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文通872

    “道不同,不與之相謀”!此言真矣。[祈禱][祈禱][祈禱]

    “人過一百,形形色色”出身不同、經歷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對事物的認知也不同、效果也不相同。志同道合,相處起來,得心應手,感覺到快樂,就會事半功倍;貌似神離,相處是種精神折磨或損耗,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當斷不斷,必受其害。道不同,決不與之相謀。[玫瑰][玫瑰][玫瑰]

  • 2 # 言磐

    古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你贊同嗎?

    “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古語,當放在生活中時,不是簡單的一句要不要與其共進退,就能講清楚,在具體的問題上,應客觀辯證的看待。

    所謂的“道”是什麼道,是誰的“道”,又與誰來謀呢?

    1、“道”是規律,是法則。人們生活中遵循的道,由權威部門制定的,社會中的個體遵守的底線,法律底線和道德底線。就這一點來說,“道”是統一的。

    2、“道”可以是方向。人人有思想,有自己的道理;可謂人各有志,人格各異。追求的目標,思想的層次不同,此情況下,道的不同,不能一起共事,是較常見的。

    3、“道”是學術化的。自古以來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術思想體系各抒己見,學術派別林立,傳播各自的見解。雖有道的不同,但也能相包容。

    4、“道”可指方法、辦法。解決某事或某問題的普遍方法,個體的認識和理解,影響著問題的發展,導致結果的不同。最終導引是不是可以共謀的結果。

    因此,不同的問題上,有道的共識,有道不同。事事無絕對,需靈活處理。

  • 3 # 滾燙的可樂加冰

    我贊同這個觀點。

    我簡單說一下自己按字面意思的理解。道不同不相為謀,大概就是說我們要去的地方不一樣,我們就不必結伴同行了。當然也可以深入理解為三觀不一致的人就不要在一起謀事了。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講究的就是一個志同道合。志趣相投且道路一致。

    相信很多人都看了《太極張三丰》這部電影。劇中天寶(錢小豪飾)和君寶(李連杰飾)本是一起被少林收養的孩子,兩人從小一起學武,親如兄弟,為何最後會手足相殘?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志不同道不合。君寶天性善良心中懷有正義公道,而天寶為了出人頭地不擇手段。他們心中的道不同,追求不同,最後的結果不是反目就是隱於江湖老死不相往來。

    海鳥和魚相愛只是一場意外,它們的相聚是偶然,分開是必然。看到美麗的大海,有的人說大海真美,有的人卻說它曾經淹死了人。這就是生活不在一個頻道上的兩個人,他們心中的道不同,我想他們應該是走不到一起的。

  • 4 # 西瓜媽媽520

    導讀:古人云“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你贊同嗎?我個人觀點是舉雙手贊成。除了這句話,還有一句是“話不投機半句多”,都是說明人和人相處需要共同的話題和共同的愛好。

    朋友之間臭味相投

    “臭味相投”這詞並不一定是貶義的,也可以說是兩個人惺惺相惜。兩個人之所以會成為好朋友,肯定是兩個人有相同的興趣愛好。

    比如我和我閨蜜,我們從初中開始認識,到現在十幾年了,還是經常膩在一起。連我老公都吃醋說要是他和我閨蜜同時掉水裡,我肯定是先救我閨蜜。

    我和閨蜜相識也很文藝。當時我和她是同班同學,但是她是好學生,和我沒有任何的交集,直到有一天我同桌和我說她發現有一個女孩總是在下課的時候看外面的天空。於是上課時我傳了一張紙條給她:“用45°角仰望天空,是因為寂寞嗎?”後來我們就經常傳起了紙條。

    再後來中考後,我們同樣在那個暑假愛上了一個叫李宇春的女孩。我們之間就多了一個共同話題,我們一起買李宇春的海報、貼紙。工作後我們一起去看李宇春的演唱會。

    如果說一對朋友沒有相同的興趣愛好怎麼可能這麼要好呢。

    夫妻之間無話不說

    夫妻每天都要朝夕相處,一天24小時除了工作時間基本就是要相處在一個固定的空間裡。如果兩個人沒有共同的話題,那兩個人得多無聊。

    一個人喜歡看恐怖片,一個人喜歡看愛情片。各自拿著自己的手機,沒有任何交流,感情會這樣一點一滴的流失。

    一段婚姻最可怕的就是從無話不說到無話可說。而維繫的基本就是需要兩個人有話說,有事做。

    不管任何關係都需要維護,朋友也好,愛人也罷,都要找到相同愛好的人。

  • 5 # 錦墨飛揚

    小時候我認為“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長大後我認為“道不同,求同存異”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論利弊。——《後會無期》

    年輕人血氣方剛覺得自己輸得起無所謂,所以面對“道不同”很多年輕人選擇“不相為謀”。

    但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

    輸不起!

    所以“道不同”怎麼辦?那就只能“求同存異”了。

    我們都知道合約中有甲方乙方,甲方是提出目標、監督進度的一方,乙方是要完成目標的一方。

    簡單來說甲方是顧客,乙方是商家。

    難道乙方可以隨意拒絕甲方的要求嗎?不能!所以只能互相協商得出方案。就是求同存異。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

    生活中因為每個人的三觀不同,難免會有摩擦和矛盾,難道我們每一次都能逃避或遠離嗎?

    難道因為你不喜歡上班可以不上班?和上司意見不合就輕言離職?不喜考試壓力就不參加高考嗎?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

    在大環境下,“道不同”比比皆是。像外國思維和中國思維,數學思維與語文思維,各有不同。

    但是他們都有著各自的優缺點,我們不能只看缺點不看優點,變得固步自封。如同清代的“閉關鎖國”何其愚蠢!不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滿清已經用血的教訓告訴我們:“世界那麼大要多出去看看”。《論語》也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所以當“道不同”的時候我們應該多想想“求同存異”而不是“棄之而去”。

  • 6 # 善學

    “道不同不相為謀”,語出《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有一則寓言說,青蛙和老鼠成了好友,想時時刻刻都在一起。於是,它們把腳綁在了一起。剛開始,它們在地面上行走正常,還能吃到穀子。當它們來到池塘邊時,青蛙一下就跳進了水裡,把老鼠也拖下了水。青蛙在水裡玩得高興,而可憐的老鼠不會游泳,淹死了。

    最後,老鼠的屍體浮上水面,它的腳仍然和青蛙綁在一起。一隻老鷹發現了老鼠,便衝向水面,抓起老鼠,而青蛙也跟著被提出水面,成了老鷹的美食。

    所以,真正的朋友應該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理想追求,或者說,朋友應該是同道。如果想法和價值觀不同的情況下,還要一味的迎合對方,就像寓言中的青蛙和老鼠,只會給雙方帶來傷害。

  • 7 # 創客王富貴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說的是方向不同的人,走的路不一樣的人沒有必要一起商量。

    道不同的人,最好不要做夫妻。

    找物件要找怎麼樣的人?不一定要漂亮,不一定要有錢。但是最好是價值觀一樣的人。

    現在這個社會。男女平等。有很多剩女。為什麼被剩下了?

    有人認為這些剩女是貪慕虛榮。又或者是一定要找個帥氣的人。

    據我觀察。其實不然。剩女被剩下往往是找不到價值觀相同的人,找不到志趣相投的人。

    夫妻之間志同道合非常重要,這樣才有可能一起走到老。

    道不同可以做朋友,但絕不可以合作。

    我們交朋友,有很多種。

    有酒肉朋友。有見多識廣的朋友。有人脈關係好的朋友。有愛好幫忙的朋友。朋友各種各樣。

    但是你要找合作伙伴。還得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比如說找了一個朋友一起做生意。

    平時兩個人關係非常好。但是一起做生意之後,發覺價值觀不大一樣。

    小明喜歡保守。小李喜歡擴張,喜歡冒風險。

    時間長了會發現兩個人就沒法商量的。

    生意上一定要找志同道合的人。

    與子女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們有沒有發現當小孩子16歲之後。與父母的關係越來越遠。

    用現在一句流行的話講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發生?

    父母與子女之間本來不是應該是最親愛的嗎?

    我想大概是父母以愛的名義去傷害了子女。

    想想看。現在的小孩都喜歡玩遊戲。但是又有幾個父母支援小孩子玩遊戲呢。

    話說回來,做父母的自己,不愛玩遊戲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對待自己的子女更應該寬容。更應該理解。

    有的父母責怪自己的小孩不好好讀書。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於是我反問這個父母。我記得你小時候是非常不愛學習的。所以你的孩子像你呀。

    他臉紅了。但是又無力反駁。

    精神上的陌生人。

    我們身邊最親的人。父母。子女。朋友。夫妻。 或者男女朋友。

    關係為什麼越走越遠?因為精神上的交流太少。

    太喜歡以愛的名義去指導對方。志同道合是很難的。

    所以慢慢的就成了精神上的陌生人。

  • 8 # 陽輝暖暖

    我覺得有時候道不同不是不想不相為謀,而是兩個不同走向不同目標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為謀。

    上小學時,我有好多小姐妹一起玩,那時課還很少,課間放學時,我們在一起做遊戲談天地,那種單純的快樂至今是我記憶中最美好的回憶。

    初中時,每逢節假日我們還是會相約在一起,去遊玩,會談心。但時間的間隔卻愈來愈長。

    高中時,由於時間緊迫,大家都忙於學習,剛開始時,我們還會偶爾書信來往,後來就彼此記於心間了吧。

    後來,小姐妹們有的去外地上大學,有的則下了學開始找個工作。有時,也會有思念朋友的時候,當按捺不住心中的情愫拿起手機發個訊息時,也會等來對方的回覆,可聊著聊著就無話可聊了,因為我的世界從你走後再沒來過,你的世界我也不知如何再參與到其中。慢慢的,我們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那對“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人。

    不過儘管我和曾經的你們已經“道不同不相為謀”,但我和你們也都重新找到志同道合並肩行走的朋友,也許有一天還會走著走著和新的朋友又散了,但我們都在自己的天地裡行走著,努力生活著。儘管我們彼此不再聯絡,但我們都曾為彼此的生活帶來歡笑,這就夠了,有時候“不相為謀”更是對彼此的一種祝福。

    都說生活變化才是永久的不變,我們也是,不同的目的地,不同的結伴者,看似“道不同不相為謀”是一種排斥一種無奈,其實我更覺得是一種欣賞,你欣賞我敢於走上不同路的勇敢和無畏,我讚揚你為了生活敢於放棄敢於承擔的坦然和笑靨。

  • 9 # 李淵回

    這句話出自孔老夫子的《論語》。淵回當然非常贊同。畢竟《論語》是老祖宗幾千年傳下來的處世哲學。我們要尤為慎重的去對待它。

    換句話說,如果這句話真的沒有道理的話。當時孔老夫子的弟子,編撰《論語》的時候,可能就不會收錄這句話。即使收錄了,假如真的沒有道理的話,古人們很可能早就把它給刪去了。既然這句話能存在於《論語》裡面,並且能夠流傳至今。肯定是經歷過了歷史的肯定的。

    瞭解完這些東西,我們就來分析下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人與人之間的思想目的不同,也就沒有辦法共同相互謀劃,相互做事。如果去強作,很有可能會出現問題,出現矛盾。

    但是,大家要注意了!雖然孔老夫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僅僅是,不相為謀。並沒有叫我們排斥牴觸,思想目的與我們不同的人。思想目的不同,不能在一塊做事罷了。當然,還可以成為生活上的朋友。

    這個是問題的關鍵。可能大部分人都覺得道不同,不相為謀。就直接老死不相往來了,這種是錯誤的看法。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在其他事情上的思想目的不相同。當然,我們在其他事情上,我們的思想目的是吻合的。當然,也是可以重新合作的。

    古文字來就言簡意賅。我們要要深切地結合我們的現實生活,來理解古文中思想。可能會少犯一些錯誤吧!

  • 10 # 洛思思

    先說我自己的觀點,我並不贊同:道不同不相為謀。

    說實話,曾經的我是非常贊同這句話的。自己也經常拿這句話來衡量身邊與我相交往的人。

    我的原則是與我說不到一起,想法不一致,做事方法不一致的人我是堅決不交往,不相處的。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這個交往原則上,跌的跟頭多了,也就慢慢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堅持道不同不相為謀,那麼很可能會一直“吃虧”。

    這裡簡單說二點理由。

    第一點:過於主觀的判斷,會讓自己固步自封。

    誠然,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身邊的人跟自己的三觀合,做事,想法都非常類似。這樣人與人之間相處起來的狀態確實特別的舒服。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時候你對於別人的判斷是以你自己為標尺,是一種主觀的判斷。

    當你的身邊相處的人,交往的人都是與你類似的,那麼你就會陷入到固步自封的狀態。

    那種狀態用語言描述出來就是“我們都這麼認為,我身邊的人都覺得我說的對,我的朋友都支援我的做法……”

    久而久之,你對於那些與你意見相左的人,就會嗤之以鼻,美其名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那麼試想一下,如果你的想法是錯的呢,你身邊的人也與你一樣,不去提醒你的錯誤,長久下去,是好的嗎?再極端一點,壞人之所以能和壞人相處,也是因為他們是同類,那麼壞人秉承著“道不同不相為謀”就要一直壞下去了,是嗎?

    《金剛經》中講,菩薩要普度眾生,對於好的人要幫助,對於壞的人更要幫助,因為壞人更加可憐。

    菩薩是至善之人,即便與自己的精神,品行完全不同的人,也會與之相處。

    所以,道不同不相為謀,是一種過於主觀的判斷。

    我們需要與不同的人相處,這樣才能更加客觀的去看待別人,反過來,也會客觀地認知自己。

    第二點:容不下不同的人是本能,容得下不同的人是氣度。

    電視劇《甄嬛傳》中,甄嬛對華妃說過這樣一句話:“容不容得下是娘娘的氣度,能不能讓娘娘容下是嬪妾的本事。”

    華妃就是不能容下與自己不同的人,要把所有違背自己的人,趕盡殺絕。

    而反觀甄嬛,雖然與華妃從精神到品行完全不同,但是,仍然非常有氣度的與華妃相處。

    也正是因為甄嬛的這種容下不同人的氣度,讓她能堅持到最後。

    浣碧,出賣甄嬛,甄嬛忍下了。敬妃,出賣甄嬛,甄嬛也忍下了。

    甚至說,華妃手下的曹琴默,甄嬛都能與其相處。

    如果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話,恐怕甄嬛活不過10集。

    當我們隨口說出”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時候,不過就是逃避與自己不同的人。

    這種逃避是人的一種本能。在本能之上,我們還應該有氣度。

    當有人指責你,說你不好,不理解你的時候,與你意見不合的時候,我們應該有一顆容人之心。每一次直面逃避,直面差異性,都是自己成長的契機。

    以上兩點,讓我改變了對於“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的看法。

    大多數人與人之間本就是不同的,而且是非常的不同。即便是自己的父母,精神或品行上也會存在差異性。

    與其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如求同存異。寬容的對待他人,也是寬容的對待自己。

  • 11 # 關中博雅齋

    “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句最早出現在《論語·衛靈公》中,是用來記錄控制的教育思想以及言行的。在《史記·伯夷列傳》中出現的這一句是司馬遷轉述的孔子的思想。

      《史記·伯夷列傳》中“道不同,不相為謀”“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以及“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等都是孔子的思想主張。

      《史記》中的傳講述了除帝王諸侯以外的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蹟,其中《伯夷列傳》轉述了孔子、賈誼的名句來,講述了伯夷、叔齊因為得到了孔子的讚揚才使得名聲更響亮。

  • 12 # 大夫覺成

    古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你贊同嗎?

    “道不同不相為謀”,下句是“亦各從其志也”。從這句原話上,就可以看出,還是要分不同情況來說的。

    “道不同不相為謀”在需要合力共同奔向一個目標時,是對的。

    在需要集思廣益的時候,“道不同不相為謀”是值得商榷的。

    02下面分幾種情況來簡單說一下我的觀點。

    1.“道不同不相為謀”在需要合力共同奔向一個目標時,是對的。

    在這裡“道”可以理解為“三觀”,既“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在生活中,有些人說話投機,一個眼神都能知道什麼意思,相互配合、補臺,讓人極為舒服。

    也有些人,相互人品也都不錯,就是相互看不順眼,雙方說話、做事,都感到讓對方不舒服,這樣的人就是“道”不同,也就是人們說的沒有緣分。

    這樣的人在一起是不可能交朋友的,讓這樣的人共同合力完成一個目標,只能相互掣肘,分散力量,還不如讓他們自己去單獨完成來的效果好。

    但是,萬事都有兩面,這樣的兩個人,讓他們相互監督,就會效果極佳,可以預防許多不良事情發生,反而成了好事。

    2.在談戀愛組建家庭時,最好三觀一致,也就是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是有道理的。

    兩個三觀不同的人是無法長期生活在一個屋簷下的。

    吵架、生氣、相互看不順眼,是常態,影響和諧家庭的營造。而這又不是誰的錯的問題。

    事實上,誰也沒有錯,不過就是習慣、選擇的方式、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沒有對錯之分。

    如果是“道”不同,也就是三觀不同,不僅對家庭不利,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極大的。

    原生態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習慣、接人待物、三觀的形成,都影響巨大,甚至會導致出現心理問題,或者是行為障礙。

    所以說,三觀不同的人最好不要組成家庭,還是找一個志同道合的人生活在一起比較好。

    世上有那麼多人,為什麼不選一個志同道合的人,非要選一個處處較勁的人一起生活呢?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快樂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人的思想,學識,對事情的認識角度、層次,都會不同,導致總會出現從一個角度思考的多,而忽略了另一些方面。

    社會及事物,就像一個多稜鏡,站在一個角度觀察,是不可能看到全貌的,總會存在不周全的地方。

    在學習時,收集思路時,或者計劃一件事情時,還是需要博採眾長,集思廣益的。

    這就需要思路、看問題角度不同的人都來參與,積極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這樣做出的決定才能完善、可行。

    此時,就不能“道不同不相為謀”了,“道”越不同越好。

    許多優秀的企業都是廣納人才,因才施用,最終推動公司迅速向前發展。

    這都與積極吸納各方面人才,公司文化具有包容性,老闆具有廣博的胸懷有關係。此時若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那公司是發展不起來的。

    4.社會發展需要不同的“道”。

    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兩個車輪,無論那個方面,都離不開具有開拓精神的人,這就需要不同的“道”。在這方面,“道”不同是好事,是百花齊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03總結

    “道不同不相為謀”在一個特定的條件下是正確的,在有些方面是不適用的,甚至是相反的。

  • 13 # 金愛講故事

    我贊同這個觀點。我們先看這句話的幾個出處。

    出處

    《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史記·伯夷傳》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

    《老莊申韓傳》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耶?”

    “道”是戰略

    個人認為,這個觀點上的不統一,應該就是在“道”的理解上。有人理解的“道”是志趣,是理想。而我理解的“道”,是戰略。所謂的“道不同”,是“戰略”上的不同。戰略是前進的方向,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志向。所以,可以接受大家的志向不同,但是前進的方向不同,本來就不可能一起”為謀“。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個人要去北京,另一個人要去福州。怎麼能一塊兒走呢?

    有人會說,我從廈門到北京和與廈門去福州的,不就可以在火車上同行一段路。的確,但是我們會發現,無論是火車、飛機、還是汽車,他們中間是必會”分開“的,這不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佐證嗎?

    “為謀”是戰術

    飛機、火車、汽車是“出發”的戰術,北京、福州才是出發的方向。戰略上達到一致了,戰術就可以有商有量。比如我們今天要一起去北京,那麼,要坐飛機去,還是要動車去,就可以商量著來,甚至我們要先動車,再大巴,再飛機,都可以。只要我們的目的地和方向是一致的,那麼過程中採取什麼手段,那就可以相互協商。

    志同道合

    我們常說要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關鍵就在於此。我覺得,當朋友,自然是無所謂各自的志向和前進的方向,但是隻要是合作關係。就必須是”同道中人“,要一起”謀“就不能忽略”道“。

  • 14 # 言詩雨

    “道不同不相為謀”,看你怎麼理解“道”了。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

    一、追求的理想道路不同,不相為謀

    歌手李健和盧庚戌都是創作型歌手,一開始兩個人組成水木年華,一首《一生有你》家喻戶曉。

    可就在這個組合非常火爆的時候,李健選擇了單飛。

    為什麼呢?因為兩個人的理念不同,李健更想擁有自由,創作自己喜歡的音樂,而不是迎合市場,經常拋頭露面。

    就這樣,李健離開了。那十年很艱難,冬天很冷,自己的唱片商家根本就不進貨。他呢,一沉就是好久,沒事研究詞曲,看看書,然後創作。

    後來,當《傳奇》家喻戶曉,當《貝加爾湖》聲名鵲起,他終於迎來了晚春。終於,他成為了實力的代表,娛樂圈的一股清流。

    二、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規則,和和氣氣的,才有肉吃

    古文中說:“大道之行也”。這裡的“道”說的是規則、制度。

    那麼,有江湖的地方,必然就有規則。按規矩辦事,和和氣氣的,才能有肉吃!

    比如,在公司裡工作時,我負責校對,校對完了就得送往其他部門進行錄入,然後列印。有時候很氣人,負責錄入的人脾氣很差,不給你好好錄。

    這時候,當然很想發火。可你想想,一個公司,它的潛在規則就是希望員工團結,多出活,少惹事。你要是發火了,甚至大打出手,你確定公司會為你,還是他出頭呢?

    所以,即使你與公司的某些人不合,但請站在大局考慮。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要等到公司把你們兩個人都處理了,才醒悟過來:自己只是一個螺絲釘,按規矩辦事才能有肉出吃。

  • 15 # 青娥說

    我只贊同這句話的50%。我們先分析這句話通常出現的場景。

    首先是管寧割席,管寧嫌棄華歆貪財,愛慕虛榮,他說我是個多麼正直、多麼高尚的人,怎麼可以和這種滿眼都是銅臭的人交朋友呢?於是,管寧把他們兩個坐的席子給割了,表示我跟你不是一路人,以後不要跟我來往了。

    上面這兩種情況,反映的都是個人對自己不喜歡的排斥和不認同,以此來彰顯自己的人品,就像《愛蓮說》中說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我蓮花要好好美白,可不能變黑了!

    但其實還有一種情況,比如說那些逼不得已的人。比如說《長安十二時辰》裡暗樁小乙,他本性純善,但為了張小敬的案子,甘願成為地下城的暗樁。他親眼看著地下城的多少慘劇,也許曾無數次懷疑自己,痛恨自己的無能為力。可他的身份是臥底,他不得不周旋於這些帶來痛苦和災難的人。他又如何能說出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也會交各種各樣的朋友,也會遇到不同性格的同事。這些都是無法避免的,也不是你一句“道不同”就可以斷絕往來的。

    我們真正要做的事是,堅守本心。雖然人很容易被同化,但是本性是不會被磨滅的。

  • 16 # 禺先生

    贊同【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你對牛彈琴,牛說:彈琴能當飯吃嗎?

    認知水平的“道”不同,只會引來爭吵。

    讀讀讀孔子“三季人”的故事就知道。

    某天早上有人求訪孔子,問到學生子貢:“一年有幾季?”

    “四季。”子貢笑答。

    “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

    接著爭論不止,一直到中午也沒消停。

    孔子聽到聲音,從院內出來,觀察一陣後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

    來人聽此,欣然離去。子貢不解。

    孔子繼而說道:“方才那人一身綠衣。他分明是田間的蚱蜢。蚱蜢者,春生秋亡,一生只經歷過三季,哪裡見過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維裡,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你跟這樣的人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若不順著他說,他能這麼爽快就走嗎?”

    所以,道不同不相為謀!別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基本觀點沒有共識,盲目的爭論就像對牛彈琴。這時相信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才是在給自己找不痛快。

    總覺得自己的工作最難,別人的工作挺簡單的。但知道未必能做到。

    就像馬謖失街亭的故事一樣。馬謖號稱自幼熟讀兵書,熟知兵法的精妙,於是自薦鎮守街亭,結果證明他的兵法知識只是紙上談兵。他不聽副將王平的勸阻,將人馬駐紮在山上,居高臨下,以一當十。司馬懿帶兵來攻時,將馬謖困在山上,斷其水道,並放火燒山,令馬謖軍隊不戰自亂,因此丟失了街亭。

    你覺得別人的成功道路簡單,但你自己怎麼複製都是失敗。是因為每個人的經歷經驗,每個人的知識結構都是不一樣的。學會彈琴的人並不輕鬆,同樣天天下地幹活的牛也不輕鬆,跳出原來經驗做事的人少有成功。我們只能跟從自己的“道”,然後把自己的“道”走成功。

    你明明身懷大義,心有夢想,覺得能在一個好平臺你幹出一番事業。但是你的老闆可能只是個投機套利者,他的夢想就是把平臺做大,套更多的利。在他們的眼中和口中,都是平臺通吃天下的美好未來,卻懶得去思考,自己能為平臺帶來什麼。

    之前有個做產品售後運營的朋友跟我說,他一心就是希望把客戶對接好,讓客戶滿意。但他老闆所認為的“好”,就是這個被服務的客戶,一定要產生復購和其他產品的購買才叫“好”。否則售後的工作就是沒有做到位。也不管產品品質實際好不好,就管怎麼通過服務包裝榨出銷量。

    雖然不同的目標、不同的信仰可能有一絲絲的契合點,但核心終究不一樣。拿一個說著高尚的“夢想”當幌子,踐行著“空手套白狼”的遊戲,他只會關心套住的“狼”夠不夠肥,哪管的上什麼大義,什麼夢想。

    所以,永遠不要與價值觀不一致的人談合作談契約,因為座標不一致,雙方達成的共識沒有任何意義。

    道不同不相為謀,就算不贊同也沒辦法改變最後“不相為謀”的結果。因為每個人都按自己的觀念行事。

  • 17 # 清端

    道不同不相為謀,是指在某些事物和某些時候,文人雅士的一種口頭禪,也表示反對的心裡。在現實生活中。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親兄弟,父子親戚朋友之間,都有自己的道,難道就不一塊想,不交往了,所以我覺得做人不能引用這句古文人的不雅說語。

  • 18 # 一杯白水26

    認同。人際交往若是沒有利益鏈條,只要雙方都付出誠心真心,志同道合者往往還能產生感情!不要被道德綁架了……人心難測。尤其是當今社會,太複雜了。心若簡單一切就簡單了,沒有必要被人際交際所困惑。躲開繁雜保持靜心一切安好。

  • 19 # WooY

    贊同。

    道不同不相為謀: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無法一同共事。

    正所謂"圈子不同,不必強融"。現代工作和生活壓力日漸增大,實在沒有很多時間去與自己世界觀、價值觀不同的人周旋磨合。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群體和環境,選擇自己喜歡且舒適放鬆的圈子也是遵從內心的一種表現吧,再在自己所在領域發光發熱,創造自己的價值。

  • 20 # 夜空下的三坑老妖

    這是對的,古人的大智慧。簡單理解,“道”不同,就是我們今天說的“三觀”不一致。既然大家不在一個頻道上,一個層面上,再說下去,豈不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遇到槓精過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