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寨Quattroporte馬老闆
-
2 # 御今之有
易經有十二訊息卦,對應的就是農曆的十二個月。古代冬至日是最重的日子,因此十一月對應的卦就是地雷復卦,從此陽氣開始慢慢生長。十二月是地澤臨卦;一月是地天泰卦;二月是雷天大壯卦;三月是澤天夬卦;四月是乾卦;五月是天風姤卦;六月是天山遁卦;七月是天地否卦;八月是風地觀卦;九月是山地剝卦;十月是坤卦。
-
3 # 糖糖坤哥
農曆(nóng lì)是中國傳統曆法,華歷、夏曆、中歷、等名稱。農曆是陰陽曆的一種,在民間通常被錯誤地稱作陰曆。農曆取月相的變化週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迴歸年為年的長度,透過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迴歸年相適應。農曆是以華歷(陰曆)為基礎,融合陽曆成分而成的一種曆法。所以中國的農曆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曆,而是陰陽合曆。[1][2]
農曆屬於一種陰陽合曆: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
曆法,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依歷年、歷月分太陽曆、太陰曆、陰陽合曆。總看曆法分三種:陰曆、陽曆、陰陽曆。農曆,其基礎曆法規則經歷多代逐漸完善形成,其形式一直延續至今。以朔望月為基本單位的歷法是陰曆,以太陽年為基本單位的歷法是陽曆。農曆是在夏曆(陰曆)的基礎上融合陽曆成分從而形成的一種曆法。[2] [3]
華歷,又稱陰曆,是月亮歷,也叫太陰曆,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夏曆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週期。夏曆只管朔望月,不管迴歸年,所以和一年四季無關。由於陰曆(華歷)是以月相變化為依據,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而不能反映季節轉換用以準確指導農事。夏曆雖不能反映季節準確指導農事,但其有一大作用是可以反映潮汐,潮汐現象是月亮起主導作用,以月相變化為依據的陰曆是古時指導海事活動指南。遠洋航海、海上捕魚、海水養殖,海洋工程及沿岸各類生產活動等都受潮汐的影響。潮汐是指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產生的週期性運動,是沿海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在中國古代稱白天的潮汐為“潮”,晚上的稱為“汐”,合稱為“潮汐”,它的發生和太陽、月球的引力都有關係,也和夏曆(陰曆)對應。在夏曆每月的初一即朔點時刻處太陽和月球在地球的一側,所以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會引起“大潮”,在夏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陽和月亮在地球的兩側,太陽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會引起“大潮”;在月相為上弦和下弦時,即夏曆的初八和二十三時,太陽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發生了“小潮”。
干支歷又稱星辰歷、甲子歷、節氣歷或中國陽曆,是一部深奧的歷法,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乾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於地上,但是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天干地支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密碼。古人認為世間萬物衍變,皆可以透過其推算。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干支歷,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進行兩兩搭配組成60組不同的天干地支組合,用以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干支歷將一年劃分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學稱北斗星斗柄所指為建,一歲之中斗柄旋轉而依次指為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十二月建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干支歷以立春至下一立春為一歲,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它又與通常的陽曆(如公曆)不同,公曆的月長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干支歷的年月日均由天象決定,無需透過人為調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規律的一部曆法。目前,干支歷依舊流行於萬年曆等書,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2] [4]
融合演變
農曆是在陰曆(夏曆)基礎上融合了陽曆成分的一種陰陽合曆。取月相的變化週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迴歸年為年的長度,透過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迴歸年相適應。所以,農曆既有陰曆又有陽曆的成分。與陽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陰曆年相比陽曆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一個月。為了協調回歸年與朔望月之間的天數,於是產生了陰陽曆,即農曆。方法是在曆法中加入二十四節氣以及“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農曆閏年多一個閏月,因此一年平均有383.8978天,而農曆平年平均有354.3672天。)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數與迴歸年的天數相符。因此這種曆法既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週期運動相符合。“置閏法”,每19年中設定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一年平均為383.8978天,稱為閏年。置閏規則為使用冬至作為計算的起點,從甲年冬至所在歷月到乙年冬至所在歷月(不含)之間,如果只有十二個朔望月,則設為平年,不置閏。如果出現十三個朔望月時,則從甲年冬至所在歷月之後起算,將第一個不含中氣的歷月,設立為閏月,稱作閏某月。[1] [2]
舊曆、老歷、陰曆也是指農曆。但舊曆、老歷只是相對新曆(即公曆)而言,並非正當稱謂。而陰曆事實上只按月亮的月相變化來安排的歷法。不少人認為農曆就是陰曆,其實二者還是有差別的。陰曆的時間和陽曆相比,每年大約差10.875天,如果完全按照陰曆來,可能不出五年,我們就要在夏天過春節了。然而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因為中國的歷法中有一項偉大的發明叫“置閏法”。由於農曆在陰曆基礎上加入了陽曆成分,所以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農曆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農曆的歷年長度是以迴歸年為準的,但一個迴歸年比12個朔望月的日數多。天文學家在編制農曆時,為使一個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即初一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圓月,就以朔望月為主,同時兼顧季節時令。
-
4 # 瑾名軒起名大師程中華
地球圍繞太陽運轉一週是一年,月亮圍繞地球一週是一月,地球自轉一週是一天,一天又劃分為42個小時,一個小時又分60秒。年月日時秒,一般生活基本夠用了。農曆也叫陰曆,他主要是根據月亮圍繞地球一週的時間制定的。
月亮繞地球一圈是27.32天。這段時間內地球也繞著太陽轉了一個角度,所以要想月亮、地球和太陽三者的位置關係再重複出現,則還需要一段時間,這個週期是朔望月週期,平均29.5天,是陰曆及農曆指定一個月長度的依據。
一個朔望月是29天12時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人們根據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的現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據月亮繞地球公轉,產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產生的四季交替現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這三個概念所依據的物質運動是互相獨立的。根據精確測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約為365.2422平太陽日,這叫一個迴歸年。而從一次新月到接連發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時間間隔為29.5306平太陽日,這叫一個朔望月。
以太陰圓缺一週為一月,歷時29日12小時44分2.8秒,太陰圓缺十二週為一年,歷時354日8小時48分33.6秒。每一年的12個月中,6個單數月份(即1、3、5、7、9、11月)為“大建”,每月為30天; 6個雙數月份(2、4、6、8、10、12月)為“小建”,每月為29天。
在逢閏之年,將12月改大月為30天。該歷以30年為一週期,每一週期裡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為閏年, 不設定閏月,而在12月末置一閏日,閏年為355日,另19年為平年,每年354日。
故平均每年為354日8小時48分。按該歷全年實際天數計算,比迴歸年約少10日21小時1分,積2.7迴歸年相差一月,積32.6迴歸年相差一年。該歷對晝夜的計算,以日落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為一日,通常稱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晝在後,構成一天。
-
5 # 走出心世界
農曆,又叫陰曆,它是以太陰(月亮)的盈缺變化和節氣變化等推算的時數日期,而節氣是以太陽公轉而出,所以又有一說法,準確的說農曆全稱應叫陰陽曆。
回覆列表
農曆
nónglì
部首 冖 | 筆劃 4
①陰陽曆的一種,是中國的傳統曆法,平年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於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11天,所以在19年裡設定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24個節氣,便於農事。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60年週而復始。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夏曆。也叫舊曆,通稱陰曆。
②農業上使用的歷書。