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京掃葉
-
2 # 林城—布衣
宣傳這種事情,是為了讓別人相信,而達成某種目的。很多時候,宣傳的人自己都不一定相信的。
中國曆朝君王,沒有誰是上天賜與的皇位,他們本身就不相信什麼“天子”之說。否則,也不會起兵奪位了。
早在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大澤鄉起義時,就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這才是所有人的心聲!!
所以,不是“中國古代皇帝宣傳“君權神授”,還有人不相信、造反?”,而是從宣傳的皇帝到國民,從來就沒有相信過!
-
3 # 史海尋蹤
古時王朝都是農耕社會,工商業還很薄弱,因此推翻君權統治的主要力量只有農民。統治者們為了維持國家穩定,除了從思想上灌輸忠君服從的內容,在事實上也將農民們捆綁於土地,限制人口流動,讓他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皇帝們會宣傳“君權神授”,農民們也會高高在上的皇帝們,為了更有力的證明,他們的高貴是與生俱來,是上天賦予的,常常故弄玄虛的編造一些故事。如劉邦是“赤帝子”啦,朱元璋出生時異香滿室啦…
但是他們大大低估了勞動人民的想象力和智慧,你們會編故事,我們也會。陳勝時,為了渲染起義是“天道之行”,偷偷往魚肚子裡塞了塊白布,然後當著眾人面取出,上書“陳勝王”幾個大字,旁人一看,“哇!我們起事是老天的意思,必勝!必勝!”於是大夥有了信心,士氣大振。
這充分說明帝王用來矇蔽民眾的那一套,並不是所有人都信,千萬人裡總還有幾個膽大清醒之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起義的主力是無法生存的農民作為歷代皇朝最大同時也是最不幸的群體,他們是不願意造反的,種地過日子吃飽飯、傳宗接代才是最大的追求。只有在走投無路時,人才會鋌而走險。
如明末的“闖亂”,對應的是連年大旱災、蝗災、官府酷吏又不管農民死活,僅僅是“闖王來了不納糧”這麼句簡單的口號,就能一呼百應。再如宋朝,雖然老被強鄰所欺,但是能注重民生,將流民饑民招募為軍,有了活路的災民們自是不生“反心”,宋朝雖有零星民亂,但始終不能形成規模。
每一次農民起義,最終都會被人利用農民起事,目的很簡單,就是吃飯活命。他們沒有很深刻的思想,沒有解救眾生的覺悟。具體的行動就是殺官搶糧,沒有一個政治宗旨。
即使推倒上一代政權,新的王朝建立起來,與前相比也是大同小異,根子上同之前仍然一樣,同樣是由朝廷、地主、農民組成的社會形態。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總是少部分人來統治和剝削處於弱勢的大多數人。
因此說,歷史上的政權更替,是治標不治本的,雖有不同又何其相似。
-
4 # 小新9293
為什麼?
第一生存。如果一個人被逼得活不下去了,除非是榆木疙瘩,就算真是封建社會或者是皇權社會,,命都不活,還考慮別的?
第二其實大多人是相信的,如同你我,芸芸眾生,如何能不相信?但是人有志向,又不是全你我,若無異人,歷史如何鑄造?
第三投機。其實搬弄歷史的人大多得有資本,或者是門閥世家,或者所謂四世三公。
圖文無關。認識一圖的回話,看看所謂的歷史。
-
5 # 冒牌東方朔
“君權神授”和“農民起義”之間並不存在著什麼必然聯絡,“君權神授”這只是封建王朝的統治者一廂情願地為自己“正名”的一種手段和方式,但這卻並不代表著老百姓們一定會對此“買帳”。而老百姓對封建統治者的觀察,並不在於“君權神授”的說法,而是他們的德行,尤其是對國家、對百姓所產生的“行為”。歸根結底,還是擺脫不了封建社會時期所存在的主要矛盾所導致的惡果。這裡就可以拿幾個統治者來舉例子,篡奪西漢政權而建立“新朝”的王莽就成為他的登基稱帝四處尋找“祥瑞”而作為他是真龍天子的佐證,但他得所作所為卻對國家和百姓無任何益處,甚至是搞得民不聊生,最終天下綠林揭竿而起。所以,從根本上來講,封建帝王做這種“君權神授”的事情,如果是賢德君王,那是錦上添花,如果是無道君王,那便是欲蓋彌彰,甚至是淪為笑柄了。
-
6 # 超級新人1
“君權神授”和造反沒有必然聯絡。文學名著和影視作品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造反的原因是朝廷的做法侵害了某一群人的根本利益,對某一群人的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被逼無奈才鋌而走險,聚眾謀反的。
回覆列表
在古代,盛世的時候,說君權神授,也就信了,因為日子好過。日子過不下去的時候,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人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