷”之中。
乾隆皇帝從“德”“能”兩個方面來編輯這個《貳臣傳》,究竟有什麼樣的目的呢?
第一個目的,就是要弘揚忠誠。不忠誠,那就是品德有虧。哪怕你對敵人不忠誠,但你原本地敵方的人,加入到己方陣營,也是一種品德有虧的表現。
第二個目的,就是鼓勵貢獻。不能說投降過來就算了,你得做事。做了事,雖然還是脫不了“貳臣”名字,但可以進入“甲卷”了。
那麼,為什麼清朝不是在順治、康熙、雍正時期,而是在乾隆時期,搞出這樣一個《貳臣傳》呢?
(順治畫像)
這是因為在順治、康熙、雍正時期,清朝在意識形態方面是非常混亂的。之所以會這麼混亂,是因為清政府統治者屬於“異族”,他們入主中原,並不被漢人所接受。再加上南明政權還在南方存在了幾十年。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關於“忠誠與背叛”,關於“華夷之辨”這樣的問題,在南方被大量議論,長久發酵。清政府想要規範這種言行,卻辦不到。比如雍正時期,就搞了一本《大義覺迷錄》的書,還讓“造反派”曾靜到全國各地去宣講。但是反而引起了更大的爭議。雍正沒有清理好這些言行,民間學者反而對清皇室議論紛紛。總之,這在當時,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乾隆皇帝時期,清朝已經完全一統天下,政府已經完全確立了它作為正統中央政府的地位,沒有任何人能夠撼動它的地位。所以,乾隆想要整肅思想,他就要重新確立一個“忠誠”的標準。
這個標準的確立是非常微妙的。不能把忠誠於清政府稱作“忠誠”,這樣就狹隘了,也不服眾。乾隆皇帝確立的“忠誠”標準是“忠誠於舊主”,這是從古至今的傳統標準,因此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在這個標準之下,再來清理明朝末年投降清朝的那些人。這樣一來,就把天下人的思想統一起來了。無論是忠於明朝的舊臣後裔,還是背叛明朝投降清朝的大臣後裔,對這件事都很認可。
更重要的是,清政府就掌握了話語權,清政府就成為一個標準,大家也都服從於清政府了。
(吳三桂)
那麼,為什麼吳三桂沒有放入《貳臣傳》之內呢?
吳三桂從明朝官員投降過來,變成了清朝官員,還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特別是他在平定西南,消滅南明政權上,所作出的貢獻是突出的。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永曆皇帝,就是被吳三桂消滅並絞死的。
從這個地方來說,吳三桂應該放在“甲卷”裡。
但是,吳三桂最終是造反了的。當吳三桂造反以後,它就不僅僅是“貳臣”的問題,他已經是“逆臣”,性質完全變了。
如果把吳三桂也放進《貳臣傳》裡,就不能發揮《貳臣傳》所起到的作用了。《貳臣傳》的目的,是為了鼓勵人們忠心。雖然這些從明朝投奔到清朝的人,品德有虧,但多多少少還算是認可的,可以評判的,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而吳三桂完全不同,吳三桂後來完全是造反謀大逆,後來還稱帝了。這不僅僅是一個“忠誠”的問題,而是“邪惡”的問題。這樣的人,是要嚴厲打擊的。這樣的人,是不可以討論的。把這樣的人放在《貳臣傳》裡,《貳臣傳》的性質就完全變了,乾隆當然不會這樣做。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
5 # 亂世英熊1
貳臣這個貳就能說明問題。貳臣指的是降了後安分跟著走到底的,平生只二姓。吳三桂降而復叛,歸為逆臣了。數字上屬於3,和貳也對不上。
-
6 # 達摩說
乾隆帝下旨編《貳臣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訊號,表明乾隆帝開始敢於以漢人的思維去瓦解漢人可能的和潛在的逆反。
清廷以異族入主,定鼎天下,但異族身份始終是其如芒在背的一根刺。清朝前期的幾位統治者既要時刻提防著漢人的反抗,又要反覆表現出對漢人的關愛和對漢家文化的熱衷,逐步培養漢人對清廷的認同感和效忠意識。
但到了乾隆年間,天下雖然承平日久,漢人反抗的聲浪看似日漸式微,但可能的和潛在的逆反仍然存在。不過,再像以前那樣公開嚴滿漢大防,以嚴酷手段鎮壓,也的確會破壞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
怎麼辦?
睿智如乾隆帝,在確認了自己已取得天下共主身份之後,開始以漢人的思維去解決這個問題。
一方面,乾隆帝屢次對歷代忠臣加以表彰,用以凝聚人心。表彰形式是多樣的,最重要的是祭祀、建祠、追封,如岳飛、于謙、鐵鉉、史可法等,這些人也都是漢人最敬仰的忠臣。表彰他們,自然會得到漢人的理解和支援,進而弘揚忠君思想。
另一方面,那就是要樹立“人人喊打”的反面典型,給大家一個批判的靶子和標杆。這樣就能儘可能淡化民族上的分歧,引導漢人從思想和價值觀上一致對外。
乾隆帝在閱讀前明降臣錢謙益的作品時,發現他對清朝多批判和詆譭之語,因而發怒,指責錢氏若是誓死不降,倒也無妨,奈何早已淪為一介降臣,竟然還敢對新朝狺狺狂吠,指手畫腳,不過是在洗白其失節的汙點而已。
於是,《貳臣傳》呼之欲出。
1776年,乾隆帝下令編纂《貳臣傳》,揀選出120餘位明清之際身仕兩朝的臣子,並將他們的事蹟收錄在了《清史列傳》之中。
漢人不是最討厭奴顏媚骨的投降派嗎?朕也討厭,瞧,朕已經把他們的事蹟登記造冊,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了,咱們一起來批判他。當然,也希望你們不要像他們那樣。
乾隆帝的意圖,大抵如此。
不過,乾隆帝也明白,貳臣之中有不少是為清朝定鼎天下立下大功的人,如今他們的後人仍然活躍在清廷的政治舞臺上,如此卸磨殺驢既不利於統戰,又有失人君氣度。所以,《貳臣傳》又分為甲、乙兩編。
甲編收錄的自然是甲於天下的人物,這類人雖然降清,但貢獻卓著,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忠”,是那種言行一致的“忠”,而非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如洪承疇、孔有德、祖大壽等。乾隆帝給他們的評價是積極的,認為他們之所以身仕兩朝,不是他們不忠,而是前朝太low,而根據他們在新朝的表現來看,絕對是國士無雙。
而乾隆帝欽定的反面典型,都收錄在乙編,諸如錢謙益、吳偉業、龔鼎孳、孫之獬、馮銓等。這類人的特點是,背叛舊朝,卻仍舊對舊朝抱有幻想,要麼就是投降過來在新朝繼續混日子,毫無建樹,甚至仍舊胡作非為。
乾隆帝希望透過宣傳甲編,明確共同立場,鞏固戰略同盟,而透過打擊乙編,淡化民族矛盾,尋求價值認同,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
至於吳三桂,他並不在《貳臣傳》之中。因為即便是乙編中的諸位貳臣,也頂多是奴顏媚骨,無功有過之輩,但他們並沒有從行動上公開反清。而吳三桂則不同,他已經不單單是端起大清的飯碗乾飯,撂下大清的飯碗罵娘,而是直接把飯碗砸了,在降清之後再度叛清。對於這類降清復叛的叛徒,乾隆帝則於1783年下旨編纂《逆臣傳》,收錄其言行,昭告天下,永垂青史,令其永世不得翻身。
-
7 # 海中巖hahaha
吳三桂不是貳臣,而是逆臣。貳臣的代表是洪承籌,乾隆編貳臣傳就是為了噁心這種不能從一而終向新朝效忠的臣子,目的是培養人忠君思想,這時清朝已經穩了,不擔心反清復明,要擔心的是以後大清發生明朝的事,大清的的臣子也學明朝的貳臣就不好,噁心這些貳臣的目的就是讓大臣們不要學他們,要學史可法為皇上盡忠。這些貳臣的共同點就是對清朝是很忠心賣力的幹活的,本來可以是模範的,但因為他們是變節分子,在道德上低了一等,穩定的王朝都是希望臣子道德水平高一點,能和自己的王朝同生共死,清朝最失敗的地方就是到滅亡時基本沒有死國難的,這個有點丟人,所有的大臣都當了貳臣,這是乾隆最擔心的事,最終還是發生了,編《貳臣傳》噁心貳臣的目的並沒有達到,就是因為經過清朝的清洗,華人的道德水平都下降了,並不認為當貳臣是多丟人的事。
吳三桂是第一個成功的得罪了所有集團的人,降李自成又反李自成,同情起義軍的罵他,降清滅南明殺永曆帝,同情明朝的罵他,降清後又反清,清粉也罵他,所以成了第一個沒有爭議的人物,秦檜還能有很多朋友呢,畢竟秦檜還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可吳三桂一個朋友都沒有,只能被罵。想入貳臣傳還得是清朝的忠臣才行,他不夠格。
另一個成功得罪所有集團的人是袁世凱,先出賣譚嗣得罪維新黨人得罪光緒,光緒臨死拉著載豐的手就要求一件事殺袁,再屠殺義和團得罪義和團,又和革命黨勾結讓清帝退位,得罪了清室,當了總統不知足又當皇帝,這下得罪所有支援革命黨的,同時把北洋內部想當繼任總統的人也得罪了,最後只能被所有人罵。
吳三桂和袁世凱這種人要入傳只能專建一個全民公敵傳。
回覆列表
貳臣,顧名思義,就是身事兩朝之人。根據《辭海》的說法,又可以理解為前朝大臣在新朝任職者。“貳臣”現象在中國歷史上並不鮮見,但是這個詞彙固定成詞還是在乾隆年間,並且乾隆還在四十一年(1776)下令國史館編修《明季貳臣傳》,開創了全新的體例,收入了125位“大節有虧”的明末清初貳臣,收錄於《清史列傳》中,如果有興趣,大家可以買一套讀一下。至於乾隆為何於此時下令編寫貳臣傳,大致有有如下幾個原因,既有關於乾隆私人愛憎,又與清中期歷史形勢、現實政治密不可分。
先來說說乾隆的私人原因。《貳臣傳》的編纂起因還是開始於乾隆對錢謙益的強力批叛。話說在乾隆時期清朝入關已逾百年,乾隆為彰顯文治,就要搞些文化大業。於是乎就到處尋訪前代遺書,重新編訂,以傳之後世,當然其中也有查禁反清書籍之意圖,其文化成果就是《四庫全書》這一點大家都知道,又不是本文重點,我就不展開說了。
話說乾隆這人吧!也是一個愛看書的的主,對於徵集上來的書會加以閱讀,並時不時的指導徵書工作,可能讀著讀著讀到了錢謙益的《牧齋有學集》和《牧齋初學集》,然後畫風就不對了,乾隆在閱讀過程中,見到錢謙益的文集裡對清朝多有詆罵之語,就小宇宙爆炸,大罵了一通,洩憤原文較長,歌詞大意就是:“錢謙益這貨真不是個東西,拿著本朝的俸祿,砸著本草的鍋,實在是個牲口。”是為乾隆三十四年。附本文“金句”並全文圖片。
《清高宗實錄·卷八百三十六》:夫錢謙益果終為明臣守死不變,即以筆墨騰謗,尚在情理之中。而伊既為本朝臣僕,豈得復以從前狂吠之語刊入集中,其意不過欲藉此以掩其失節之羞,猶為可鄙可恥!
然後,乾隆的“求知慾”又被勾起來了,又接二連三的看了眾多的明人奏議和文集,這越看越來火,他表示像劉宗周、黃道周這樣為明朝殉節臣子罵本朝也算了,他們確實是一個真男人,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蓋以各為其主,在本朝則為梗化,而在勝國不失為效忠”,他們的詩歌、文集改一改違礙字句,可以保留傳之後世。但是像龔鼎孳、吳偉業那幫吃著本朝的飯,砸著本朝的鍋的那幫人,不僅他們的言論要刪除,他們的混賬事蹟也當然要公佈天下,乾脆再編一本《貳臣傳》,將身仕兩朝之人編訂起來,使其難逃“斧鉞凜然”,對其人失節批判意味明顯。
歷史形勢和現實政治因素。像乾隆這樣老辣的政治家,當然不會為了自己情緒失控而做出某項重大決策。編寫《貳臣傳》也是有現實的政治因素考量的。
要知道清朝當初由東北一隅而入主中原,當時立足未穩,迫切來自各方面勢力的支援,所以對大批明朝投降者的到來是持歡迎態度的,很多投降者也深受禮遇。當然,這一策略從結果上來看顯然是非常成功的。但是,當清朝坐穩江山後,他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怎麼消除反清思想,使政權更加持久而穩定的發展下去。
而消除隱患的不二途徑,則是宣揚“忠君愛國”思想,其正面大力發揚宣傳乾隆本人已經幹了很多年了,早在其在位的第十六年,乾隆皇帝就派官祭祀歷代忠臣,並上題詞匾額以表彰其忠義精神,如岳飛祠題為“偉烈純忠”,如於謙祠題為“丹心抗節”。而《貳臣傳》的編修,則是樹立反面典型,並加以批判,力圖弘揚忠君親上的價值觀,以穩定民心鞏固統治。這個目的其實在乾隆的諭旨中已經含蓄的表達出來了。
《國朝宮史續編·卷八十八》:蓋開創大一統之規模,自不得不加之錄用,以靖人心而明順逆。今事後平情而論,若而人者,皆以勝國臣僚,乃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輒復畏死倖生,腆顏降附,豈得復謂完人?
這就是乾隆編寫《貳臣傳》兩大原因,當然其人也有點“精神潔癖”,覺得那幫“貳臣”和范文程、李光地這樣“純一無疵者”編在一起,實在接受不了,必須有所區別,這一點歸根到底還是“忠君”思想在作怪,順提一嘴,大家看看就罷了。
《貳臣傳》在編寫過程中被分為甲、乙兩編,甲編所列“貳臣”,在降清之後,對清朝頗為赤膽忠心,並有相當貢獻,就比如說洪承疇、孔有德、張存仁等人,乾隆本人還是對他們頗有同情,認為他們雖然背叛明朝,但是鑑於他們降清之後,確實忠於清朝,說他們倒是頗有戰國時期刺客豫讓的風範,由此可看來對於甲編的那些大臣,乾隆不都是惡評。
《國朝宮史續編·卷八十八》:雖不克忠於勝國,實能效忠於本朝。昔戰國豫讓初事範中行,後事智伯,卒伸國士之報,後之人無不諒其心而稱其義。則於洪承疇又何深譏焉。
被列入《貳臣傳》乙編的人才是乾隆要批倒批臭的物件,屬於毫無建樹、三心二意或有過失的貳臣,錢謙益、龔鼎孳赫然在列,這些人,尤其是錢謙益被評為“進退無據,非復人類”,時隔七年,乾隆真是越罵越兇,看來真是對老錢恨的深入骨髓。
不過像龔鼎孳這樣的確實無恥的可以,曾經將他投降李闖王的行為比作魏徵效力唐太宗,搞得多爾袞都看不下,多爾袞一番話表示:“這臉真是太厚了,一邊歇著去。”
《清史列傳·卷七十九》:王笑曰:“人果自立忠貞,然後可以責任心。鼎孳自比魏徵,而以李賊比唐太宗,可謂無恥。似此等人,只宜縮頸靜坐,何得侈口論人?”遂罷不問。
當然,像《貳臣傳》這樣的史書並不能真正反應明末諸臣降清的真實情況,清朝能在內地建立統治不可能僅僅靠125個“貳臣”便可以了。因為光是清平定江南時,多鐸委任的降官就多達373人。又《爝火錄》載,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召見朝官,就有多達4000人在午門外等候,裡面有一部分應該是諸生,但是降官應該不少,我很難認為他們面對李自成“腆顏投降”,而面對清朝就能剛直不屈。
其實這又與清朝的宣傳手段有關,因為清朝在編寫《貳臣傳》的同時,還在編寫《勝朝殉節諸臣錄》,裡面羅列了3000多為明殉節的臣民,“若諸生韋布,未通仕籍,及姓名無考如山樵市隱之流”,務必要做到收錄無遺。如果兩書並行,很容易產生一種明末士大夫殉節是常態,投降是少數的感覺。這種對比無疑就加強了社會教化的效果,使“忠君愛國”思想更進一步植入百姓的潛意識裡。
至於第二問,吳三桂之所以沒入《貳臣傳》,行為乾隆將他收入了《逆臣傳》,這個傳記是乾隆五十四年,乾隆皇帝下諭編修的,是《貳臣傳》的全新升級版,收錄的全部是吳三桂耿精忠等“降而復叛”者,所謂“投誠後復行從逆者,皆系反覆小人”,下圖是乾隆帝的指示,大家可細品一番。
而吳三桂引領三藩之亂,對清朝造成的打擊是最大的,康熙皇帝在三藩之亂平定後的多年時間還是心有餘悸,“吳三桂背恩反叛,天下騷動,偽檄一傳,在在響應,八年之間,兵疲民困”,由於影響驚人,不僅“光榮的”列入了《逆臣傳》,還在榜首位置,看了一下,事蹟還是很詳盡的,其篇幅也是《逆臣傳》裡的頭把交椅。
引用文獻:《清世祖實錄》、《清高宗實錄》、《康熙起居注》、《國朝宮史續編》、《爝火錄》、《清史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