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錦繡河山688

    正月初一都有拜年的習俗,但不是挨家挨戶去拜年。因為我村有七八百戶,都拜年豈不把人累壞。只是去本族長輩家裡拜年,還有關係比較好的長輩,也要去拜。至於比自已輩份低的,就不去拜年了,見了面說聲新年好,就可以了。還有的比如兩家平時有點矛盾,過年了為了化解矛盾,主動去給對方家裡拜年,能把矛盾化解,也是化解矛盾的最好時機。

  • 2 # 天知君心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習俗。在廣闊的農村,有不少地方和區域,在除夕晚飯後,晚輩們結隊到長輩家,在我們這塊,把這個活動稱之為“辭歲”。第二天,也就是通俗的說法:大年初一,一些年輕人三五一群,或成群結隊到長輩或鄰里家走動,相互說些問候和吉祥的話。如不是致親或特殊關係,一般不會在他人家吃飯。這可能就是題主說的“拜年”吧!

  • 3 # 漢中小杜

    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不同。我老家是陝西漢中的,我們那裡一般過了初三才開始走親戚。拜年之類的活動。初一不走動。不請自來,說的不到之處,敬請諒解!

  • 4 # 走自己的路182757971

    不錯,同宗族內正月初一這天輩份小的人都去給輩份大的人去拜年,這是老輩子流傳下來的規距。你能看見很多六七十歲的老人去給四五十歲的的輩份大的人拜年。但出於禮貌輩份大的年輕人在初二這天可以去拜訪一下年齡大而輩份小的人或者是同齡人。

  • 5 # 以起來

    在農村年初一是不是挨家挨戶有拜年的習慣?時代不同啦!時間和人都隨著變化,最近幾年來,我們這裡的人和過去大不一樣,現在還是拜年,直拜本家五服以內,外姓人家很少拜年,有拜的也是很要好的朋友。

    過去可不行,我們這裡五條大銜,挨著的三個村莊三個大隊,每年過春節都是挨家挨戶拜年,從年午靜放完鞭炮,就開始挨家挨戶拜年,先拜本家五服以內的,由父親帶著香火領著兒孫們去,各家都有本族和本家的家堂懸掛屋正中間,父親領著兒孫們走到在桌前先燒香後磕頭,然後在找到上輩老人磕頭。

    五服以內拜完年,在拜6服到10服和本姓的拜完後,在拜外姓不用帶香火,先給大桌子上的碑位磕頭,在找上輩老人磕頭,挨家挨戶一戶不啦拜年,拜完就走也不能嘹天喝水因為沒有時間,五條大街當天要拜完,從夜裡1點鐘要拜到初一下午4一5點鐘,根本沒有吃飯的時間,在那個時候過年是最頭疼的事,不去拜年時問長了都不互相認識下代的年青人,誰家孩子大啦互相照顧,有給孩子提媒的,知到所有情況即然不知到一打聽明。

    不象現在,一個街一個隊臨居孩子都不認識過去拜年有很大好處,認識的人多還能分解恩怨,不管給認何人,有在大的恩怨只要過去拜年,把所有疙瘩全解開,不管冤誰都不要計較互相原諒,哈哈一笑解決矛盾。

  • 6 # 王則純

    過年挨家挨戶的拜年,過去我們這裡有這個習慣,從文革後就廢除了這一習慣,現在各在各家看電視或玩麻將,打牌,也可跑玩,不拜年。

  • 7 # 笨刨

    在農村,正月初一,是不是都有拜年的習俗,我不敢斷定,但在我農村老家是有這個習俗的。並且還有挺多講究的。

    當然,這些“講究“,在近幾年是有些談化了,畢竟現在人都“與時俱進”了。

    在過去,年初一拜年,有些要求是挺嚴格的。

    比如,必須早起。

    在過去,我們那兒年初一早上去給長輩拜年,“規定”是不能見日頭的。就是說,必須在早上日出之前。

    規定之所以加引號,是說此規定,也沒有什麼白紙黑字式的規範式明文規定,只是大家的一種約定俗成而已。

    但在那個年代,你去給長輩們拜年,若是等日頭出了,就會被認作為不尊重人,是要遭人笑話的。

    近幾年,對這些,人們似乎也不以為意了。

    但是,正月初一,去給長輩們拜年,是晚輩們必由的“課程”。

    並且,這裡沒有任何“高低貴賤”之分,只要對方是你的長輩,你就得去拜年。

    不管你地位多麼顯赫,也不管你多麼“草民”。

    拜年的順序也有講究。

    先去本家族裡輩份兒最高的,然後依次去拜。本家族拜完了,再去各家各戶拜一一反正是從早上一直拜到午後的。

    拜年的方式,倒沒有有些人說的那樣,磕頭之類的事兒,聽說早先有過,但現在一一打我記事起,就沒有過了。

    基本上是,進了長輩家,該叫什麼叫什麼,“過年好”這句大熟話,是必須的。然後,相互問候,相互祝福,一團和氣。

    農村老家,有很多很多的風俗習慣,有些屬於“陋習”,有些卻是挺有必要的。大年初一相互拜年這一習慣,我認為是一個極好的習俗,極好的禮儀。

    因為,這一習俗不僅僅是表面上的一團和氣,它真的還能解決實際問題呢。

    在日常生活中,同在一個村莊裡,兄弟爺們整天低頭不見抬頭見,難免有個碰頭磕腮的時候,相互之間因為些瑣碎小事,起了矛盾,鬧了意見,平常日事忙,或因些別的什麼原因,沒有進行和好,勾通。

    這些都不要緊,只大年初一,你到我家,我到你家,問個好,拜個年,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煙消雲散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還起到了一種調解作用呢。

    所以,我覺得,大年初一拜年,是個好習俗。

    反正,只要我回老家過年,我是認真去做的。

  • 8 # 德哥在鄉村

    正月初一,在農村是不是有挨家挨戶拜年的習慣?

    我是農村人,祖上又是從廣東移民到湖南的客家人。作為客家人後人,我們那裡仍遵循著客家人的新年傳統。正月初一,除了去給村裡各家拜年,還要吃齋飯、舞龍舞獅。

    正月初一,崇尚傳統的村民會在凌晨零時準點開啟大門,迎接財神。(臘月年三十,如月小年廿九,午夜12點正子時)。大門一開,各家都會燃放鞭炮,萬爆齊鳴此起彼伏,熱鬧非常,在爆竹聲中迎來新的一年。人們要在門上貼“開門大吉”、“萬事如意”的小紅聯,正廳上方點上大紅蠟燭,焚香禮拜。

    農曆正月初一為新年第一天。用過早飯,鄰居親友之間便互相拜年,多說“新年好”、“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添福添壽”之類吉利的話。

    初一這一天,小孩要給村內長輩拜年,長輩則會給小孩子“紅包”,所以,記憶中,初一是我小時最祈盼的日子,因為可以拿到許多紅包。以前我們小時,到親戚家拜年,一般要帶餅乾、糖等禮物,現在這一傳統倒變了。年輕人現在不太講究,不帶禮物了。隨便去哪家,主人都會備上茶果,還有大碗的米酒招待,我小時便因拜年多喝了甜米酒,在回家時醉酒跌進村頭魚塘過。拜年活動一般會延至元宵後,甚至正月底。

    其實拜年還有很多講究,略介紹一下。

    (一):拜年抱拳

    拜年抱拳的禮節是平輩之間拜年的一種形式,標準姿勢是男子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在概念上是攻擊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

    (二):拜年時機

    初一這天,選擇合適的時間出去拜年,也是有講究的,拜訪時間不宜過早。在村內別人家拜年,時間每家十分鐘左右為宜,進去喝口茶、飲杯甜米酒,同主家講上幾句新年祝福的話即可告辭。

    (三)拜年時多說祝福語

    拜年時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即使平日與對方有所積怨,此時亦不應提起。不談粗俗之事。

    (四):尊重長輩

    春節期間通常是子孫給長輩拜年,用“身體健康”、“延年益壽”、“長命百歲”等祝福語,祝賀新年萬事如意,問候生活安好。

    這是我們那裡農村初一的情況。

    和其他很多地方一樣,挨戶拜年,共渡新春,華人的傳統!

     

  • 9 # 直通三農光明

    一說過年,想起兒時的熱鬧記憶憂新,很是回念,放炮"仗,晚上街上看放煙火,全村大人小孩都出來,熱鬧極了。早晨跟大人去當家子老親戚有老人傳統的老鄉家磕頭拜年,在街上碰上老鄉,都說聲過年好,見面發財。那時雖生活不好,但人們精神很高興,後文革後,破四舊慢慢過年淡化了,這不又禁放鞭炮,好多人去城裡,好多關門閉戶。那幾千年農村畄傳下來文明沒有了。

  • 10 # 亓桂玉

    傳統的山東人過年,其實從年末的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這天是小年,要舉行簡單的“辭灶”。小時候,從一進入臘月,家家忙著做足一兩個月的飯(山東面食、粗糧窩頭、大餅子等等)。到了臘月二十三,就不能再做飯了,因為辭別灶王爺,讓灶王爺昇天休息了。臨近二十八九,要書寫故去祖人的牌位、對聯、吉祥小聯等,象身體健康、出門見喜、四季有財、六畜興旺,還要寫酉貼子,貼在水缸、糧屯、糧倉上。年二十九、三十早上,把對聯等等,一一貼在該貼的位置,等全家的兒子、侄兒們到齊了,把事先準備好能燃燒的香點著,由長輩帶隊,一齊到大街上或村外或墳地,作輯請回已故去的祖輩們回家過年……過年,是過年三十。但傳統的理念從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是過年的時間段。這期間,家人不得出遠門,是為團團圓圓!但今天,保持這種傳統的,只在農村了,城市裡已沒有這麼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單位副職好還是常委單位副科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