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光伏魚家
-
2 # 成熟清風ll
一些農村人說分田單幹好,對他們而言確實是實話!20年不要一分農業稅收,還有惠農補貼政策,沒種糧負擔也沒種糧責任,想種就種點,不想種就撂荒或栽點樹,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打工開店擺攤等收入全揣進自已兜裡,掙的錢也能買糧吃,"一盤散沙″任性又自由,誰說不好呢!
得益於惠農好政策,洋樓蓋了小車買了,很多人進城買了房,娶媳婦也興起了高價彩禮,唯獨養老沒有錢,怎麼辦呢?發免保退休金唄!呵呵!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瞭解一下改革前後的歷史背景。
在78年以前,農村以大隊和小隊為單位,也就是現在的村和組。那個時侯國家實行的是:糧棉油國家統購統銷,以村為單位一年要無償向閨家完成多少公糧,任務分灘到生產小隊,公糧完成以後,生產隊的生產農資開支就靠賣農產品支付,提留部分應付生產隊的花銷,在這樣的前提下再留農民的口糧。如果生產隊有剩餘農產品賣給國家,當時的叫法是愛國家,賣餘糧。一個生產隊完成國家糧棉油任務後,有剩餘那就算比較富裕的生產隊了。那個年代講的是:先國家,後集體,再個人,因此保證了國家,集體後,遇上天干,水澇,或自然條件不好的生產隊,種糧的農民餓肚子,沒錢用。
農村改革前,農民保證保質,保量完成國家下達的糧棉油等等任務,保證了城市居民吃和穿(糧油,棉花織布)。因此城市居民旱澇無憂吃商品糧,農民種糧餓肚子。
其實在78年以前,農村的農機普及率還算蠻好的,富裕的村和組有收割機,脫粒機,旋耕機,插秧機,抽水機等配套還算好的,由於是生產隊統一計劃經營,這些機械都派上用場。這些機械都是以村或組為單位,沒向國家伸手,自願統一意見後自己購買的。
因為有先國家,後集體,再個人,還有生產隊的自然環境受限,也有生產隊管理經營不善,造成很多糧農餓肚子,穿不暖,沒錢用.(安徵小崗村就是例證),農民怨聲滿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首先在農村實行改革,包產到戶,一下子激活了農民的熱情,單幹好,又自由。
78年後,農村首先實行聯產責任制,後來實行大包乾。那時,除去在校讀書的學生外,基本上老中青農民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糧食品種推廣雜交稻,農民自願開荒擴大種植面積,幾大主要(糧,棉,油)產量年年增產,國家鼓勵農民向國家出售剩餘農產品,完成任務後的剩餘農產品實行加價收購,所以農民的積極性非常高漲。農民揚小運向國家出售上萬斤糧食在全國各大小報刊登表揚,在中國真正開始改決了全華人民的溫飽。
後來隨著城市改革,以及普及到各行各業的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國家取消了農產品統購政策,鄉鎮企業的興起,大量以國外進囗農產品,青壯年農民打工潮的興起,這就是取消糧棉油統購政策後,農民自由了,家中的田地種與不種無後顧之憂了。農民在外打工比在家種地強多了,再加上外國糧油便宜,國內種植農產品成本過高,在家務農的農民現在都是60歲左右的人,在家照看孫輩,接送孫輩上下學,體力下降。幹不動了,到處可見以前是高產糧田,現在是雜草雜樹荒田。
對於有些農民一邊說分田單幹好,一邊說沒錢養老,這也不足為怪。那個時侯年青幹得動,現在幹不來,打工的青壯年不願幹,大片大片荒田地真可惜。幹不動,不能幹就沒收入,現在消費價很高。同樣是豬肉,78侯年前6侯毛錢一斤,現在20一30塊,現在一斤肉的錢在四十年前要買50斤,價格年年翻。現在農村的老農民也知道,兒女們也成了父母親,生兒養女責任重,壓力大。
作為現在的老農民,自已也知道,人到老來百病生。一邊說沒錢養老是實實在在的事情,表面上農民工比以的錢掙多了,實則各方面的費用更多。是年紀大的農民父母,指望兒女養老,很多不現實,國家也沒有很好的政策改決,表面農民交了農保,滿60侯歲以上的每人每年也就一千多,一個城市工人退休後每月最少也是幾千元,比一比,難道這些老農民非得說我不怕,我有養老錢不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